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中考复习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 第3章 空气与生命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中考复习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 第3章 空气与生命01
    中考复习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 第3章 空气与生命02
    中考复习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 第3章 空气与生命03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中考复习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 第3章 空气与生命

    展开
    第1节 空气与氧气
    A. 空气的成分
    1.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 实验原理:红磷(P)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了五氧化二磷(P2O5)固体,使集气瓶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集气瓶,进入的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2) 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其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3)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红磷
    +
    氧气
    点燃
    五氧化二磷

    4) 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2. 空气的各成分体积组成

    1) 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2) 各成分的含量是体积分数而不是质量分数。体积分数可理解为每100体积的空气中含氮气78体积、氧气21体积等


    B. 空气的利用
    成分
    主要性质
    主要用途
    氧气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活泼,支持燃烧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不溶于水
    动植物呼吸、潜水、医疗急救、炼钢、气焊以及化工生产和宇宙航行等
    氮气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不活泼,不支持燃烧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不溶于水
    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依据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医疗上用于冷冻麻醉
    稀有气体
    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惰性)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利用稀有气体作保护气;用于航标灯闪光灯霓虹灯的电光源;用于激光技术;制造低温环境;用于医疗麻醉


    C. 氧气的性质
    1. 物理性质
    1) 无色、无味的气体

    2) 氧气不易溶于水
    3) 在标准状况下,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在压强1.01×105Pa、—183℃时,液化成淡蓝色的液体,在—218℃时凝固成雪花状的蓝色固体

    2. 检验方法: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瓶中的气体为氧气

    3. 硫、铁丝在空气或氧气中的燃烧
    1) 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的燃烧
    项目
    在空气中
    在氧气中
    现象
    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燃烧得很旺,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

    +
    氧气
    点燃
    二氧化硫

    注意事项
    ①硫的用量不要太多,防止生成物对空气造成污染
    ②实验应在通风橱中进行,或在瓶底部盛放氢氧化钠溶液,以吸收生成的气体
    2) 铁丝在空气或氧气中的燃烧
    项目
    在空气中
    在氧气中
    想象
    铁丝只能发出红热现象,不能燃烧
    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有黑色固体产生
    文字表达式

    +
    氧气
    点燃
    四氧化三铁

    注意事项
    ①铁丝不能生锈
    ②铁丝盘成螺旋状,以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
    ③下端系火柴引燃
    ④要等火柴将要熄灭时再伸入氧气中
    ⑤集气瓶中预先保留少量的水,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


    D. 氧化物
    1. 定义: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2. 说明: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并不都是氧化物。如氧气虽然含有氧元素,但并不是氧化物,因为氧化物是化合物中的一种。又如氯酸钾、高锰酸钾等虽然都含有氧元素,但都含三种元素,因此也不是氧化物


    E. 氧气的制取
    1. 加热分解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
    1) 反应原理
    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 + 二氧化锰 + 氧气

    氯酸钾
    二氧化锰
    氯化钾 + 氧气
    加热

    2) 发生装置:选择的依据是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3) 收集装置:因氧气不易溶于水,故可用排水法收集,装置如图中的①②;又因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还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装置如图中③④

    4) 验满及检验方法
    验满方法
    ①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说明已收集满
    ②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集气瓶已收集满
    检验方法
    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进集气瓶内,若木条复燃,证明生成的气体是氧气

    2. 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


    3. 工业制法
    1) 方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2) 原理:根据液态空气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采用低温蒸发来制取氧气
    3) 过程(该过程为物理变化)
    空气
    液态空气
    氮气(沸点-196℃,首先蒸发)
    液氧(沸点-183℃,最后剩余)
    降温
    加压
    低温蒸发
    -196℃



    F. 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1.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又叫触媒

    2.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3. 说明
    1) “改变”包括“加快”和“减慢”两种含义,不只包括“加快”
    2) 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不变,其物理性质可能改变
    3) 催化剂不能增多或减少生成物的量

