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江苏省宿迁市北大附属宿迁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江苏省宿迁市北大附属宿迁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01
    江苏省宿迁市北大附属宿迁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02
    江苏省宿迁市北大附属宿迁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03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江苏省宿迁市北大附属宿迁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宿迁市北大附属宿迁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文试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宿迁北附同文实验学校2022-2023年度第一学期11月月考

    高二 语文试卷

    (考试时长: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尚书尧典》曾这样记载观象授时,上古的人们便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

    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

    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中国历法的巅峰;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

    进入明代和清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

    (摘编自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材料二

    历法源于天文,古代天文与历法是一回事。夏、商、周三代处于观象授时时期,直到战国初公元前427年发明《殷历》甲寅元(四分历),中国才进入历法时代。

    观察太阳的运行规律,古人形成了的时间概念。太阳东升西落,一个白天一个夜晚合为一日。中国古代最主要纪日的方法是干支法,即运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合成六十甲子循环纪日。据可靠资料,公元前720年,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至今近三千年,干支纪日从未间断过,成为世界上迄今所知最长的纪日文字记载。古人立竿测影,日影最长的一天定为冬至日,夜晚最长。日影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日,白昼最长,每年春夏秋冬循环一次。《尚书·尧典》载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表明夏商时期古人已确定回归年长度为366日,即从冬至到下一个冬至的时间(称为一)。至迟到春秋时期,后人更加精确测定回归年长度为3651/4日。

    历史上采用过的纪年方法有王位纪年法、岁星纪年法、太岁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自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到民国(1911年),年号纪年法与干支纪年法一直并用,如1898年戊戌(干支纪年)变法,是光绪二十四年。

    月相的变化使先民掌握了时间长度。至迟到春秋时期观测出月相从满月(望)到下一个满月平均需要29.53日。12个月约为354日,与回归年3651/4日相差11日。每三年差33日多,超过一个月。古人为调配月与回归年的长度,采用了置闰的方法,保证月份与季节的相应。春秋时期,天文学家已经掌握了十九年七闰的规律。调配年、月、日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历法的主要任务,也是历史上频繁改历的原因。

    古人通过观象授时,至战国时已形成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这是一套农事历,指导农耕生产,每一节气均与二十八宿、北斗的运行、土圭测影长度、各地物候相关联。

    (摘编自光明日报《中国古天文历法学》)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一项是(  

    A. 天文学不是一门新的科学,它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我们很容易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发现它的一些知识和观念。

    B. 从西汉到唐代中国古代天文学逐渐走向成熟,除了留心记录奇异天象外,还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的精度,后者是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

    C. 宋元时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数据最精、大型仪器最多、恒星观测最勤,且有些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

    D. 干支法是指运用十天干、十二地支组合成六十甲子进行循环纪日的一种纪日法。它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纪日方法,同时也是世界上迄今所知出现时间最早的纪日法。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相同,但是不同历法的历元和岁首仍有不同。

    B.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产生时间早于历法。天文学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期,而历法源于天文,直到《殷历》的出现才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历法时代。

    C. 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这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D. 戊戌变法发生于光绪二十四年,不同在于前者属于干支纪年,后者属于年号纪年。这说明在1898年还存在着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兼用的现象。

    3. 不属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A. 记录星象预测吉凶 B. 观察天文预测节气

    C. 测量天体坐标位置 D. 研究天体内部规律

    4. 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观象授时的含义和意义。

    5. 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答案】1. C    2. C    3. D   

    4. 观象授时是我国远古时期,继物候授时之后出现的一种以星象定时间的授时方法。古人观测天象的目的在于确定时间,并进一步形成完整的二十四节气,指导农耕生产。   

    5. 材料二首先强调了中国进入历法时代的标志;其次详细说明古人形成等时间概念的经过,指出调配年、月、日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历法的主要任务;最后介绍古人通过观象授时形成了二十四节气及其意义。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A项,我们很容易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发现它的一些知识和观念表述错误,原文材料一第一段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分析可知,文中内容表明是痕迹而非是已经形成。此外把痕迹说成是识和观念也有不妥。

    B项,除了留心记录奇异天象外,还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的精度,后者是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表述错误,由原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可知,帝王们更关注的是记录奇异天象

    D项,“……同时也是世界上迄今所知出现时间最早的纪日法理解错误。原文材料二第二段表述为干支纪日从未间断过,成为世界上迄今所知最长的纪日文字记载,并非最早的纪日法

    C

    2.此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章内容的能力。

    C项,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这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原文材料一最后一段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并未提及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故选C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D项,研究天体内部规律不属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研究范畴。原文根本没有提及这个词。

