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专题13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与文化常识-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最新备考学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专题13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与文化常识-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最新备考学案01
    专题13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与文化常识-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最新备考学案02
    专题13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与文化常识-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最新备考学案03
    还剩3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13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与文化常识-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最新备考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3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与文化常识-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最新备考学案,共3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高考真题演练,2020·全国Ⅰ卷,2020·全国Ⅱ卷,参考答案,文言文断句考点精讲,对点训练,参考译文,技法演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3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与文化常识

    【高考真题演练】
    1.【2020·全国Ⅰ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思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时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
    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元佑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敖,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佑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转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选举行,由丞相主持。 
    C.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D.当轴,指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2.【2020·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进士及第,历秘书省著作郎。政和间,天下争言瑞应,廷臣辄笺表贺,徽宗观所作,称为奇才。他日,特出制诏三题使具草,立就,上即草后批:“可中书舍人。”未几,自秘书少监除中书舍人,擢御史中丞。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时上方乡神仙之事,蔡京引方士王仔昔以妖术见,朝臣戚里寅缘关通。安中疏请自今招延山林道术之士,当责所属保任;并言京欺君僣上、蠹国害民数事。上悚然纳之。已而再疏京罪,上曰:“本欲即行卿章,以近天宁节,俟过此,当为卿罢京。”京伺知之,大惧,其子攸日夕侍禁中,泣拜恳祈。上为迁安中翰林学士,又迁承旨。宣和元年,拜尚书右丞;三年,为左丞。金人来归燕,谋帅臣,安中请行。王黼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靖康初,言者论其缔合王黼、童贯及不几察郭药师叛命,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又责授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随州居住;又贬单州团练副使,象州安置。高宗即位,内徙道州,寻放自便。绍兴初,复左中大夫。子辟章知泉州,迎安中往,未几卒,年五十九。安中为文丰润敏拔,尤工四六之制。徽宗尝宴睿谟殿,命安中赋诗百韵以纪其事。诗成,赏叹不已,令大书于殿屏,凡侍臣皆以副本赐之。其见重如此。
    (节选自《宋史·王安中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B. 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C. 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D. 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士,又称方术士,指中国古代好讲神仙方术、从事巫祝术数活动的人。
    B.保任,意思是担保或担保者,文中特指因向朝廷推荐人才而负担保责任。
    C.禁中,又称禁内,指皇室宗族所居之处,因所居宫室严禁随便进出得名。
    D.四六之制,即骈文,因在发展中逐渐成为相对整齐的四六句式而由此称。
    3.【2020·新高考Ⅰ卷(山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除中书舍人。选授御史,巡视中城。捕治吏部豪恶吏,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辇下震悚。出理屯田,因条上三因十四议,诏悉允行。水利大兴,北人始知艺稻。邹元标尝曰:“三十年前,都人不知稻草何物,今所在皆稻,种水田利也。”阉人刘朝称东宫令旨,索戚畹废庄。光斗不启封还之,曰:“尺土皆殿下有,今日安敢私受。”阉人愤而去。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忠贤诇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亦为雪涕。至则下诏狱酷讯。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诸人俱自诬服,光斗坐赃二万。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不下法司,诸人始悔失计。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光斗既死,赃犹未竟。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忠贤既诛,赠光斗右都御史,录其一子。已,再赠太子少保。福王时,追谥忠毅。
    (节选自《明史·左光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B.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C.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D.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分)
    A.辇下,又称为辇毂下,意恩是在皇帝的车驾之下,常常用作京都的代称。
    B.东宫是古代皇家宫殿的称呼,由于是太子所居之宫,文中用来借指太子。
    C.殿下是古代对太子、诸王、承相的敬称,礼尊意味次于敬称皇帝的陛下。
    D.追比指旧时地方官吏严逼限期办事,逾期以杖责等表示警惩,继续追逼。
    【参考答案】
    1.(1)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日”“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句子大意是:元祐三年,暂代知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地不能说话。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辞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
    其中,“士坐庭中”主谓宾都全,其后断开,且“噤未能言”的主语也是“士”,承前省略,不能把“噤”断到上句,排除BC项;“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中,主语是“巡铺内侍”,中间不能断开,更不能将其断到上句,排除D项。故选A。
    (2)B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由丞相主持”错。科举史上的殿试是由武则天首创的。宋朝正式成制,金、元、明、清四代沿用。又称御试、廷试,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因此应当是由皇帝主持。故选B。
    2.(1)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民讼诸府”意思是民向官府诉讼,“诸府”是诉讼的对象,做状语,修饰“讼”其后断开,“不胜”是忍受不住,说明“考掠”的情况,二者不能断开,据此排除BD;“即出民” 中,“民”是“出”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C。故选A。
    (2) 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 -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 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指皇室宗族所居之处”错误,应是“封建帝王所居的宫苑”。故选C。
