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01
    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02
    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03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质量监测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唐宋时期,不少诗人对诗歌写作行为本身进行观照,并将其呈现在诗歌文本中,诗歌写作行为本身成了被书写的对象。在陈与义、陆游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对于诗歌写作本身更细致、频繁的书写,“题诗”“成诗”“寻诗”“哦诗”等有关诗歌写作的表达大量出现,有意寻诗、出声吟哦的诗人形象也越发明晰,这表明:宋诗对诗歌写作本身的呈现更为深细,写作者对自我作为诗人的身份有了更清晰的意识。
    “题诗”“成诗”在陈与义的诗中承载了丰富内涵。“鹳鹤忽双起,吾诗还欲成”“洒面风吹作飞雨,老夫诗到此间成”两例清晰展示出外部环境怎样激起了诗人内心的波澜,眼前转瞬即逝的景致如何被诗人捕捉到进而成为诗歌的一部分。而“成诗”的过程往往具有实时性、不可复制性。有道是“有诗还忘记”“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诗人内心感知到的诗意、诗人在语言表达上的疏离,都清晰呈现在诗中。他在《对酒》中的“新诗满眼不能裁,鸟度云移落酒杯”,同样感叹着自己在语言表达上的窘迫。
    诗人也常常自发外出“寻诗”。“柳林横绝野,藜杖去寻诗”(《游八关寺后池上》),诗人专门拄着藜杖寻诗;“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寻诗两绝句》),半夜从酒醉中醒来的诗人特意推开门,在明月乔木中寻诗。场景本身就是诗意的来源,诗人在呈现出诗意产生的特定情境之后便结束了诗篇,不再述说此刻的感受。这类似前引“鹳鹤忽双起,吾诗还欲成”:诗人看似只是记录实时景象,然而诗情恰恰渗透在眼前所见之中,诗歌写作也在此刻完成。不同的是,“寻诗”更能体现寻找、访求的过程性和目的性,在这一表达中,“诗”仿佛成了触手可及的实体;作者自认与读者对何为“诗”有着高度默契,只需呈现特定场景,读者便可心领神会。这种将“诗”客体化的过程,体现出诗歌已成为诗人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的一部分,同时,诗人的主体身份在诗歌中也呈现得愈发明晰。
    (摘编自刘晓旭《赋诗与寻诗:唐宋诗中诗人自我的呈现》)
    材料二:
    “镜”在中国文化中有复杂的意涵。本文所言“览镜诗”,不是泛指含有“镜”意象的诗,也不是指专门吟咏镜子的诗,而是指书写览镜行为与感想的诗作。览镜诗的关注点,是这个行为本身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物心理情感。换言之,览镜诗中,作为物品的镜,只是触发某种心理的媒介,并非诗歌吟咏的重心所在。作者对览镜行为有更充分的自觉,把更多的笔墨着眼于“镜中像”所引起的一系列内心反应和情感状态。审视览镜诗的嬗变脉络,我们可以再次确认中唐至宋代诗学的一脉相承,也能感受到日常化题材在宋代诗人手中有更繁复的艺术表达和更丰赡的文化内涵。宋人的自我形象在览镜诗中得以再造,新的审美趣味随之形成。
    由镜中像来认知自我,是人们览镜自照的重要目的。按法国心理学家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人们通过观看镜中影像而建立“自我”的观念,并由镜中自我逐渐进入“社会中的我”乃至“理想中的我”。人在镜前凝视,建构对自身形象的认识。“镜中像”与“现实我”存在距离,这就促使照镜人通过想象去完成两者的合一,建构自我形象。诗人照镜,由人而镜,由镜而像,由像返观人,故心有所感。解读览镜诗,是观察作者自我形象建构的有效途径。
    试看宋庠《因览镜照见衰年状貌有感》:
    拂槛清晨念老余,只堪丘壑便悬车。
    暗围廓落频移眼,坐况苍华不满梳。
    綟绶转惭龟钮印,土膏空负鹤头锄。
    人生出处真难决,羡杀贤哉汉二疏。
    宋庠仕宦显达,遣词造句典丽奥博,全诗意脉从“镜中像”指向“现实我”。镜中老态让他联想到现实官场,是致仕退隐,还是不负官位?他内心纠结。宋庠没有白居易的乐天顺命,镜中像刺激他要在现实和理想间选择,所以他最后欣羨汉代的疏广、疏受,能主动功成身退。我们可从中提炼出诗人的三层形象:
    “镜中像”——颓然老者(“坐况苍华不满梳”);
    “现实我”——高位在身(“綟绶转惭龟钮印”);
    “理想我”——致仕归田(“羡杀贤哉汉二疏”)。
    正是三者间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让作者“难决”,整首诗也因三层形象的复杂关系而充满张力。览镜诗是表达日常生活细节的诗。日常不能径直变为诗,但诗可以表现日常,让日常经验走向美学自觉。宋人将“镜中像”与“现实我”勾连在一起,让“幻象”与“真我”对话,试图超越琐碎凡庸的现实,直指诗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
    (摘编自侯体健《幻象与真我:宋代览镜诗与诗人自我形象的塑造》)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写作行为本身受到诗人观照后,才有可能作为书写对象呈现在诗歌文本中。
    B. “成诗”过程的实时性特点导致诗人有时难以用语言清晰表达内心感知的诗意。
    C. 诗人记录“寻诗”实时景象,看似未交待结果,其实所寻诗意已在眼前所见中。
    D. 览镜诗不以镜子为吟咏重心,而重在关注览镜行为及由此引发的人物心理情感。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诗人没有“题诗”“哦诗”等有关诗歌写作的诗作,就说明其缺少对自我诗人身份的清晰认识。
    B. 陈与义在《对酒》中感叹“新诗满眼不能裁”,暴露出他长于感知生活诗意却拙于语言表达的窘迫。
    C. 杜甫《乐游园歌》“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中“咏诗”与材料一中“成诗”内涵相近。
    D. 览镜诗中宋人勾连“镜中像”与“现实我”,让“幻象”与“真我”对话,从而超越了琐碎的现实。