    故选D

    4.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探究的能力。

    首先是观象授时的概念。原文材料一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上古的人们便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信息,可以概括出其概念:是我国远古时期,继物候授时之后出现的一种以星象定时间的授时方法。

    其意义,可以从原文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古人通过观象授时,至战国时已形成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这是一套农事历,指导农耕生产,每一节气均与二十八宿、北斗的运行、土圭测影长度、各地物候相关联的信息,可以概括出意义:目的在于确定时间,并进一步形成完整的二十四节气,指导农耕生产。

    5.此题考查把握文章的行文脉络的能力。因此应先从整体上把握,确定中心意思,然后按照说理顺序进行梳理。答题思路为文章先写了……再写了……最后写了……”,在此框架内,可以对说理的角度和方面再进行细化。

    材料二共五段。第一段战国初公元前427年发明<殷历>甲寅元(四分历),中国才进入历法时代,首先强调了中国进入历法时代的标志;第二、三、四段,详细说明古人形成”“”“等时间概念的经过,调配年、月、日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历法的主要任务,也是历史上频繁改历的原因指出调配年、月、日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历法的主要任务;最后一段介绍古人通过观象授时形成了二十四节气及其意义。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过梁

    马加

    从涞源到察哈尔的大道,呈现着异样荒凉的景象。凝结的薄冰破碎了,枯黄的马兰草被践踏得面目全非,羊粪露出在雪的外面,水成岩的石子上涂抹了斑斑的烂泥,仿佛有一列长距离的军队刚从这里走过。

    孙林注意着路上的现象,无论是一颗土粒或是一根草。他企图从任何物体的表面上找出可以证明的痕迹。他迫切地需要知道在两点钟前是否有队伍从这里经过,因为抗联司令员给他一道紧急的命令,要他把刚刚离开的一个大队追回来。

    孙林的耳轮很大,平滑的额角,看起来没有精神的石灰色的眼球,老是盯在一个地方,一分钟也不会转动一下。这个人就有个长处,他肯对自己的工作负责,送信时跑得脚板生出大饼厚的僵皮,他向来不对谁抱怨一句。

    道路崎岖得不能骑马,可是丢开马以后,更觉得身体难以支持下去。他四肢瘫软无力,头昏脑乱。显然是急行军和夜里没有睡眠的结果。他的意识里浓重地潜伏着疲惫。他想到他会消失最后的挣扎力而倒在路旁,也许因为寒冷而得到可怕的结果。他的思想近于混乱,但是有一种力量还能支持他继续前进,那便是对革命工作所发生的热情。

    雪花从甸子梁最高的山尖上抖撒下来,带着一种附着力,吻合在低矮的甸坡的茅屋上。孙林悄悄地走到一家院里,在马槽的附近,碰见一个贩麻的老头子,正用扫帚扫着落在麻捆上的积雪。他告诉了孙林关于部队通过甸子梁的事情。

    你是在梁上碰见队伍的?孙林望着村外一片白茫茫的山峰,问着老头子。

    有些队伍已经下梁了,有些队伍在雪里滚……”这老头子没有说完,又贪馋地把烟管插进嘴里去。孙林的脚尖刚刚触到了雪块,一种莫名的战栗震撼着神经末梢,仿佛他的感觉器官触到冰柱上了一样,血管也要凝结起来,他在那雪块上揉了两下,没有说一句话。

    不知道是受了老头子的影响,还是自己打不定主意,孙林跟老头一道走进屋里。我从来没有走过这鬼地方!他不耐烦地跺了一脚。

    除了五台山外,甸子梁是周围八九百里最冷的地方。每年七八月都要冻死人。从甸坡到甸子梁还有五里地。到梁上地就平了,风也大了,雪也深了。中间三十里没有人家,假如你的火力不足,到半路上就冻完蛋了!

    老头子想起了舒适一下自己的身体,解开皮袄,拢起火。把葫芦里的烧酒倒在一只青鹅羚碗里,快活地呷了一口,然后把酒碗递给青年人:

    同志,烘烘肚子吧!

    我们军队不准喝酒。孙林想起了部队的纪律,皱一皱眉。

    你不喝酒,过梁的时候会冻死你的!老头子叫着。他的红沙眼燃烧得有些肿了,闪烁着火花:我成了习惯啊,过梁就要喝酒。

    孙林走到外面去,雪还是下着,拴在石槽上的骡子跑到马棚的门口,雪落在它的头上,它一次又一次不安地闪着耳朵。孙林很长时间地望着天空。他知道雪不会停下来。而山上的路又被雪掩盖住了,辨认出道路的痕迹是很困难的,天气是这样寒冷,就算是狗和麻雀也应该都躺在自己的窝里。似乎整个世界上不会有人再冒险地走路,也没有人愚蠢地和无情的严寒开玩笑。

    他快快地回到冰冷的房子里,靠着锅台,失望地瞧着老头子的下巴。

    今天不能过梁吗?