    3.(1)B【解析】本句中“南星““攀龙”“大中”分别指赵南星、高攀龙、魏大中,“涟”“光斗”指杨涟、左光斗,均为人名,应断开:“光斗愤甚”中“光斗”为主语,“愤”为谓语,“甚”表修饰,不应断开;“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指草拟奏疏,弹劾魏忠贤和魏广微有三十二条当斩罪,不应断开;“拟十一月二日上之”中“上之”指呈上奏折,不应断开。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能力,结合上下文对句中成分的理解。
    (2)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称谓的基本常识。“殿下”不能用于称呼丞相。

    【文言文断句考点精讲】
    ★文言断句六标志
      给文言文断句,一般是由大到小,由易到难,点面结合,句句突破。意思就是说,在断句之前,要认真通读全文,把容易断开的句子先断开,再依次缩小断句范围。对于疑难句子,要联系上下文的文意,抓住关键词,仔细推敲,切不可顾前不顾后,粗心大意。
    断句时,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性。标点的使用要合乎现代汉语标点的使用规范,还应反复诵读,增强语感。断句可以遵循如下规律:
    标志一 词性
      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常用来做主语或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其、彼、此、之等。这些名词或代词如果做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需要断开;如果做宾语,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需要断开。文言文中的动词、形容词往往做谓语,断句时,也可以先找到语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判断语句的停顿点。
    【对点训练】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初为桓伟辅国主簿。宋武帝起义兵,累迁御史中丞。性刚直,甚得司直之体。时新制,长吏以父母疾去官,禁锢三年。山阴令父疾去职,鲜之因此上议曰:“今省父母之疾而加以罪名,悖义疾理,莫此为大。谓宜从旧,于义为允。”从之。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与帝言,要须帝理屈,然后置之。帝有时惭恧变色,感其输情,时人谓为“格佞”。
    (节选自《南史·郑鲜之传》,有删改)
    A. 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B. 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C. 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D. 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标志二 对话词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写两人对话,作者一般只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了。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厘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虽然在高考卷中凭对话断句的例子并不多,但关键的时候还是能起到帮助作用的。
    【对点训练】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A.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B.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C.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D.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标志三 虚词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代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因为虚词可以使前后关系变得一目了然。初通文意、化整为零的过程,就是借助虚词初次判断的过程。尤其是一些议论性语段,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以借助具体情景去猜测,因而显得棘手、难度大,运用虚词就可以使断句变得容易。常见的情况有:

    类别
    断句技巧
    常见例词
    发语词
     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夫、盖、至若、若夫、唯、斯、今、凡、且、窃、请
    时间词
     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
    句末
    语气词
    其后一般断开
    陈述句末尾
    也、矣、焉、耳
    疑问句末尾
    耶、与(欤)、邪(耶)、乎
    感叹句末尾
    哉、夫
    疑问
    语气词
     其后一般构成疑问句,其前一般断开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
    复句关
    联词语
     其前一般断开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
    复音
    虚词
     复音虚词需保持完整,不能点断
     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
    特殊词
     “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开
     “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点断,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时,可点断也可不点断。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同做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这种情况下一般不在其前断开。但如果“而”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断开。如: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夫”有时也做指示代词;也用在句中,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这两种情况都不能点断。如: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对点训练】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沈焕,字叔晦,定海人。试入太学,始与临川陆九龄为友,从而学焉。乾道五年举进士,授余姚尉、扬州教授。召为太学录,以所躬行者淑诸人,蚤暮延见学者,孜孜诲诱,长贰①同僚忌其立异。会充殿试考官,唱名日序立庭下,帝伟其仪观,遣内侍问姓名,众滋忌之。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言路②以为讪己,请黜之,在职才八旬,调高邮军教授而去。
    (节选自《宋史·沈焕传》,有删改)
    【注】 ①长贰:指官的正副职。②言路:指言官。
    A. 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B. 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C. 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D. 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标志四 句式断句
      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判断句、反问句、被动句、变式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判断句,如:“……者”“……也”等。反问句,如:“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被动句,如:“为……所……”“受……于……”“见……于……”等。固定句式,如:“如……何”“况……乎”“何(以)……为”等。但是,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常常会碰到省略的情况。因此,我们必须依据语境补出省略的内容,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对点训练】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第二》)
    A.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B.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C.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D.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标志五 对称句
      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式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断句。
