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潍坊市第一中学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潍坊市第一中学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01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潍坊市第一中学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02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潍坊市第一中学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03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潍坊市第一中学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潍坊市第一中学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潍坊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考语文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所谓诗意,当不仅在于使用优美的词汇,表达理想景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品品皆出诗意。王维的禅味是诗意,李白的幻想是诗意,杜甫对事物的准确描述是诗意,白居易的自相矛盾是诗意,李贺的生涩别扭也是诗意……总之,诗意是一种使我们超越事物一般状态的感觉;因为有了诗意,我们麻木、散漫、暗淡无光的生命获得再生之力。
    诗歌的诗意来自我们对于世界、生活的看法,来自我们对于诗意的发现。诗人发现事物诗意的一刹那,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人与世界相遇的一刹那,而在相遇的一刹那,心灵感应降临的一刹那,人和世界都会有所改变,生活因此变得迷人,有光彩,神秘,不可思议。陈子昂发现了“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感遇·其三十四》)的诗意,阿波里奈尔发现了一个走在雾中的罗圈腿农夫的诗意(《秋天》)。许多人漠视生活中的诗意是因为他们没有勇气切入生活,触及事物。对他们来说,生活不是此时此刻的存在,而是远方、亿万年时光。他们以为只有物理时空能够给他们距离和词汇,实际上,他们完全不了解他们的心灵。他们应该对着镜子入神地自我观望三分钟,他们会发现镜子里的人他们从未见过。他们误解了诗歌写作,误解了马拉美所说的“语言之花”的意思。马拉美所说的“语言之花”是第二位的,一个诗人必须首先让他的诗歌语言触及那真实的花朵,然后再把它处理成语言之花。诗歌中的真实事物是第一位的。事实上,任何事物都充满了诗意,无论它们是美的还是丑的,善的还是恶的,明亮的还是昏暗的,只要你发现,只要你抓住,任何事物一经你说出,都会诗意盎然。
    (摘编自西川《生活的诗意》)
    材料二:
    我们中国文化史的核心就是诗意,或者说诗意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就是为什么诗像梦一样一直缠绕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我们民族的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能够读几首诗、背几首诗,因为诗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血脉里的东西。
    纵观我们民族的文学史,应该说它也是一部诗的历史。大家可能很熟悉胡适先生关于文学史的观点,那就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他认为中国文学是这样发展的。但你要知道,当时胡适提倡白话文,他的意思是说文学是发展的、是进化的,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完全是有理由的。为此,他需要寻找一个根据、一个史实,所以提出了关于文学史的这个观点。然而事实上,他的这个观点把中国文学史中诗的重要地位给抹杀了。诗在我们中国文学里,实际上从来都是主导文学的,唐诗不谈,宋也是以诗为主。称苏东坡为诗人他很开心,叫他词人就未必,因为词是诗之余。元明也是如此。到了清代,晚清出现了一批非常优秀的诗人,在文字狱的背景下,这批文人实际上保存了汉文化的经典,清诗用了很多的文学典故,他们把诗写得非常含蓄、非常精彩。即便是小说《红楼梦》,它之所以精彩,也是因为它的诗意。整部《红楼梦》,写了许许多多的诗,但曹雪芹是根据小说中每个人的身份在写诗,因此小说中的这些诗并不能代表曹雪芹本人的最高水准。曹雪芹真正以自己的身份写的诗,流传下来的只有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这两句诗很明显有“诗鬼”李贺的味道,这也说明曹雪芹本人其实是一个诗人,而且是个非常好的诗人。
    (摘编自陈鹏举《用诗意理解世界,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
    材料三:
    所谓“诗意地栖居”,是人的生活、生存的诗化。“诗意”的内涵是丰富的,而且是多指向的,但是,笔者以为,其本质是明确的,那就是自由与和谐。自由自在,其乐无穷,这是世上善良人们共有的体验;自然而然,生趣盎然,则往往又是人们生存中滋生诗情画意的根本元素。但人类的生存并不仅止于单向度地依附于自在的自然,或终日满足于欣赏自在的自然,为了生存和发展,人类还要进行能动的创造性实践,即所谓“充满劳绩”。所以,如何使得人类的实践行为(包括对自然的“人化”)成为充满“诗意”的创造,亦即如何在“充满劳绩”的同时,为人类的生存创造出更大的自由空间与和谐境界,这是问题的关键——人类生存实践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人类作为从自然环境中剥离而出的一个智能物种,本质上就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缘关系。在人类历史发展演进的过程中,这二者之间,有过对立,有过混乱,有过和谐,有过平衡。顺应自在的自然环境,以求生存,是人类的天性;改造自在的自然环境,以求更好地生存,是人类的特性。