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19-2023年高考生物学分类汇编——专题12神经调节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2019-2023年高考生物学分类汇编——专题12神经调节(原卷版).docx
    • 解析
      2019-2023年高考生物学分类汇编——专题12神经调节(解析版).docx
    2019-2023年高考生物学分类汇编——专题12神经调节01
    2019-2023年高考生物学分类汇编——专题12神经调节02
    2019-2023年高考生物学分类汇编——专题12神经调节03
    2019-2023年高考生物学分类汇编——专题12神经调节01
    2019-2023年高考生物学分类汇编——专题12神经调节02
    2019-2023年高考生物学分类汇编——专题12神经调节03
    还剩2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19-2023年高考生物学分类汇编——专题12神经调节

    展开
    这是一份2019-2023年高考生物学分类汇编——专题12神经调节,文件包含2019-2023年高考生物学分类汇编专题12神经调节解析版docx、2019-2023年高考生物学分类汇编专题12神经调节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3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19-2023年高考生物学分类汇编——专题12神经调节
    一、单选题
    1.(2022·上海·高考真题)海洋中的鲸鱼偶然因蹭船艇摆脱藤壶,此后鲸鱼看到船艇会有意蹭船,上述过程中建立的反射类型及特点是(    )
    A.非条件反射 无需强化 B.条件反射 无需强化
    C.非条件反射 需要强化 D.条件反射 需要强化
    【答案】D
    【分析】1、一个典型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其中,感受器为接受刺激的器官;传入神经为感觉神经元,是将感受器与中枢联系起来的通路;中间神经即神经中枢,包括脑和脊髓;传出神经为运动神经元,是将中枢与效应器联系起来的通路;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只有在反射弧完整的情况下,反射才能完成。
    2、实现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每个反射都有各自的反射弧。反射活动一般过程如下:刺激物作用于感受器引起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形式沿传入神经传至中枢,中枢对传入信息加以整合处理,而后发出信号沿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从而引起相应的活动。反射被分成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生理性反射和病理性反射。
    【详解】ABCD、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而条件反射是个体生活过程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由特定的条件刺激所引起的反射,学习活动是后天进行的,因此属于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的进行必须要不断强化,否则会消退,鲸鱼看到船艇会有意蹭船属于条件反射,需要非条件刺激强化,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2.(2022·上海·高考真题)“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描述了当年白居易和其他客人在船中听乐声的场景,听乐声的感受器是(    )
    A.眼 B.舌 C.前庭器 D.耳蜗
    【答案】D
    【分析】耳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详解】ABCD、听觉的形成过程: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故听乐声的感受器是耳蜗,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3.(2022·上海·高考真题)昆虫的神经突触间隙存在可分解神经递质的酶,其活性可被某杀虫剂抑制,据此推测,该杀虫剂作用于昆虫后,短时间内影响(    )
    A.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的种类
    B.突触后膜的受体种类
    C.突触后膜的膜电位转变
    D.突触后膜受体数量
    【答案】C
    【分析】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与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者细胞体形成突触;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的;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以胞吐的形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形式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突触处所完成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详解】结合题干:杀虫剂能够抑制分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使神经递质能够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膜电位持续发生转变,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4.(2022·天津·高考真题)下列生理过程的完成不需要两者结合的是(    )
    A.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
    B.抗体作用于相应的抗原
    C.Ca2+载体蛋白运输Ca2+
    D.K+通道蛋白运输K+
    【答案】D
    【分析】载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结合部位相适应的分子或离子通过,而且每次转运时都会发生自身构象的变化;通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通道的直径和形状相适配、大小和电荷相适宜的分子或离子通过,分子或离子通过通道蛋白时,不需要与通道蛋白结合。
    【详解】A、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释放,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引起离子通道的打开,A不符合题意;
    B、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可形成沉淀或者细胞集团,被吞噬细胞消化分解,B不符合题意;
    C、Ca2+载体蛋白与Ca2+结合,Ca2+载体蛋白发生自身构象的变化,从而运输Ca2+,C不符合题意;
    D、分子或离子通过通道蛋白时,不需要与通道蛋白结合,因此K+通道蛋白运输K+时不需要与K+结合,D符合题意。
    故选D。
    5.(2022·重庆·统考高考真题)如图为两种细胞代谢过程的示意图。转运到神经元的乳酸过多会导致其损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抑制MCT可降低神经元损伤
    B.Rheb蛋白失活可降低神经元损伤
    C.乳酸可作为神经元的能源物质
    D.自由基累积可破坏细胞内的生物分子
    【答案】B
    【分析】分析图形:图中胶质细胞中的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后一方面在Rheb蛋白的作用下,促进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供能,另一方面,丙酮酸转变成乳酸,乳酸经MCT运输进入神经元,进入线粒体分解产生自由基和ATP。
    【详解】A、抑制MCT,可减少乳酸进入神经元,减少自由基的产生,降低神经元损伤,A正确;
    B、Rheb蛋白能促进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供能,而Rheb蛋白失活会导致乳酸进入神经元的量更多,产生更多的自由基,使神经元损伤增加,B错误;
    C、图中乳酸能进入神经元的线粒体分解,产生ATP,故可作为神经元的能源物质,C正确;
    D、自由基可使蛋白质活性降低,自由基可攻击DNA分子导致DNA损伤,故自由基累积可破坏细胞内的生物分子,D正确。
    故选B。
    6.(2022·重庆·统考高考真题)如图表示人动脉血压维持相对稳定的一种反射过程。动脉血压正常时,过高过紧的衣领会直接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引起后续的反射过程,使人头晕甚至晕厥,即“衣领综合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窦神经受损时,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仍可产生兴奋
    B.动脉血压的波动可通过神经调节快速恢复正常
    C.“衣领综合征”是反射启动后引起血压升高所致
    D.动脉血压维持相对稳定的过程体现了负反馈调节作用
    【答案】C
    【分析】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2、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包括5部分:①感受器:感受刺激,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②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入神经中枢;③神经中枢:对兴奋进行分析综合;④传出神经: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⑤效应器: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详解】A、感受器的功能是感受刺激,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窦神经是传入神经,连接在感受器之后,故窦神经受损时,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仍可产生兴奋,A正确;
    B、由图可知,动脉血压升高时,可通过反射弧的调节动脉血压下降,最终使动脉血压维持动态平衡,而神经调节具有速度快的特点,B正确;
    C、“衣领综合征”是血压升高启动反射,使动脉血压下降所致,C错误;
    D、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可以反过来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方式叫反馈调节,由图可知,动脉血压维持相对稳定的过程体现了负反馈调节作用,D正确。
    故选C。
    7.(2022·辽宁·统考高考真题)选用合适的实验材料对生物科学研究至关重要。下表对教材中相关研究的叙述,错误的是(    )
    选项
    实验材料
    生物学研究
    A
    小球藻
    卡尔文循环
    B
    肺炎链球菌
    DNA半保留复制
    C
    枪乌贼
    动作电位原理
    D
    T2噬菌体
    DNA是遗传物质

    A.A B.B C.C D.D
    【答案】B
    【分析】1、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科学家利用小球藻、运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卡尔文循环,A正确;
    B、科学家通过培养大肠杆菌,探究DNA半保留复制方式,运用了同位素示踪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B错误;
    C、科学家以枪乌贼离体粗大的神经纤维为实验材料,研究动作电位原理,C正确;
    D、赫尔希和蔡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分别用35S或32P标记的噬菌体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正确。
    故选B。
    8.(2022·辽宁·统考高考真题)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H区病变的人,不能看懂文字
    B.手的运动受大脑皮层中央前回下部的调控
    C.条件反射的消退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D.紧张、焦虑等可能抑制成人脑中的神经发生
    【答案】D
    【分析】位于大脑表层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能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详解】A、大脑皮层H区病变的人,听不懂讲话,A错误;
    B、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顶部,可以引起下肢的运动;刺激中央前回的下部,会引起头部器官的运动;刺激中央前回的其他部位,会引起其他相应器官的运动,B错误;
    C、条件反射是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完成的,条件反射是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反复多次结合的结果,缺少了条件刺激条件反射会消退,因此条件反射的消退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C错误;
    D、紧张、焦虑可能会引起突触间隙神经递质的含量减少,所以紧张、焦虑等可能抑制成人脑中的神经发生,D正确。
    故选D。
    9.(2022·江苏·统考高考真题)航天员叶光富和王亚平在天宫课堂上展示了培养的心肌细胞跳动的视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培养心肌细胞的器具和试剂都要先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B.培养心肌细胞的时候既需要氧气也需要二氧化碳
    C.心肌细胞在培养容器中通过有丝分裂不断增殖
    D.心肌细胞在神经细胞发出的神经冲动的支配下跳动
    【答案】B
    【分析】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取动物组织块→剪碎组织→用胰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液中(原代培养)→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贴满瓶壁的细胞用酶分散为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液(传代培养)→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
    【详解】A、培养心肌细胞的器具要先进行高压蒸汽灭菌,但是试剂并不都需要灭菌,如动物血清不能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否则会使其中的成分失活,A错误;
    B、培养心肌细胞的时候既需要氧气(有助于进行有氧呼吸)也需要二氧化碳(有助于维持培养液的pH),B正确;
    C、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细胞会因接触抑制、细胞密度过大、代谢废物积累、营养物质消耗而停止分裂,C错误;
    D、心肌细胞节律性收缩,受植物性神经的支配,是不随意的,在神经细胞释放的神经递质的支配下跳动,D错误。
    故选B。
    10.(2022·北京·统考高考真题)神经组织局部电镜照片如下图。下列有关突触的结构及神经元间信息传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神经冲动传导至轴突末梢,可引起1与突触前膜融合
    B.1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后可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C.2所示的细胞器可以为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供能
    D.2所在的神经元只接受1所在的神经元传来的信息
    【答案】D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题图分析,图中1表示突触小泡,2表示线粒体。
    【详解】A、神经冲动传导至轴突末梢,可引起突触小泡1与突触前膜融合,从而通过胞吐的方式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A正确;
    B、1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后可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B正确;
    C、2表示的是线粒体,线粒体是细胞中的动力工厂,其可以为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供能,C正确;
    D、2所在的神经元可以和周围的多个神经元之间形成联系,因而不只接受1所在的神经元传来的信息,D错误。
    故选D。

    11.(2022·山东·高考真题)药物甲、乙、丙均可治疗某种疾病,相关作用机制如图所示,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NE)。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药物甲的作用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增多 B.药物乙抑制NE释放过程中的正反馈
    C.药物丙抑制突触间隙中NE的回收 D.NE-β受体复合物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
    【答案】B
    【分析】去甲肾上腺素(NE)存在于突触小泡,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故NE是一种神经递质。由图可知,药物甲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灭活;药物乙抑制去甲肾上腺素与α受体结合;药物丙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回收。
    【详解】A、药物甲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灭活,进而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增多,A正确;
    B、由图可知,神经递质可与突触前膜的α受体结合,进而抑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这属于负反馈调节,药物乙抑制NE释放过程中的负反馈,B错误;
    C、由图可知,去甲肾上腺素被突触前膜摄取回收,药物丙抑制突触间隙中NE的回收 ,C正确;
    D、神经递质NE与突触后膜的β受体特异性结合后,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D正确。
    故选B。
    12.(2022·山东·高考真题)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部血管阻塞而引起的脑部损伤,可发生在脑的不同区域。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无其他疾病或损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损伤发生在大脑皮层S区时,患者不能发出声音
    B.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患者可能出现生物节律失调
    C.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患者的缩手反射仍可发生
    D.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
    【答案】A
    【分析】大脑是高级神经中枢,可以控制低级神经中枢脊髓的生理活动。缩手反射为非条件反射。
    【详解】A、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损伤后,患者与讲话有关的肌肉和发声器官完全正常,能发出声音,但不能表达用词语表达思想,A错误;
    B、下丘脑是生物的节律中枢,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患者可能出现生物节律失调,B正确;
    C、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中枢受到损伤,此时患者的缩手反射仍可发生,因为缩手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C正确;
    D、排尿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在脊髓,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D正确。
    故选A。

    13.(2022·湖南·高考真题)情绪活动受中枢神经系统释放神经递质调控,常伴随内分泌活动的变化。此外,学习和记忆也与某些神经递质的释放有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剧痛、恐惧时,人表现为警觉性下降,反应迟钝
    B.边听课边做笔记依赖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C.突触后膜上受体数量的减少常影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
    D.情绪激动、焦虑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心率加速
    【答案】A
    【分析】在神经调节过程中,人在恐惧、严重焦虑、剧痛、失血等紧急情况下,下丘脑兴奋,通过交感神经,其神经末梢会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促使肾上腺髓质细胞分泌肾上腺素。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详解】A、人在剧痛、恐惧等紧急情况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人表现为警觉性提高、反应灵敏、呼吸频率加快、心跳加速等特征,A错误;
    B、边听课边做笔记是一系列的反射活动,需要神经元的活动以及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B正确;
    C、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突触后膜上受体数量的减少常影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C正确;
    D、情绪激动、焦虑时,引起大脑皮层兴奋,进而促使肾上腺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能够促使人体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反应灵敏,D正确。
    故选A。