    【对点训练】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己卯上元,余在儋耳,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酤①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②。
    (选自《东坡志林·卷八·记游》)
    【注】 ①屠酤:屠,杀牲;酤,卖酒;这里泛指各种店铺商贩。②韩愈曾写诗述其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佳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A. 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
    B. 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
    C. 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
    D. 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
    标志六 修辞
      1. 以“顶真”确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做了主语。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
    【对点训练】
    6.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2. 以“排偶”确定句读。排比、对偶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居多,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而这一特点,也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对点训练】
    7.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孔明,伊、周之徒也。而论之者多异说,以其遭时之难,而处英雄之不幸也。夫众人皆进,而我独退,雍容草庐,三顾后起。挺身托孤,不放不摄,而人无间言。权偪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忌。厉精治蜀,风化肃然。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孔明皆优为之,信其为伊、周之徒也。
    (选自《陈亮集》)
    A.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B.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C.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D.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参考答案】
    对点训练
    1.A 【解析】 解答此题,要注意词性,A、B两项和C、D两项的不同之处是“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句子中主语“帝”,谓语“事”,“戎旅”是宾语,故排除C、D两项;分析A、B项,不同之处“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结合上下文,“时或谈论”主语为“帝”,“皆依违不敢难”的主语应该是“人”,由此可排除B项。故选A项。
    【参考译文】
      郑鲜之,字道子,是荥阳开封人。起初做桓伟的辅国主簿。宋武帝兴起义兵后,他多次升官至御史中丞。他性格刚强正直,很合乎司直的职务特点。当时的新制度规定,为官者因为父母的疾病离职,三年内不准做官。山阴令由于父亲生病而被免职,郑鲜之因为这个上奏说:“现在探望父母的疾病却被加上罪名,违背道义伤害事理(的事情),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我以为应该依从旧章规定,在义理上才恰当。”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武帝年少时就从军了,不曾涉猎学问,等做了宰相,很仰慕有才华的人。有时谈古论今,人们都是顺着他的意思说,不敢辩驳。而郑鲜之总是要驳难,而且一定切中要害,不曾放纵宽容他。与武帝说话,一定让他理屈词穷,这之后才罢休。武帝有时惭愧得变了脸色,但还是感激他能诚心相待,当时的人们称赞他是“纠正谄媚的人”。
    2.C 【解析】 (原句标点为)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参考译文】
    医生扁鹊去拜见秦武王,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诉了扁鹊,扁鹊请求让他为武王医治。(武王)身边的人说:“大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治疗它未必能治好,(弄不好反而会)使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见。”武王把这话告诉了扁鹊。扁鹊生气地把治病的针石一丢,说:“您同懂医术的人商量治病,又同不懂医术的人讨论放弃治疗。假使像这样去治理秦国,那么您一个举动就会导致亡国。”
    3.A 【解析】 先通读语段,然后再比较各选项。比较四个选项,第一个“乎”是句末语气词,所以“乎”后可以停顿;但是第二个“乎”相当于介词“于”,所以后面不能停顿,排除B、D项;比较A、C项,“耻也”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所以在“耻”前停顿,排除C项,选择A项。
    【参考译文】
    沈焕,字叔晦,是定海人。考进太学,开始同临川人陆九龄成为朋友,跟随他学习。乾道五年考中进士,被授任余姚县尉、扬州教授。被征召为太学录,因为他身体力行善待众人,早晚接见求学的人,勤奋不懈地教诲引导,太学中的正副长官及同僚忌恨他标新立异。适逢充任殿试考官,唱名那天在庭下按次序站立,皇帝觉得他仪表堂堂,派宦官问他的姓名,众人越发忌恨他。有人劝他姑且谋求官职,因为道尚难推行,沈焕说:“道与职能够分成两个吗?”援引《孟子》的话:“在朝廷做官却不能实行大道,这是可耻的。”言官认为是讥笑自己,请求贬黜他,(沈焕)在职才八十天,被调任高邮军教授而离京。
    4.C 【解析】 文段开头“……者,……也”是判断句,“事齐灵公庄公景公”承前省略主语“晏平仲婴”,“以……重于齐”是用“于”表被动。原句标点为: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参考译文】
      晏平仲(字仲,谥平,习惯上称“平仲”),名婴,是莱州夷维人。(他)先后侍奉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因为生活节俭、努力做事而被齐国国君看重。担任齐国丞相后,吃饭从来不吃两份肉(只吃一份荤菜),他的妾也不穿丝质的衣裳。他在朝堂上时,国君问到他,他就慎言回答;没问到他,他就谨慎行事。有利于国家的政治清明的,他就遵从政令行事;不利于国家的政治清明的,他就权衡利弊斟酌办事。因此,他能接连侍奉三代君主,扬名于各诸侯国。
    5.D 【解析】 “步城西”与“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与“屠酤纷然”都是结构相同的对称句,根据这点可断句。正确的标点是: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
    【参考译文】
      己卯年元宵节,我在儋州,有几位老书生来拜访我,说:“这么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一起出去游玩?”我高兴地跟随他们去游玩。走出城西门,进入寺庙,走过小巷,汉人和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各种店铺商贩很多,回到住处已经三更天了。屋中家人关门熟睡,已经重新打起了鼾声。我放下拐杖,不禁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但是也笑韩退之(韩愈)钓鱼钓不到,打算到更远的地方去,却不知道(另寻佳处)垂钓,也未必能钓到大鱼。
    6.【答案】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解析】 句中多字重复,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可以以此为断句的依据。
    7.B 【解析】 古人写文章讲究“排偶”,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来断句。如在本句中,“宥过无大”与“刑故无小”相对,“以佚道使人”与“以生道杀人”相对。
    【参考译文】
      诸葛孔明是伊尹、周公一样的人物。但后世议论他的人多持不同意见,认为他生不逢时,处于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幸境地。众人都求建功立业,而孔明却独自隐退,从容不迫地居住在草庐中,刘备三次拜访之后才出山。后又挺身而出,辅佐刘禅,对朝权既不放任又不独揽,众人没有闲言。权势接近君主但君主不怀疑,权势超过群臣但群臣不妒忌。治理蜀国,殚精竭虑,使民风教化恭肃淳朴。一时失误犯了错,再大也可以宽恕;明知故犯,再小也要惩罚,这是为君者的政治。用使百姓安乐之道役使百姓,百姓即使劳苦也不会埋怨;用使百姓生存之道杀人,人即使死,也不会埋怨杀人者,这是为王者的作为。孔明都很好地做到了这些,他的确是伊尹、周公之类的人物。
    ★文言断句两步骤
      客观型断句题是全国卷常考的一种题型。该类试题一般是从选文中截取一段文字,去掉标点,一般设置6~8处停顿,但难度不大。试题中的四个选项,通常断句位置两两相似,只有一两处不同。解答时,可遵循以下步骤:

    例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赵简子游于河而乐之叹曰安得贤士而与处焉舟人古乘跪而对曰夫珠玉无足去此数千里而所以能来者人好之也今士有足而不来者此是吾君不好之乎赵简子曰:“吾门左右客千人,朝食不足,暮收市征;暮食不足,朝收市征。吾尚可谓不好士乎?”舟人古乘对曰:“鸿鹄高飞远翔,其所恃者六翮也。背上之毛,腹下之毳,无尺寸之数,去之满把,飞不能为之益卑;益之满把,飞不能为之益高。不知门下左右客千人者,有六翮之用乎?将尽毛毳也?”