    梁上有三不过,你不知道吗?老头子反问,他好奇地望着孙林的两只耳朵,过梁有过梁的规矩,阴天下雪不过梁,赶早贪黑不过梁,单身汉不过梁。

    我今天……”孙林的面孔变得苍白起来。

    你今天不能过梁!

    老头子斩钉截铁地回答说,摇着头,又喝了一口酒。老头子伤感地咳嗽着。缄默了一会儿,突然,发酒疯一样摇着孙林的胳膊。咳咳!你们八路军真是能吃苦呀,希望老天爷睁开眼睛。老头子的同情使孙林感到难过,每当想起任务,他的思想立刻陷入被谴责的不安状态。

    他霍然站起身子,背起马枪,踏着门板踉跄地跑到外面,老头子惊讶地望着他坚决的表情,扑灭地上的火,也随着走到外面。

    老天爷留你在这里过夜的。

    不!我要过梁去!孙林冷静地回答说。风雪吹开了他的薄薄的棉衣,他的身子已经被风雪吹打得摇抖不定。

    过梁去……你疯了么?头子惊骇地抓着孙林的胳膊,摇了两摇。

    我要……”孙林没有说出他所要说的话,望着前面雄伟的山峰,一种热望从他的心底燃烧起来。

    同志,你过梁会冻死的!老头子同情地恳求着。

    孙林没有听从老头子的话,背起马枪,勇敢地向着山顶走去。五分钟后,他变成一团雪块滚进茫茫的乱苍山里面了,只有洁白的雪地上残留着脚印的痕迹,没有多久,又被雪花掩盖住了。

    两天以后,抗联在涞源打了一个胜仗,老头子从甸坡赶着骡子回了家,在烧坏敌人汽车的战场上,他又碰见了那个年轻的通讯员,他坚毅的表情里愈发显露出青春的健康,对着汽车的碎铁片发着微笑,仿佛有什么快乐事情一样,只是左部脸上冻掉了一只耳朵。

    19417月作于延安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通过对路上异样的荒凉景象的细致观察,孙林能够确认,自己的队伍刚从此经过。

    B. 孙林的眼睛,看起来没有精神”“老是盯在一个地方,体现出他疲惫而无助。

    C. 孙林对老头子的劝阻感到焦急而难过,主要原因在于无法完成任务带来的负疚感。

    D. 老头子对孙林最终的决定感到惊骇又同情,表明其完全无法理解孙林内心的急切。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中除了对人物进行描写之外,还实写了骡子、狗和麻雀等动物,意在通过动物在严寒中的表现衬托主人公不畏严寒,坚持过梁的形象。

    B. 小说中梁上三不过的说法,既是当地民众生活经验的总结,也是老头子认为孙林不能过梁的原因,又从侧面突出了孙林决定过梁的决心。

    C. 小说中写孙林变成一团雪块滚进茫茫的乱苍山里面了,运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表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使小说的主题也更好地凸显。

    D. 小说末尾写孙林虽然冻掉了左耳却面露微笑,表现他在胜利完成任务后的喜悦和满足,与前文所叙老头子好奇地望着他的两只耳朵相照应。

    8. 小说多处写,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

    9. 小说题为过梁,却并未具体描述主人公过梁的过程,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答案】6. B    7. A   

    8. 1)文章多处写,渲染了气候的严寒,写出了环境的极端恶劣,使得文章笼罩在一种庄严的氛围中;(2)文章多处写,烘托了孙林等战士钢铁般的意志;(3的描写也凸显了主题,歌颂了革命战士信念的执着,以及不惧困难,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9. 1)小说主要描写的是过梁前的内容,如孙林如何追赶队伍,孙林的疲惫,老头子的劝阻等;(2)尽管孙林知道过梁危险,但他为了完成任务,毅然走向风雪,革命战士的坚强意志是我们革命胜利的法宝,也是孙林过梁的精神支柱,有了这样的品质,孙林过梁遇到再大的困难都不会退缩和畏惧;(3)不具体描述孙林过梁的过程,这样反而可以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孙林能够确认,自己的队伍刚从此经过错,结合原文他企图从任何物体的表面上找出可以证明的痕迹。他迫切地需要知道在两点钟前是否有队伍从这里经过可知,他并不能确认队伍是否从这里经过;