    3. 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二中对览镜诗理解的一项是( )
    A.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B.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唯将满鬓雪,明日对秋风。(李益《立秋前一日览镜》)
    C.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D. 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引入拉康“镜像阶段”理论的作用。
    5. 有人认为“一旦诗人的自我意识觉醒,他的日常生活便成了其呈现自我的诗歌资源”。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案】1. B 2. C 3. A
    4. ①说明人们览镜自照的目的是构建自我认知;
    ②为下文解读宋庠诗歌提供理论依据。
    5. ①自我意识使诗人对自我的身份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主动观照作为日常生活一部分的诗歌写作行为本身(“题诗”“成诗”“寻诗”等),并自觉将其纳入了创作资源。
    ②自我意识使诗人对于“览镜”等日常行为有更充分的自觉,并将其当做日常化的创作题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导致诗人有时难以用语言清晰表达内心感知的诗意”错误,强加因果。由原文“而‘成诗’的过程往往具有实时性、不可复制性。有道是‘有诗还忘记’‘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诗人内心感知到的诗意、诗人在语言表达上的疏离,都清晰呈现在诗中”可知,难以用语言清晰表达内心感知的诗意的原因是“诗人在语言表达上的疏离”,而不是“‘成诗’过程的实时性特点”。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就说明其缺少对自我诗人身份的清晰认识”错误,曲解文意。由原文“在陈与义、陆游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对于诗歌写作本身更细致、频繁的书写,‘题诗’‘成诗’‘寻诗’‘哦诗’等有关诗歌写作的表达大量出现,有意寻诗、出声吟哦的诗人形象也越发明晰,这表明:宋诗对诗歌写作本身的呈现更为深细,写作者对自我作为诗人的身份有了更清晰的意识”可知,原文说的是“写作者对自我作为诗人的身份有了更清晰的意识”,并不是“缺少对自我诗人身份的清晰认识”。
    B.“暴露出他长于感知生活诗意却拙于语言表达的窘迫”错误。由原文“他在《对酒》中的‘新诗满眼不能裁,鸟度云移落酒杯’,同样感叹着自己在语言表达上的窘迫”可知,是感叹着自己在语言表达上的窘迫,没有说“他长于感知生活诗意”。
    D.“从而超越了琐碎现实”错误。由原文“宋人将‘镜中像’与‘现实我’勾连在一起,让‘幻象’与‘真我’对话,试图超越琐碎凡庸的现实,直指诗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可知,原文说的是“试图超越”琐碎凡庸的现实,而不是“从而超越了”。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诗句“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仅写了照镜子的行为,没有由镜中自我逐渐进入“社会中的我”乃至“理想中的我”。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结合“人们通过观看镜中影像而建立‘自我’的观念,并由镜中自我逐渐进入‘社会中的我’乃至‘理想中的我’。人在镜前凝视,建构对自身形象的认识”可知,说明人们览镜自照的目的是构建自我认知;
    结合下文“诗人照镜,由人而镜,由镜而像,由像返观人,故心有所感。解读览镜诗,是观察作者自我形象建构的有效途径。试看宋庠《因览镜照见衰年状貌有感》……宋庠仕宦显达,遣词造句典丽奥博,全诗意脉从‘镜中像’指向‘现实我’。镜中老态让他联想到现实官场,是致仕退隐,还是不负官位?他内心纠结。宋庠没有白居易的乐天顺命,镜中像刺激他要在现实和理想间选择,所以他最后欣羨汉代的疏广、疏受,能主动功成身退”可知,下文解读了宋庠的诗歌《因览镜照见衰年状貌有感》,为下文解读宋庠诗歌提供理论依据。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结合“我们可以看到其对于诗歌写作本身更细致、频繁的书写,‘题诗’‘成诗’‘寻诗’‘哦诗’等有关诗歌写作的表达大量出现,有意寻诗、出声吟哦的诗人形象也越发明晰,这表明:宋诗对诗歌写作本身的呈现更为深细,写作者对自我作为诗人的身份有了更清晰的意识”“诗人也常常自发外出‘寻诗’。……不同的是,‘寻诗’更能体现寻找、访求的过程性和目的性,在这一表达中,‘诗’仿佛成了触手可及的实体;作者自认与读者对何为‘诗’有着高度默契,只需呈现特定场景,读者便可心领神会。这种将‘诗’客体化的过程,体现出诗歌已成为诗人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的一部分,同时,诗人的主体身份在诗歌中也呈现得愈发明晰”可知,自我意识使诗人对自我的身份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主动观照作为日常生活一部分的诗歌写作行为本身(“题诗”“成诗”“寻诗”等),并自觉将其纳入了创作资源。
    结合“作者对览镜行为有更充分的自觉,把更多的笔墨着眼于‘镜中像’所引起的一系列内心反应和情感状态。审视览镜诗的嬗变脉络,我们可以再次确认中唐至宋代诗学的一脉相承,也能感受到日常化题材在宋代诗人手中有更繁复的艺术表达和更丰赡的文化内涵”可知,自我意识使诗人对于“览镜”等日常行为有更充分的自觉,并将其当做日常化的创作题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之声
    王蒙
    咣的一声,黑夜就到来了。岳之峰的心紧缩了一下,又舒张开了。车身在轻轻地颤抖,人们在轻轻地摇摆。多么甜蜜的童年的摇篮啊!夏天的时候,把衣服放在大柳树下,脱光了屁股的小伙伴们一跃跳进故乡的清凉的小河里,一个猛子扎出十几米,谁知道谁在哪里露出头来呢?闭上眼睛,熟睡在闪耀着阳光和树影的涟漪之上,不也是这样轻轻地、轻轻地摇晃着的吗?失却了的和没有失却的童年和故乡,欢迎我么?