    A. 赵简子游于河而乐之/叹曰/安得贤士而与处焉/舟人古乘跪而对曰/夫珠玉无足去此/数千里而所以能来者/人好之也今/士有足而不来者/此是吾君不好之乎/
    B. 赵简子游于河而乐之/叹曰/安得贤士而与处焉/舟人古乘跪而对曰/夫珠玉无足/去此数千里而所以能来者/人好之也/今士有足而不来者/此是吾君不好之乎/
    C. 赵简子游于河/而乐之叹曰/安得贤士而与处焉/舟人古乘跪而对曰/夫珠玉无足去此/数千里而所以能来者/人好之也/今士有足而不来者/此是吾君不好之乎/
    D. 赵简子游于河/而乐之叹曰/安得贤士而与处焉/舟人古乘跪而对曰/夫珠玉无足/去此数千里而所以能来者/人好之也今/士有足而不来者此/是吾君不好之乎/
    【技法演示】
      第一步,四个选项分两组。四个选项中,有些停顿点是相同的,有些是不同的。据此将四个选项两两分组,即A、B两项为一组,C、D两项为一组。
      第二步,排除错误定答案。分析时,可以找到两项中不同的停顿点,重点分析不同点的正误。即解题的关键是,从不同的停顿点入手,分析正确的断句点。如A、B与C、D的第一处区分点是“而乐之”“叹曰”前面是否断开。虚词“而”一般是连词,不断开;而“叹曰”前面省略主语,应该断开,由此可排除C、D两项。A、B的区分点是“夫珠玉无足去此”“夫珠玉无足”和“人好之也今”“人好之也”。结合上下文,很明显“珠玉无足”是个主谓结构,其后应该断开;第二处的“也”是句末语气词,其后也应该断开,由此可以排除A项,确定答案为B项。
    【文段翻译】
      赵简子在黄河上游览感到很快乐,感叹说:“怎样才能得到贤士并跟他在一起呢?”船夫古乘跪下回答说:“那珍珠美玉并没有脚,离这儿有几千里而它们之所以能来,是因为人们喜欢它们。如今士人有脚而不肯前来,这是因为我们君主不喜欢他们吧?”赵简子说:“我身边的门客有千人,如果早饭不够吃,晚上就到市场上去征税;如果晚饭不够吃,早上就到市场上去征税。还能说我是不喜爱士人吗?”船夫古乘回答说:“鸿鹄飞得高,翱翔得远,它所依赖的是翅膀上的正羽。背上的羽毛,腹下的细毛,都是很短小的,拔去一大把,也不会因此就飞得更低;增加一大把,也不会因此就飞得更高。不知道您身边的一千门客,有能为您起到翅膀中正羽作用的吗?还是尽是些背上的羽毛和腹下的细毛呢?”

    【文化常识考点精讲】
    ★课文文化常识类类清
      高考考查的文化常识大部分与课本内容相关,所以考生掌握课本上的基本文化常识,对解题有很大的帮助。下面是对课本中出现的文化常识进行的分类梳理,来帮助考生掌握解答文化常识题的窍门。
    一、姓名、称谓
    1. 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执事: 
    2.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退秦师》)
    子: 
    寡人: 
    3. 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轲刺秦王》)
    足下: 
    4.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刺秦王》)
    陛下: 
    5.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籍: 
    6. 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
    竖子: 
    7. 临川王某记。(《游褒禅山记》)
    某:  
    8.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苏武传》)
    丈人:  
    9. 单于出猎。(《苏武传》)
    单于: 
    10. 汉末建安中。(《孔雀东南飞》)
    建安: 
    11.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君子: 
    【对点训练】
    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皇帝,就告诉站在陛(宫殿前的台阶)下的侍者,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后来用陛下尊称皇帝。
    B. 古代帝王的自称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穀(不善)。
    C. 古人通常表示尊敬对方时称自己的字,表示自谦时也称自己的字。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就是项羽自呼己字,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D. “竖子不足与谋”中的“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于今天的“小子”。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如《师说》中有“士大夫之族”。
    B. “臣”,君主时代官吏和百姓的统称。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后多用作官吏对皇帝上书或说话时的自称。
    C. 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等到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
    D. “黔首”,是战国及秦朝对平民的一种尊称。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古人幼时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出于礼貌和尊敬,对平辈或尊长称字。如称屈平为屈原,称司马迁为司马子长。
    B.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这个时期的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
    C. “号”,又叫别号,一般自己取定,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尊敬。
    D. “令”可用于尊称对方亲属。如“令堂”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丈人”可以指古代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也可以专指妻父。《苏武传》中“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中的“丈人”是前一个意思。
    B. 文人的文集命名方式多种多样,如《白氏长庆集》是白居易的文集,这是以自己住所的名字命名的。
    C.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而士的死则称为 “不禄”。
    D. “单于”是汉代匈奴部落联盟首领的称号,后世鲜卑等少数民族首领也称单于。
    二、官职、科举
    1. 晋侯、秦伯围郑。(《烛之武退秦师》)
    侯、伯: 
    2. 毋内诸侯。(《鸿门宴》)
    诸侯: 
    3.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左尹: 
    4. 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鸿门宴》)
    都尉: 
    5. 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孔雀东南飞》)
    丞: 
    6.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左迁: 
    迁: 
    司马: 
    7. 谪居卧病浔阳城。(《琵琶行》)
    谪: 
    8. 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
    教坊: 
    9. 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卿: 
    10.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廉颇蔺相如列传》)
    御史: 
    11. 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
    有司: 
    12. 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苏武传》)
    驸马: 
    13. 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
    郎中: 
    太史令: 
    14. 衡下车,治威严。(《张衡传》)
    下车: 
    15.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张衡传》)
    视事: 
    乞骸骨: 
    16.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
    东宫: 
    17. 谨庠序之教。(《寡人之于国也》)
    庠序: 
    18. 因入京师,观太学。(《张衡传》)
    太学: 
    19.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孝廉: 
    【对点训练】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医生。隋唐以后,六部都设置郎中,分掌部内各司政务。
    B. “迁客”,指被贬谪在外的官吏,如范仲淹《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C. 孝廉,意为“孝顺亲长、廉能正直”,是汉代设立的察举制度的科目。
    D. “用事”指统治者执掌政权,“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两个词中的“事”均指政事。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B. “爵”,爵位。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如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C. “乞骸骨”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为古代官吏自请退职之说。
    D. “有司”是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职官为“有司”。
    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宫”是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也可指太子本人。东宫也可以指太后所居之宫。
    B. “卿”是西周至战国时的爵位,公以下,大夫以上为卿,后分为上卿、中卿、下卿三级。
    C. “迁谪”谓官吏因犯罪被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D. “庠”和“序”指的是地方开设的学校,如《寡人之于国也》中有“谨庠序之教”。