总而言之,生存与发展的需求,总是促使人类与自然环境保持一种根本性的关系。在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自然界从“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对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变成了对人类有益的、为人服务的对象。它或者作为人类的生活环境而出现,或者成为人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资料来源,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故而,人类在生存实践中必须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包括在人类发展中对于自在的自然世界的改造,也应当把握适度。
    (选自宋生贵《人类生存的诗意之源》,有删改)
    1. 下列关于诗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意不仅在于使用优美的词汇,表达理想景观;更是一种使我们超越事物一般状态的感觉。
    B. 诗意使麻木、散漫、暗淡无光的生命获得再生之力,使生活变得迷人,有光彩,神秘,不可思议。
    C. 诗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诗意或可称为中国文化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就是前人为我们留下大量诗歌的原因。
    D. 人类追求的诗意的生活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的,其理想境界是自由与和谐。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发现诗意,要了解自己的心灵,并表达自己对生活、对世界的看法。
    B. 只要有勇气切入生活,触及事物,产生心灵感应,你就会发现诗意就在眼前。
    C. 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来概括中国唐以来的文学史,是值得商榷的。
    D. 无论禅味或是幻想,无论美丑或是善恶,任何事物都会诗意盎然。
    3. 下列材料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三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山中一夜饱雨,次晨醒来,在旭日未升的原始幽静中,踏着满地的折枝和仍在流泻的细股雨水,步上山去。
    B. 修建青藏铁路时,修建了众多的野生动物通道,以保障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迁徙和繁殖。
    C. 我国发射了“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与极地轨道气象卫星相辅相成,构成我国气象卫星应用体系。
    D. 山脚下,小河旁,水田里,一头牛,一个人,似乎未动,其实在动。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
    5. 根据三则材料,“诗意”作用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答案】1. C 2. D 3. C
    4. (1)论证结构上,采用总分结构,先说“中国文化史的核心就是诗意”,然后依据时间顺序列举事例分析。
    (2)论证方法:①举例论证,如列举了苏轼、曹雪芹等人的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②道理论证,如引用“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证明曹雪芹是个非常好的诗人。③因果论证。如“我们民族的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能够读几首诗、背几首诗,因为诗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血脉里的东西”。
    (3)论证方式上,立论与驳论相结合。通过反驳胡适先生的文学史观点,证明本文的观点“我们民族的文学史,应该说它也是一部诗的历史”。
    5. (1)可以使我们麻木、散漫、暗淡无光的生命获得再生之力。(2)促进了我们民族文学史的发展。(3)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
    C.“诗意或可称为中国文化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就是前人为我们留下大量诗歌的原因”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一段“我们中国文化史的核心就是诗意,或者说诗意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就是为什么诗像梦一样一直缠绕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我们民族的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能够读几首诗、背几首诗,因为诗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血脉里的东西”可知,选项杂糅信息,因果逻辑关系混乱;“前人为我们留下大量诗歌”的表述于文无据。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任何事物都会诗意盎然”说法不正确,根据材料一结尾段“只要你发现,只要你抓住,任何事物一经你说出,都会诗意盎然”,可见在作者看来任何事物都充满了诗意,但需要你去“发现”、去“抓住”、去“说出”,选项表述绝对。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概括处材料三的观点,即“人类在生存实践中必须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包括在人类发展中对于自在的自然世界的改造,也应当把握适度”。ABD三项均表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可以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三的观点。