    14.(2022·浙江·高考真题)听到上课铃声,同学们立刻走进教室,这一行为与神经调节有关。该过程中,其中一个神经元的结构及其在某时刻的电位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此刻①处Na+内流,②处K+外流,且两者均不需要消耗能量
    B.①处产生的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播时,波幅一直稳定不变
    C.②处产生的神经冲动,只能沿着神经纤维向右侧传播出去
    D.若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置于③④处,指针会发生偏转
    【答案】A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在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详解】A、根据兴奋传递的方向为③→④,则①处恢复静息电位,为K+外流,②处Na+内流,A错误;
    B、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时,其电位变化总是一样的,不会随传导距离而衰减,B正确;
    C、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单向的,由轴突传导到轴突末梢,即向右传播出去,C正确;
    D、将电表的两个电极置于③④处时,由于会存在电位差,指针会发生偏转,D正确。
    故选A。

    15.(2022·广东·高考真题)研究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机制,可为帕金森病(老年人多发性神经系统疾病)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最近研究发现在小鼠体内多巴胺的释放可受乙酰胆碱调控,该调控方式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来实现(如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乙释放的多巴胺可使丙膜的电位发生改变
    B.多巴胺可在甲与乙、乙与丙之间传递信息
    C.从功能角度看,乙膜既是突触前膜也是突触后膜
    D.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可能影响多巴胺的释放
    【答案】B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甲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作用于乙后促进乙释放多巴胺,多巴胺作用于丙。
    【详解】A、多巴胺是乙释放的神经递质,与丙上的受体结合后会使其膜发生电位变化,A正确;
    B、分析题图可知,多巴胺可在乙与丙之间传递信息,不能在甲和乙之间传递信息,B错误;
    C、分析题图可知,乙膜既是乙酰胆碱作用的突触后膜,又是释放多巴胺的突触前膜,C正确;
    D、多巴胺的释放受乙酰胆碱的调控,故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可能影响多巴胺的释放,D正确。
    故选B。

    16.(2022·全国·统考高考真题)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过度会引起肌肉痉挛,严重时会危及生命。下列治疗方法中合理的是(  )
    A.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B.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
    C.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
    D.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
    【答案】B
    【分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详解】A、如果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浓度增加,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增多,会导致兴奋过度传递引起肌肉痉挛,达不到治疗目的,A不符合题意;
    B、如果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兴奋传递减弱,会缓解兴奋过度传递引起的肌肉痉挛,可达到治疗目的,B符合题意;
    C、如果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不能有效降解,导致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持续结合,导致兴奋传递过度引起肌肉痉挛,达不到治疗目的,C不符合题意;
    D、如果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增多,会导致兴奋传递过度引起肌肉痉挛,达不到治疗目的,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7.(2022·浙江·统考高考真题)膝反射是一种简单反射,其反射弧为二元反射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感受器将刺激转换成神经冲动并沿神经纤维单向传导
    B.神经肌肉接点的神经冲动传递伴随信号形式的转换
    C.突触后膜去极化形成的电位累加至阈值后引起动作电位
    D.抑制突触间隙中递质分解的药物可抑制膝反射
    【答案】D
    【分析】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详解】A、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只能从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感受器接受一定的刺激后,产生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或电信号的形式沿着传入神经向神经中枢单向传导,A正确;
    B、神经肌肉接点相当于一个突触结构,故神经肌肉接点处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B正确;
    C、突触后膜去极化,由外正内负转为外负内正,当电位达到一定阈值时,可在突触后神经细胞膜上引起一个动作电位,C正确;
    D、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就会失活,若药物能抑制神经递质分解,使神经递质持续发挥作用,导致突触后膜持续兴奋,因此抑制突触间隙中递质分解的药物可促进膝反射持续进行,D错误。
    故选D。
    18.(2022·浙江·统考高考真题)膜蛋白的种类和功能复杂多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质膜内、外侧的蛋白质呈对称分布
    B.温度变化会影响膜蛋白的运动速度
    C.叶绿体内膜上存在与水分解有关的酶
    D.神经元质膜上存在与K+、Na+主动转运有关的通道蛋白
    【答案】B
    【分析】1、膜的流动性:膜蛋白和磷脂均可侧向移动;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蛋白质有的镶嵌在膜的内或外表面,有的嵌入或横跨磷脂双分子层。
    2、光反应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
    3、在神经细胞中,静息电位是钾离子外流形成的,动作电位是钠离子内流形成的,这两种流动都属于被动运输中的协助扩散。
    【详解】A、蛋白质分子以不同的方式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在膜内外两侧分布不对称,A错误;
    B、由于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因此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温度可以影响生物膜的流动性,所以温度变化会影响膜蛋白的运动速度,B正确;
    C、水的分解是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C错误;
    D、神经元质膜上存在与K+ 、Na+主动转运有关的载体蛋白,而通道蛋白参与的是协助扩散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D错误。
    故选B。
    19.(2021·重庆·高考真题)学生参加适度的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有助于增强体质,改善神经系统功能。关于锻炼和劳动具有的生理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有利于增强循环和呼吸系统的功能
    B.有助于机体进行反射活动
    C.有利于突触释放递质进行兴奋的双向传递
    D.有益于学习和记忆活动
    【答案】C
    【分析】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其中肺泡的数目、呼吸肌的数目不会改变,变的只是呼吸肌的发达程度和参与呼吸的肺泡数目。
    【详解】ABD、经常参加锻炼或适宜的体力劳动,呼吸肌收缩力量得到加强,可以扩大胸廓的活动范围,使呼吸的深度加大、加深,参与气体交换的肺泡数量增多,增强循环和呼吸系统的功能,有助于机体进行反射活动,有益于学习和记忆活动。体育锻炼会使呼吸肌收缩力量得到加强,参与气体交换的肺泡数量增多,ABD正确;
    C、兴奋在神经元间是单向传递,C错误。
    故选C。
    20.(2021·江苏·高考真题)在脊髓中央灰质区,神经元a、b、c通过两个突触传递信息;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兴奋则会引起人的兴奋
    B.b兴奋使c内Na+快速外流产生动作电位
    C.a和b释放的递质均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
    D.失去脑的调控作用,脊髓反射活动无法完成
    【答案】C
    【分析】静息时,神经纤维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电位转变为外负内正。神经递质有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突触结构处兴奋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
    【详解】A、a兴奋可能会使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或者抑制性的神经递质,则会引起的人兴奋或者抑制,A错误;
    B、产生动作电位的原因是Na+内流,B错误;
    C、神经元b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神经c,神经a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神经b,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即a和b释放的递质均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C正确;
    D、一些简单脊髓反射活动,例如:膝跳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所以失去脑的调控作用,脊髓反射活动依然能完成,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的相关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21.(2021·海南·高考真题)去甲肾上腺素(NE)是一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被突触前膜重摄取或被酶降解。临床上可用特定药物抑制NE的重摄取,以增加突触间隙的NE浓度来缓解抑郁症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NE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引发动作电位
    B.NE在神经元之间以电信号形式传递信息
    C.该药物通过与NE竞争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而发挥作用
    D.NE能被突触前膜重摄取,表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可双向传递
    【答案】A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信号由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再转变为电信号。
    【详解】A、据题干信息可知,增加突触间隙的NE浓度可以缓解抑郁症状,故推测NE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可引发动作电位,A正确;
    B、NE是一种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在神经元之间信息的传递是通过化学信号的形式进行的,B错误;
    C、结合题意可知,该药物的作用主要是抑制NE的重摄取,而重摄取的部位是突触前膜,故该药物作用于突触前膜,C错误;
    D、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D错误。
    故选A。
    22.(2021·湖北·统考高考真题)正常情况下,神经细胞内K+浓度约为150mmol·L-1,细胞外液约为4mmol·L-1。细胞膜内外K+浓度差与膜静息电位绝对值呈正相关。当细胞膜电位绝对值降低到一定值(阈值)时,神经细胞兴奋。离体培养条件下,改变神经细胞培养液的KCl浓度进行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当K+浓度为4mmol·L-1时,K+外流增加,细胞难以兴奋
    B.当K+浓度为150mmol·L-1时,K+外流增加,细胞容易兴奋
    C.K+浓度增加到一定值(<150mmol·L-1),K+外流增加,导致细胞兴奋
    D.K+浓度增加到一定值(<150mmol·L-1),K+外流减少,导致细胞兴奋
    【答案】D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细胞膜内外K浓度差与膜静息电位绝对值呈正相关。细胞内外钾离子浓度差增加,钾离子更容易外流,外流增加,兴奋难以发生,反之,钾离子外流减少,细胞容易兴奋。
    【详解】A、正常情况下,神经细胞内K+浓度约为150mmol·L-1,胞外液约为4mmol·L-1,当神经细胞培养液的K+浓度为4mmol·L-1时,和正常情况一样,K+外流不变,细胞的兴奋性不变,A错误;
    B、当K+浓度为150mmol·L-1时,细胞外K+浓度增加,K+外流减少,细胞容易兴奋,B错误;
    CD、K+浓度增加到一定值(<150mmol·L-1,但>4mmol·L-1),细胞外K+浓度增加,K+外流减少,导致细胞兴奋,C错误,D正确。
    故选D。
    23.(2021·天津·统考高考真题)突触小泡可从细胞质基质摄取神经递质。当兴奋传导至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图中不能检测出神经递质的部位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分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图中①是突触小体,②是突触小泡,③是突触间隙,④突触后神经元。
    【详解】AB、神经递质在突触小体内的细胞器中合成,由高尔基体形成的突触小泡包裹,所以在突触小体和突触小泡中都可能检测到神经递质,AB错误;
    C、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融合后,将神经递质释放至突触间隙,所以在突触间隙中可以找到神经递质,C错误;
    D、神经递质与突触后神经元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相应电位的改变,没有进入突触后神经元,因此在④突触后神经元中不能找到神经递质,D正确。
    故选D。
    【点睛】
    24.(2021·天津·统考高考真题)铅可导致神经元线粒体空泡化、内质网结构改变、高尔基体扩张,影响这些细胞器的正常功能。这些改变不会直接影响下列哪种生理过程(    )
    A.无氧呼吸释放少量能量
    B.神经元间的兴奋传递
    C.分泌蛋白合成和加工
    D.[H]与O2结合生成水
    【答案】A
    【分析】分泌蛋白合成的过程为: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由线粒体提供能量。
    【详解】A、铅影响线粒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而细胞无氧呼吸的场所在细胞质基质,所以这些改变不影响无氧呼吸,A正确;
    B、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方式是胞吐作用,由于铅影响了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的功能,所以会影响该过程,B错误;
    C、分泌蛋白的合成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的参与,因此会影响该过程,C错误;
    D、[H]与O2结合生成水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场所在线粒体,所以会影响该过程,D错误。
    故选A。
    【点睛】
    25.(2021·山东·统考高考真题)氨基酸脱氨基产生的氨经肝脏代谢转变为尿素,此过程发生障碍时,大量进入脑组织的氨与谷氨酸反应生成谷氨酰胺,谷氨酰胺含量增加可引起脑组织水肿、代谢障碍,患者会出现昏迷、膝跳反射明显增强等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兴奋经过膝跳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比经过缩手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短
    B.患者膝跳反射增强的原因是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控制减弱
    C.静脉输入抗利尿激素类药物,可有效减轻脑组织水肿
    D.患者能进食后,应减少蛋白类食品摄入
    【答案】C
    【分析】反射活动是由反射弧完成的,如图所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都是非条件发射。
    大脑皮层: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
    【详解】A、膝跳反射一共有2个神经元参与,缩手反射有3个神经元参与,膝跳反射的突触数目少,都是非条件反射,因此兴奋经过膝跳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比经过缩手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短,A正确;
    B、患者由于谷氨酰胺增多,引起脑组织水肿、代谢障碍,所以应该是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控制减弱,B正确;
    C、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没有作用于脑组织,所以输入抗利尿激素类药物,不能减轻脑组织水肿,C错误;
    D、如果患者摄入过多的蛋白质,其中的氨基酸脱氢产生的氨进入脑组织的氨与谷氨酸反应生成谷氨酰胺,加重病情,所以应减少蛋白类食品摄入,D正确。
    故选C。
    【点睛】
    26.(2021·浙江·统考高考真题)下列关于神经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
    B.每个神经元的轴突和树突外周都包有髓鞘
    C.同一个神经元所有部位的表面膜特性都相同
    D.运动神经元产生的神经冲动可沿轴突传送给效应器
    【答案】D
    【分析】神经元:是一种高度特化的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之一,它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神经元可以分为树突、轴突和胞体三部分。其基本结构如下:

    【详解】A、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多数神经元有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少数神经元有一个轴突和一个树突,A错误;
    B、神经元的轴突外周有髓鞘,树突外周无髓鞘,B错误;
    C、同一个神经元所有部位的表面膜特性不完全相同,在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上会实现信号的转变,C错误;
    D、神经元受到适宜的刺激时,产生的兴奋可以沿轴突传送出去,运动神经元产生的神经冲动可沿轴突通过神经递质传送给效应器,D正确。
    故选D。
    【点睛】
    27.(2021·湖南·统考高考真题)研究人员利用电压钳技术改变枪乌贼神经纤维膜电位,记录离子进出细胞引发的膜电流变化,结果如图所示,图a为对照组,图b和图c分别为通道阻断剂TTX、TEA处理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EA处理后,只有内向电流存在
    B.外向电流由Na+通道所介导
    C.TTX处理后,外向电流消失
    D.内向电流结束后,神经纤维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
    【答案】A
    【分析】据图分析可知,TTX阻断钠通道,从而阻断了内向电流,说明内向电流与钠通道有关;TEA阻断钾通道,从而阻断了外向电流,说明外向电流与钾通道有关。
    【详解】A、据分析可知,TEA处理后,阻断了外向电流,只有内向电流存在,A正确;
    B、据分析可知,TEA阻断钾通道,从而阻断了外向电流,说明外向电流与钾通道有关,B错误;
    C、据分析可知,TTX阻断钠通道,从而阻断了内向电流,内向电流消失,C错误;
    D、据分析可知,内向电流与钠通道有关,神经细胞内,K+浓度高,Na+浓度低,内向电流结束后,神经纤维膜内Na+浓度依然低于膜外,D错误。
    故选A。
    【点睛】


    28.(2021·河北·统考高考真题)关于神经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神经细胞受损伤,患者不能听懂话
    B.主动运输维持着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这是神经细胞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C.内环境K+浓度升高,可引起神经细胞静息状态下膜电位差增大
    D.谷氨酸和一氧化氮可作为神经递质参与神经细胞的信息传递
    【答案】C
    【分析】1、一个神经细胞可以有多个轴突末梢,可形成多个突触小体。
    2、兴奋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处进行单向传递的原因是: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神经细胞外钾离子外流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基础。
    4、静息状态的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详解】A、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神经细胞受损伤,患者不能听懂话,A正确;
    B、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维持内外离子浓度差,静息电位是由于细胞内外一定的K+浓度差导致的,B正确;
    C、神经细胞静息状态是K+外流,内环境K+浓度升高,K+顺浓度梯度外流减少,膜电位差减小,C错误;
    D、神经递质的种类很多,有谷氨酸、一氧化氮、肾上腺素等,都可参与神经细胞的信息传递,D正确。
    故选C。
    【点睛】
    29.(2021·全国·高考真题)在神经调节过程中,兴奋会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神经元之间传递。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从神经元的细胞体传导至突触前膜,会引起Na+外流
    B.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
    C.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经扩散到达突触后膜
    D.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答案】A
    【分析】1、神经冲动的产生: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神经细胞膜外Na+浓度高于细胞内,兴奋从神经元的细胞体传导至突触前膜,会引起Na+内流,A错误;
    B、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B正确;
    C、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经扩散到达突触后膜,与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C正确;
    D、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D正确。
    故选A。
    30.(2021·浙江·统考高考真题)当人的一只脚踩到钉子时,会引起同侧腿屈曲和对侧腿伸展,使人避开损伤性刺激,又不会跌倒。其中的反射弧示意图如下,“+”表示突触前膜的信号使突触后膜兴奋,“-”表示突触前膜的信号使突触后膜受抑制。甲~丁是其中的突触,在上述反射过程中,甲~丁突触前膜信号对突触后膜的作用依次为(  )

    A.+、-、+、+ B.+、+、+、+
    C.-、+、-、+ D.+、-、+、-
    【答案】A
    【分析】提取题干信息可知:若一侧受到伤害,如踩到钉子时,会引起同侧腿屈曲和对侧腿伸展;且“+”表示突触前膜的信号使突触后膜兴奋,“-”表示突触前膜的信号使突触后膜受抑制。图示对脚的有害刺激位于左侧,则应表现为左侧腿屈曲,右侧腿伸展,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由分析可知:该有害刺激位于图示左侧的脚,则图示左侧表现腿屈曲,即与屈肌相连的甲突触表现为兴奋,则为“+”,伸肌表现为抑制,则乙为“-”;图示右侧表现为伸展,则与伸肌相连的丙表现为兴奋,即为“+”,屈肌表现为抑制,但图示丁为上一个神经元,只有丁兴奋才可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与屈肌相连的神经元,使屈肌被抑制,故丁表现为“+”。综上所述,甲~丁突触前膜信号对突触后膜的作用依次为+、-、+、+。A正确,
    故选A。
    31.(2020·海南·统考高考真题)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细胞在静息状态时,Na+外流使膜外电位高于膜内电位
    B.神经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局部电流
    C.神经递质在载体蛋白的协助下,从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D.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作用于神经细胞
    【答案】B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维持静息电位,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详解】A、神经细胞在静息状态时,K+通道打开,K+外流,维持细胞膜外正内负的电位,A错误;
    B、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后,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B正确;
    C、神经递质通过胞吐从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C错误;
    D、在神经-肌肉突触中,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可作用于肌肉细胞,D错误;
    故选B。
    32.(2020·北京·统考高考真题)食欲肽是下丘脑中某些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它作用于觉醒中枢的神经元,使人保持清醒状态。临床使用的药物M与食欲肽竞争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但不发挥食欲肽的作用。下列判断不合理的是(    )
    A.食欲肽以胞吐的形式由突触前膜释放
    B.食欲肽通过进入突触后神经元发挥作用
    C.食欲肽分泌不足机体可能出现嗜睡症状
    D.药物M可能有助于促进睡眠
    【答案】B
    【分析】由题可知,食欲肽是一种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详解】A、食欲肽是一种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A正确;
    B、神经递质发挥作用需要与突触后膜上的蛋白质受体特异性结合,并不进入下一个神经元,B错误;
    C、由题“食欲肽它作用于觉醒中枢的神经元,使人保持清醒状态”可推断,食欲肽分泌不足机体可能出现嗜睡症状,C正确;
    D、由题“食欲肽使人保持清醒状态,而药物M与食欲肽竞争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但不发挥食欲肽的作用”可推断,药物M可能有助于促进睡眠,D正确。
    故选B。
    33.(2020·江苏·统考高考真题)下图为部分神经兴奋传导通路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或④处必须受到足够强度的刺激才能产生兴奋
    B.①处产生的兴奋可传导到②和④处,且电位大小相等
    C.通过结构③,兴奋可以从细胞a传递到细胞b,也能从细胞b传递到细胞a
    D.细胞外液的变化可以影响①处兴奋的产生,但不影响③处兴奋的传递
    【答案】A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中涉及到的神经元有a、b两个,其中①②④为刺激部位,③是突触。
    【详解】A、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需要足够强度的刺激,A正确;
    B、①处产生的兴奋可以传到②④处,由于不知③突触处产生的神经递质是兴奋性递质还是抑制性递质,故电位大小不一定相等,B错误;
    C、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兴奋只能从细胞a传到细胞b,C错误;
    D、细胞外液的变化可能影响钠离子的内流和神经递质的活性或扩散,故会影响①处兴奋的产生,也会影响③处兴奋的传递,D错误。
    故选A。
    34.(2020·江苏·统考高考真题)天冬氨酸是一种兴奋性递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天冬氨酸分子由C、H、O、N、S五种元素组成
    B.天冬氨酸分子一定含有氨基和羧基
    C.作为递质的天冬氨酸可贮存在突触囊泡内,并能批量释放至突触间隙
    D.作为递质的天冬氨酸作用于突触后膜,可增大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
    【答案】A
    【分析】天冬氨酸是一种兴奋性递质,可以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结合,引起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
    【详解】A、天冬氨酸只含有C、H、O、N四种元素,A错误;
    B、氨基酸分子既含有氨基也含有羧基,B正确;
    C、天冬氨酸作为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囊泡内,当兴奋传导到突触小体时,可以批量释放到突触间隙,C正确;
    D、天冬氨酸是一种兴奋性递质,可以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使Na+内流,产生兴奋,D正确。
    故选A。
    35.(2020·山东·统考高考真题)听毛细胞是内耳中的一种顶端具有纤毛的感觉神经细胞。声音传递到内耳中引起听毛细胞的纤毛发生偏转,使位于纤毛膜上的K+通道打开,K+内流而产生兴奋。兴奋通过听毛细胞底部传递到听觉神经细胞,最终到达大脑皮层产生听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静息状态时纤毛膜外的K+浓度低于膜内
    B.纤毛膜上的K+内流过程不消耗ATP
    C.兴奋在听毛细胞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D.听觉的产生过程不属于反射
    【答案】A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
    2、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当声音传到听毛细胞时,纤毛膜上的K+通道开放,K+内流而产生兴奋,该过程为顺浓度梯度的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K+内流为顺浓度梯度,可知静息状态时,纤毛膜外的K+浓度高于膜内,A错误;
    B、K+内流而产生兴奋,该过程为顺浓度梯度的运输,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B正确;
    C、兴奋在听毛细胞上以局部电流,即电信号的形式传导,C正确;
    D、由题干信息可知,兴奋最终到达大脑皮层产生听觉,没有相应的效应器,反射弧不完整,故不属于反射,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听觉的产生过程,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内容,掌握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并准确获取题干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36.(2020·浙江·高考真题)人的一侧大脑皮层外侧面示意图如下,图中甲、乙、丙和丁表示部位。某人的右腿突然不能运动,经医生检查后,发现他的右腿无力。推测该患者大脑皮层的受损部位可能位于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A
    【分析】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大脑皮层是覆盖大脑半球表面的一层灰质,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其中比较重要区域的功能:1.白洛嘉区:运动性言语区(S区),位置:第三额叶回后部、靠近大脑外侧裂处的一个小区。功能:①产生协调的发音程序;②提供语言的语法结构;③言语的动机和愿望。症状:①白洛嘉区病变引起的失语症常称运动性失语症或表达性失语症。阅读、理解和书写不受影响。他们知道自己想说什么但发音困难,说话缓慢费力;②不能使用复杂句法和词法;③自发性主动语言障碍,很少说话和回答,语言有模仿被动的性质。2.韦尼克区:听觉性言语区(H区),韦尼克区包括颞上回、颞中回后部、缘上回以及角回。韦尼克区的损伤将产生严重的感觉性失语症。3.中央前回:大脑皮层的额叶的上升侧面上有与中央沟平行的中央前沟,二者间为中央前回。为皮质运动区,管理对侧半身的随意运动。如损伤,可引起对侧偏瘫。4.中央后回:大脑皮层的体觉区。
    【详解】A、甲是中央前回顶部,引起对侧下肢运动,A正确;
    B、乙是体觉区(中央后回)顶部,用电流刺激体觉区顶部引起对侧下肢电麻样感觉,B错误;
    C、丙是体觉区底部,刺激它引起唇、舌、咽电麻样感觉,C错误;
    D、丁是中央前回底部,刺激它会引起面部运动,D错误。
    故选A。
    37.(2020·浙江·高考真题)分布有乙酰胆碱受体的神经元称为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它普遍存在于神经系统中,参与学习与记忆等调节活动。乙酰胆碱酯酶催化乙酰胆碱的分解,药物阿托品能阻断乙酰胆碱与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相应受体结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乙酰胆碱分泌量和受体数量改变会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发挥作用
    B.使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可抑制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受体发挥作用
    C.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数量改变会影响学习与记忆等调节活动
    D.注射阿托品可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所引起的生理效应
    【答案】B
    【分析】1、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递。2、“胆碱能敏感神经元”是一种能与乙酰胆碱结合,成参与学习与记忆等活动。目前认为,老年性痴呆与中枢“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大量死亡和丢失有关。3、乙酰胆碱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通过胞吐作用释放到突触间隙。受体存在于突触后膜上,与神经递质发生特异性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
    【详解】A、乙酰胆碱分泌量和受体数量会影响突触后膜接受到的刺激大小,所以会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发挥作用,A正确;
    B、乙酰胆碱酯酶催化乙酰胆碱的分解,使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乙酰胆碱分解减少,会使乙酰胆碱持续与受体结合,促进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发挥作用,B错误;
    C、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参与学习和记忆等调节活动,所以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数量改变会影响这些调节活动,C正确;
    D、药物阿托品能阻断乙酰胆碱与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相应受体结合,所以能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引起的生理效应,D正确。
    故选B。
    38.(2020·浙江·统考高考真题)下列关于膝反射的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A.感觉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中
    B.传出神经末梢可支配骨骼肌细胞和内分泌腺
    C.运动神经元的树突可受其他神经元轴突末梢的支配
    D.反射中枢由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组成
    【答案】C
    【分析】反射弧由五部分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感觉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运动神经)和效应器。膝反射的反射弧是只有一个感觉神经元和一个运动神经元组成的二元反射弧,效应器为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股四头肌。
    【详解】A、感觉神经元的细胞体位于脊神经节中,A错误;
    B、在膝反射弧中,传出神经末梢可支配股四头肌,B错误;
    C、运动神经元的树突可受其他神经元轴突末梢的支配,两者之间可以形成突触,C正确;    
    D、膝反射弧是二元反射弧,没有中间神经元,它的神经中枢在脊髓,D错误。
    故选C。
    39.(2019·上海·高考真题)给狗喂食时,一直按铃,如此重复多次之后,听到铃声,反应刺激是 M。如果一直按铃, 但是不喂食,一段时间后,听到铃声,反应刺激是 N,这两个刺激大小关系是(    )
    A.MN D.无法判断
    【答案】A
    【分析】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用喂食和铃声对狗建立条件反射后,仅给予铃声刺激测得反应刺激是 M,此时为条件反射下的所需反应刺激;而不改变环境仅给予铃声刺激,反复多次并持续一定时间后,由于条件反射建立后没有用非条件刺激物强化,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会很快消失,因此再给予铃声刺激时必须给予较强的刺激,狗才会做出反应,因此测得反应刺激N的强度应该较强,故M 故选A。
    40.(2019·海南·统考高考真题)下列有关人体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免疫系统可对癌变细胞进行监控和清除
    B.在神经调节中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C.神经细胞、内分泌细胞和免疫细胞均可释放化学物质
    D.幼年时缺乏甲状腺激素不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
    【答案】D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免疫系统的功能有:防卫、监控和清除。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有: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详解】免疫系统可及时的监控和清除体内癌变、衰老的细胞,A正确;在神经调节中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包括5个环节,B正确;神经细胞可分泌神经递质,内分泌细胞可分泌激素,免疫细胞可分泌抗体、淋巴因子等,C正确;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细胞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因此幼年时缺乏甲状腺激素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患呆小症,D错误。故选D。
    41.(2019·海南·统考高考真题)下列与反射弧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效应器的活动包括腺体分泌和肌肉收缩
    B.效应器的结构受到损伤会影响反射活动的完成
    C.突触后膜上有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D.同一反射弧中感受器的兴奋与效应器的反应同时发生
    【答案】D
    【分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完成一个反射活动的条件是:具备完整的反射弧,提供一定强度的刺激。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依靠突触结构实现,突触包含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详解】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故效应器的活动包括腺体分泌和肌肉收缩,A正确;反射的完成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效应器的结构受到损伤会影响反射活动的完成,B正确;突触后膜上有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受体的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C正确;因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同一反射弧中感受器先兴奋,效应器后兴奋,D错误。故选D。
    42.(2019·江苏·统考高考真题)如图为突触传递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①和③都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
    B.②进入突触间隙需消耗能量
    C.②发挥作用后被快速清除或回收
    D.②与④结合使③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
    【答案】D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且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详解】①是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膜的一部分,③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因此二者均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A正确;②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突触间隙,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和激素都是“一次性”的,作用后会被快速清除或回收,不然会持续性作用,C正确;神经递质分为两类,兴奋性递质与抑制性递质,兴奋性递质会使下一个神经元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而抑制性神经递质不会使下一个神经元的电位发生变化,膜电位仍然是外正内负,由于不知道②神经递质的类型,因此无法判断③的膜电位的情况,D错误。
    43.(2019·北京·统考高考真题)为探究运动对海马脑区发育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研究者将实验动物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运动组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跑步/游泳)。数周后,研究人员发现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比对照组提高了1.5倍,靠学习记忆找到特定目标的时间缩短了约40%。根据该研究结果可得出
    A.有氧运动不利于海马脑区的发育
    B.规律且适量的运动促进学习记忆
    C.有氧运动会减少神经元间的联系
    D.不运动利于海马脑区神经元兴奋
    【答案】B
    【分析】1、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2、研究发现,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详解】由题意可知,运动组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跑步/游泳),数周后,研究人员发现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比对照组提高了1.5倍,因此,有氧运动有利于海马脑区的发育,A错误;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高,且靠学习记忆找到特定目标的时间缩短了约40%,因此,规律且适量的运动促进学习记忆,B正确;有氧运动有利于学习记忆,而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因此,有氧运动会增加神经元之间的联系,C错误;据题意可知,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高,且学习记忆能力增强,不运动不利于海马脑区神经元兴奋,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明确学习记忆与海马区的关系,运动与大脑发育的关系,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再根据题意作答。
    44.(2019·全国·统考高考真题)动物受到惊吓刺激时,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
    B.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
    C.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
    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频率减慢、心率减慢
    【答案】D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动物的生命活动由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神经调节比激素调节更加迅速准确,激素调节在神经调节的影响下进行。肾上腺素具有促进肝糖原分解而升高血糖、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等作用。
    【详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突触部位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传递,A正确;惊吓刺激可以通过图像、声音、接触等刺激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B正确;由题中信息: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从而加快心跳,说明神经系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由题中信息: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效应器即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心脏),说明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心脏活动,C正确;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加快、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D错误。故选D。
    45.(2019·浙江·统考高考真题)下列关于人体反射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反射活动具有规律性 B.膝反射的效应器是伸肌中的肌梭
    C.神经元受到适宜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 D.反射活动一定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
    【答案】B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指生物体内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详解】反射是指生物体内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故反射活动具有规律性,A选项正确;膝反射的感受器是伸肌中的肌梭,效应器是伸肌,B选项错误;神经元受到适宜的刺激后,能够形成动作电位便会产生神经冲动,C选项正确;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故反射活动一定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D选项正确。故错误的选项选择B。