    三、宗法、礼俗
    1. 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荆轲刺秦王》)
    拜: 
    2. 乃朝服,设九宾。(《荆轲刺秦王》)
    九宾: 
    3.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季父: 
    4. 项王、项伯东向坐。(《鸿门宴》)
    东向: 
    5. 项王按剑而跽曰。(《鸿门宴》)
    跽: 
    6. 新妇入青庐。(《孔雀东南飞》)
    青庐: 
    7. 伏惟启阿母。(《孔雀东南飞》)
    伏惟: 
    8. 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孝悌: 
    9. 修禊事也。(《兰亭集序》)
    禊事: 
    10.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
    七庙: 
    11.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廉颇蔺相如列传》)
    斋戒: 
    12.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陈情表》)
    外: 
    期功: 
    【对点训练】
    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吃不喝,以示诚心致敬。
    B. “期功”是古代丧服的名称。“功”按关系亲疏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
    C. “孝”指孝顺父母;悌,指敬爱兄长。孔子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D. “七庙”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后泛指帝王的宗庙。
    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伯仲叔季”是兄弟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B. “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
    C. “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仪,由九名傧者(迎宾赞礼人员)立于殿廷,依次接引宾客上殿。
    D. 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南面北,再次是坐北面南。
    1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伏惟”是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B. “青庐”是用青布搭成的篷帐,是古代举行婚礼的地方。
    C. “跽”表示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这种动作因与跪的动作相似,也叫“长跪”。
    D. “禊事”是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的一种禊祭活动。
    四、天文、历法
    1.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
    鸡鸣、黄昏、人定: 
    2. 岁在癸丑。(《兰亭集序》)
    癸丑: 
    3. 七月既望。(《赤壁赋》)
    既望: 
    4. 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斗牛: 
    5.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惠文王十六年: 
    6. 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
    阴阳: 
    7. 仲秋至冬。(《归去来兮辞》)
    仲秋: 
    8.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滕王阁序》)
    翼轸: 

    【对点训练】
    1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望”,指农历每月的十五日,而农历的每月十六日则称为 “既望”。如《赤壁赋》中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B. 中国有二十八宿之称,斗宿,位于人马星座,包含六颗星,也就是著名的“南斗六星”。
    C. 古代纪年法有多种,有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D. 《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中的“癸丑”属于干支纪年法。
    1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个季节中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如“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
    B. 古代的纪时法比较特殊,如平旦、晡时、黄昏、人定等。按时间先后来说,“人定”在“黄昏”之前。
    C. “晦”,指的是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这是古代特定称谓纪日法中的一类,此外还有朔、望等。
    D. 古代以水北、山南为“阳”,以水南、 山北为“阴”。
    五、地理、刑法
    1. 至易水上。(《荆轲刺秦王》)
    易水: 
    2. 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
    关中: 
    3. 沛公居山东时。(《鸿门宴》)
    山东: 
    4.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河北、河南: 
    5. 南取汉中。(《过秦论》)
    汉中: 
    6. 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郡: 
    7. 而倔起阡陌之中。(《过秦论》)
    阡陌: 
    8. 望长安于日下。(《滕王阁序》)
    日下: 
    9.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阳: 
    10. 臣请就汤镬。(《廉颇蔺相如列传》)
    汤镬: 
    11. 游于三辅,因入京师。(《张衡传》)
    三辅: 
    【对点训练】
    1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百越”,又作“百粤”。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用其泛指南方地区。
    B. “山东”,指泰山以东的地区。如“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中的“山东”指的就是这个地区。
    C. “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秦故地。如“自以为关中之固”中的“关中”指的就是这里。
    D. “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1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后设三十六郡,隋唐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B. “汤镬” 是古代的一种酷刑,指用煮着滚水的无足大鼎来烹煮罪人。
    C. “笞刑”,古代的一种刑罚,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隋代定其为五刑中最轻的一等。
    D. “阡陌”指田野上相互交错的小路,其中“阡”是指东西走向的小路,“陌”是指南北走向的小路。
    六、民俗、节日
    1.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孔雀东南飞》)
    初七: 
    下九:  
    2. 六合正相应。(《孔雀东南飞》)
    六合:  
    3. 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
    床:  
    4. 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行》)
    青衫:    
    5. 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刎颈之交:    
    6. 匈奴与汉和亲。(《苏武传》)
    和亲:  
    【对点训练】
    1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乞巧”,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
    B. “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适合。如《孔雀东南飞》中“六合正相应”中的“六合”就是这个意思。
    C. “刎颈之交”指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与蔺相如终成刎颈之交。
    D. 古人以农历每月的初九为上九,十九为中九,二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1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重阳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旧时这一天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B. “床”在古代也指一种简易的坐具,小得只能坐一个人。
    C. 西汉为缓和汉、匈关系,嫁宗室女与匈奴单于,史称“和亲”。
    D. 《昌黎先生文集》是韩愈的作品集,这是以号命名其文集。
    七、文史、典故
    1. 妇女无所幸。(《鸿门宴》)
    幸:  
    2. 游褒禅山记。(《游褒禅山记》)
    记: 
    3. 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杜鹃啼血:
    4.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过秦论》)
    孟尝、平原、春申、信陵: 
    5.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
    六艺经传: 
    6. 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
    辞: 
    7. 棨戟遥临。(《滕王阁序》)
    棨戟: 