    C.发射气象卫星,构成我国气象卫星应用体系,这是一种发展成就,没有体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
    论证结构:使用提取关键句法从材料二第一段中归纳出“我们中国文化史核心就是诗意,或者说诗意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是总说,提出问题,领起下文。然后“纵观我们民族的文学史,应该说它也是一部诗的历史”“诗在我们中国文学里,实际上从来都是主导文学的,唐诗不谈,宋也是以诗为主”“到了清代,晚清出现了一批非常优秀的诗人”依据时间顺序列举事例分析。
    论证方法:从“大家可能很熟悉胡适先生关于文学史的观点,那就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他认为中国文学是这样发展的。但你要知道,当时胡适提倡白话文,他的意思是说文学是发展的、是进化的,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完全是有理由的”可知,使用了例证法。结合“为此,他需要寻找一个根据、一个史实,所以提出了关于文学史的这个观点”可知,使用了因果论证。结合“然而事实上,他的这个观点把中国文学史中诗的重要地位给抹杀了。诗在我们中国文学里,实际上从来都是主导文学的,唐诗不谈,宋也是以诗为主”可知,使用了道理论证。结合“元明也是如此”可知,使用了类比论证。到了清代,晚清出现了一批非常优秀的诗人,在文字狱的背景下,这批文人实际上保存了汉文化的经典,清诗用了很多的文学典故,他们把诗写得非常含蓄、非常精彩。即便是小说《红楼梦》,它之所以精彩,也是因为它的诗意。整部《红楼梦》,写了许许多多的诗,但曹雪芹是根据小说中每个人的身份在写诗,因此小说中的这些诗并不能代表曹雪芹本人的最高水准。结合“曹雪芹真正以自己的身份写的诗,流传下来的只有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这两句诗很明显有‘诗鬼’李贺的味道”可知,使用了引证法。
    论证方式:结合“然而事实上,他的这个观点把中国文学史中诗的重要地位给抹杀了”可知,使用了反面事例论法;结合“这也说明曹雪芹本人其实是一个诗人,而且是个非常好的诗人”可知,使用了正面例证。综合而言此段正反对比立论驳论相结合,证明观点“我们民族的文学史,应该说它也是一部诗的历史”。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第一段“所谓诗意,当不仅在于使用优美的词汇,表达理想景观……总之,诗意是一种使我们超越事物一般状态的感觉;因为有了诗意,我们麻木、散漫、暗淡无光的生命获得再生之力”得出答案(1)可以使我们麻木、散漫、暗淡无光的生命获得再生之力。
    根据材料二第一段“我们中国文化史的核心就是诗意,或者说诗意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就是为什么诗像梦一样一直缠绕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我们民族的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能够读几首诗、背几首诗,因为诗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血脉里的东西”和第二段“纵观我们民族的文学史,应该说它也是一部诗的历史”得出答案(2)促进了我们民族文学史的发展。
    从材料三第二段“自然界……它或者作为人类的生活环境而出现,或者成为人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资料来源,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故而,人类在生存实践中必须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包括在人类发展中对于自在的自然世界的改造,也应当把握适度”中提炼出答案(3)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与瓦共舞
    林延军
    台风过后,小院里零星洒落着破碎的红瓦,一片狼藉。父亲只穿着裤衩,光着肩膀,先是爬上铁大门上面的门檐水泥板平台,然后站在门檐,接过母亲递过来的瓦片、瓦刀、绳子和已经搅拌均匀的水泥浆桶。只见父亲用绳子一头绑住水桶两端的耳朵,绳子另一端则远远地抛向屋顶,就在这个时候,父亲像猴子一样利索,爬上了屋顶,直到将水泥浆桶等工具全部吊上屋顶,朝着屋顶修补的位置,一步一步挪过去。那时候已是深秋,天气转凉。
    母亲回到屋里,我也跟着回屋。母亲站在屋里漏水或破瓦的位置,用竹竿对准屋顶轻轻敲一敲,再报坐标,欲通过这样的方式里外呼应,告诉屋顶上面的父亲,捅到的位置需要修补瓦片。父亲只能“闻声寻瓦”进行定位,但是,父亲几乎是凭感觉和之前在屋内数过大概的坐标来找位置,最终在目标位置多铺几块瓦片。
    此刻,屋顶就像菜畦,瓦片就像生长在菜畦里的青菜,等待父亲挥刀动瓦“除虫”。“除虫”后的屋顶,新瓦盖旧瓦,远远望去,像一条天然大裤衩,补丁这里一块,那里一片,又像武侠电视剧丐帮长老衣服的“袋子” 。
    南方的天气捉摸不定,刮台风、打雷、暴风雨隔三岔五,记忆中,父亲“补瓦片”也自然多了起来。有一次,父亲带上屋顶的瓦片不够,便在屋顶上呼喊母亲再递传几块瓦片上去,也不知道母亲是慢了还是不及时,父亲在屋顶上大发雷霆。我只是隐约地记得,那时候是凛冽的冬天,朝屋顶上看;只看到父亲的背,披着一件作为“工衣”的白衬衫。我站在小院里,虽然穿着厚厚的衣服,但是感觉阵阵发抖,风吹得更猛了。
    只要来台风,屋顶就会漏雨、滴水,父亲又要爬上屋顶补瓦,每一次补瓦,父亲都会朝母亲发脾气。每次台风,老屋都会元气大伤,我无法忘记父亲补瓦片的姿势,也忘不了父亲在屋顶朝母亲发脾气的画面。这座屋顶补了又补的三间瓦房,便是我小时候居住过的老屋,似乎瓦片陪着我一起长大。
    三间瓦屋在我的村庄,随处可见,家家户户都有。像这种乡间的瓦,最平凡不过了。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一起找来具有凹槽的简瓦造“小船”,用一根棍子卡在简瓦里,再用绳子绑住棍子做牵引,简瓦前后没有做任何封闭就直接放在小池塘里,我们以为简瓦会浮起来,谁知道一放进池塘就立马沉了下去,后来只能拖着它在水里划来划去。现在想想,玩着不会浮水的“小船”是多么的幼稚和可笑。