    4. 催化剂的特点
    “一变二不变”,一变是改变反应速率;二不变是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化学性质不变


    【实验】氧气的性质研究
    木炭的燃烧

    铝箔的燃烧



    G. 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的比较
    项目
    分解反应
    化合反应
    定义
    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反应物种类
    一种
    两种或两种以上
    生成物种类
    两种或两种以上
    一种
    通式
    A → B + C + …
    A + B + … → C
    举例
    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水 + 氧气

    铁 + 氧气
    点燃
    四氧化三铁





    第2节 氧化和燃烧
    A. 氧化反应
    1. 定义: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

    2. 注意:氧化反应里的“氧”既指氧气,又指含氧化合物里的氧元素,所以不能把氧说成氧气

    3. 分类
    1) 缓慢氧化:进行的非常缓慢,甚至在短期内不易察觉的氧化反应。如塑料和橡胶制品的老化、铜和铁等金属表面生锈
    2) 剧烈氧化:反应剧烈的氧化反应。如物质的燃烧等


    B. 燃烧的条件
    1. 燃烧: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氧化反应
    2. 燃烧的条件
    物质燃烧的条件
    可燃物
    助燃剂(常用的助燃剂为氧气)
    温度达到该可燃物的着火点
    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3. 着火点:物质着火燃烧所需达到的最低温度
    着火点是物质本身固有的性质,不同物质的着火点是不同的

    4. 自燃
    物质在缓慢氧化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如不能及时散失,就会使温度逐渐升高,达到着火点,不经点火,物质也会自发地燃烧起来,这种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叫自燃

    5. 爆炸
    如果燃烧以极快的速度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瞬间内积累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急剧的膨胀,就会引起爆炸


    C. 灭火与火灾自救
    1. 灭火的原理
    1) 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2) 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3)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 常见的灭火方法
    1)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例如:扑灭森林火灾时,可用设置隔离带的方法是森林中的树木与燃烧区隔离
    2) 将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隔绝。例如:油锅中的油着火,盖上锅盖;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等
    3) 用大量的冷却剂(如水等)冷却燃烧物,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例如:建筑物着火时,用高压水枪灭火

    3. 常见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
    灭火器
    使用方法
    灭火原理
    适用范围
    干粉灭火器
    上下摇动灭火器几次,拔出保险销
    距火3米处,对准火焰根部
    压下把手,扫射
    隔绝空气
    一般失火以及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二氧化碳灭火器
    拉出保险销
    按下压把
    降温和隔绝空气
    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物的失火
    水基型灭火器
    取下喷射软管,拔掉保险销
    压下手把,对准火焰根部喷射
    隔绝空气
    扑灭非水溶性可燃性液体以及固体燃料引起的失火

    4. 火灾自救的几种方法
    1) 发生火灾时,保持镇定,先了解火源的正确位置,然后报警求助
    2) 楼内失火时,要关好门窗,以降低火势及烟雾蔓延的速度
    3) 发现因电造成失火时,应先切断电源
    4) 室内浓烟密布时,应俯伏在地上爬行,用湿毛巾掩盖口鼻
    5) 用湿毛巾等物品塞住门和窗户的缝隙,以免浓烟渗入
    6) 打开窗户,在窗前呼救


    D. 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1. 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1) 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伴有能量的变化,而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吸收或放出热量
    2) 放出热量的反应:燃料的燃烧,生石灰与水反应,镁与盐酸反应等
    3) 吸收热量的反应:碳与二氧化碳在高温下生成一氧化碳,Ba(OH)2与NH4Cl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等

    2. 化学反应中能量的转化
    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是一种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例如:给电池充电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使用电池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3. 不同的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大小是不同的

    4.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通常表现为热、光、电等




    第3节 化学方程式
    A. 质量守恒定律
    1. 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 说明
    1) 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反应
    2) 质量守恒定律强调的是“质量守恒”,不包括体积等其他方面的守恒
    3) 注意正确认识“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如有的反应需要使用催化剂,不能将催化剂视为反应物