    二、多选题
    46.(2021·辽宁·统考高考真题)短期记忆与脑内海马区神经元的环状联系有关,如图表示相关结构。信息在环路中循环运行,使神经元活动的时间延长。下列有关此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在环路中的传递顺序是①→②→③→①
    B.M处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时,膜外的Na+浓度高于膜内
    C.N处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
    D.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进入突触后膜内发挥作用
    【答案】ACD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只能由突触前膜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的类型包括轴突—树突型和轴突—细胞体型。
    【详解】A、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为轴突到树突或轴突到细胞体,则图中兴奋在环路中的传递顺序是①→②→③→②,A错误;
    B、M处无论处于静息电位还是动作电位,都是膜外的Na+浓度高于膜内,B正确;
    C、信息在环路中循环运行,使神经元活动的时间延长,则N处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C错误;
    D、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被灭活,不进入突触后膜内发挥作用,D错误。
    故选ACD。
    【点睛】

    三、综合题
    47.(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我们说话和唱歌时,需要有意识地控制呼吸运动的频率和深度,这属于随意呼吸运动;睡眠时不需要有意识地控制呼吸运动,人体仍进行有节律性的呼吸运动,这属于自主呼吸运动。人体呼吸运动是在各级呼吸中枢相互配合下进行的,呼吸中枢分布在大脑皮层、脑干和脊髓等部位。体液中的O2、CO2和H+浓度变化通过刺激化学感受器调节呼吸运动。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细胞能从血浆、__________和淋巴等细胞外液获取O2,这些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和机体功能系统的活动,是通过内分泌系统、__________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调节实现的。
    (2)自主呼吸运动是通过反射实现的,其反射弧包括感受器、__________和效应器。化学感受器能将O2、CO2和H+浓度等化学信号转化为__________信号。神经元上处于静息状态的部位,受刺激后引发Na+__________而转变为兴奋状态。
    (3)人屏住呼吸一段时间后,动脉血中的CO2含量增大,pH变__________,CO2含量和pH的变化共同引起呼吸加深加快。还有实验发现,当吸入气体中CO2浓度过大时,会出现呼吸困难、昏迷等现象,原因是CO2浓度过大导致呼吸中枢__________。
    (4)大脑皮层受损的“植物人”仍具有节律性的自主呼吸运动;哺乳动物脑干被破坏,或脑干和脊髓间的联系被切断,呼吸停止。上述事实说明,自主呼吸运动不需要位于__________的呼吸中枢参与,自主呼吸运动的节律性是位于__________的呼吸中枢产生的。
    【答案】(1) 组织液 神经
    (2) 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 电 内流
    (3) 小 受抑制
    (4) 大脑皮层 脑干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
    【详解】(1)人体的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人体细胞可从内环境中获取氧气。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故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通过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调节实现的。
    (2)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化学感受器能将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神经元上处于静息状态的部位,受刺激后引发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从而转变为兴奋状态。
    (3)动脉血中的CO2含量增大,会导致血浆pH变小。CO2浓度过大会导致呼吸中枢受抑制,从而出现呼吸困难、昏迷等现象。
    (4)大脑皮层受损仍具有节律性的自主呼吸运动,说明自主呼吸运动不需要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参与,而脑干被破坏或脑干和脊髓间的联系被切断,呼吸停止,说明自主呼吸运动的节律性是位于脑干的呼吸中枢产生的。
    48.(2022·辽宁·统考高考真题)小熊猫是我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主要分布区年气温一般在0~25℃之间。测定小熊猫在不同环境温度下静止时的体温、皮肤温度(图1),以及代谢率(即产热速率,图2)。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1可见,在环境温度0~30℃范围内,小熊猫的体温___________,皮肤温度随环境温度降低而降低,这是在___________调节方式下,平衡产热与散热的结果。皮肤散热的主要方式包括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2)图2中,在环境温度由20℃降至10℃的过程中,小熊猫代谢率下降,其中散热的神经调节路径是:皮肤中的___________受到环境低温刺激产生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传递到位于___________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综合,使支配血管的___________(填“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外周血管收缩,皮肤和四肢血流量减少,以减少散热。
    (3)图2中,当环境温度下降到0℃以下时,从激素调节角度分析小熊猫产热剧增的原因是___________。
    (4)通常通过检测尿液中类固醇类激素皮质醇的含量,评估动物园圈养小熊猫的福利情况。皮质醇的分泌是由___________轴调节的。使用尿液而不用血液检测皮质醇,是因为血液中的皮质醇可以通过___________进入尿液,而且也能避免取血对小熊猫的伤害。
    【答案】(1) 保持恒定 神经-体液 辐射、传导、对流、蒸发
    (2) 冷觉感受器 下丘脑 交感神经
    (3)寒冷环境中,小熊猫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增多,提高细胞代谢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
    (4)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分析】体温调节:(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2)机理:产热和散热达到动态平衡。(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详解】(1)由图1可见,在环境温度0~30℃范围内,小熊猫的体温处于32℃~33℃之间,保持恒定,皮肤温度随环境温度降低而降低,这是在神经-体液调节方式下,平衡产热与散热的结果。皮肤散热的主要方式包括辐射、传导、蒸发、对流等。
    (2)在环境温度由20℃降至10℃的过程中,小熊猫代谢率下降,其中散热的神经调节路径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即寒冷环境中,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受到环境低温刺激产生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传递到位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综合,使支配血管的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外周血管收缩,皮肤和四肢血流量减少,以减少散热。
    (3)分析题意可知,从激素调节角度分析当环境温度下降到0℃以下时,小熊猫产热剧增的原因,所以考虑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作用,即寒冷环境中,小熊猫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增多,提高细胞代谢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
    (4)皮质醇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受下丘脑和垂体的分级调节,即是由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调节的。因为血液中的皮质醇可以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进入尿液,故使用尿液而不用血液检测皮质醇,而且也能避免取血对小熊猫的伤害。
    49.(2022·江苏·统考高考真题)手指割破时机体常出现疼痛、心跳加快等症状。下图为吞噬细胞参与痛觉调控的机制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图中,手指割破产生的兴奋传导至T处,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与突触后膜___________结合,使后神经元兴奋,T处(图中显示是突触)信号形式转变过程为___________。
    (2)伤害性刺激使心率加快的原因有:交感神经的兴奋,使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下丘脑分泌的___________,促进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该激素使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与糖皮质激素经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
    (3)皮肤破损,病原体入侵,吞噬细胞对其识别并进行胞吞,胞内___________(填细胞器)降解病原体,这种防御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图所示,病原体刺激下,吞噬细胞分泌神经生长因子(NGF),NGF作用于感受器上的受体,引起感受器的电位变化,进一步产生兴奋传导到___________形成痛觉。该过程中,Ca2+的作用有___________。
    (5)药物MNACI3是一种抗NGF受体的单克隆抗体,用于治疗炎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该药的作用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受体/特异性受体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3) 溶酶体 非特异性免疫
    (4) 大脑皮层 促进NGF的释放;提高激酶的活性,提高神经元的兴奋性
    (5)抑制NGF与NGF受体结合,进而抑制感受器的兴奋,使大脑皮层不能产生痛觉