    8.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滕王阁序》)
    钟鸣鼎食: 
    9. 酌贪泉而觉爽。(《滕王阁序》)
    贪泉: 
    10.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滕王阁序》)
    三尺: 
    11. 陈情表。(《陈情表》)
    表: 
    12. 死当结草。(《陈情表》)
    结草: 
    【对点训练】
    1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是记述孟子言行的著作,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四书”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B.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议论抒情,主要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C. “六艺”可以指“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书”是指《尚书》。
    D. 战国末期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被后人称为“战国四公子”。
    1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表,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或陈述某种意见的一种文体。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以及陈说政治的请求和愿望。
    B. “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鸿门宴》中“妇女无所幸”就是这个意思。
    C. 古代贵族鸣钟列鼎而食,所以用钟鸣鼎食指代名门望族。
    D. 古时服饰制度中束在腰间的绅的长度,因地位不同而有所区别,士的绅长规定为三尺。古人称成人为“七尺之躯”,称不大懂事的小孩儿为“三尺童儿”。
    八、其他
    1. 为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荆轲刺秦王》)
    变徵、羽: 
    2. 黄泉下相见。(《孔雀东南飞》)
    黄泉: 
    3. 寄蜉蝣于天地。(《赤壁赋》)
    蜉蝣: 
    4. 故不积跬步。(《劝学》)
    跬: 
    5. 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
    连衡: 
    6. 不过数仞而下。(《逍遥游》)
    仞: 
    7.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
    句读: 
    【对点训练】
    1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蜉蝣是一种小飞虫,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人们常用它比喻人生短促。
    B. 古代打井至深处时地下水呈黄色,又因人死后埋于地下,故古人以地极深处黄泉地带为人死后居住的地下世界。
    C. 古代称人行走,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故半步称“跬”。
    D. “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个音级中的宫、商、角、变徵、羽五个音级。
    2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地区。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B. “连衡”即“连横”,战国时张仪游说六国各自同秦国联合称连衡,与苏秦游说六国联合抗秦的合纵相对。
    C.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 在“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中,“亲戚”指的是外亲,也就是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人。

    【参考答案】
    一、姓名、称谓
    1.在古代有多种意思。如:①从事工作,主管其事;②有职守之人,即官员;③指供役使者,仆从;④对对方的敬称;⑤差事,工作。本句中是对秦伯的敬称。
    2.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用于尊长和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寡人:古代君主、诸侯王的谦称。古代帝王使用的谦辞有孤(小国之君)、寡人(少德之人)、不穀(不善)。
    3.古时交际用语,对对方的敬称,多用于下称上或同辈之间。
    4.“陛”指帝王宫殿前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请其代为转告。后来“陛下”就成为臣子对帝王的敬称。
    5.古人通常表示尊敬对方时称自己的名,表示自谦时也称自己的名。如 “籍”就是项羽自呼己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6.是对人的鄙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
    7.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等到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
    8.古代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丈人”也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9.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此称号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而东汉三国之际,有乌丸、鲜卑的部落使用单于这个称号。至两晋十六国,皆改称为大单于,但地位已不如以前。
    10.汉献帝的年号,这个时期的东汉朝廷的政治大权主要由曹操掌握。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
    11.西周、春秋时对贵族的通称。“君子”指当时的统治者。后来指有道德的人。
    对点训练
    1.C 【解析】 古人通常表示尊敬对方时称自己的名,表示自谦时也称自己的名。“籍”是项羽自呼己名。
    2.D 【解析】 “黔首”并不是“尊称”。
    3.A 【解析】 “古人幼时取字”错,应该是“古人幼时取名,成年取字”。
    4.B 【解析】 《白氏长庆集》是以年号命名的,因编于穆宗长庆年间,故名。
    二、官职、科举
    1.春秋时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两种。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2.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须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此处指其他率兵攻秦的人。
    3.楚国官名。又有右尹,位次于令尹,为楚国之卿。
    4.秦汉时期重要的高级武官。都尉一职最早出现在战国后期。西汉时期,都尉一职的含义不断扩大,并逐步扩大成为一个都尉体系。东汉后,都尉的地位不断下降,到魏晋时期,都尉的品级主要在第五品至第七品之间,总体地位呈明显下降趋势,而且职务虚化。
    5.封建时代多为辅佐主要官员做事的官吏。
    6.左迁:贬官,降职。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汉书·周昌传》中“左迁”,颜师古注:“是时尊右而卑左,故谓贬秩位为左迁。”宋代戴埴《鼠璞》:“汉以右为尊,谓贬秩为左迁,仕诸侯为左官,居高位为右职。”后世沿用之。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司马:官名。相传商代已置,掌管军政和军赋,职权大小不定。汉武帝时,为掌管军事之职。隋唐时是州郡太守的属官。
    7.封建时代特指官吏降职,调往边远地区,如谪迁、谪降、谪戍、谪居和贬谪等都指贬官。
    8.唐高祖时置内教坊于禁中,其官吏掌教习音乐,属太常寺。武则天时改称云韶府。玄宗开元二年,又置内教坊于蓬莱宫侧,洛阳、长安又各置左右教坊,掌俳优杂技,教习俗乐,以宦官为教坊使,从此不再属太常寺。此后凡祭祀朝会用太常雅乐,岁时宴飨则用教坊俗乐。宋、元亦置教坊,明置教坊司,隶属礼部,清废。
    9.古代官名。卿是西周至战国王室及诸侯国爵制,公以下、大夫以上为卿,后分为上、中、下三级(上卿、中卿、下卿)。
    10.中国古代一种官名。春秋战国,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史”,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11.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职官为“有司”。
    12.官名。驸马都尉的简称。汉武帝时始置驸(副)马都尉,驸,即副。驸马都尉,掌副车。魏晋时期多用作宗室、外戚功臣子等加官。魏国的何晏,以帝婿的身份被授官驸马都尉,以后又有晋代杜预娶晋宣帝之女高陆公主,王济娶司马炎(武帝)之女常山公主,杜王二人都被授官驸马都尉。魏晋以后,帝婿照例都加驸马都尉称号,简称驸马,非实官。以后驸马即用以称帝婿。清代称额驸。
    13.郎中:官名。始置于战国,为宫廷侍卫。秦汉沿置,内充侍卫,外从作战。魏晋南北朝时为尚书省郎曹的长官。隋唐以后,六部都设置郎中,分掌部内各司政务。
    太史令:中国古代掌管天文观测和推算节气历法的长官。秦汉始设太史令。
    14.《礼记·乐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后称官吏初到任为“下车”。
    15.视事:官员就职治理政务。
    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晏子春秋·外篇上》:“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
    16.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也指太子本人。本句中取第二个意思。东宫也可以指太后所居之宫,也代指太后。汉朝太后居长乐宫,在未央宫东,亦称东宫。
    17.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史记·儒林列传》:“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汉书·董仲舒传》:“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18.中国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其名始于西周,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弟子五十人,为西汉太学建立之始。隋初置国子寺,隋炀帝改为国子监。唐设国子、太学、广文、四门,隶属国子监。明以后只设国子监,不设太学。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叫太学生。