    3. 实质

    反应物的原子种类和总数 = 生成物的原子种类和总数
    铝原子 4个 铝原子 4个
    氧原子 6个 氧原子 6个
    原子总数 10个 原子总数 10个
    1) 化学反应的过程:参加反应的各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成为各生成物的过程
    2) 实质: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会改变,原子的数目也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4. 化学反应的特点
    守恒
    变化
    反应物中原子的种类 = 生成物中原子的种类
    反应物中的分子数可能不等于生成物中的分子数
    反应物中原子的个数 = 生成物中原子的个数
    反应物的物态可能不同于生成物的物态
    反应物的质量 = 生成物的质量
    ——

    5. 化学反应中的变和不变
    ◎两个一定变
    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
    微观:分子的种类一定变
    ◎两个可能变: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原子团可能改变
    ◎六个不变
    宏观: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元素的种类不变,元素的质量不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



    B. 化学方程式
    1. 定义: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2. 意义
    1) 表示什么物质参加了反应,结果生成了什么物质
    2) 表示各物质间原子与分子的个数比
    3) 表示反应物在什么条件下进行反应
    4) 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比
    例如:
    C + O2 === CO2 表示:
    点燃

    5) 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6) 每个碳原子和一个氧气分子反应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7) 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4P + 5O2 ====== 2P2O5
    点燃
    例如:
    C + O2 === CO2 表示:
    点燃
    12
    16×2
    44
    m(C):m(02):m(C02)=12:32:44




    3. 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1) 质的方面
    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
    2) 量的方面
    a) 每124份质量的磷和160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完全反应生成284份质量的五氧化二磷
    b) 每4个磷原子和5个氧气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完全反应生成2个五氧化二磷分子

    4.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
    1) 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绝不能凭空臆想、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
    2) 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等号两边的各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必须相等
    3) 说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的状态。如果一个反应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如需点燃、加热(通常用△表示)、高温、通电、催化剂等,必须把条件写在等号的上方或下方
    如果反应物中没有气体,而生成物中有气体产生,则在气体的化学式旁边用“↑”表示;如果是溶液中发生的反应,反应物中无固体,而生成物中有固体的,则在固体的化学式旁边用“↓”号表示。例如
    2H2O ====== 2H2↑ + O2
    通电



    Ca(OH)2 + CO2 ==== CaCO3↓+ H2O

    5.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根据反应事实,在式子的左边写出反应物的化学式,右边写出生成物的化学式,中间连一条短线。如果反应物或生成物不止一种,就分别用“+”号连接起来
    配平化学方程式。在式子左右两边的化学式前面,要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式子两边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一般可用最小公倍数法来确定化学计量数。
    式子两边各元素的原子数配平后,把短线改成等号
    标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的状态
    一查化学式是否正确,二查是否配平,三查生成物状态是否标注、标注是否恰当,四查反应条件是否标明


    6.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1) 观察法:观察反应物及生成物的化学式,找出比较复杂的一种,推求其他化学式的系数

    2) 最小公倍数法
    先找出反应前后同种元素原子在不同种分子中的个数,然后求其最小公倍数,进而确定化学方程式左、右两边的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使化学方程式配平

    3) 奇数配偶法
    a) 找出方程式中左右两端出现次数较多的元素的原子
    b) 上述元素的原子在两端的总数一奇一偶时,选这一种原子作为配平的起点
    c) 将奇数配成偶数,由求得的化学计量数决定其他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


    C. 依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1. 理论依据: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2. 一般步骤
    1) 设未知量
    2) 写出化学方程式
    3) 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
    4) 列出比例式、求解
    5) 对问题作出简明答案
    3. 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易发生的几个错误
    1) 题意理解不清,答非所问
    2) 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使计算失去正确的依据
    3) 单位不统一,有时把体积直接代入进行计算
    4) 把不纯物质的量当作纯净物的量代入
    5) 粗心大意,求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出现错误