    那愈来愈响的声音是下起了冰雹吗?是铁镇砸在铁站上?在黄土高原的乡下,到处还靠人打铁,我们祖国的胳膊有多么发达的肌肉!呵,当然,那只是车轮撞击铁轨的声音,来自这一节铁轨与那一节铁轨之间的缝隙。反正火车开动以后的铁轮声给人以鼓舞和希望。
    这真有趣。在德国考察三个月回来之后,他怎么也没想到要坐两个小时零四十七分钟的闷罐子车呀。三个小时以前,他还坐在从北京开往X城的三叉戟客机的宽敞、舒适的座位上。现在呢,他和那些风尘仆仆的,在黑暗中看不清面容的旅客们挤在一起,就像沙丁鱼挤在罐头盒子里。甚至于他辨别不出火车到底是在向哪个方向行走。
    尘土和纸烟的雾气中出现了旱烟叶发出的辣味,像是在给气管和肺针灸。梅花针大概扎在肺叶上了。汗味就柔和得多了。方言的浓度在旱烟与汗味之间,既刺激,又亲切。还有南瓜的香味哩!谁在吃南瓜?X城火车站前的广场上,没有见卖熟南瓜的呀。别的小吃和土特产倒是都有。花生、核桃、葵花子、柿饼、酸枣、绿豆糕、山药、蕨麻……全有卖的。
    有人叫苦了:“这个箱子不能压!”一个包着头巾抱着孩子的妇女试探着能不能坐到一只箱子上。“您到这边来,您到这边来。”岳之峰连忙站起身,把自己的靠边的位置让了出来。坐在靠边的地方,身子就能倚在车壁上,这就是最优越的“雅座”了。那女人有点不好意思,但终于抱着小孩子挪动了过来,她要费好大的力气才能不踩着别人。“谢谢您!”妇女用流利的北京话说。她抬起头,岳之峰好像看到一幅炭笔的素描。
    自由市场。百货公司。香港电子石英表。豫剧片《卷席筒》。羊肉泡馍。醪糟蛋花。三接头皮鞋。包产到组。收购大葱。差额选举。结婚筵席……在这些温暖的闲言碎语之中,岳之峰轮流把体重从左腿转移到右腿,再从右腿转移到左腿。幸好人有两条腿,要不然,无依无靠地站立在人和物的密集之中,可真不好受。但他给一个女同志让了“座位”。不,没有座,只有位。想不到她讲一口北京话,这使岳之峰兴致似乎高了一些。“谢谢”“对不起”,在国外到处是这种礼貌的用语。
    “给这种车坐,可真缺德!”
    “你凑合着吧,过去,还没有铁路哩!”
    “要赶上拉肚子的就麻烦了,这种车上没有厕所。”
    “并没有一个人拉到裤子里嘛!”
    “有什么办法呢?每逢春节,有一亿多人要坐火车……”
    黑暗中听到了这样一些交谈。岳之峰的心平静下来了。是的,这里曾经没有铁路,没有公路,连自行车走的路也没有。农民挑着一千五百个鸡蛋,从早晨天不亮出发,越过无数的丘陵和河谷,黄昏时候才能赶到X城。我亲爱的美丽而又贫瘠的土地!你也该富饶起来了吧?过往的记忆,已经像烟一样、雾一样淡薄了,但总不会被彻底忘却吧?历史,历史;现实,现实;理想,理想;哞——哞——咣嘁咣嘁……喀啷喀啷……沿着莱茵河的高速公路。山坡上的葡萄。暗绿色的河流。飞速旋转。
    这不就是法兰克福的孩子们吗?男孩子和女孩子,黄眼睛和蓝眼睛,追逐着的,跳跃着的,欢呼着的。那欢乐的生命的声音。那友爱的动人的呐喊。
    不。那不是法兰克福。那是西北高原的故乡。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榜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摘下一条碧绿的柳叶,卷成一个小筒,仰望着蓝天白云。
    不,那不是西北高原。那是解放了的、飘扬着五星红旗的首都。那是他青年时代的初恋,是第一次吹动他心扉的和煦的风。春节刚过,忽然,他觉察到了,风已经不那么冰冷,不那么严厉了。二月的凡就带来了和暖的希望,带来了早春的消息。
    那,那……那究竟是什么呢?