    C.主要原因在于无法完成任务带来的负疚感错,结合老头子的同情使孙林感到难过,每当想起任务,他的思想立刻陷入被谴责的不安状态可知,孙林对如何完成任务感到焦急,因担心无法完成任务而不安;

    D.完全无法理解孙林内心急切错,结合你们八路军真是能吃苦呀,希望老天爷睁开眼睛可知,老头子能理解孙林的急切,只是担心他这样过梁会死掉。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还实写了……狗和麻雀等动物错,原文是天气是这样寒冷,就算是狗和麻雀也应该都躺在自己的窝里,可见没有实写狗和麻雀。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文章描写雪的地方很多,有直接描写,如雪花从甸子梁最高的山尖上抖撒下来,带着一种附着力,吻合在低矮的甸坡的茅屋上”“村外一片白茫茫的山峰,有间接描写,如老头子的介绍,除了五台山外,甸子梁是周围八九百里最冷的地方。每年七八月都要冻死人。从甸坡到甸子梁还有五里地。到梁上地就平了,风也大了,雪也深了。中间三十里没有人家,假如你的火力不足,到半路上就冻完蛋了!”“过梁有过梁的规矩,阴天下雪不过梁,赶早贪黑不过梁,单身汉不过梁等,这些描写渲染了气候的严寒,写出了环境的极端恶劣,使得文章笼罩在一种庄严的氛围中;

    文章多处写,烘托了孙林等战士钢铁般的意志。如有些队伍在雪里滚”“孙林的脚尖刚刚触到了雪块,一种莫名的战栗震撼着神经末梢,仿佛他的感觉器官触到冰柱上了一样,血管也要凝结起来”“他知道雪不会停下来。而山上的路又被雪掩盖住了,辨认出道路的痕迹是很困难的,天气是这样寒冷,就算是狗和麻雀也应该都躺在自己的窝里。似乎整个世界上不会有人再冒险地走路,也没有人愚蠢地和无情的严寒开玩笑”“风雪吹开了他的薄薄的棉衣,他的身子已经被风雪吹打得摇抖不定”“五分钟后,他变成一团雪块滚进茫茫的乱苍山里面了,只有洁白的雪地上残留着脚印的痕迹,没有多久,又被雪花掩盖住了有些队伍在雪里滚写出了革命队伍在这样的天气中行进的艰难;而孙林即使疲惫到极点,也知道这样的天气,自己这样的身体状况过梁有多危险,但是为了完成任务,他毅然走向风雪中,去追赶队伍。关于的描写恰恰烘托出革命战士意志的坚强;

    的描写也凸显了主题。他的思想近于混乱,但是有一种力量还能支持他继续前进,那便是对革命工作所发生的热情”“孙林没有说出他所要说的话,望着前面雄伟的山峰,一种热望从他的心底燃烧起来”“他坚毅的表情里愈发显露出青春的健康,对着汽车的碎铁片发着微笑,仿佛有什么快乐事情一样,只是左部脸上冻掉了一只耳朵,文章通过对孙林冒雪过梁的描写,体现了革命战士信念的执着,以及不惧困难,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表现手法及其效果的能力。

    小说主要描写的是过梁前的内容,如孙林如何追赶队伍,孙林注意着路上的现象,无论是一颗土粒或是一根草。他企图从任何物体的表面上找出可以证明的痕迹;孙林的疲惫,看起来没有精神的石灰色的眼球,老是盯在一个地方,一分钟也不会转动一下”“道路崎岖得不能骑马,可是丢开马以后,更觉得身体难以支持下去。他四肢瘫软无力,头昏脑乱。显然是急行军和夜里没有睡眠的结果。他的意识里浓重地潜伏着疲惫。他想到他会消失最后的挣扎力而倒在路旁,也许因为寒冷而得到可怕的结果;以及遇到老头子的劝阻,过梁有过梁的规矩,阴天下雪不过梁,赶早贪黑不过梁,单身汉不过果”“‘你今天不能过梁!老头子斩钉截铁地回答说”“‘过梁去……你疯了么?老头子惊骇地抓着孙林的胳膊,摇了两摇

    这些内容都表明,孙林过梁极端危险,他很可能会被冻死在半路上,“‘同志,你过梁会冻死的!老头子同情地恳求着;但是孙林依然执着的过梁,他要完成任务,望着前面雄伟的山峰,一种热望从他的心底燃烧起来”“孙林没有听从老头子的话,背起马枪,勇敢地向着山顶走去。这些内容表现出了孙林的坚强意志和坚定信念,这是我们的革命队伍能够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凶残敌人的法宝;这是因为这样的革命品质,我们的队伍才能打胜仗,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这是孙林过梁的精神支柱,有了这样的品质,孙林过梁遇到再大的困难都不会退缩和畏惧;