    第4节 二氧化碳
    A. 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
    1. 二氧化碳的构成
    二氧化碳气体是由大量二氧化碳分子(CO2)构成的。每个二氧化碳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2. 二氧化碳的毒性
    二氧化碳本身没有毒性,但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超过正常含量时,会对人体产生有害的影响


    B. 二氧化碳的性质
    1. 物理性质
    颜色
    状态
    气味
    密度
    溶解性
    无色
    气体
    无味
    比空气的大
    能溶于水

    2. 化学性质
    1) 一般情况下,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CO2 + H2O = H2CO3
    H2CO3 =△= H2O + CO2↑(碳酸不稳定,常温下分解)
    3) 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CO2 + Ca(OH)2 = CaCO3↓+ H2O
    应用: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作为检验二氧化碳的特征反应


    C. 二氧化碳的制取
    1. 实验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

    2. 反应原理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3.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4. 收集方法
    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因为CO2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用排水法(因为CO2能溶于水)

    5. 验满与检验方法



    D. 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收集方法
    1. 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1) 确定制取气体的化学反应原理
    2) 确定制取气体应采用的实验装置,包括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3) 确定如何验证制得的气体就是所要制取的气体

    2. 对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分析
    发生装置


    反应类型
    固体 + 固体 → 气体


    固体 + 液体 → 气体

    反应条件
    加热
    不加热
    装置操作注意事项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以免水倒流引起试管炸裂;导管不能伸入试管中太长,否则不利于气体排出
    长颈漏斗的末端必须插到液面以下,用液体密封
    举例
    制取O2等
    制取O2、CO2等

    3. 对实验室收集气体的装置分析

    1) 排水法:凡不溶于水,不与水反应的气体均可用排水法
    2) 排空气法:密度与空气密度相差较大,且不与空气中任何一种成分反应的气体均可用排空气法
    a) 向上排空气法:所收集的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如CO2、O2等
    b) 向下排空气法:所收集的气体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如H2等

    【实验】二氧化碳的性质研究
    1. 二氧化碳的性质研究
    现象:蜡烛熄灭
    结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支持燃烧

    2. CO2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继续通入二氧化碳,白色沉淀溶解
    结论: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沉淀,该沉淀能溶于二氧化碳水溶液

    3.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操作Ⅰ:向两只盛有2mL蒸馏水的试管中加入1~2滴紫色石蕊试液
    现象:无明显现象
    操作Ⅱ:向一支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
    现象:溶液变成红色
    结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


    E. 二氧化碳的应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氧化碳的用途
    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化学性质);
    密度比空气大(物理性质)
    用来灭火
    CO2 + H2O 葡萄糖 + O2(化学性质)

    叶绿体

    用于光合作用产生葡萄糖
    用CO2、H2O、NaCl等生产纯碱(Na2CO3)(化学性质)
    作化工产品的原料
    干冰升华吸热(物理性质)
    做制冷剂,用于人工降雨等




    第5节 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
    A. 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1. 呼吸: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整个过程

    2. 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是由呼吸系统来完成的

    3. 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1) 人体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
    2)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统称为呼吸道
    3) 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是呼吸系统最重要的部分

    4. 在进行气体交换时,空气经鼻的过滤、温暖和湿润后,通过气管和支气管,到达肺,最后进入肺泡,同时把肺内部的气体呼出

    5. 人的吸气和呼气过程
    1) 吸气和呼气是依靠膈肌和肋间肌等的活动而产生的。在膈肌收缩,横膈变得扁平的同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间内肌舒张,肋骨向上、向外移升。此时,胸腔体积增大,内压力减小,人就吸气了。反之,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肋间内肌收缩时,人就可以呼气了