    19.汉代选拔官员的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孝廉”变成对明朝、清朝举人的雅称。
    对点训练
    5.A 【解析】 “战国时为宫廷医生”错,应该是“战国时为宫廷侍卫”。
    6.B 【解析】 侯是二等爵,比伯高一等。晋侯比秦伯高一等。
    7.C 【解析】 “左迁”是降职。
    三、宗法、礼俗
    1.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周礼·春官宗伯》:“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2.九宾之礼,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3.古代兄弟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次序。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如《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次序依伯、仲、叔、季,并循环使用。兄弟中年纪最大的称“伯”,有时也称“孟”,但二者有区别:嫡长子称“伯”,庶出长子称“孟”。另外,因“伯”指老大,“仲”指老二,所以后代常用“伯仲”指兄弟或表示不相上下。如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4.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以南向为尊。皇帝宴请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称居帝王之位或其他尊位为“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的是坐东面西。文中项王座次最尊。
    5.两膝着地,上身挺直。“跽”表示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这种动作因与跪的动作相似,因而也叫“长跪”。
    6.用青布搭成的篷帐,是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此风俗。北方一带,拜堂有在“青庐”中举行的。一般是在住宅的西南角“吉地”,露天设一帐幕,新娘从特备的毡席上踏入青庐。
    7.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8.孝,指孝顺父母;悌,指敬爱兄长。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9.古代习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10.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后泛指帝王的宗庙。
    11.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以示诚心致敬。
    12.外:自己一房之外的亲族。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
    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按关系亲疏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亦用以指五服之内的宗亲。
    对点训练
    8.A 【解析】 是不喝酒,不吃荤,而非“不吃不喝”。
    9.D 【解析】 其次是坐北面南,再次是坐南面北。
    10.A 【解析】 应为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
    四、天文、历法
    1.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2.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五十年称“癸丑年”。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3.农历每月十六日。古代对农历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称谓。如每月第一日为“朔”,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最后一天为“晦”。
    4. 斗宿和牛宿。中国有二十八宿之称,其中北方七宿为斗、牛、女、虚、危、室、壁。斗和牛都在其中。斗宿,位于人马座,包含六颗星,也就是著名的“南斗六星”。牛宿,有星六颗,即摩羯座六星,因其星群组合如牛角而得名。
    5.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这种纪年法大多用于春秋战国时期。
    6.源自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关联的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便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这个概念。
    7.古人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各季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表示,“孟”是第一,“仲”是第二,“季”是第三。仲秋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
    8.二十八宿中的翼宿和轸宿。古为楚地的分野。
    对点训练
    11.C 【解析】 “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12.B 【解析】 “‘人定’在‘黄昏’之前”错,应该是“‘人定’在‘黄昏’之后”。
    五、地理、刑法
    1.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因燕太子丹送荆轲刺秦王于此作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音乐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名扬天下。后人常用“易水”指代“荆轲”或《易水歌》。
    2.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的地区称为关中。
    3.顾名思义,指山的东面。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因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此处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不同于今天的河北省和河南省。
    5.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古称梁州、南郑、兴元,是汉王朝的发祥地,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秦巴地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
    6.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7.在广袤田野上呈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并且相互交错的小路。其中,“阡”是指南北走向的小路,“陌”是指东西走向的小路。
    8.京城。古代以太阳比喻帝王,帝王所在处称为“日下”。《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9.古人在说到地名时,多用“阳”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用“阴”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
    10.煮着滚水的无足大鼎。常用作刑具,是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来烹煮罪人。
    11.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记王忠肃公翱三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隋唐以后简称“辅”。
    对点训练
    13.B 【解析】 “山东”可指崤山、华山、泰山等山以东的地区。在该句中指崤山以东地区。
    14.D 【解析】 “阡”是指南北走向的小路,“陌”是指东西走向的小路。
    六、民俗、节日
    1.初七: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这天晚上在院子里穿针,陈瓜果,以乞求智巧。
    下九:农历每月的十九日。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2.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相适合。
    3.古代一种简易的坐具,小得只能坐一个人。
    4.黑色单衣。在古代指代内容非常丰富:①古时学子所穿之服;②借指学子、书生;③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借指失意的官员;④泛指官职卑微。
    5.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刎颈,用刀割脖子;交,交情,友谊。古人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多种称法。不同的朋友关系有不同的称谓。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姐妹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分不同、年岁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6.西汉为缓和汉、匈关系,嫁宗室女与匈奴单于,使两个对立民族停止战争,捐弃仇怨,转而建立和平、友好、亲睦的关系。这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经由两个民族的政治、军事当局协商并用正式条约(口头或文字)规定的一种民族关系。
    对点训练
    15.D 【解析】 在古代,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
    16.D 【解析】 “以号命名”错,韩愈自称 “郡望昌黎”,“昌黎”是他的祖籍,故该文集是“以籍贯命名”的。