    有了这些描写,再细写孙林过梁就显得重复、多余;不具体描述孙林过梁的过程,这样反而可以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苏洵《六国论》

    ()

    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说赵王曰:臣闻尧无三夫之分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无百人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卒不过三千人车不过三百乘立为天子诚得其道也是故明主外料其敌国之强弱,内度其士卒之众寡、贤与不肖,不待两军相当,而胜败存亡之机节,固已见于胸中矣,岂掩于众人之言,而以冥冥决事哉!

    臣窃以天下地图案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国并力为一,西面而攻秦,秦必破矣。今见破于秦,西面而事之,见臣于秦。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夫横人者,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与秦成。与秦成,则高台,美宫室,听竽瑟之音,察五味之和,前有轩辕,后有长庭,美人巧笑,卒有秦患,而不与其忧。是故横人日夜务以秦权恐猖诸侯,以求割地,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战国策·赵二》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闻尧/无三夫之分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无百人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卒/不过三千人/车不过三百/乘立为天子/诚得其道也/

    B. 臣闻/尧无三夫之分/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无百人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卒不过三千人/车不过三百乘/立为天子/诚得其道也/

    C. 臣闻尧无三夫之分/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无百人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卒/不过三千人/车不过三百乘/立为天子/诚得其道也/

    D. 臣闻/尧无三夫之分/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无百人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卒/不过三千人/车不过三百/乘立为天子/诚得其道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祖父,先人祖辈父辈。是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如先父是儿女称自己已过世的父亲;先夫是妻子称已死的丈夫。

    B. 荆卿即荆轲。古代对人的敬称;或君王称亲近的大臣为卿,如爱卿;还可以表示夫妻或好友间非常亲昵的称呼。

    C. 合从,亦作合纵,指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的外交策略。六国结盟为南北向的联合,称连横;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为东西向的联合,称合纵

    D. 轩辕,传说中的古代帝王黄帝的名字。传说姓公孙,居于轩辕之丘,故名曰轩辕。也指车轴或者马车。这里是指后者。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洵分析问题见解深刻,切中要害。选文一中他抓住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进行分析,认为贿赂秦国,实际上是削弱自己的力量,助长敌人的侵略野心,并引用古人的话,以抱薪救火为例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B. 苏洵说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选文一中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然后进一步假设,强调如能用兵而不依附秦国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六国与秦较量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或未易量的推论。

    C. 苏洵论说语言生动形象,气势充沛。如选文一中用如弃草芥形容诸侯割让土地毫不在意,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同时文中句式整饬有度,特别是四字句,如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富有节奏感。

    D. 苏秦游说很注意演说的层次性和递进性。选文二先指出赵王完全可以建立尧、舜的功业而不必要向秦王臣服,然后通过对比六国与秦的实力、揭露连横派的只顾自己私利的真面目,和盘推出了赵国合纵的具体方案。逻辑性很强,又有雄辩气势,令人不得不折服。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2)是故横人日夜务以秦权恐猖诸侯,以求割地,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14. 在两段选文中,苏洵和苏秦都认为六国是有可能打败秦国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10. B    11. C    12. A   

    13. (1)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击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2)因此主张连横的人日日夜夜致力于拿秦国的权势来恐吓诸侯,来求得向秦国割地。希望大王仔细考虑这件事。   

    14. 六国的兵力、土地合起来是秦国的好几倍,如果能够团结一致、亲密合作、形成合纵,合力西去攻打秦国。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中,尧无三夫之分”“舜无咫尺之地”“禹无百人之聚构对称,各自成句,排除ACD

    本句译为:我听说尧过去连三百亩这么大的地盘都没有,舜没有一尺那么大的地盘,他们竟然拥有了天下。禹只有一个不满百人的部落,竟成为诸侯的共主。商汤、周武王的兵士不满三千,战车不过三百辆,最后成为天子。这都是因为他们获得了治国安邦的正道。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六国结盟为南北向的联合,称连横;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为东西向的联合,称合纵’”错误。六国结盟为南北向的联合,故称合纵;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为东西向的联合,故称连横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A.抱薪救火为例证错误。抱薪救火是比喻论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两次;,使动用法,使……退却;,等到;洎牧以谗诛,被动句。