    【分析】1、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
    2、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详解】(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时,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兴奋在突触处的信号转变方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该激素使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
    (3)病原体侵染机体后,吞噬细胞将其吞噬,并利用细胞内的溶酶体将其水解,在这过程中吞噬细胞参与的是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因此这种防御作用为非特异性免疫。
    (4)产生感觉的部位在大脑皮层。由图可知,Ca2+能促进囊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促进NGF的释放,同时Ca2+内流增加,提高激酶活性,增强神经元的兴奋性。
    (5)药物MNACI3是一种抗NGF受体的单克隆抗体,使得NGF不能与NGF受体结合,从而不能引起感受器兴奋,也不能将兴奋传导大大脑皮层,因此感觉不到疼痛。
    50.(2022·海南·统考高考真题)人体运动需要神经系统对肌群进行精确的调控来实现。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一种神经肌肉退行性疾病,患者神经肌肉接头示意图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1)轴突末梢中突触小体内的Ach通过____________方式进入突触间隙。
    (2)突触间隙的Ach与突触后膜上的AchR结合,将兴奋传递到肌细胞,从而引起肌肉____________,这个过程需要____________信号到____________信号的转换。
    (3)有机磷杀虫剂(OPI)能抑制AchE活性。OPI中毒者的突触间隙会积累大量的__________,导致副交感神经末梢过度兴奋,使瞳孔_________。
    (4)ALS的发生及病情加重与补体C5(一种蛋白质)的激活相关。如图所示,患者体内的C5被激活后裂解为C5a和C5b,两者发挥不同作用。
    ①C5a与受体C5aR1结合后激活巨噬细胞,后者攻击运动神经元而致其损伤,因此C5a-C5aR1信号通路在ALS的发生及病情加重中发挥重要作用。理论上使用C5a的抗体可延缓ALS的发生及病情加重,理由是__。
    ②C5b与其他补体在突触后膜上形成膜攻击复合物,引起Ca2+和Na+内流进入肌细胞,导致肌细胞破裂,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胞吐
    (2) 收缩 化学 电
    (3) Ach 收缩加剧
    (4) C5a的抗体能与C5a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使C5a的抗体不能与受体C5aR1结合,不能激活巨噬细胞,减少对运动神经元的攻击而造成的损伤 Ca2+和Na+内流进入肌细胞,会增加肌细胞内的渗透压,导致肌细胞吸水增强,大量吸水会导致细胞破裂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详解】(1)突触小体内的Ach存在突触小泡内,通过胞吐的方式进入突触间隙。
    (2)Ach为兴奋性递质,突触间隙的Ach与突触后膜上的AchR结合,将兴奋传递到肌细胞,从而引起肌肉收缩,这个过程中可将Ach携带的化学信号转化为突触后膜上的电信号。
    (3)AchE能将突触间隙中的Ach分解,若有机磷杀虫剂(OPI)能抑制AchE活性,则导致突触间隙中的Ach分解速率减慢,使突触间隙中会积累大量的Ach,导致副交感神经末梢过度兴奋,使瞳孔收缩加剧。
    (4)①C5a的抗体可与C5a发生特异性结合,使C5a不能与受体C5aR1结合,进而不能激活巨噬细胞,降低对运动神经元的攻击而导致的损伤,因此可延缓ALS的发生及病情加重。
    ②C5b与其他补体在突触后膜上形成膜攻击复合物,引起Ca2+和Na+内流进入肌细胞,大量离子的进入导致肌细胞渗透压增加,从而吸水破裂。
    51.(2022·湖北·统考高考真题)胃酸由胃壁细胞分泌。已知胃液中H+的浓度大约为150mmo1/L,远高于胃壁细胞中H+浓度,胃液中Cl-的浓度是胃壁细胞中的10倍。回答下列问题:
    (1)胃壁细胞分泌Cl-的方式是___________。食用较多的陈醋后,胃壁细胞分泌的H+量将___________。
    (2)图1是胃蛋白酶的活力随pH变化的曲线。在弥漫性胃黏膜萎缩时,胃壁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此时,胃蛋白酶的活力将___________。

    (3)假饲是指让动物进食后,食物从食管接口流出而不能进入胃。常用假饲实验来观察胃液的分泌。假饲动物进食后,用胃痿口相连的引流瓶来收集胃液,如图2所示。科学家观察到假饲动物进食后,引流瓶收集到了较多胃液,且在愉悦环境下给予假饲动物喂食时,动物分泌的胃液量明显增加。根据该实验结果,能够推测出胃液分泌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_。为证实这一推测,下一步实验操作应为_____________,预期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
    【答案】(1) 主动运输 减少
    (2)降低
    (3) 神经调节 切除通向胃壁细胞的神经 无胃液分泌(收集不到胃液等)

    【分析】分析题干可知,H+、Cl-在胃壁细胞中的浓度低于胃液中。分析图1可知,随pH的升高,胃蛋白活力先升高后降低,最后完全失活。
    【详解】(1)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胃壁细胞分泌C1-是由低浓度到高浓度,方式是主动运输,Cl-在胃壁细胞中的浓度低于胃液中。食用较多的陈醋后,胃液中H+浓度升高,因此为维持胃液中H+浓度的相对稳定,胃壁细服分泌的H+量将减少。
    (2)图1是胃蛋白酶的活力随pH变化的曲线。在弥漫性胃黏膜萎缩时,胃壁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导致胃液中H+数量减少,pH升高。此时,胃蛋白酶的活力将降低。
    (3)在愉悦环境下给予假饲动物喂食时,动物分泌的胃液量明显增加,说明胃液分泌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即胃液的分泌受到相关神经元的支配。为证实这一推测,下一步实验操作应为切除通向胃壁细胞的神经,使神经系统无法支配胃液的分泌,预期实验现象是无胃液分泌(收集不到胃液等)。
    52.(2022·浙江·统考高考真题)坐骨神经由多种神经纤维组成,不同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和传导速率均有差异,多根神经纤维同步兴奋时,其动作电位幅值(即大小变化幅度)可以叠加;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存在“全或无”现象。
    欲研究神经的电生理特性,请完善实验思路,分析和预测结果(说明:生物信号采集仪能显示记录电极处的电位变化,仪器使用方法不要求;实验中标本需用任氏液浸润)。
    (1)实验思路:
    ①连接坐骨神经与生物信号采集仪等(简图如下,a、b为坐骨神经上相距较远的两个点)。

    ②刺激电极依次施加由弱到强的电刺激,显示屏1上出现第一个动作电位时的刺激强度即阈刺激,记为Smin。
    ③____________,当动作电位幅值不再随刺激增强而增大时,刺激强度即为最大刺激,记为Smax。
    (2)结果预测和分析:
    ①当刺激强度范围为____________时,坐骨神经中仅有部分神经纤维发生兴奋。
    ②实验中,每次施加电刺激的几乎同时,在显示屏上都会出现一次快速的电位变化,称为伪迹,其幅值与电刺激强度成正比,不影响动作电位(见图)。伪迹的幅值可以作为___________的量化指标;伪迹与动作电位起点的时间差,可估测施加刺激到记录点神经纤维膜上__________所需的时间。伪迹是电刺激通过________传导到记录电极上而引发的。
    ③在单根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不会因传导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即具有__________性。而上述实验中a、b处的动作电位有明显差异(如图),原因是不同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__________不同导致b处电位叠加量减小。

    ④以坐骨神经和单根神经纤维为材料,分别测得两者的Smin和Smax。将坐标系补充完整,并用柱形图表示两者的Smin和Smax相对值。__________

    【答案】(1)在阈刺激的基础上依次施加由弱到强的电刺激
    (2) 小于Smax且不小于Smin 电刺激强度 Na+通道开放 任氏液 不衰减 传导速率

    【分析】1、神经干是多根神经纤维组成的神经纤维束,神经干细胞的动作电位是多个细胞电变化的代数叠加。而每根神经纤维的兴奋性不同,引起它们兴奋所需的阈强度不同,刺激强度较小时兴奋性高的神经首先被兴奋,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兴奋性较低的神经也逐渐被兴奋,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刺激强度会改变被兴奋的神经根数,它们叠加到一起的动作电位幅值就会改变。
    2、单根神经纤维所产生的动作电位,反映出"全或无"定律,即动作电位不论以何种刺激方式产生,但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阈值方能出现;阈下刺激不能引起任何反应——"无",而阈上刺激则不论强度如何,一律引起同样的最大反应——"全"。
    【详解】(1)据题意可知,本实验要研究神经的电生理特性,坐骨神经由多种神经纤维组成,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刺激强度会改变被兴奋的神经根数,它们叠加到一起的动作电位幅值就会改变,因此在阈刺激的基础上依次施加由弱到强的电刺激,当动作电位幅值不再随刺激增强而增大时,刺激强度即为最大刺激,记为Smax。
    (2)①是出现第一个动作电位时的刺激强度即阈刺激,当动作电位幅值不再随刺激增强而增大时,刺激强度即为最大刺激,记为Smax,因此当刺激强度范围为小于Smax且不小于Smin时,坐骨神经中仅有部分神经纤维发生兴奋。
    ②实验中,每次施加电刺激的几乎同时,在显示屏上都会出现一次快速的电位变化,称为伪迹,伪迹的幅值可以作为电刺激强度的量化指标。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膜上钠离子的通道开放,会出现动作电位,伪迹与动作电位起点的时间差,可估测施加刺激到记录点神经纤维膜上钠离子通道开放所需的时间。实验中的标本需要任氏液浸润,因此伪迹是电刺激通过任氏液传导到记录电极上而引发的。
    ③在单根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不会因传导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即具有不衰减性。不同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和传导速率均有差异,上述实验中a、b处的动作电位有明显差异,原因是不同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传导速率不同导致b处电位叠加量减小。
    ④坐骨神经是由多种神经纤维组成,不同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和传导速率均有差异,多根神经纤维同步兴奋时,其动作电位幅值(即大小变化幅度)可以叠加;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存在“全或无”现象。因此坐骨神经的Smin和Smax不同,单根神经纤维的Smin和Smax相同,即:

    【点睛】本题考查兴奋传导的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干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53.(2021·湖北·统考高考真题)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功能与发育的基本单元。神经环路(开环或闭环)由多个神经元组成,是感受刺激、传递神经信号、对神经信号进行分析与整合的功能单位。动物的生理功能与行为调控主要取决于神经环路而非单个的神经元。
    秀丽短杆线虫在不同食物供给条件下吞咽运动调节的一个神经环路作用机制如图所示。图中A是食物感觉神经元,B、D是中间神经元,C是运动神经元。由A、B和C神经元组成的神经环路中,A的活动对吞咽运动的调节作用是减弱C对吞咽运动的抑制,该信号处理方式为去抑制。由A、B和D神经元形成的反馈神经环路中,神经信号处理方式为去兴奋。

    回答下列问题:
    (1)在食物缺乏条件下,秀丽短杆线虫吞咽运动___________(填“增强”“减弱”或“不变”);在食物充足条件下,吞咽运动___________(填“增强”“减弱”或“不变”)。
    (2)由A、B和D神经元形成的反馈神经环路中,信号处理方式为去兴奋,其机制是___________。
    (3)由A、B和D神经元形成的反馈神经环路中,去兴奋对A神经元调节的作用是___________。
    (4)根据该神经环路的活动规律,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推断B神经元在这两种条件下都有活动,在食物缺乏条件下的活动增强。
    【答案】(1) 减弱 增强
    (2)A神经元的活动对B神经元有抑制作用,使D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进而使A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
    (3)抑制
    (4)能

    【分析】据图可知,在食物充足条件下,A神经元对B神经元抑制作用增强,B神经元活动减弱,B神经元使C、D兴奋作用弱,从而使C、D神经元活动增强,C神经元能使吞咽运动抑制作用弱,因此吞咽运动进行。在食物缺乏条件下,A神经元对B神经元抑制作用弱,B神经元活动增强,B神经元使C、D兴奋作用弱,从而使C、D神经元活动减弱,C神经元能使吞咽运动抑制作用弱,因此吞咽运动被抑制,吞咽运动减弱。
    【详解】(1)据分析可知,在食物缺乏条件下,A的活动增强C对吞咽运动的抑制,因此秀丽短杆线虫吞咽运动减少。在食物充足条件下,A的活动减弱C对吞咽运动的抑制,吞咽运动增强。
    (2)据图可知,由A、B和C神经元形成的吞咽运动增强或者减弱时,需要对其进行调节,去兴奋实际上属于一种反馈调节,A神经元的活动对B神经元有抑制作用,使C神经元兴奋性降低的同时也使D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进而使A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从而使吞咽运动向相反方向进行。
    (3)据(2)分析可知,由A、B和D神经元形成的反馈神经环路中,最终使A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也就是去兴奋对A神经元调节的作用是抑制。
    (4)据分析可知,在食物充足条件下,A神经元对B神经元抑制作用增强,B神经元活动减弱,在食物缺乏条件下,A神经元对B神经元抑制作用弱,B神经元活动增强,因此可以推断B神经元在这两种条件下都有活动,在食物缺乏条件下的活动增强。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材料中获取有效的生物学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54.(2021·浙江·统考高考真题)为探究酒精对动物行为的影响,某中学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系列实验。
    实验材料: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间脑蟾蜍,小滤纸片,任氏液,0.1% 、0.2%和 1%酒精,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A),酚妥拉明(phentolamine,PT),1%硫酸溶液等。
    (要求与说明:间脑蟾蜍是指切除了大脑和部分间脑、相关机能正常的蟾蜍;任氏液为两栖类的生理盐水;3 种酒精浓度分别对应人血液中轻度、中度和重度酒精中毒的浓度;酒精、NA和 PT均用任氏液配制;NA是一种神经递质;PT是NA受体的抑制剂。实验条件适宜)
    实验过程与结果或结论:

    过程
    结果或结论
    实验1
    ①取蟾蜍坐骨神经-胖肠肌标本,分别检测动作电位大小、动作电位传导速率和肌肉收缩张力;②以1%酒精连续滴加标本5min 后,再分别检测上述指标。
    结果: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2
    ①用1%硫酸刺激间脑蟾蜍一侧后肢的中趾趾端,测定屈反射时长,然后用任氏液清洗后肢和间脑断面;②分别用含有50 μL的任氏液、不同浓度酒精的小滤纸片处理间脑断面,每次处理后重复①。
    结果的记录表格:________________。结论:酒精会显著延长屈反射时长,其数值随酒精浓度升高而变大。
    为了进一步研究酒精延长屈反射时长的机理,选取实验2中某一浓度的酒精用于实验3。
    实验3
    ①取5组间脑蟾蜍,用任氏液、NA、PT 和酒精等处理;②用1%硫酸刺激间脑蟾蜍一侧后肢的中趾趾端,测定屈反射时长
    结论:NA 与其受体结合,显著延长间脑蟾蜍的屈反射时长;酒精通过NA受体参与的途径,显著延长间脑蟾蜍的屈反射时长。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1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
    (2)设计用于记录实验2 结果的表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实验2、3 的结论,实验3 的分组应为;
    A组:任氏液;
    B组:_____________________;
    C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
    E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酒后驾车属于危险的驾驶行为,由本实验结果推测其可能的生物学机理是__________。
    【答案】 离体条件下,施加1%酒精,对神经肌肉接点、肌肉收缩功能没有显著影响 表  不同浓度酒精对间脑蟾蜍屈反射时长的影响

    处理因素

    空白对照
    任氏液
    0.1%酒精
    0.2%酒精
    1% 酒精
    屈反射时长


    NA PT NA +PT 酒精+ PT 酒精显著延长屈反射时长,酒后驾车导致司机反应迟钝
    【分析】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维持其离体组织正常活动所需的理化条件比较简单,易于建立和控制。因此,在实验中常用蟾蜍或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来观察兴奋与兴奋性、刺激与肌肉收缩等基本生命现象和过程。
    【详解】(1)从实验1的结果直方图中可以看出,对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使用1%酒精连续滴加标本5min处理后,动作电位大小、动作电位传导速率、肌肉收缩张力的相对值与处理前的相对值基本相同。说明在离体条件下,施加1%酒精,对神经肌肉接点、肌肉收缩功能没有显著影响。
    (2)根据实验2的结论“酒精会显著延长屈反射时长,其数值随酒精浓度升高而变大”,可以推导出实验2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酒精,因变量是间脑蟾蜍屈反射的时长。由于题干明确3种浓度的酒精均用任氏液配置,所以除空白对照外,还应增加一组使用任氏液的实验,以排除任氏液的影响。表格设计如下:

    (3)因为酒精、NA和PT均用任氏液配制,所以实验应设置只使用任氏液作为对照组,屈反射时间短;同时还要设置使用NA(神经递质)、PT(NA受体抑制剂)和NA+PT的三个实验组,当实验结果为NA组屈反射时间长,PT组屈反射时间短。而NA、PT同时使用屈反射时间也较短,可能是由于PT是NA受体的抑制剂,会导致PT与NA受体结合,使NA无法起到作用。这样才能得出“NA与其受体结合,显著延长间脑蟾蜍的屈反射时长”的结论。还要再设置酒精+PT的实验组,若实验结果与NA+PT组相同,这才能说明酒精具有类似NA的作用,进而才能得出“酒精通过NA受体参与的途径,显著延长间脑蟾蜍的屈反射时长”的结论。
    (4)根据实验3的结论“酒精通过NA受体参与的途径,显著延长间脑蟾蜍的屈反射时长”所以酒后驾车会导致司机反应迟钝,属于危险的驾驶行为。
    【点睛】动物生理的实验设计最能够考查考生的生物学素养,要通过对比分析实验结果(因变量)的差距,分析自变量的作用。不光要具备由“结果推导出结论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逆推的能力,能够“由结论反推实验的设计”。
    55.(2021·广东·统考高考真题)太极拳是我国的传统运动项目,其刚柔并济、行云流水般的动作是通过神经系统对肢体和躯干各肌群的精巧调控及各肌群间相互协调而完成。如“白鹤亮翅”招式中的伸肘动作,伸肌收缩的同时屈肌舒张。图为伸肘动作在脊髓水平反射弧基本结构的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反射弧的效应器是___________及其相应的运动神经末梢。若肌梭受到适宜刺激,兴奋传至a处时,a处膜内外电位应表现为___________。
    (2)伸肘时,图中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作用是___________,使屈肌舒张。
    (3)适量运动有益健康。一些研究认为太极拳等运动可提高肌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在胰岛素水平相同的情况下,该激素能更好地促进肌细胞___________,降低血糖浓度。
    (4)有研究报道,常年坚持太极拳运动的老年人,其血清中TSH、甲状腺激素等的浓度升高,因而认为运动能改善老年人的内分泌功能,其中TSH水平可以作为评估___________(填分泌该激素的腺体名称)功能的指标之一。
    【答案】 伸肌、屈肌 外负内正 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导致屈肌运动神经元抑制 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垂体
    【分析】1、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神经节所在的神经元是传入神经元,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以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者腺体。
    2、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主要由钾离子外流产生和维持,动作电位是外负内正,主要由钠离子产生和维持。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过程: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突触后膜电位发生变化,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取决于神经递质的种类。
    【详解】(1)图中有两条反射弧:感受器(肌梭)→传入神经→脊髓→伸肌运动神经元→伸肌;感受器(肌梭)→传入神经→脊髓→屈肌运动神经元→屈肌;故图中反射弧的效应器为伸肌、屈肌及其相应的运动神经末梢;若肌梭受到适宜刺激,兴奋传至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时,使得抑制性神经元上有兴奋的传导,发生电位变化,从而使a处膜内外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2)伸肘时,图中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接受上一个神经元传来的兴奋,从而发生电位变化,但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从而使屈肌运动神经元无法产生动作电位,使屈肌舒张。
    (3)胰岛素能促进葡萄糖的去路,即加速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存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降低血糖。太极拳等运动可提高肌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在胰岛素水平相同的情况下,该激素能更好地促进肌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存储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4)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使垂体分泌TSH(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从而使甲状腺分泌TH(甲状腺激素)。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可通过检测血液中TSH、TH、TRH等激素的含量评估相应分泌器官的功能,从而判断老年人的内分泌功能。其中TSH水平可以作为评估垂体功能的指标之一。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考查反射弧、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以及激素调节的特点等相关内容,难度一般,属于考纲中的识记与理解内容。
    56.(2020·江苏·统考高考真题)图是人体稳态调节机制的示意图,①~④表示相关的激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长跑时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压力感受器激活心血管中枢,传出神经释放神经递质,递质作用于心脏及血管细胞膜上的_________,从而降低血压,该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__调节。
    (2)该同学因运动大量出汗,血浆渗透压升高,激活位于__________的神经元A,促使其合成和分泌__________(填①的名称),进而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该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__调节。
    (3)该同学因运动体温升高,体温调节中枢通过调节皮肤血管和汗腺,增加散热;运动后,神经元B合成和分泌②减少,导致③、④合成和分泌__________,减少产热,维持体温相对稳定。激素②的名称是__________,其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
    【答案】 (特异性)受体 神经(或负反馈) 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 神经-体液(或负反馈) 下降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进(腺)垂体合成与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分析】本题主要考人体血压、渗透压及体温调节过程。1、调节血压的机理:当某种原因使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沿减压神经和主动脉神经向心血管中枢发放的冲动增多,缩血管中枢兴奋降低,使心率减慢,心率减小,血管紧张性降低,结果血压下降;血压降低时,感受器向中枢发放的冲动减小,使心抑制中枢兴奋降低,而心加速中枢兴奋增强,缩血管中枢兴奋亦增强,使心率变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阻力增大,结果血压上升。2、渗透压调节的机理: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下丘脑分泌的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增强水的重吸收,使得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液的量减少;另一方面,渗透压感受器作用于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3、体温调节的机理;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骨骼肌(不自主收缩(战栗))增加产热.同时通过激素调节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新陈代谢活动加强,从而产生更多的热量;在炎热环境汗腺分泌活动加强,反射弧为: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汗腺分泌活动加强,散热增多。
    【详解】(1)据题图所示可知,如果血压升高,压力感受器激活心血管中枢,作出综合分析,发出指令,通过传出神经释放神经递质,递质作用于心脏及血管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使心率减慢,血管紧张度下降,从而降低血压,该调节方式属于神经调节;
    (2)如果大量出汗,水分失去较多,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激活位于下丘脑的神经元A,促使其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进入血液,作用到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导致尿量减少,该调节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激素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3)如果体温升高,温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将兴奋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散热增加,汗腺分泌增多,汗液的蒸发带走更多的热量,下丘脑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导致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降低细胞代谢水平,引起细胞产热减少,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57.(2020·山东·统考高考真题)科研人员在转入光敏蛋白基因的小鼠下丘脑中埋置光纤,通过特定的光刺激下丘脑CRH神经元,在脾神经纤维上记录到相应的电信号,从而发现下丘脑CRH神经元与脾脏之间存在神经联系,即脑-脾神经通路。该脑-脾神经通路可调节体液免疫,调节过程如图1所示,图2为该小鼠CRH神经元细胞膜相关结构示意图。

    (1)图1中,兴奋由下丘脑CRH神经元传递到脾神经元的过程中,兴奋在相邻神经元间传递需要通过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去甲肾上腺素能作用于T细胞的原因是T细胞膜上有____________。
    (2)在体液免疫中,T细胞可分泌_____________作用于B细胞。B细胞可增殖分化为_____________。
    (3)据图2写出光刺激使CRH神经元产生兴奋的过程:__________。
    (4)已知切断脾神经可以破坏脑-脾神经通路,请利用以下实验材料及用具,设计实验验证破坏脑-脾神经通路可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及用具: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N抗原,注射器,抗体定量检测仪器等。
    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
    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突触 去甲肾上腺素受体 淋巴因子(或:细胞因子)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或:效应B淋巴细胞和记忆B淋巴细胞) 光刺激光敏蛋白导致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产生兴奋 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随机均分为两组,将其中一组小鼠的脾神经切断作为实验组,另一组作为对照组;分别给两组小鼠注射相同剂量的N抗原;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抗N抗体的产生量 实验组小鼠的抗N抗体产生量低于对照组的产生量
    【分析】1、神经元间兴奋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完成,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后膜上有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当兴奋传至轴突末端时,轴突末端的突触小体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2、动作电位: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即钠离子通道开放,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产生动作电位。
    3、体液免疫过程为:(1)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兴奋在相邻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进行传递的。由图1可知,T细胞是去甲肾上腺素作用的靶细胞,激素之所以能作用于靶细胞,是因为靶细胞上有特异性受体,因此去甲肾上腺素能作用于T细胞,是因为T细胞膜上有去甲肾上腺素受体。
    (2) 在体液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处理抗原后呈递给T细胞,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B细胞经过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3)生物膜的功能与蛋白质有关,分析图2,光敏蛋白受到光刺激后导致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从而使CRH神经元产生兴奋。
    (4) 实验目的是验证破坏脑—脾神经通路可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因此实验中的自变量为脑—脾神经通路是否被破坏。设计实验时要围绕单一自变量,保证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最终体液免疫能力的高低可通过产生抗体的量来进行检测。
    实验设计思路为: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随机均分为两组,将其中一组小鼠的脾神经切断作为实验组,另一组小鼠不作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组;分别给两组小鼠注射相同剂量的N抗原;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抗N抗体的产生量。
    本题为验证性实验,预期实验结果应该符合题目要求,即破坏脑—脾神经通路可以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因此实验组小鼠的抗N抗体产生量低于对照组的产生量。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动作电位的形成原因、体液免疫过程等知识,需要考生识记相关内容,其中第(4)题,要根据实验题目找出自变量,按照单一自变量、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的原则,根据所给材料进行实验设计。
    58.(2020·天津·统考高考真题)神经细胞间的突触联系往往非常复杂。下图为大鼠视网膜局部神经细胞间的突触示意图。