    后来,父母做起小生意,我们家从农村搬到圩镇上居住,搬离了老屋,住上了洋楼。在城镇,抬头便是洋楼,基本很少看到瓦屋。从此,老屋开始变得空荡荡的,像被遗弃的孺妇,孤零零地待在村庄里。那年除夕,我们又回到老屋,只见小院里杂草丛生,长势逼人,最高的杂草已高过父亲的身高。当父亲和弟弟纷纷挥起锄头锄杂草时,我看到劳作时父亲的背,只是这次父亲的背已没有当年挺拔了。而瓦屋屋檐下悬挂着破瓦,瓦片在大门前也洒落一地,或长满青苔,或堆积厚厚的一层污垢,我忽然警醒,这是岁月的涤荡,是印痕,是沧桑,是衰老。
    许多年后,我看过城市古典园林的绿瓦,看过乡村古屋的灰瓦,看过首都巍巍故宫的琉璃瓦,它们或风情万种,或残缺不堪,或庄严气派,从泥土的根脉里来,到绚丽的色彩里去。我读过唐朝诗人李商隐“一春梦雨常飘瓦”关于瓦如梦似幻的描绘,但是,我依然念念不忘家乡的瓦,是雷州半岛特有的红土煅烧而成的瓦。
    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我走在乡镇的路上,路旁有几个满头大汗的农夫在盖房,两个人在搬运着瓦片。我心想,现在乡镇建房不都是建洋楼了吗,怎么还有用到瓦的地方?走近一问原来是建猪舍,此刻,我又想起当年母亲向父亲传递瓦片的情景。
    其实,在瓦的世界里,它似乎有自己生存的方式,每一片瓦都会遮风挡雨,就像父亲母亲的背。
    (选自2019年3月《散文选刊》,有删节)
    6. 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父亲像猴子一样利索,爬上了屋顶”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父亲补瓦动作的娴熟。
    B. 文章写到父亲上屋顶补瓦时多次对母亲大发雷霆,说明父亲脾气暴躁,暗含了作者对父亲的不满。
    C. 文章写到父亲频繁补瓦,既暗示了当时生活的贫困艰辛,又表现了父亲对家庭的付出。
    D. 文章以补瓦切入,从过去的贫穷写到现在生活的美好,既有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也有对当今生活的感触。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补瓦后的屋顶,“新瓦盖旧瓦,远远望去,像一条天然大裤衩”,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补瓦后屋顶的形态。
    B. 引用李商隐的“一春梦雨常飘瓦”诗句,增添了文化气息,有利于下文表达作者对家乡瓦的感情。
    C. 以前我家用瓦来遮风挡雨,现在农夫用瓦建猪舍,前后对比是为了说明瓦片在新生活中有了新的用途。
    D. 文中多次描写自然环境,例如“天气转凉”“凛例的冬天”“风吹得更猛了”等,烘托了父亲形象。
    8. 请结合全文,理解题目“与瓦共舞”的丰富意蕴。
    9. 本文已被《影像中国》“中国乡村”栏目登载,假如你是该栏目组编审,请谈谈选用本文的理由。
    【答案】6. B 7. C
    8. ①体现了父母对家庭和儿女的庇护,也表现出父亲的责任担当。
    ②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有快乐也有辛酸。
    ③“瓦”原来用作盖瓦房,现在用作建猪舍,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9. ①选材典型,以小见大。由贫困年代住瓦房需要时常补瓦,到现在住洋房,展现了中国乡村的发展。该主题与栏目要求十分契合。
    ②构思巧妙。全文以“瓦”为线索,由贫困年代的瓦、童年回忆中的瓦,再写到其他地方见过的各种瓦,最后写到瓦的意义,结构严谨。
    ③意蕴丰富。瓦片象征着为我们遮风挡雨的父母,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感恩之情;瓦片承载着作者对家乡生活的记忆,既有当时生活的艰辛也有儿时生活的乐趣。
    ④语言平实又不乏生动。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
    B.“暗含了作者对父亲的不满”错误。乡村生活条件艰苦,父亲不得不多次在屋顶补瓦,有时天气恶劣,父亲虽然脾气暴躁却依然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所以没有对父亲的不满。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C.“前后对比是为了说明瓦片在新生活中有了新的用途”错误。瓦片在新生活中有了新的用途没错,但这不是今昔用途对比的目的,对比是为了表现时代的变迁。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标题意蕴和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从表层看,“与瓦共舞”首先是指父母在雨天修补屋顶,其次是作者和小伙伴们用瓦造“小船”。
    从深层上看,“每次台风,老屋都会元气大伤,我无法忘记父亲补瓦片的姿势,也忘不了父亲在屋顶朝母亲发脾气的画面。这座屋顶补了又补的三间瓦房,便是我小时候居住过的老屋,似乎瓦片陪着我一起长大”“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一起找来具有凹槽的简瓦造‘小船’”“我依然念念不忘家乡的瓦,是雷州半岛特有的红土煅烧而成的瓦主要是指家乡的红瓦,寄托我对家乡的深深思念”,这些“与瓦共舞”的场面有作者童年的回忆,有儿时造‘小船’的快乐,也有父母雨天修补屋顶的辛酸。
    文末作者写到“我发现父亲母亲的背就像老屋的瓦片,遮挡的是风雨,留给我的却是温暖”,写瓦“像父母的背”,体现了父母守护儿女的爱与责任。
    “现在乡镇建房不都是建洋楼了吗,怎么还有用到瓦的地方?走近一问原来是建猪舍”,通过瓦的用途的变化,表现出了时代的变迁。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与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题干“选用本文的理由”实际上是赏析文章的精妙之处,结合散文的内容、特点,可以从散文的结构安排,选材特点和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
    从散文的内容选择来说,“中国乡村”栏目能够选择这篇文章,说明其能体现中国的特征。这篇散文中“瓦”的用途的变化过程就是国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小见大,极具典型意义,与栏目要求相符;