    2横人,主张连横的人;,致力于;恐猖,恐吓;熟计,仔细考虑。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要点的能力。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国并力为一,西面而攻秦,秦必破矣分析可知,六国的兵力、土地合起来是秦国的好几倍,如果能够团结一致、亲密合作、形成合纵,合力西去攻打秦国。

    参考译文:

    (一)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

    (二)

    苏秦从燕国到赵国,开始用联合六国抗衡秦国的策略,他游说赵肃侯说:我听说尧过去连三百亩这么大的地盘都没有,舜没有一尺那么大的地盘,他们竟然拥有了天下。禹只有一个不满百人的部落,竟成为诸侯的共主。商汤、周武王的兵士不满三千,战车不过三百辆,最后成为天子。这都是因为他们获得了治国安邦的正道。所以英明的国君,对外要估计敌国的强弱,对内要视察士卒的多寡、贤与不贤,不必等到两军相拼,胜败存亡的关键就已经心中有数了,怎么能够被众人之言所蒙蔽,糊里糊涂的决定事情呢!”

    我私下拿天下地图察看,诸侯的土地相当于秦国的五倍,诸侯的兵力相当于秦国的十倍。假如六国能够团结一致,合力西去攻打秦国,秦国必定灭亡。现在各国将要被秦国灭亡,却面朝西方共同侍奉秦国,向秦国称臣。灭掉别国或被别国灭掉,让别国臣服或臣服于别国,两者绝不能相提并论。那些主张连横的人,他们都想割让诸侯的土地来与秦国谈和。一旦能和秦国讲和,他们就可以高筑台榭,美化住宅别墅倾听美女姣笑,然而一旦秦国突然发兵攻打诸侯,他们却不与诸侯共同承担忧患。因此主张连横的人日日夜夜致力于拿秦国的权势来恐吓诸侯,来求得向秦国割地。希望大王仔细考虑这件事。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二首诗,回答各题。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5. 下列对《南征》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登高》和本诗都写了景,但前者借凄清萧索之景抒诗人悲凉愁苦之情,后者以乐景衬哀情,极为沉痛。

    B. 春岸两句描写了诗人南行途中所见到的春江美景: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枫树成林。

    C. 老病南征日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情感一致,都表达了因病而不能上战场的无力报国的悲哀。

    D. 君恩北望心一句,道出了诗人虽已是年老多病之身,身处逆境,但报效朝廷的热忱未减。

    16. 《南征》尾联说百年歌自苦,诗中写出了哪些?请联系全诗概括并分析。

    【答案】15. C    16. 羁旅漂泊之苦。偷生两句表达了诗人躲避战乱,远离家乡,长年颠沛流离,偷生落泪之悲苦。年老体病之苦。老病一句表现了诗人年老多病、漂泊衡湘之苦。无人赏识之苦。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生苦吟,不被理解赏识之苦。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 都表达了因病而不能上战场的无力报国的悲哀错误,《登高》表达的是老病孤独、颠沛漂泊的悲哀。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为了活命我经常到异地去避难,如今又漂泊远方一路上泪洒衣襟。可见作者正漂泊异乡,远离家乡,为了躲避战乱,只能在他乡偷生,表达了浓浓羁旅之苦、思乡之苦。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当此年老多病乘丹南行的时候,一颗向北的心永念皇恩。自己此时年老多病,征战他乡,表现的是对自己年老多病之苦。

    未见有知音,可叹至今还没有遇到一个知音,仕途坎坷,个中甘苦,只有自己一人独享,而纵然有绝世才华,却未见有一个能理解他的知音,表现了自己孤独与无人赏识的痛苦。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箜篌的精美和其声音的美妙。

    2)《书愤》中表达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在《锦瑟》中运用典故写梦蝶和杜鹃,以此来表达内心世界的悲戚与怨愤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吴丝蜀桐张高秋    ②. 空山凝云颓不流    ③. 出师一表真名世    ④. 千载谁堪伯仲间    ⑤. 庄生晓梦迷蝴蝶    ⑥. 望帝春心托杜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上下五千年而文脉不绝,根本在于一代代华夏子孙典籍为媒、_______、接续前行。典籍是国之瑰宝,不能只是活在藏书馆、学者论著中,还应该活在年轻人心中。《典籍里的中国》,以戏剧化的结构和影视化的表达对典籍进行了可视化、故事化、直观化的艺术转码。播出时广受欢迎,_______围绕中华典籍中的名篇为中心,以对话塑造故事讲述场,其成功的关键是使传统典籍更加可亲可感造成的。宋应星与袁隆平跨越百年握手,撒贝宁与司马迁跨越千年对话……节目的创新演绎,为我们识读古籍经典、触摸中华文化打开了新的可能。孔子编《书》,伏生护《书》,晁错学《书》,令人难忘。其中,百岁老人伏生生逢乱世,历经大起大落,一生舍命守护《尚书》,终将其传于天下。