    据图回答:
    (1)当BC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甲膜内的________释放谷氨酸,与乙膜上的谷氨酸受体结合,使GC兴奋,诱导其释放内源性大麻素,内源性大麻素和甲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抑制Ca2+通道开放,使BC释放的谷氨酸________(增加/减少)最终导致GC兴奋性降低。
    (2)GC释放的内源性大麻素还能与丙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抑制AC中甘氨酸的释放,使甲膜上的甘氨酸受体活化程度________(升高/降低),进而导致Ca2+通道失去部分活性。AC与BC间突触的突触前膜为________膜。
    (3)上述________调节机制保证了神经调节的精准性。该调节过程与细胞膜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功能密切相关。
    (4)正常情况下,不会成为内环境成分的是________。
    A.谷氨酸              B.内源性大麻素        C.甘氨酸受体          D.Ca2+通道
    【答案】 突触小泡 减少 降低 丙 负反馈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CD
    【分析】据图分析可知,视锥双极细胞BC表面存在大麻素受体和甘氨酸受体,神经节细胞GC表面有谷氨酸受体,无长突细胞AC表面有大麻素受体;据图可知,当视锥双极细胞BC兴奋时可释放谷氨酸,谷氨酸作用于神经节细胞GC表面的谷氨酸受体,促使其产生和释放内源性大麻素,内源性大麻素作用于视锥双极细胞BC和无长突细胞AC上的受体;无长突细胞AC可释放甘氨酸,甘氨酸与甘氨酸受体结合后,促进视锥双极细胞BC表面的钙离子通道打开,促进钙离子内流,进而促进视锥双极细胞BC释放谷氨酸;内源性大麻素作用于视锥双极细胞BC膜上的受体后,可抑制BC膜上的钙离子通道,而内源性大麻素与无长突细胞AC上受体结合后,会抑制AC中甘氨酸的释放,据此分析。
    【详解】(1)据图可知,当BC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甲膜内的突触小泡可释放谷氨酸,谷氨酸与乙膜上的谷氨酸受体结合,使GC兴奋,诱导其释放内源性大麻素。据图可知,内源性大麻素与甲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后,可抑制甲膜表面的Ca2+通道的开放,使Ca2+内流减少,进而使BC释放的谷氨酸减少。
    (2)据图可知,GC释放的内源性大麻素与丙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后,会抑制AC中甘氨酸的释放,使甲膜上的甘氨酸受体活化程度降低,进而导致Ca2+通道失去部分活性。AC与BC间突触的突触前膜为丙膜。
    (3)据分析可知,上述的调节过程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从而保证了神经调节的精准性。该调节过程涉及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4)据图可知,甘氨酸和内源性大麻素可存在于突触间隙,属于内环境成分;而甘氨酸受体和Ca2+受体存在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成分,故选C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在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递,意在考查学生对题图的分析和理解,强化了学生对机体稳态调节机制的理解。
    59.(2020·全国·统考高考真题)给奶牛挤奶时其乳头上的感受器会受到刺激 ,产生的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传到脊髓能反射性地引起乳腺排乳;同时该兴奋还能上传到下丘脑促使其合成催产素,进而促进乳腺排乳。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完成一个反射的过程中,一个神经元和另个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_______这一结构来完成的。
    (2)上述排乳调节过程中,存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通常在哺乳动物体内,这两种调节方式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
    (3)牛奶的主要成分有乳糖和蛋白质等,组成乳糖的2种单糖是_______。牛奶中含有人体所需的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是指_______。
    【答案】 突触 有些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葡萄糖和半乳糖 人体细胞自身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取的氨基酸
    【分析】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要突触结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构成。
    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但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
    两种调节方式的特点:神经调节的特点是以反射的形式来实现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应迅速;体液调节的特点主要是激素随着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各处而发挥调节作用,反应较缓慢。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大多数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3、氨基酸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指人体(或其它脊椎动物)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远不适应机体的需要,必需由食物蛋白供给,这些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
    非必需氨基酸:人体能够合成的氨基酸。
    4、乳糖是动物特有的二糖,由葡萄糖和半乳糖合成。
    【详解】(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这个结构传递信息。
    (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是:一方面,大多数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的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体液调节可以看成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3)组成乳糖的单糖是葡萄糖和半乳糖;必需氨基酸是指人体细胞不能合成的,必须从外界环境中直接获取的氨基酸。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知识,识记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理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联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60.(2020·全国·统考高考真题)真核细胞的膜结构具有重要功能。请参照表中内容完成下表。
    结构名称
    突触
    高尔基体
    (1)_________
    叶绿体的类囊体膜
    功能
    (2)_________
    (3)_________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作为能量转换的场所
    膜的主要成分
    (4)_________
    功能举例
    在缩手反射中参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参与豚鼠胰腺腺泡细胞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
    参与K+从土壤进入植物根细胞的过程
    (5)_________

    【答案】 细胞膜 参与信息传递 对蛋白质进行加工修饰 脂质和蛋白质 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发生在类囊体膜上
    【分析】1、生物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的糖类。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生物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2、细胞膜的功能: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②控制物质进出;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3、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详解】(1)K+进入植物根细胞的过程为主动运输,体现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传递的,当兴奋传递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发生兴奋或抑制,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参与信息传递的功能。
    (3)由分析可知,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高尔基体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修饰后,“出芽”形成囊泡,最终将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
    (4)由分析可知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5)类囊体薄膜上分布着光合色素和多种酶,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反应的场所,可以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膜的成分和功能,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分泌蛋白合成、分泌的过程,掌握各种生物膜的功能,再结合实例具体分析。
    (2019·上海·高考真题)碳酸饮料是很多年轻人的喜爱,其主要成分是经消化后以果糖、葡萄糖等形式进入人体。长期饮用碳酸饮料,还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产生甜味感的原因以及影响糖代谢的部分过程如左图和右图所示。

    61.左图中存在于内环境的物质是 。
    A.IP3 B.X C.Y D.Ca2+
    62.细胞内Ca2+浓度升高会激活味细胞膜上特异的蛋白质TRPMS,引起膜电位变化,继而释放Y。则膜蛋白TRPMS最可能是____。
    63.人能区分甜味和苦味,结合左图分析,原因是 。
    A.X的结构不同 B.突触间隙信息传递方式不同
    C.Y的释放方式不同 D.突触后膜信息传导方式不同
    64.喝碳酸饮料没有喝白开水解渴,原因是 。
    A.血浆渗透压更高 B.分泌抗利尿激素下降
    C.肾小管重吸收水分能力下降 D.渴觉中枢受抑制
    65.长期大量喝碳酸饮料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请结合右图信息及相关知识,解释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61.C 62.Ca2+受体蛋白 63.A 64.A 65.碳酸饮料的主要成分经消化后以果糖、葡萄糖等形式进入人体结合图像可知,胰岛素与细胞膜上受体结合激活IRS活性,促进葡萄糖转化为脂肪酸,如长期大量喝碳酸饮料,葡萄糖果糖含量多,转化为脂肪酸后在细胞内大量积累,脂肪酸含量多会抑制IRS活性,导致葡萄糖转化减弱,葡萄糖含量增多,胰岛素含量增加,出现2型糖尿病现象

    【分析】1. 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
    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2.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
    血红蛋白、载体蛋白、H2O2酶、细胞呼吸酶有关的酶、复制转录翻译酶等各种胞内酶、消化酶等。
    3.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61.AD、根据以上分析和结合图示可知,IP3和Ca2+属于味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AD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和结合图示可知,X物质属于味细胞膜上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
    C、根据以上分析和结合图示可知,Y是由味细胞释放的物质,释放后进入组织液,此时Y物质属于内环境,C正确。
    故选C。
    62.根据题意可知,TRPMS是味细胞膜上的特异性蛋白,细胞内Ca2+浓度升高会激活味细胞膜上特异的蛋白质TRPMS,导致细胞释放Y,因此说明Ca2+与TRPMS蛋白发生了特异性结合,引起膜电位发生变化,导致味细胞释放神经递质Y。综上所述,膜蛋白TRPMS最可能是Ca2+的受体蛋白。
    63.分析题中的左图可知,气味分子与味细胞膜上的X受体结合,引起味细胞兴奋,发生电位变化释放神经递质Y,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将兴奋可以传至大脑皮层,不同的气味分子识别结合的受体X不同,因此传递的信息不同,从而使人能够区分甜味和苦味。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64.根据题意可知,碳酸饮料具有一定的浓度,其中主要成分经消化后以果糖、葡萄糖等形式进入人体,因此喝了碳酸饮料后可能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通过相关神经传至大脑皮层的渴觉中枢,使人产生了渴觉,其次通过调节人体分泌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加强。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5.结合题意分析右图可知,碳酸饮料的主要成分经消化后以果糖、葡萄糖等形式进入人体,结合图示可知,人体分泌的胰岛素与细胞膜上受体结合激活IRS活性,促进葡萄糖转化为脂肪酸,如长期大量喝碳酸饮料,葡萄糖以及果糖含量增多,转化为脂肪酸后在细胞内大量积累,而脂肪酸含量多会抑制IRS活性,导致葡萄糖转化减弱,葡萄糖含量增多,胰岛素含量增加,出现Ⅱ型糖尿病的现象。
    【点睛】本题以碳酸饮料为背景考查内环境的成分、神经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内环境的成分和实例,把握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和特点,能够正确识图分析获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的知识点解决问题;理解水盐调节的过程和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以及作用结果,能够结合题意碳酸饮料消化后的成分变化和右图的生理变化过程,分析得出长期大量喝碳酸饮料会增加患Ⅱ型糖尿病的风险的原因,这是该题考查的难点。
    66.(2019·天津·统考高考真题)人类心脏组织受损后难以再生。该现象可追溯到哺乳动物祖先,随着它们恒温状态的建立,心脏组织再生能力减弱。

    (1)哺乳动物受到寒冷刺激后,通过______________(神经/体液/神经-体液)调节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使机体产生更多热量以维持体温。
    (2)活跃分裂的动物细胞多是二倍体细胞,多倍体细胞通常不能分裂。
    ①对比不同动物心脏中二倍体细胞所占比例及其甲状腺激素水平,结果如图。恒温动物的心脏组织因二倍体细胞比例______________,再生能力较差;同时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______。由此表明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心脏组织再生能力呈负相关。
    ②制备基因工程小鼠,使其心脏细胞缺乏甲状腺激素受体,导致心脏细胞不受______调节。与正常小鼠相比,基因工程小鼠体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正常,心脏组织中二倍体细胞数目却大幅增加。由此证明甲状腺激素________________正常小鼠心脏组织再生能力。
    ③以斑马鱼为材料进一步研究。将成年斑马鱼分成A、B两组,分别饲养在不同水箱中,A组作为对照,B组加入甲状腺激素。若________组斑马鱼心脏组织受损后的再生能力比另一组弱,则证明甲状腺激素对变温动物斑马鱼心脏组织再生能力的影响与对恒温动物小鼠的影响一致。
    【答案】 神经-体液 低 高 甲状腺激素 抑制 B
    【分析】体温调节的中枢在下丘脑;方式: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以神经调节为主。
    低温条件下体温调节的过程:当人处于寒冷环境中,冷觉感受器会兴奋,通过传入神经将兴奋传至神经中枢下丘脑,经下丘脑的分析综合后,经传出神经作用于效应器,引起汗腺分泌减少和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等,从而减少散热;另外引起立毛肌收缩,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从而增加产热,维持体温稳定。
    由图可知,变温动物心脏中二倍体细胞比例较高,甲状腺激素水平较低;恒温动物心脏中二倍体细胞比例较低,甲状腺激素水平偏高。
    【详解】(1)哺乳动物受到寒冷刺激时,冷觉感受器会兴奋,兴奋经反射弧传至效应器,如汗腺、皮肤血管、立毛肌、骨骼肌、肾上腺、下丘脑内分泌细胞等,引起相应的效应,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另外下丘脑内分泌细胞分泌的TRH会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的TSH会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增加产热,该过程属于体液调节。故寒冷刺激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2)①由图可知,恒温动物心脏中二倍体细胞比例较低,因为活跃分裂的动物细胞多为二倍体细胞,故恒温动物再生能力较差;又因为恒温动物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偏高,故推测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心脏组织再生能力呈负相关。
    ②基因工程小鼠心脏细胞缺乏甲状腺激素受体,故甲状腺激素不能作用于心脏细胞。转基因小鼠体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正常,但不能作用于心脏,而心脏中二倍体细胞数目会出现大幅增加,可以证明甲状腺激素会抑制正常小鼠心脏组织的再生能力。
    ③利用斑马鱼做实验时,A组无甲状腺激素,B组有甲状腺激素,若甲状腺激素对变温动物斑马鱼心脏组织再生能力的影响与对恒温动物小鼠的影响抑制,即会抑制心脏组织的再生能力,则B组斑马鱼心脏受损后的再生能力会比对照组弱。
    【点睛】本题的难点是对曲线图的分析,由曲线图可知,甲状腺激素与心脏中二倍体细胞比例呈反比,又因为“活跃分裂的动物细胞多为二倍体细胞”,故做出推测:甲状腺激素会抑制心脏组织的再生能力。
    67.(2019·全国·统考高考真题)人的排尿是一种反射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1)膀胱中的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兴奋。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排尿过程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_________________,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排尿反射也受高级中枢控制,该高级中枢位于_________________。
    (3)排尿过程中,尿液还会刺激尿道上的_________________,从而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促进排尿。
    【答案】 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脊髓 大脑皮层 感受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神经系统不同中枢对排尿反射的控制。排尿反射是一种简单的非条件反射活动,经常在高级中枢控制下进行。当膀胱内贮尿量达到一定程度,使膀胱壁内的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兴奋,神经冲动沿传入纤维传到脊髓的排尿反射初级中枢;同时由脊髓再把膀胱充胀的信息上传至大脑皮层的排尿反射高级中枢,并产生尿意;大脑皮层向下发放冲动,传至脊髓初级排尿中枢,通过传出纤维传到膀胱的效应器,将贮存在膀胱内的尿液排出。尿液被送入尿道。当尿液进入尿道时,尿液还可刺激尿道的感受器,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再次传到脊髓排尿中枢,进一步加强排尿。
    【详解】(1)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兴奋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正是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单向的。
    (2)排尿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其初级控制中枢位于脊髓,婴幼儿由于大脑发育尚未完善,不能控制排尿,经常会尿床,而成年人大脑发育完善,可以通过大脑皮层有意识地控制排尿。
    (3)当膀胱内贮尿量达到一定程度,膀胱壁内的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兴奋,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传到脊髓的排尿反射初级中枢;同时由脊髓再把膀胱充胀的信息上传至大脑皮层的排尿反射高级中枢,并产生尿意,大脑皮层向下发放冲动,将贮存在膀胱内的尿液排出;尿液进入尿道,刺激尿道上的感受器,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再次传到脊髓排尿中枢,进一步加强排尿。
    【点睛】排尿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受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调控。