    2) 与吸入的空气相比,呼出的气体氧气含量明显降低,二氧化碳和水汽的含量明显升高,但是氧气的浓度还是大于二氧化碳的浓度

    6. 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肺泡内的氧气通过扩散作用,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中;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扩散作用,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内

    7. 肺泡具有适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
    1) 数量多:大约有8亿个,使肺呈海绵状
    2) 有弹性:肺泡壁外有弹性纤维,使肺具有弹性
    3) 面积大:肺泡的总面积达100平方米,远远大于全身皮肤的面积
    4) 非常薄:肺泡壁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5) 外面有毛细血管网:有利于气体交换
    总之,肺是高效的气体交换器官


    B. 呼吸作用
    1. 呼吸作用
    1) 定义:人体细胞内的有机物与氧气反应,最终产生二氧化碳、水或其他产物,同时把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
    2) 呼吸作用是人体内的一种缓慢进行的氧化反应

    2. 葡萄糖的氧化
    葡萄糖(C6H12O6) + 氧气(O2) 二氧化碳(CO2) + 水(H2O)+ 能量


    3. 动物的呼吸作用



    C. 动物的呼吸作用
    【活动】证明动物需要呼吸的实验
    试管
    开始时距离
    10分钟后距离
    A
    相等
    减小
    B
    相等
    不变
    分析:试管A中红色水滴位置改变,是因为昆虫进行呼吸,吸收了氧气而释放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又被碱石灰吸收,导致A试管中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红色水滴向左移动
    实验证明:动物和人一样,也要进行呼吸,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D. 植物的呼吸
    实验
    现象
    分析
    结论

    塑料袋内壁有水珠产生
    在暗处放置的目的是防止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植物虽然没有明显的呼吸器官,没有明显的呼气和吸气过程,但植物和空气之间也通过扩散作用进行气体交换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植物进行了呼吸,放出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蜡烛熄灭
    植物进行了呼吸,消耗了氧气




    第6节 光合作用
    A. 光合作用的原理
    1. 光合作用的定义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可表示为
    二氧化碳 + 水 有机物 + 氧气

    叶绿体


    2. 光合作用的发生部位:叶肉细胞的叶绿体

    3. 光合作用的过程
    1) 物质转化:把简单的无机物制成了复杂的有机物,并放出氧气
    2) 能量转化:把光能变成储存在有机物里的化学能
    阳光(光能)

    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
    有机物
    (化学能)
    氧气
    构成生物体
    供生命活动需要
    呼吸作用



    B. 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
    1. 光合作用的条件:阳光和叶绿体

    2. 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淀粉
    【活动】植物制造淀粉的实验
    暗处理
    一昼夜
    耗尽其原有的有机物(淀粉)
    设置对照
    叶片部分遮光,移至光下,探究光是否是绿叶制造
    有机物的必要条件
    酒精脱色
    把处理的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使叶片脱色,便于清晰观察颜色反应
    染色
    清水漂洗叶片,用碘液染色。淀粉遇碘变蓝,检验是否有淀粉生成
    显色
    用清水冲掉碘液,遮光部分不显色,受光部分变蓝
    结论
    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光照和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3. 光合作用的另一产物是氧气
    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卫生香立即猛烈的燃烧起来,说明光合作用能够产生氧气


    C. 光合作用的原料
    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和水
    【活动】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实验前先把整株植物放在暗处一昼夜,如图所示控制变量,然后放在光下照射4小时,并检验是否有淀粉生成

    现象:B叶片遇碘会变蓝,A叶片遇碘无变化
    分析:B叶片进行了光合作用,A叶片则没有
    结论: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D.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也无法进行
    项目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条件
    光照
    有光、无光都可进行
    场所
    叶绿体
    活细胞
    物质变化
    吸收CO2,放出O2;制造有机物
    吸收O2,放出CO2;分解有机物
    能量变化
    贮存能量
    释放能量
    生理意义
    制造的有机物是构成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物质基础;为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维持大气成分相对稳定,维持大气成分相对稳定
    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第7节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A.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1. 氧循环
    大自然中氧气的含量会由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物质的燃烧等减少,但又会随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