    《典籍里的中国》,就是典籍的传播者、转化人,在____的典籍中探赜索隐、披沙拣金,通过电视独具优势的语境转换,让更多人爱上典籍,自觉传承中华文化,让民族文化根植内心,____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薪火相传  万人空巷  卷帙浩繁  春风化雨

    B. 口耳相传  风靡一时  蔚为大观  春风化雨

    C. 口耳相传  万人空巷  蔚为大观  潜移默化

    D. 薪火相传  风靡一时  卷帙浩繁  潜移默化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围绕中华典籍中的名篇为中心,以对话营造故事讲述场,成功地使传统典籍更加可亲可感。

    B. 以中华典籍中的名篇为中心,以对话塑造故事讲述场,使传统典籍可亲可感,是成功的关键。

    C. 围绕中华典籍中的名篇,以对话营造故事讲述场,使传统典籍更加可亲可感,是其成功的关键。

    D. 以中华典籍中的名篇为中心,以对话塑造故事讲述场,成功的关键是使传统典籍更加可亲可感造成的。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18. D    19. C   

    20. 三个句子均为主谓宾结构,孔子对应伏生、晁错,对应”“,三个句子构成排比句。增强了语势,简洁地概括了有关《书》的文化故事,拓展了句子的内容。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口耳相传:口说耳听地往下传授。

    中华文化相搭配应选薪火相传

    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风靡一时:形容一种事物在一个时期内非常风行。

    这里强调播出时”“广受欢迎,所以选择风靡一时更恰当。

    卷帙浩繁:形容书籍很多或一部书的部头很大。蔚为大观: 丰富多彩,成为盛大的景象(多指文物等)。

    修饰典籍应选卷帙浩繁

    春风化雨: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变化

    这里强调民族文化对人的影响,应用潜移默化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的语病有:1.“围绕中华典籍中的名篇为中心重复杂糅,可改为围绕……”……为中心2.“塑造故事讲述场’”搭配不当,可将塑造改为营造3.“其成功的关键是使传统典籍更加可亲可感造成的一是与前文易辙,二是句式杂糅,可改为:使传统典籍更加可亲可感,是其成功的关键。修改全部正确的只有C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考生作答时,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排比:连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近的短语、分句或句子,来加强语势或深化语意。

    孔子编《书》,伏生护《书》,晁错学《书》是三个“……(人物)……(动词)《书》的主谓宾结构,属于排比句。孔子编《书》,伏生护《书》,晁错学《书》是三个关于《书》的文化故事,作者以排比的形式加以总结,在表达上加强了语势;在内容上概括了三个有关《书》的文化故事,拓展了句子的内容。

    (二)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写议论文,要有现实针对性。

    人们发表议论,往往是针对      ,古往今来的论说名篇大多如此:《师说》论述师道的内涵,针对的是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风气;《反对党八股》的批评矛头,则指向当时广泛存在于党内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倾向。当然,(     ),《劝学》中对学习的意义、态度、方法的论述就是很好的例子。

    但是,强调议论文的现实针对性,不等于      ,比如《拿来主义》有感于《大晚报》的报道,却不局限于评论发扬国光送去主义,所论的拿来主义更具有超越一时一事的认知价值,完成了从个例到一般的推理。

    写议论文,还要有      ,这也是一种针对性。人们发表议论,都希望读者能理解自己的思想,接受自己的观点。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对性不等于批判性,而是指议论文讨论的问题要有现实意义和现实基础

    B. 批判性不等于针对性,而是指议论文讨论的问题要有现实基础和现实意义

    C. 针对性不等于批判性,而是指议论文讨论的问题要有现实基础和现实意义

    D. 批判性不等于针对性,而是指议论文讨论的问题要有现实意义和现实基础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案】21. C    22. 现实生活中的某个问题;只局限于某时某事;读者意识。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结合前文写议论文,要有现实针对性”“人们发表议论,往往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个问题可知,上文话题是针对性,所以承接上文话题批判性应放在最前面,排除BD

    依据常理判断,应该先说现实基础,然后再说现实意义,排除A
     

    综合以上分析,只有C项符合题意。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结合后文针对的是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风气”“指向当时广泛存在于党内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倾向可知,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风气”“广泛存在于党内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倾向都是指当时存在的现实问题,所以,此处可填现实生活中的某个问题