    四、选择题组
    (2022·天津·高考真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动脉血压是指血液对动脉管壁产生的压力。人体动脉血压有多种调节方式,如:当动脉血压升高时,会刺激血管壁内的压力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后,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调节心脏、血管活动及肾上腺髓质所分泌的激素水平,最终血压回降。
    动脉血压高于正常值即形成高血压。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复杂,可能包括:
    (1)水钠潴留
    水钠潴留指水和钠滞留于内环境。长期摄入过量的钠使机体对水钠平衡的调节作用减弱,可导致水钠潴留。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水钠排出减少,重吸收增加,也会引起水钠潴留。
    (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过度激活
    RAAS是人体重要的体液调节系统。肾素可催化血管紧张素原生成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Ⅰ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作用下生成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具有多种生理效应,最主要的是使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此外还可刺激醛固酮分泌。醛固酮可促进钠的重吸收。
    (3)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强
    肾交感神经活性增强既可促使肾素释放,激活RAAS,又可减弱肾排钠能力。此外,交感神经还可激活肾脏T细胞,导致肾脏损伤、肾功能不全。
    68.下列关于压力感受及动脉血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感受器可将压力信号转化为电信号
    B.传出神经属于自主神经系统
    C.调节过程不存在体液调节
    D.调节机制为负反馈调节
    69.下列哪种因素不会导致水钠潴留(    )
    A.长期摄入过量钠 B.血管紧张素Ⅱ引起的血管收缩
    C.醛固酮过度分泌 D.肾功能不全、排钠能力下降
    70.下列哪项药物或疗法在高血压病的治疗中是不合理的(    )
    A.抗利尿激素 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C.醛固酮受体抑制剂 D.降低肾交感神经兴奋性的疗法

    【答案】68.C 69.B 70.A

    【分析】由题意可知,引起高血压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长期摄入过量的钠使机体对水钠平衡的调节作用减弱和钠的过度吸收引起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过度激活以及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强,减弱肾排钠功能减弱引起的。
    68.A、感受器接受压力刺激后,可将压力信号转化为电信号,从而产生兴奋,A正确;
    B、调节血压的神经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均为自主神经,B正确;
    C、由题意可知,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过度激活引起的血压上升属于激素调节,C错误;
    D、血压能在某个特定值保持相对稳定,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D正确。
    故选C。
    69.A、长期摄入过量的钠使机体对水钠平衡的调节作用减弱,可导致水钠潴留,A错误;
    B、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过度激活,血管紧张素Ⅱ引起的血管收缩,引起血压升高,不会引起水钠潴留,B正确;
    C、醛固酮可促进钠的重吸收,若分泌过度会导致钠重吸收增加,也会引起水钠潴留,C错误;
    D、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水钠排出减少,重吸收增加,会引起水钠潴留,D正确。
    故选B。
    70.A、水钠潴留指水和钠滞留于内环境,从而引起高血压,抗利尿激素具有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进行重吸收的功能,从而加重了水钠潴留,A错误;
    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抑制血管紧张素的形成,从而抑制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过度激活,可对高血压进行治疗,B正确;
    C、醛固酮受体抑制剂可抑制醛固酮发挥作用,对钠进行重新收,减缓水钠潴留,可对高血压进行治疗,C正确;
    D、降低肾交感神经兴奋性可加强肾排钠能力,减轻肾脏T细胞对肾脏的损伤,可对高血压进行治疗,D正确。
    故选A。

    五、实验题
    71.(2022·河北·统考高考真题)皮肤上的痒觉、触觉、痛觉感受器均能将刺激引发的信号经背根神经节(DRG)的感觉神经元传入脊髓,整合、上传,产生相应感觉。组胺刺激使小鼠产生痒觉,引起抓挠行为。研究发现,小鼠DRG神经元中的PTEN蛋白参与痒觉信号传递。为探究PTEN蛋白的作用,研究者进行了相关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机体在________产生痒觉的过程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________的形式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___。
    (2)抓挠引起皮肤上的触觉、痛觉感受器________,有效________痒觉信号的上传,因此痒觉减弱。
    (3)用组胺刺激正常小鼠和PTEN基因敲除小鼠的皮肤,结果如下图。据图推测PTEN蛋白的作用是________机体对外源致痒剂的敏感性。已知PTEN基因敲除后,小鼠DRG中的TRPV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用组胺刺激PTEN基因和TRPV1基因双敲除的小鼠,据图中结果推测TRPV1蛋白对痒觉的影响是________。

    【答案】(1) 大脑皮层 不属于 电信号(神经冲动)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 兴奋 抑制
    (3) 减弱 促进痒觉的产生

    【分析】1、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2、分析题意,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PTEN蛋白的作用,则实验的自变量是PTEN等基因的有无,因变量是小鼠的痒觉,可通过抓挠次数进行分析。
    【详解】(1)所有感觉的形成部位均是大脑皮层,故机体在大脑皮层产生痒觉;反射的完成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机体产生痒觉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神经冲动)的形式双向传导;由于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2)抓挠行为会引起皮肤上的触觉、痛觉感受器兴奋,有效抑制痒觉信号的上传,因此痒觉减弱。
    (3)分析题意,本实验的自变量是PTEN和TRPV1基因的有无,因变量是30分钟内抓挠次数,据图可知,与正常小鼠相比,PTEN基因敲除小鼠的抓挠次数明显增加,说明PTEN基因缺失会增加小鼠的抓挠次数,即增加小鼠对痒觉的敏感性,据此推测PTEN基因控制合成的PTEN蛋白是减弱机体对外源致痒剂的敏感性,进而抑制小鼠的痒觉;而PTEN基因和TRPV1基因双敲除的小鼠与正常小鼠差异不大,说明TRPV1基因缺失可减弱PTEN缺失基因的效果,即会抑制小鼠痒觉的产生,即TRPV1基因控制合成的TRPV1蛋白可促进痒觉的产生。
    72.(2022·山东·高考真题)迷走神经是与脑干相连的脑神经,对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起促进作用,还可通过一系列过程产生抗炎效应,如图所示。

    分组
    处理
    TNF-α浓度

    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

    腹腔注射LPS
    ++++

    腹腔注射LPS+A处理
    ++
    注:“+”越多表示浓度越高
    (1)迷走神经中促进胃肠蠕动的神经属于______(填“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其意义是______。
    (2)消化液中的盐酸在促进消化方面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答出3种作用即可)
    (3)研究人员对图中抗炎过程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分组及结果见表。通过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可使大鼠出现炎症,检测TNF-α浓度可评估炎症程度。据图分析,若丙组的A处理仅在肠巨噬细胞内起作用,推测A处理的3种可能的作用机制: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副交感神经 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2) 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pH
    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 使促胰液素分泌增加(或其他合理答案,以上三个空的答案顺序可颠倒)
    (3) 抑制TNF-α合成 抑制TNF-α释放 增加N受体数量(或其他合理答案,以上三个空的答案顺序可颠倒)


    【分析】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它们都含有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和传出神经(运动神经)。传出神经又可分为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躯体运动神经)和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其中内脏运动神经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 自主神经系统。
    【详解】(1)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 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2)盐酸在促进消化方面可以有以下作用:使蛋白质变性,有利于蛋白酶与之结合;提供胃蛋白酶发挥催化作用的适宜pH;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促胰液素,促进胰液分泌,进而促进消化。
    (3)结合图示可知,丙组的TNF-α浓度低,炎症程度低于乙组,TNF-α作为一种细胞因子,化学成分是一种蛋白质,仅考虑A在肠巨噬细胞内起作用,可能的原因是抑制TNF-α合成;抑制TNF-α释放;增加N受体数量。

    73.(2020·浙江·高考真题)欲研究生理溶液中K+浓度升高对蛙坐骨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影响和Na+浓度升高对其动作电位的影响。请完善以下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与讨论。
    (要求与说明:已知蛙坐骨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为-70 mV,兴奋时动作电位从去极化到反极化达+30 mV。测量的是膜内外的电位变化。K+、Na+浓度在一定范围内提高。实验条件适宜)
    回答下列问题:
    (1)完善实验思路:
    组1:将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生理溶液a中,测定其静息电位和刺激后的动作电位,并记录。
    组2:__________。
    组3:将神经纤维分别置于Na+浓度依次提高的生理溶液d、e中,测定其刺激后的动作电位,并记录。
    对上述所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
    (2)预测实验结果____(设计一个坐标,以柱形图形式表示实验结果):
    (3)分析与讨论
    ①简要解释组3的实验结果:____。
    ②用放射性同位素24Na+注入静息的神经细胞内,不久在生理溶液中测量到放射性,24Na+的这种转运方式属于__________。用抑制酶活性的药物处理神经细胞,会使24Na+外流量__________。
    ③刺激脊蛙的坐骨神经,除了在反射中枢测量到动作电位外,还观察到腓肠肌收缩,说明坐骨神经中含有__________神经。
    【答案】 将神经纤维分别置于K+浓度依次提高的生理溶液b、c中,测定其静息电位,并记录
    溶液K*、Na*浓度升高对膜电位影响示意图 细胞外Na+浓度提高,膜内外的浓度差增大,兴奋时,Na+通过Na+通道内流加快,导致动作电位增大 主动转运 减少 传入和传出
    【分析】静息电位是指细胞膜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动作电位的形成条件:①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细胞膜内钾离子浓度高于细胞膜外,而细胞外钠离子、钙离子、氯离子高于细胞内,这种浓度差的维持依靠离子泵的主动转运。(主要是钠-钾泵(每3个Na+流出细胞, 就有2个K+流入细胞内。即:Na+∶K+ =3∶2)的转运)。②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例如,安静时主要允许钾离子通透,而去极化到阈电位水平时又主要允许钠离子通透。
    【详解】(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钾离子和钠离子的浓度,因变量是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影响,因此,本实验需要有前测(如组1),组2:将神经纤维分别置于钾离子浓度依次提高的生理溶液b、c中,测定其静息电位,并记录。组3:将神经纤维置于钠离子浓度依次提高的生理溶液d、e中,测动作电位,并记录。
    (2)实验结果要求以柱状图的形式呈现。画图要求:注意横纵坐标的标识,横坐标为离子浓度,纵坐标为膜电位(mV),柱状图应该有图的名称和图例,另外注意标注组别(a、b、c、d、e)。结果分析:溶液中钾离子浓度提高,静息电位的绝对值下降,溶液中钠离子浓度提高,动作电位的峰值上升,结果如图所示。

    (3)①组3的结果分析:细胞外钠离子浓度提高,膜内外的浓度差增大,兴奋时,钠离子通过钠离子通道内流加快,导致动作电位增大。
    ②神经细胞在兴奋时钠离子内流(易化扩散),能够产生动作电位,因此,神经细胞始终要维持膜外钠离子浓度高、膜内钠离子浓度低的状态,现将放射性24Na+注入静息的神经细胞内,在生理溶液中检测到放射性,因此,这种转运方式属于主动转运。用抑制酶活性的药物处理神经细胞,会抑制细胞中载体蛋白的合成和能量的释放,因此会使24Na+外流量减少。
    ③刺激蛙的坐骨神经,在反射中枢检测到动作电位,观察到腓肠肌收缩,说明坐骨神经中含有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传至腓肠肌引起肌肉收缩。
    【点睛】本题要求学生在理解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设计,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并能预测、分析实验结果,意在培养学生严密的科学思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相关试卷

    2019-2023年高考生物学分类汇编——专题22胚胎工程: 这是一份2019-2023年高考生物学分类汇编——专题22胚胎工程,文件包含2019-2023年高考生物学分类汇编专题22胚胎工程解析版docx、2019-2023年高考生物学分类汇编专题22胚胎工程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19-2023年高考生物学分类汇编——专题21细胞工程: 这是一份2019-2023年高考生物学分类汇编——专题21细胞工程,文件包含2019-2023年高考生物学分类汇编专题21细胞工程解析版docx、2019-2023年高考生物学分类汇编专题21细胞工程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9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19-2023年高考生物学分类汇编——专题20基因工程: 这是一份2019-2023年高考生物学分类汇编——专题20基因工程,文件包含2019-2023年高考生物学分类汇编专题20基因工程解析版docx、2019-2023年高考生物学分类汇编专题20基因工程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1页, 欢迎下载使用。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19-2023年高考生物学分类汇编——专题12神经调节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