    他再定了定神,再揉了揉眼睛,分明是在从X城到N地的闷罐子车上。
    什么?一台录音机。在这个地方听起了录音。一支歌以后又是一支歌,然后是一个成人的歌。顽强的,低哑的,不熟练的女声盖过了一切喧嚣。
    “这是……什么牌子的?”岳之峰盯着录音机问。
    “日本的三洋牌,这里人们开玩笑地叫它‘小山羊’。”妇女抬起头来,大大方方地回答。岳之峰仿佛看到了她的经历过风霜,却仍然是年轻而又清秀的脸。
    “你在学外国歌吗?”岳之峰又问。
    妇女不好意思地笑了,“不,我在学外国语。”她的笑容既谦逊,又高贵。
    “这都是些什么歌儿呀?”一个坐在岳之峰脚下的青年问。岳之峰的连续提问吸引了更多的人。
    “《小鸟,你回来了》《五月的轮转舞》和《第一株烟草花》。”女同志说,“欣梅尔——天空,福格尔——鸟儿,布鲁米——花朵……”她低声自语。
    他们的话没有再继续下去。车厢里充满了的照旧是“别挤!”“这个箱子不能坐!”“别踩着孩子!”“这边没有地方了!”之类的喊叫。
    “您听音乐吧。”她说,好像是在对他说。是的,三支歌曲以后,她没有揿键钮。在《第一株烟草花》后面,是约翰·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闷罐子车正随着这春天的旋律而轻轻地摇摆着,熏熏地陶醉着,袅袅地前行着。
    1980年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咣的一声”车厢门关上,岳之峰开始了自由联想,由车身颤抖到童年的摇篮到躺在故乡小河上摇晃再到思念童年和故乡。
    B. 在车厢内辨不清火车到底往哪个方向行走,突出了车厢内拥挤、恶劣的环境,真实展现了当时的物质条件落后的社会现实。
    C. 文中特意写录音机是“三洋牌”,不仅真实地表现人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还展现出当时社会生活的变化。
    D. 闷罐子车传出“春之声”,“轻轻地摇摆着,熏熏地陶醉着,袅袅地前行着”,象征着当时中国正悠然、平静的发展。
    7. 下列对本文语言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旱烟叶发出的辣味,像是在给气管和肺针灸”等语句运用反讽手法,体现出语言辛辣的特点。
    B. 文中画线句列举人们闲谈的事物时全用句号,能更好的呈现改革开放初期一幅幅不同的社会图景。
    C. 联想法兰克福、西北高原、首都的语段运用大量的短句,节奏明快,语言富有音乐性和诗意。
    D. “心紧缩了一下”“和暖的希望”等描写主人公感觉的词句,既能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又增强了读者的体验感。
    8. 为什么要塑造听录音的女士这一形象?请简要分析。
    9. 这篇小说存在两种“时空”交错安排的形式,一是闷罐子火车里狭窄而拥挤的现实时空,一是主人公海阔天空自由联想的心理时空。你认为这两种时空形式交错安排有什么好处?
    【答案】6. D 7. A
    8. ①她礼貌谦和、开放积极、热爱学习、踏实努力,是正努力奋斗、改变国家落后面貌者的代表,是祖国正迎来时代的春天的象征。
    ②与列车上的普通乘客形成对比,共同呈现出社会转型时期的落后与进步并存的社会状况。
    9. ①火车里的现实时空聚焦小说内容,给自由的联想以端点,使小说条理清晰。
    ②主人公的心理时空,打破时空限制,更大程度地展现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面貌和作者对未来时代的期待。
    ③闷罐子车的小时空与自由联想的大时空形成交错,避免了平铺直叙,使小说更具艺术张力,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正悠然、平静的发展”错误。这里用于烘托气氛,“象征着当时中国正悠然、平静的发展”属于拔高分析。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反讽手法”错。这是比喻手法,将“旱烟叶发出的辣味”比作“在给气管和肺针灸”。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
    由“妇女抬起头来,大大方方地回答。岳之峰仿佛看到了她的经历过风霜,却仍然是年轻而又清秀的脸”“妇女不好意思地笑了,‘不,我在学外国语。’她的笑容既谦逊,又高贵”“欣梅尔——天空,福格尔-鸟儿,布鲁米——花朵”可知,她礼貌谦和、开放积极、热爱学习、踏实努力,是正努力奋斗、改变国家落后面貌者的代表,是祖国正迎来时代的春天的象征。
    由“欣梅尔——天空,福格尔——鸟儿,布鲁米——花朵”“车厢里充满了照旧是‘别挤!’‘这个箱子不能坐!’‘别踩着孩子!’‘这边没有地方了!’之类的喊叫”可知,听录音的女士与列车上的普通乘客形成对比,共同呈现出社会转型时期的落后与进步并存的社会状况。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由“车身在轻轻地颤抖,人们在轻轻地摇摆”“当然,那只是车轮撞击铁轨的声音,来自这一节铁轨与那一节铁轨之间的缝隙”等可知,火车里的现实时空聚焦小说内容,给自由的联想以端点,使小说条理清晰。
    由“那愈来愈响的声音是下起了冰雹吗?是铁锤砸在铁砧上?在黄土高原的乡下,到处还靠人打铁,我们祖国的胳膊有多么发达的肌肉”“花生、核桃、葵花子、柿饼、酸枣、绿豆糕、山药、蕨麻……全有卖的”等可知,主人公的心理时空,打破时空限制,更大程度地展现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面貌和作者对未来时代的期待。
    由“在这些温暖的闲言碎语之中,岳之峰轮流把体重从左腿转移到右腿,再从右腿转移到左腿”“我亲爱的美丽而又贫瘠的土地!你也该富饶起来了吧?过往的记忆,已经像烟一样、雾一样淡薄了,但总不会被彻底忘却吧?”等可知,闷罐子车的小时空与自由联想的大时空形成交错,避免了平铺直叙,使小说更具艺术张力,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骊姬谮世子申生于晋献公,公将杀之。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盖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上》)
    材料二:
    楚有士申鸣者,在家而养其父,孝闻于楚国。王欲授之相,申鸣辞不受。其父曰:“王欲相汝,汝何不受乎?”申鸣对曰:“舍父之孝子而为王之忠臣,何也?”其父曰:“使有禄于国,立义于庭,汝乐吾无忧矣。吾欲汝之相也。”申鸣曰:“诺。”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居三年白公胜为乱杀司马子期申鸣将往死之父止之曰:“弃父而死,其可乎?”申鸣曰:“闻夫仕者身归于君,而禄归于亲。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遂辞而往,因此兵围之。白公胜谓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勇士也,今以兵围我,吾为之奈何?”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鸣闻之必来,因与之语。”白公胜曰:“善。”则往取其父,持之以兵,告申鸣曰:“子与吾,吾与子分楚国,子不与吾,子父则死矣。”申鸣流涕而应之曰:“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援桴鼓之,遂杀白公胜,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申鸣曰:“食君之食,避君之难,非忠臣也。定君之国,杀臣之父,非孝子也。名不可两立,行不可两全也,如是而生,何面目立于天下?”遂自杀也。
    (节选自《说苑·立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居三年/白公胜为乱/杀司马子期申鸣/将往死之/
    B. 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居三年/白公胜为乱/杀司马子期申鸣/将往死之/
    C. 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居三年/白公胜为乱/杀司马子期/申鸣将往死之/
    D. 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居三年/白公胜为乱/杀司马子期/申鸣将往死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行,文中指逃亡,与《屈原列传》中“屈平正道直行”的“行”意思不同。
    B. 再,文中表示两次,与《苏武传》中“愿勿复再言”的“再”意思不同。
    C. 兵,文中指兵器,与《过秦论》中“收天下之兵”的“兵”意思相同。
    D. 而,文中表修饰关系,与《离骚》中“夫孰异道而相安”的“而”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申生派人向狐突诀别时,表明自己不愿逃跑的原因是国君年迈,国君的孩子年少,国家多灾多难。
    B. 白公胜作乱之时,申鸣想以身许国,他父亲以不合孝道制止他,但是申鸣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
    C. 白公胜被申鸣包围,自己不知如何应付,向石乞寻求突围之策,石乞提出的对策极其阴险毒辣。
    D. 申鸣认为忠孝不能两全,选择尽忠国君,使国家安定,致父亲被杀,无颜面对天下人所以自杀。
    13. 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
    (2)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苏武传》)
    14. 请简要说明申生与申鸣对待父亲的态度。
    【答案】10. D 11. D 12. A
    13. (1)我听说这样的道理,吃国君的食物的人就要为国君的事而死,接受国君的俸禄的人就要竭尽自己的才能。
    (2)天降大雪,苏武躺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去,几天都没有死。
    14. ①申生不管父亲对错,完全顺从父亲;②申鸣听从父亲建议离家出仕,但也拒绝父亲阻止勇于赴难。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于是就入朝。楚王便授他国相的职位。过了三年,白公胜作乱,杀了司马子期。申鸣也准备为国捐躯。
    “入”的宾语为“朝”,所以在“朝”后面断开,排除AC;
    “杀”的宾语为“司马子期”,并且“将往死之”的主语为“申鸣”,所以应在“期”后断开,排除B。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屈平正道直行”中“行”解释为“行为”;句意: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
    B.正确。“愿勿复再言”中“再”解释为“再次”;句意: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C.正确。“收天下之兵”中“兵”解释为“兵器”;句意:收缴天下的兵器。
    D.“用法相同”错误。“夫孰异道而相安”中“而”解释为“表示转折关系”;句意:志向不同何能彼此相安。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力。
    A.“不愿逃跑的原因是国君年迈”错误。由原文“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可知,“国君年迈,但是爱子年纪小,国家有很多忧患,而狐突又不肯出来为国君出谋划策”是申生的担忧,并非“不愿逃跑的原因”。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之”,代词,代道理;“死”,为……而死;“ 毕”,竭尽。
    (2)“雨雪”,下雪;“啮”,嚼,咬;“咽”,吞咽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骊姬谮世子申生于晋献公,公将杀之。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可知,申生不管父亲对错,完全顺从父亲。