    从人物身上体现的精神来说,文中的父母雨天修补屋顶,为孩子遮风避雨,也体现了中国家庭的温暖和关怀,也体现了孩子对父母的感恩;
    从散文构思来说,全篇文章以“瓦”作为线索,从小时候父母修补屋顶,与小伙伴用瓦造“小船”,到住进杨楼,对比瓦片的用途等,结构严谨,同时也给读者以亲近感;
    从散文语言来说,“在瓦的世界里,它似乎有自己生存的方式,每一片瓦都会遮风挡雨,就像父亲母亲的背”,作者把瓦赋予了象征意义,形象生动,也用瓦来生动地表现时代变化,如“瓦屋屋檐下悬挂着破瓦,瓦片在大门前也洒落一地,或长满青苔,或堆积厚厚的一层污垢,我忽然警醒,这是岁月的涤荡,是印痕,是沧桑,是衰老”。另外,对于父母修补屋顶的文字又非常的平实朴素,如“父亲只穿着裤衩,光着肩膀,先是爬上铁大门上面的门檐水泥板平台,父亲站在门檐,接过母亲递过来的瓦片、瓦刀、绳子和已经搅拌均匀的水泥浆桶”。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好倜傥大节,当世以是高之。元帝时,华阴守丞嘉上封事,言:“治道在于得贤。平陵朱云,兼资文武,忠正有智略,可使以六百石秩试守御史大夫,以尽其能。”上乃下其事问公卿。太子少傅匡衡对,以为:“大臣者,明王所慎择也。而嘉猥称云,欲令为御史大夫,妄相称举,疑有奸心,宜下有司案验以明好恶。”嘉竟坐之。成帝时,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云上书求见,曰:“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日:“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逄、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云自是之后不复仕,常居鄠田,教授诸生。时出乘牛车从诸生,所过皆敬事焉。薛宣为丞相,云往见之。宣备宾主礼,因留云宿,从容谓云曰:“在田野亡事,且留我东阁,可以观四方奇士。”云曰:“小生乃欲相吏邪?”宣不敢复言。云年七十余,终于家。病不呼医饮药。遗言以身服敛,棺周于身,土周于椁,为丈五坟,葬平陵东郭外。
    (节选自《汉书·卷六十七》,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
    B. 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
    C. 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
    D. 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易》,“五经”之一,深富哲理,是传播儒家思想的著作中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
    B. 封事,指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陈奏秘密事项时,用皂囊封缄,以防泄密。
    C. 御史大夫,官职名,西汉时相当于副丞相,以协助丞相综理大政,偏重于监察执法。
    D. 东阁,在这里并非“开我东阁门”中的“东阁”,而是指宰相招致、款待宾客的地方。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朱云才兼文武,得到世人尊重。华阴守丞因为朱云忠正而有智谋,向朝廷请求任命他为御史大夫;朱云带领学生乘牛车出行时,探访的人都对他很敬重。
    B. 朱云直言谏诤,留下槛折佳话。朱云弹劾张禹,汉成帝很生气,御史拉他下殿,他攀住栏杆不走,直至栏杆被拉断;经大臣辛庆忌劝解,他才被饶恕。
    C. 朱云特立独行,好倜傥有大节。致仕后的朱云远离官场,居住在乡野,教授学生;与宰相薛宣交往,薛宣邀他留在承相府中,朱云谢绝了对方的好意。
    D. 朱云恬淡无欲,要求死后薄葬。朱云病重时未请医喝药,临终嘱咐用便服入殓,棺木只需容身,墓穴只需容棺即可,家人遵其嘱造了一丈五尺的小坟。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妄相称举,疑有奸心,宜下有司案验以明好恶。
    (2)及后当治槛,上日:“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
    14. 左将军辛庆忌为什么能让皇上怒气消解,饶了朱云?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D 11. A 12. A
    13. (1)虚妄地称颂举荐他,恐怕怀有奸邪的想法,应该交给有关部门查验来了解他的好坏。
    (2)后来要修治栏杆,成帝说:“不要换了!就把旧栏杆修修,用它来表彰正直的臣子。”
    14. ①辛庆忌不顾自己的性命,冒死求情。②朱云一向狂傲直率,并没有故意冒犯皇上,应该宽容。③如果杀了他,皇上会被人认为是暴君。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年轻时结交轻捷豪健的侠客,依靠侠客帮人报仇。他身高八尺多,容貌壮伟,凭借勇力闻名。四十岁时,才改变节操跟随博士白子友学习《周易》,又跟随前将军萧望之学习《论语》,都能够传承《周易》和《论语》。”
    “借客报仇”的主语是朱云,之前断开,排除AB两项;
    “年四十”强调年龄,引领后文,之前断开,排除C项。
    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A 项,“是传播儒家思想的著作中……”错误,道家和儒家学派成型之前,《周易》已经成书,后为道家和儒家所信奉。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A项,“忠正而有智谋”错误,只是华阴守丞认为的,而且“试守”的意思是试任,并不是直接任命。
    故选A。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相”,动作偏指一方,他;“举”,举荐;“有司”,有关部门;“案”,查验;(2)中“治”,修治;“易”,换;“旌”,表彰。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可知辛庆忌不顾自己的性命,冒死求情;“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可知朱云一向狂傲直率,并没有故意冒犯皇上,应该宽容;“臣得下从龙逄、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可知如果杀了他,皇上会被人认为是暴君。