    七、文史、典故
    1.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也可以指皇帝对妻妾的宠爱。此处为后一种意思。
    2.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议论抒情,属于散文的范畴。主要还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3.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时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地看,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其说成是杜鹃啼的血。
    4.战国四公子。战国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侵扰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方士、策士或术士等)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就是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因其四人都是王公贵族,故被称为“战国四公子”。
    5.“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此处是指六种经书,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有时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如《春秋左氏传》等。“六艺经传”一词源于《史记·太史公自序》:“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
    6.一种讲究句式和押韵的散文。因为产生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7.有套的戟,古代官吏出行时做前导的一种仪仗。这里代指仪仗。
    8.古代贵族鸣钟列鼎而食,所以用钟鸣鼎食指代名门望族。
    9.在广州附近的石门,传说饮此水会变得贪得无厌,吴隐之喝下此水操守反而更加坚定。据《晋书·吴隐之传》,廉官吴隐之赴广州任刺史时,饮贪泉之水,并作诗说:“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10.士佩三尺长的绅。古时服饰制度中束在腰间的绅的长度,因地位不同而有所区别,士的绅长规定为三尺。古人称成人为“七尺之躯”,称不大懂事的小孩儿为“三尺童儿”。
    11.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或陈述某种意见的一种文体。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以及陈说政治的请求和愿望。表的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情色彩。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请,议以执异。”(《文心雕龙》)。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
    12.《左传》记载的一个故事说,晋大夫魏武子临死时,嘱咐他儿子魏颗把武子的爱妾杀了殉葬。魏颗没有照办而是把她嫁出去了。后来魏颗与秦将杜回作战,看见一个老人结草,把杜回绊倒,杜回因此被擒。魏颗夜间梦见这个老人,他说他是那个再嫁之妾的父亲,是特来报恩的。后世用结草代指报恩。
    对点训练
    17.C 【解析】 “书”是指文字读写的识字教育。
    18.B 【解析】 《鸿门宴》中“妇女无所幸”的“幸”是指皇帝对妻妾的宠幸。
    八、其他
    1.古代音乐七音中的两种声调。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2.在汉文化圈中是指人死后所居住的地方。打井至深处时地下水呈黄色,又因人死后埋于地下,故古人以地极深处黄泉地带为人死后居住的地下世界,也就是阴曹地府。黄泉又称九泉、九泉之下,九在古代常表示极、多之意,九泉指深不见底的地下,地下极深处即所谓黄泉。
    3.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人们常用它比喻人生短促。
    4.古代称人行走,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
    5.也作“连横”,战国时张仪的政治主张,与苏秦游说六国联合抗秦的合纵相对。连衡即采用离间之计,使六国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逐个击破的策略。
    6.古代长度单位,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这里应从周制。
    7.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
    对点训练
    19.D 【解析】 “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
    20.D 【解析】 “亲戚”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此处指的是包括父母兄弟、妻子儿女等在内的内外亲属,而不是“外亲”。
    ★文化常识“两清”
      1. 清楚常见的知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所以,更显示出它的复杂性。它主要包括古代文学常识和古代文化常识。古代的文化常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和刑法、宗法和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天文、古代音乐等。对于这些常识都要有所了解,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辨。
      2. 清楚易混易错点。古代文化常识中有一些易混知识点要分清,如“谥号”(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文帝、武帝、哀帝、炀帝)、“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年号”(纪年的名称,亦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的区别等等。

    ★文化常识记忆“两法”
      高考对文化常识的考查,大多停留在识记层面上。因此,掌握一些识记技巧对考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1. 分类串记法。古代文化常识可考查的内容很多,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关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通过查找资料等方法,分类积累并串记相关的文化常识。
      2. 联想记忆法。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如记忆官职变动,可以进行如下相关联想:
    任、拜、除、征➝迁、擢、拔➝调、移、徙➝罢、贬、左迁
    授予官职→提升官职→调动官职→免除或降低官职
    这样举一反三,便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

    ★古代文化常识的推断技法
    随文命题的古代文化知识题考查考生的理解和推断能力,实际上就是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只不过这个实词具有文化内涵。碰到不熟悉的,考生要根据语境或拆分词语来判断。
    对古代文化知识正误的判断,主要靠复习备考时的大量积累,但在考场上碰到平时没积累到的文化知识,就需要通过语境或拆分词语来判断选项的解说是否正确。
    1.分析语境,把握选项解说正误。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重把握具体的语境,根据语句体现出来的相关背景、句意等来判断。比如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中第11题的D项,“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根据原文“诜怒。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分析,选项解释“御名”指皇帝名讳是正确的。
    2.拆分词语,把握词语整体意思。虽然文化知识的意思未必就是构成这个词语的各个语素意思的叠加,但通过每个语素的意思能够进行初步判断。比如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中第11题的C项,“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前”有前任的意思,“尹”是职官名,如果联系语境,把“前尹”解释为开封府前任府尹,没有错误;但联系“令尹(泛称县、府等地方行政长官)、京兆尹(国都所在地区的行政长官)”的意思看,选项在这个方面有误。

    相关学案

    专题09 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实词、虚词-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最新备考学案: 这是一份专题09 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实词、虚词-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最新备考学案,共3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高考真题演练,2020·江苏卷,2020·天津卷,2020·浙江卷,参考答案,文言实词考点精讲,对点训练,参考译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0 文言文阅读之120个文言实词-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最新备考学案: 这是一份专题10 文言文阅读之120个文言实词-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最新备考学案,共3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归园田居》(其一),《马嵬》(其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之18个文言虚词-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最新备考学案: 这是一份专题11 文言文阅读之18个文言虚词-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最新备考学案,共32页。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