    由原文“其父曰:‘王欲相汝,汝何不受乎?’申鸣对曰:‘舍父之孝子而为王之忠臣,何也?’其父曰:‘使有禄于国,立义于庭,汝乐吾无忧矣。吾欲汝之相也。’申鸣曰:‘诺。’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居三年,白公胜为乱,杀司马子期,申鸣将往死之,父止之曰:‘弃父而死,其可乎?’申鸣曰:‘闻夫仕者身归于君,而禄归于亲。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遂辞而往”可知,申鸣听从父亲建议离家出仕,但也拒绝父亲阻止勇于赴难。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骊姬在晋献公面前诽谤谗害世子申生,晋献公将要杀了申生。公子重耳对申生说:“您为什么不向父亲说出心里的话呢?”太子说:“不可以。父亲有骊姬才得安乐,这样做会伤他的心。”重耳又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不逃走呢?”太子说:“不可以。君父会说我想谋害他,天下哪里有没有君父的国家!再说我能逃到哪里去呢?”于是申生派人向狐突告别说:“我有罪,没能考虑您的忠告,以致于一死,我不敢吝惜自己的生命;虽然如此,但我的国君年纪大了,爱子年纪小,国家有很多忧患,您又不肯出来为国君出谋划策。如果您肯出来为国君出谋划策,我就受到您的恩惠,甘愿去死。”申生两次跪拜行稽首之礼,就自杀了。因为这样的原因,人们送他谥号称“恭世子”。
    材料二:
    楚国有位读书人叫申鸣,在家奉养他的父亲,他的孝顺在楚国闻名。楚王想封他做国相,申鸣推辞不肯接受。他的父亲说:“楚王想让你做国相,你为何不接受呢?”申鸣回答说:“放弃做父亲的孝子却要去为君王做忠臣,这是什么道理?”他的父亲说:“如果能在国家享受俸禄,在朝堂上奉行大义,你快乐我就没有忧愁啊。我希望你做相。”申鸣说:“好吧。”于是就入朝。楚王便授他国相的职位。过了三年,白公胜作乱,杀了司马子期。申鸣也准备为国捐躯,他的父亲制止他,说:“抛弃父亲去死,难道可以吗?”申鸣说:“我听说做官的人身体归于国君,俸禄归于亲人。如今既然离开父亲去侍奉国君,怎能不为国家的安危而死呢?”于是辞别父亲前往,趁机派兵包围白公胜。白公胜对石乞说:“申鸣是天下的勇士,如今用兵包围我,我该怎么办呢?”石乞说:“申鸣是天下有名的孝子,去用武力劫持他的父亲,申鸣听说这件事必然前来,你趁机与他谈判。”白公胜说:“好。”于是就去捉拿了他的父亲,用兵器控制,告诉申鸣说:“你援助我,我同你平分楚国。你不援助我,你的父亲就会被杀死。”申鸣流着眼泪回答他说:“当初我是父亲的孝子,今天我是国君的忠臣。我听说这样的道理,吃谁的饭就要为谁的事去牺牲,接受谁的俸禄就要竭尽所能为他做事。如今我已不可能做父亲的孝子了,而是做君王的忠臣,我怎能保全自身呢?”于是拿起鼓槌击鼓进兵,最终杀死了白公胜,他的父亲也因此死去。楚王赏给他百斤黄金。申鸣说:“吃君王的饭,逃避国君的祸难,不是忠臣。使国君的国家安定,自己的父亲却被杀死,不是孝子。忠、孝之名不能两立,忠、孝之行不能两全,像这样而活着,有什么脸面立身于天下呢?”于是自杀而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杜子美书室
    赵抃
    直将骚雅镇浇淫,琼贝千章照古今。
    天地不能笼大句,鬼神无处避幽吟。
    几逃兵火羁危极,欲厚民生意思深。
    茅屋一间遗像在,有谁于世是知音?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写杜诗如同《骚》《雅》,压制浮薄的世风,体现出杜诗匡时济世的特点。
    B. 第三句写天地之间不能容下杜甫的正大之辞,暗含杜甫一生仕途的坎坷不顺。
    C. 第五句与《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都是写杜甫因战乱而饱受流离之苦。
    D. 诗人瞻仰杜甫遗迹,题诗于书室;全诗由诗及人,既慷慨浩荡,又深沉有力。
    16. 诗歌尾句发出诘问,前文已有铺垫,是水到渠成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①首句写世风浇淫,世人沉溺其中而不自知,杜诗为雅正之音,自然难觅知己。②杜诗艺术成就极高,像琼玉、彩贝,累累千章,光耀千古,常人难及。③杜甫虽受离乱之苦,但始终抱厚民之意,忧国忧民,世上真正堪称杜甫知音的人并不多。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不能容下杜甫的正大之辞,暗含杜甫一生仕途的坎坷不顺”错。第三句字面意思是天地都不能限制杜甫诗句的宏大气魄,用夸张的手法概括出杜诗气概横绝天地。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结构的把握能力。
    诗歌的开篇就肯定了杜甫诗歌的崇高地位和光辉成就。把杜甫的诗歌比同《离骚》《小雅》,说它起着压制诗坛淫巧颓风的作用,自然难觅知音。
    杜甫诗歌的内容又紧密关乎教化,而艺术又极高,像琼玉、彩贝,累累千章,光照古今,一般人难以达到这样的水平。所以难觅知音。
    “欲厚民生意思深”写到杜甫虽然在安史之乱中遭受乱离之苦,但是他始终抱着忧国忧民的情怀,抱厚民之意,这也是杜甫的伟大之处,世上真正堪称杜甫知音的人并不多。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在《过秦论》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写出了秦始皇派遣得力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2)李白在《蜀道难》中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描述蜀道开凿过程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姜夔的《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笔相似,都以草木繁荣反衬荒凉衰败。
    【答案】 ①.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②.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③. 地崩山摧壮士死 ④.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⑤. 过春风十里 ⑥. 尽荠麦青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劲”“弩”“卒”“陈”“崩”“摧”“栈”“荠”。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西方绘画的①“再现”理念,强调艺术家对世界需认真观察并加以逼真模仿。早期的中国绘画同样要求画家必须_____①_____地体悟自然,写实主义成为画家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客观描述的画法也获得②长足发展。到了北宋,中国山水画达到客观再现自然的高峰,之后,画家开始注重表达内在_____②_____。