    【点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参考译文:
    朱云,字游,鲁国人,后迁居平陵。年轻时结交轻捷豪健的侠客,依靠侠客帮人报仇。他身高八尺多,容貌壮伟,凭借勇力闻名。四十岁时,才改变节操跟随博士白子友学习《周易》,又跟随前将军萧望之学习《论语》,都能够传承《周易》和《论语》。喜欢倜傥洒脱的大节,当时社会上的人因此而很看重他。汉元帝时,华阴县守丞嘉向皇帝上呈密封的奏章,说:“治理的办法在于得到贤才。平陵人朱云,文武兼备,忠正而有智谋,可以让他以六百石的官秩试任御史大夫,以尽显他的才能。”元帝于是把这建议交付公卿研究,征询意见。太子少傅匡衡在对策中认为:“大臣是圣明的君王谨慎地选择的。可是嘉却曲意称颂朱云,想让他担任御史大夫,虚妄地称颂举荐他,恐怕怀有奸邪的想法,应该交给有关部门查验来了解他的好坏。”嘉竟因此获罪。成帝时,安昌侯张禹凭借皇帝老师的身份得到破格提拔,(皇上)极为尊敬推崇他。朱云上书求见成帝,说:“请求陛下赐一口尚方斩马剑,斩一个佞臣,以此来劝勉其他人。”成帝问:“你要斩的是谁呀?”朱云答道:“安昌侯张禹。”成帝大怒,道:“你一个小官居于下位而毁谤上级,在朝廷上侮辱我的老师,罪死不赦!”御史拉朱云下朝堂,朱云攀住殿上的栏杆,栏杆被他拉断。朱云大呼道:“微臣我得以和龙逄(夏桀时忠臣,因谏被杀)、比干(商纣时忠臣,因谏被杀)在九泉之下交往,也就满足了! 只是不知圣朝将要怎样?”御史便把朱云拉了下去。这时左将军辛庆忌摘掉官帽,解下宫印和绶带,在大殿之上叩头,说:“朱云一向以狂傲直率之名著称于世。假如他说的有理,就不可诛杀;他说的不对,也应该宽容。臣斗胆以死相争!”辛庆忌叩头流血。(这样)成帝的怒气才消解,然后才饶了朱云。后来要修治栏杆,成帝说:“不要换了!就把旧栏杆修修,用它来表彰正直的臣子。”朱云从此后就不再做官,常居住在鄠县乡间,教授学生。有时带领着学生们乘牛车出行,探访的人都对他很敬重。薛宣为丞相,朱云前往拜见。薛宣以宾主之礼相待,并趁机挽留朱云住宿,很随便地对朱云说:“您在田野间也没有事,暂且留在我的东阁中,可以看看天下的奇士。”朱云说:“你以为我想当你的属吏吗?”薛宣就不敢再提这事。朱云七十多岁的时候,在家中去世。他病重时不请医不喝药。临终嘱咐用身上的便服入殓,棺木只需容身,墓穴只需容棺即可。(家人)只造个一丈五尺的小坟,(把他)埋葬在平陵东郭之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
    李 贺
    其一
    箨落①长竿②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其四
    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③归卧叹清贫。
    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尊。
    【注】 ①箨(tuò)落:笋壳掉落。②长竿:新竹。③茂陵:地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看母笋是龙材”和《李凭箜篌引》中的“空山凝云颓不流”皆属侧面描写。
    B. “鸟重一枝入酒尊”一句,言鸟栖竹枝,压下的枝头可垂入酒杯,表现出诗人清冷孤寂的心境。
    C. 两首诗中都运用比喻,一状新竹之形,一摹老竹之声,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D. 相较于第二首中“惹碧云”的古竹,诗人更喜欢第一首中“抽千尺”的新竹。
    16. 竹是诗歌常见意象,寄托诗人情志。两首诗都写到了竹子,请分别赏析“新竹”与“古竹”这两个意象,并简要概括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成长启示。
    【答案】15. D 16. 新竹拔节千尺、脱却尘泥,寄托了诗人的凌云之志;古竹梢可拂云、挺拔坚韧,表现出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感叹。启示我们即使遭遇坎坷,也不能泯灭凌云之志。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语言、形象以及技巧的理解鉴赏能力。
    D.“更喜欢”错误,两首诗歌展现的竹子各有特点,第一首中是新竹,第二首是古竹,二者之间并不存在高低之别,所以也不存在作者更喜欢哪一个的说法。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的形象和解读情感的能力。
    从题干的要求来看,题干问的是两首诗歌借助“竹”这一意象寄托的情志有什么不同。所以考生应该到两首诗歌中找到描写竹子的内容,把握两首诗歌中竹子的特点,再结合具体的情境来分析其中的不同情感。
    第一首诗中描写的是新竹,“箨落长竿削玉开”“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都是写新竹的内容,“箨落长竿削玉开”是说竹壳一片片剥落下来,竹笋抽节上长了,它晶莹透碧,像是刚刚经过刻刀雕琢出来的碧玉一般,这里的笋的形象,是经过诗人理想化、诗化了的形象,它晶洁如玉,生机勃勃,茁壮挺拔,它要挣脱壳箨的束缚,要向上生长;“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这两句承接上面写笋的生长愿望,这两句的意思是,假如容许它尽情生长,一夜之间拔节挺长千尺,它自然会脱却尘泥而直插青云之上,这里就表达了新笋冲上九霄的豪情壮志,它不甘心于埋没园泥之中的现状,作者借助新竹的形象寄托了自己心怀凌云之志,不愿一直埋没,渴望早日实现的情志。