    2. 消耗氧气和产生氧气的途径
    植物的呼吸作用
    各种燃烧现象
    微生物的氧化分解作用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O2
    CO2




    B.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1. 自然界中碳循环的途径
    光合作用
    有机物
    植物呼吸作用
    CO2

    动物吸收
    体内氧化
    CO2

     
    动植物的残体
    微生物的分解
    煤、石油、天然气燃烧
     CO2

     
     CO2

     



    2. 氧循环和碳循环的关系
    氧循环和碳循环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保持了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维持了整个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C. 温室效应
    1. 概念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具有与温室玻璃相似的作用,对地球起着保温的作用,从而产生“温室效应”

    2. 温室效应产生原因
    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森林面积因乱砍滥伐而急剧减少,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加剧了“温室效应”

    3. 温室气体
    1) CO2、水蒸气(H2O)、臭氧(O3)、氧化亚氮(N2O)、甲烷(CH4)、氯氟烃、全氟碳化物及六氟化硫等
    2) 在所有的温室气体中,CO2对全球升温的影响最大,因此CO2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




    第8节 空气污染与保护
    A. 空气污染
    1. 定义:当污染物进入空气中,超过了空气的自净能力,危害人体舒适和健康或危害环境时,就构成了空气污染

    2. 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
    1) 自然因素:如森林火灾、火山爆发等
    2) 人为因素(主要因素):如工业废气、生活燃煤、汽车尾气等

    3. 空气污染物
    1) 目前注意到的有100多种
    2) 常见的空气污染物及污染源
    空气污染物
    污染源
    气体类
    二氧化硫(SO2)
    氮氧化物(NxOy)
    一氧化碳(CO)
    ①化石燃料的燃烧
    ②工厂的废气
    ③汽车排放的尾气
    固体类
    可吸入颗粒物
    ①地面扬尘
    ②燃料燃烧产生的烟尘

    4. 危害
    1) 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呼吸道疾病,生理机能障碍以及眼鼻等黏膜组织受刺激而引起疾病
    2) 空气污染物尤其是二氧化硫、氟化物等对植物的危害也是十分严重的


    B. 空气污染的防治
    1. 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2. 合理规划工业区与非工业区
    3. 加大植树造林力度


    C. 空气质量指数
    1. 空气质量指数(简称AQI)是一种评价大气环境质量状况简单而直观的指标

    2. 目前计入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颗粒物、臭氧和一氧化碳等

    3. 空气质量指数范围为0~500,并分成六个级别。指数越大,表征颜色越深,说明空气污染状况越严重,对人体的健康危害也就越大

    4. 空气质量指数(AQI)范围与空气质量级别的对应关系
    空气质量指数
    0~50
    51~100
    101~150
    151~200
    201~300
    >300
    空气质量级别






    空气质量状况


    轻度污染
    中度污染
    重度污染
    严重污染


    D. 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
    1. 酸雨
    1) 定义:雨、雪等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吸收并溶解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物质,形成了pH低于5.6的酸性降水
    2) 危害:危害健康;使水域和土壤酸化,损害农作物和林木生长,危害渔业;腐蚀建筑物、工厂设备和文化古迹

    2. 臭氧空洞
    1) 臭氧(O3):臭氧分子含有3个氧原子,是一种蓝色的、带有腥臭气味的气体
    2) 形成过程:
    O + O2 ====== O3
    O2 ====== 2O
    紫外线



    3) 臭氧层:离地面22~25千米处,臭氧浓度值达到最高的大气层
    4) 高空臭氧层的作用:吸收大部分的紫外线,对生物起到保护的作用
    5) 臭氧空洞
    大气层中的臭氧层遭到破坏,地球南北极上空臭氧层中的臭氧浓度明显下降,相继出现了臭氧薄层,俗称臭氧空洞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中考复习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 第3章 空气与生命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