    明代,西方的写实画法随着传教士进入中国。当时中国不注重空间营造的绘画,被西方画家评价为③“不像是活的”;而在中国主流画家眼里,西方绘画的笔法怪异而④繁琐,只是一种奇技淫巧。____③______,主流画坛之外的画家⑤却对西洋画法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受到西洋透视法的启发,从中发现描绘空间的新方式,并回溯宋画的写实传统,尝试着在创作中将两者_____④_____起来。例如,明代园林绘画在融合宋画的写实传统和西方的再现技法的基础上,形成既非复古、亦非西化的特殊风格。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设身处地 旨趣 然而 接合
    B. 身临其境 志趣 从而 结合
    C. 设身处地 志趣 从而 接合
    D. 身临其境 旨趣 然而 结合
    19.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③两处词句所加引号的用法相同。
    B. ②处中的“长足”与“长进”中的“长”读音相同。
    C. ④处“繁琐”中“繁”不可以写作“烦”。
    D. 去掉⑤处的“却”不影响该句语意。
    20.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 D 19. D
    20. 示例一:明代园林绘画融合了宋画的写实传统和西方的再现技法,从而形成一种特殊风格,这种风格既非复古,亦非西化。
    示例二:明代园林绘画具有一种特殊风格,这种风格既非复古,亦非西化,是由宋画的写实传统和西方的再现技法融合而成的。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获得某种切身感受。“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此处语境是指早期的中国绘画同样要求画家必须亲自到那个地方体悟自然,所以应该用“身临其境”。
    第二空,“旨趣”,主要目的和意图,宗旨。“志趣”,行动或意志的趋向,志向和兴趣。此处语境是指画家开始注重表达内在目的和意图,应该用词语“旨趣”。
    第三空,“然而”,表转折。“从而”,表顺承或结果。此处为转折关系,应用表转折关系的词语“然而”。
    第四空,“接合”,连接使合在一起。“结合”,人或事物间发生密切联系。此处语境是指尝试着在创作中将两者密切联系起来,应该用词语“结合”。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和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词语的能力。
    A.①表示特定称谓,②表示引用;
    B.“长足”的“长”读作“cháng”,“长进”的“长”读作“zhǎng”;
    C.“繁琐”与“烦琐”为异体词,可以写作“烦”。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长句变短句,先抓出句子的主干,明确句子的中心意思,然后抽出附加成分,将它们变成按顺序排列的短句。
    先抽出句子主干“明代园林绘画融合了宋画的写实传统和西方的再现技法”,再将附加成分“形成既非复古、亦非西化的特殊风格”抽出来,再将它变成三个短句子“从而形成一种特殊风格”“这种风格既非复古”“亦非西化”。
    或者先抽出句子主干“明代园林绘画具有一种特殊风格”,再将附加成分“在融合宋画的写实传统和西方的再现技法的基础上,形成既非复古、亦非西化的”抽出来,再将它变成三个短句子“这种风格既非复古”“亦非西化”“是由宋画的写实传统和西方的再现技法融合而成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A据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有超过2.5亿人正饱受脱发的困扰。有人每次洗头都会掉很多头发,B就担心自己是否加入了脱发大军。那么, ① ?答案是否定的。头发生长是周期性的,其生长过程分成生长期、退行期和休止期。人体的头发大约有10万根,其中约80%的头发处于生长期,处于退行期和休止期的头发则会自然脱落。正常人每天大约脱落70至100根头发,同时, ② ,所以无须过分担心。但如果短时间内掉发过多则有脱发的风险。脱发的原因是什么呢?中医认为,发为血之余, ③ 。因此,防止脱发,C最主要的关键是补足气血,要多食用黑豆、黑米、黑芝麻等食品。另外,洗头还要切忌以下几点:频繁用高温水洗头,过量使用洗发液,D不要用指甲抓挠头皮,擦干头发时来回搓。
    21. 文中画横线的4处句子都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作答时请直接写出修改意见或结果。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21. A.去掉“据”或“显示”。
    B.去掉“是否”。
    C.去掉“最主要的”或“关键”。
    D.去掉“不要”。
    22. ①掉头发就是脱发吗
    ②也会有相当数量的头发生长
    ③脱发与人体气血不足有关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据调查数据显示”句式杂糅,可以去掉“据”或“显示”。
    B.不合逻辑,一面对两面,可以去掉“是否”。
    C.“最主要的关键是”语义重复,可以去掉“最主要的”或“关键”。
    D.语义重复,“不要”与前文“忌”重复,可以去掉“不要”。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有人每次洗头都会掉很多头发,就担心自己……加入了脱发大军”及后面的问号可知,此处是提出关于经常掉头发是否是脱发的疑问,可以填入“掉头发就是脱发吗”之类的内容。