    第二首诗中描写的是老竹。“古竹老梢惹碧云”“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尊”都是写老竹的内容,第一句“古竹老梢惹碧云”,意为老竹虽老,仍矫天挺拔,梢可拂云,以此说明自己虽然失意家居却甘守清贫;最后两句“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樽”写的是另外两种形态下的竹枝形象,其一是风吹雨啸之中,老竹叶坚硬而挺,相互碰撞,声音清脆。,其二是风和景明之日,一小鸟栖息枝头,其景却可映入酒樽之中,这又是何等静谧安闲。这情景于竹本身而言,道出其一个特点:坚韧,不管怎么弯曲也不易折断,它是既坚又韧,而且无畏于寒冬的风刀霜剑”。作者以此表达对自己虽失意家居,贫困潦倒仍甘守清贫,应对困境,葆有雅趣的精神追求。考生根据这些来比较二者情感不同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节选)》中,可以证明“既因为屈原佩戴香蕙而遭贬黜,又因为他采集白芷而给他加上罪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通过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来侧面衬托蜀道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人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无生命的事物以人所特有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金人发动的这场不义战争的痛恨之情。
    【答案】 ①. 既替余以蕙纕兮 ②. 又申之以揽茝 ③. 扪参历井仰胁息 ④. 以手抚膺坐长叹 ⑤. 废池乔木 ⑥. 犹厌言兵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蕙,纕,揽,茝,胁,膺,坐,废,厌。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总想鲁迅在骨子里其实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只不过我们把他定位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注意了他作品更多的现实和批判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位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浪漫主义情怀。从他的故居直至老街,我感受到的是________的鲁镇,它闲适、恬静、慵懒、舒缓,这种环境能让人的想象________飞翔。(  ):他赊账喝酒,他偷了书被人打断了腿时为自己的辩解,都体现了鲁迅在其身上________的浪漫主义的热情。而在《故事新编》中,鲁迅的浪漫主义情怀可以说体现得淋漓尽致。《奔月》里吃腻了乌鸦炸酱面的嫦娥,《出关》里骑着青牛的老子,还有《铸剑》里在滚烫的大金鼎里那颗如泣如诉的报仇的人头,不都在向我们________着:这是些有光彩、有魅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浪漫主义人物嘛!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只不过我们把他确立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注意了他作品更多的现实和批判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位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的浪漫主义情怀。
    B. 只不过我们把他确立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更多地注意了他作品的现实和批判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位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浪漫主义情怀。
    C. 只不过我们把他定位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更多地注意了他作品的现实和批判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位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浪漫主义情怀。
    D. 只不过我们把他定位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更多地注意了他作品的现实和批判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位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的浪漫主义情怀。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栩栩如生  急遽  倾注  昭示 B. 惟妙惟肖  急剧  灌注  展示
    C. 栩栩如生  急剧  倾注  展示 D. 惟妙惟肖  急遽  灌注  昭示
    20.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孔乙己是浪漫的,只不过那是被苦难压榨出来的辛酸的浪漫,但他又是现实的
    B. 孔乙己是现实的,但也是浪漫的,只不过那是被苦难压榨出的辛酸的浪漫
    C. 孔乙己既是现实的,又有着被苦难压榨出来的辛酸的浪漫
    D. 孔乙己是浪漫的,但也是现实的,那浪漫里有被苦难压榨出的辛酸
    【答案】18. D 19. A 20. B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注意了他作品更多的现实和批判精神”语序不当,“更多”一词应在“注意”前充当状语;
    二,“忽略了任何一位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浪漫主义情怀”句式杂糅,“……忽略……”与“……具有……”杂糅在一起,应在“具有”后加“的”。
    完全修改正确的只有选项D。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前者强调神似,后者强调形似。本处是说鲁迅笔下的鲁镇非常的生动逼真,应用“栩栩如生”。
    “急遽”,急速。“急剧”,迅速而剧烈。本处是形容“飞翔”,不是强调“剧烈”,而是强调“急速”,故应用“急遽”。
    “倾注”,(感情、力量等)集中到一个目标上。“灌注”,多指液体的浇进、注入,也比喻心血、感情、勇气、生命力等较抽象事物的融入。“倾注”比“灌注”的情感速度缓慢一些。本处是说鲁迅先生讲自己的情感集中在孔乙己身上,应用“倾注”。
    “昭示”,明白地表示或宣布。“展示”,清楚地摆出来;明显地表现出来。“昭示”强调明显、明白地表示;“展示”强调拿出来给人看。本处是说在这些作品中,鲁迅的浪漫主义情怀明明白白地体现出来,应用“昭示”。