    第二处,后文举例说明《拿来主义》不局限于评论发扬国光送去主义所论的拿来主义’”更具有超越一时一事的认知价值,可见,议论文要有现实针对性,但又不局限于某时某事,所以此处应填只局限于某时某事

    第三处,后文都希望读者能理解自己的思想,接受自己的观点表明作者在写作时希望读者能理解认同自己,所以,写议论文时还要考虑到读者的思想、观点等,此处可填读者意识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典籍里的中国》以主持人穿越千古时空和先贤对话的新颖方式,拉近观众和民族经典的距离,使观众产生了心灵共鸣;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奶游》《中秋奇妙游》等一路开挂,惊艳全网,其中刺绣、剪纸、皮影等非遗元素盛点纷呈;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品开发风生水起,朝服布包、彩绘陶人俑晴雨伞、故宫建筑微雕等很多爆款潮品早已名声在外……中国风搭配时尚感的式表现,让中国故事融入各种当代元素,在年轻大众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也成为年轻大众以表达自我的方式。

    校校刊举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认同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金笼听何及林间啼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这是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的一首《画眉鸟》,本诗借咏物以发感慨、论哲理。我尤其喜爱诗的最后两句,金笼听”“林间啼这两个形象的比喻用来阐释传统文化的传承也非常合适。

    曾几何时,传统文化被人为地披上神秘的面纱,放在高高的神坛上供人们瞻仰膜拜,引得一帮无识之士趋之若鹜,几乎是人手一本《易经》,开口便曰诗云。成人世界的疯魔,引发儿童世界的癫狂,一群群本该天真烂漫的孩子穿上不伦不类的汉服,行三叩九拜之礼,正襟危坐,一脸成人的伪正经。不良商家赚得盆满钵满,无良文人赢得前拥后呼,家长们忙得脚不沾地,孩子们累得苦不堪言。然而竟然有人将这种现象美其名曰国学热

    谬矣,如果这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那我宁可不要。这与把画眉鸟整日关在金笼之中有何异?也许偶尔可以听见一两声美妙的鸟啼,但是长久下来,笼中之鸟终将失去活力,成了任人摆布的玩物。欠缺了正确形式的传统文化传承,就只能是一阵风,有点动静,然而收效甚微。这样的传承不是用力太猛,就是用力太偏。想听世间最美的鸟鸣,何不打开笼门,放画眉鸟回归山林?想真正传承传统文化就要把它请下神坛,让它变得亲民,变得接地气,变得像吃饭穿衣一样自然而然。比如《经典咏流传》的出现,将古诗词和部分近代诗词配以流行乐,用歌声诠释诗词之美。走下神坛的诗词,第一次让现代人觉得如此悦耳动听,和诗以歌的形式第一次让现代人不再觉得诗词佶屈聱牙,优美舒畅的歌声第一次让现代人感觉古诗词不再难以背诵。老少咸宜、雅俗共赏,全家人围坐,一起欣赏,一起背诵,一起吟唱,潜移默化中传统文化就在最大范围内传承开来。

    我们传承传统文化,不是要传承古人的形式,而是要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是要把现代人都变成道貌岸然的士大夫,而是要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来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培养我们的爱国热情,锻造我们永不屈服的铮铮铁骨。

    身处新时代的我们,没有必要纠结于该不该传承传统文化,也没有必要犹疑于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更没有必要担心传承是不是复古。我们应该有一种文化自信,用与时俱进的眼光,古为今用的心态,去粗取精的挑剔,将传统与创新结合起来,将形式与内容融汇起来,不断思索如何用更好的方式,让更多的人浸润在传统文化的阳光之中。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从《典籍里的中国》、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这三个例子,阐述了传统文化创新的可喜成就。《典籍里的中国》是经典再现,并赋予这些作品以新的时代精神意义。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是将传统艺术的非遗元素融合进新的传播方式和艺术展现方式。故宫博物院文创品则将传统文化和古人生活中的相关元素以艺术品的形式,给现代人欣赏。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文化能够融入当代生活,既是因为它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能跟当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深切地融合。

    所以,我们在解读写作主题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认同时,既要抓住传统文化这一主体,也要看到当下认同这一现实情境。我们应当指出,传统文化能够存活于当下,必须要具备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而传统文化想要突破时间限制,就必然要有所改变,以适应当下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如此,才能既做好传承又做好发扬

    立意:

    1.中国传统文化要当下认同,守好传统是根本。

    2.中国传统文化要当下认同,要守好根也要赶上潮流。

    3.中国传统文化要实现当下认同,应多渠道多管齐下。


     


     

    相关试卷

    江苏省宿迁市文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江苏省宿迁市文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宿迁市文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江苏省宿迁市文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与名著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