    第二空,结合前文“正常人每天大约脱落70至100根头发”的语境及后文“所以无须过分担心”的提示可知,此处是说也会有差不多等量的头发再生,可以填入“也会有相当数量的头发生长”之类的内容。
    第三空,由前后文“发为血之余”和“补足气血”的提示可知,此处是说脱发和人体的气血不足关系密切,可以填入“脱发与人体气血不足有关”之类的内容。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古典诗词是现代忙碌生活的必需品。你认同这一观点吗?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品诗词之美,传中华文脉
    有人认为古典诗词是现代生活的必需品,我完全认同这一观点。中华诗词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读古典诗词可以增强文化归属感,提升文化自信。
    当我们在牙牙学语时,用稚嫩的嗓音一句句吟诵出一篇篇流传千古的名篇,有什么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悄悄萌芽。也许彼时的我们还不懂什么叫“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不懂什么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是古典诗词那独特的韵律之美,已经深深烙印在我们的灵魂深处。待到逐渐成长,古典诗词读得越多便越发觉得,那一首首诗词,宛如天籁,徐徐吟唱了千年,永不过时。
    儿时我们在家中背诵古典诗词。上学后,我们在学校学习古典诗词。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诗词的理解越发的深厚。我们渐渐看到了诗词的意境之美。王维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李白的“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唐温如的“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古典诗词以其精湛的艺术表达方式,将诗人的情感与读者的心灵相融合。我们的古典诗词是那么的美,我们的文化是那么美。
    及至后来,通过吟诵屈原、杜甫的诗歌,我们渐渐看到了诗词背后的故事,体悟到了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和文化传统的博大精深。这种体验让我对自己的文化归属感更加明确,让我们更自豪地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
    屈原坚持理想“虽九死,其犹未悔”。杜甫在狂风暴雨掀翻了茅屋屋顶的秋夜,依然心系百姓,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慨叹。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在其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凡此种种,无不闪耀着诗人高尚人格的光辉。这些诗词作品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也让我们对生活和世界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我们在古典诗词的海洋里,寻找文化归属,传承传统文脉,增强文化自信,助力民族复兴。我们可以通过组织诗词朗诵会、开设古典诗词阅读小组等方式,与他人分享和交流我们的感悟和体验。同时,我们也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例如手机应用、网络平台等,让古典诗词更加便捷地融入我们的生活。
    让我们共同走进古典诗词的世界,感受其中的美与智慧,与先贤们对话,以培养自己的审美品味和人格修养。通过古典诗词的启迪,我们将不断强化自己的文化认同和自信,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提出,有人认为古典诗词是现代生活的必需品,问考生是否认同该观点。
    中华诗词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当代中国学子,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古典诗歌的广泛、深刻的影响:在家庭中,从儿时起就背诵古诗词;在社会上,歌曲、戏剧、甚至广告词中,古典诗歌的因素广泛存在;在学校里,研读诗歌、鉴赏诗歌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品读、欣赏古诗词,对学生的审美品位、思想情感、人格修养、家国情怀的形成,都有积极作用。所以肯定是要认同古典诗词是必需品。
    根据以上分析,考生在行文时,可先,简单引用材料,说明自己的观点读古诗词可以增强文化归属感。接下来,先从自身出发,指出古典诗歌对自己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比如通过吟诵屈原、杜甫的诗歌,让自己对家国民族有了更强的认同感、归属感。然后,分析其为什么能对自己形成如此深刻的影响:意境美、情感真、内涵丰。最后,提倡大家吟诵、品读古典诗歌,以在古诗词的海洋里,找到文化归属,进而传承传统文脉,增强文化自信,助力民族复兴。
    立意:
    1.读古诗词,可以让人诗意地栖居在这个世界上。
    2.读古诗词,可以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美丽。
    3.读古诗词,可以为当代文化建设提供镜鉴。
    4.读古诗词,可以提升语文素养。


    相关试卷

    山东省潍坊市六县区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山东省潍坊市六县区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8页。

    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每逢假期胖十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