    故选A。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作答本题,应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
    根据连贯的原则,括号处要引出下文的话题。结合后文“他赊账喝酒,他偷了书被人打断了腿时为自己的辩解……的浪漫主义的热情”可知,括号处应先说“现实”,然后说“浪漫”,可排除A、D两项;
    “浪漫”与“现实”应为转折关系,不是并列关系,可排除C项。
    故选B。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人李渤在《辨石钟山记》中记载: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寻纶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于南隅,忽遇双石,欹枕潭际,影沦波中,询诸水滨,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山仍石名旧矣。如善长之论,则濒流庶峰,皆可以斯名冠之。聊刊前谬,留遗将来。
    由上文可知,李渤的考察有两点是苏轼所不及的,其一是“跻崖穿洞”,特别是“穿洞”,苏轼没有进行该项考察。李渤所“遇”的“双石”,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雨沧桑,苏轼也已无缘得见了。所以苏轼对山体的石质没有多少感性认识,更不用说深刻印象了。其二是李渤“不耻下问”地“询诸水滨”,苏轼却没有找“渔工水师”进行调查,大概认为他们“虽知而不能言”。李渤从“土著居民”口中得知那两块大石叫“石钟”后,还“扣而聆之”,待验证无误了,才得出山是依据石钟石而得名的结论。李渤的观点不能说失之臆断和草率,李渤的表现岂可讥之为“陋”乎?!
    2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最后一句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三秦大地广为流传一句话:“听了秦腔,肉酒不香。”
    B. 生活中总有些事让人悔不当初,这时候总是需要运用一点阿Q的“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
    C. 《蜀道难》写实与想象交织,写出蜀道之“难”,形成迷离惝恍、奇丽峭拔的诗歌境界。
    D. 《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双璧”。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李渤从‘居民’口中得知那两块大石叫‘石钟’后,‘扣而聆之’,待验证无误了,才得出山是依据石钟石而得名的结论。”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哪一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案】21. C 22. 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①“土著居民”指的是在这里世世代代居住的人,“居民”虽在此居住但不一定在这里住了很久,事实上在这里住得越久就越有可能准确掌握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还‘扣而聆之’”中的“还”字强调了李渤在向当地久居的居民进行询问后又亲自进行了检验这一行为。
    ②“土著”“还”这两个词准确地写出了李渤严谨的做事风格,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改后的句子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最后一句中的引号的作用表示强调。
    A.表示直接引用。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强调。
    D.表示特定称谓。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改句将“土著居民”改成了“居民”,“还‘扣而聆之’”改成了“扣而聆之”。那么,我们只要重点分析“土著”“还”在文中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即可。“土著”说明住得久,因为“在这里住得久”所以才“更有可能准确掌握”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还”突出强调李渤不仅问了,还亲自进行了检验,因为做事严谨,“土著”“还”这两个词准确地写出了李渤在选取询问对象和实地检验中做事严谨的风格,同时也更能体现其结论的正确性。据此即可得出原句表达效果更好的答案。
    四、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何坐地铁、如何坐飞机、如何办银行卡……近日,短视频博主“打工仔小张”将很多看似简单的生活常识拍成科普视频,在社交网络走红出圈。74岁的退休教师杨维云奶奶,总是笑盈盈地在抖音直播间教成年人识字,一年多来风雨无阻,观看人数从一年前的个位数,慢慢上升到数万。
    上述现象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短视频博主“打工仔小张”把生活常识拍成科普视频,退休教师杨维云在抖音直播间教成年人识字,两者都在社交网络走红。“打工仔小张”系列视频的爆火,为我们理解当下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视角与方法,那就是眼光向下,去关心那些基础人群,他们面临什么,最需要什么,我们又应该为他们提供何种帮助。退休教师杨维云努力践行“知识改变命运”的朴素真理,让那些被时代抛落在后面但努力学习、追赶的人们,打开更多人生的窗口、发现更多人生的可能。
    科普“如何坐地铁”、“如何坐飞机”、“如何办银行卡”等生活常识,教成年人识字,传播都是在当今时代看上去已经不需要教的基础知识技能。而传播者的走红、观看人数的大量增加,说明这些知识技能在当今实际上并未普及,还有相当多的人并未掌握。这些在时代发展中落在后面的人们,是需要关注的基础人群。这两则事实材料中,普及的知识技能的常识性特征非常突出,这体现了“帮助对象属于基础群体”这一重点。材料表述的另一重点在于面对基础群体时“应该怎样做”。考生若能抓住这两点来进行思考、立意,并联系现实写作,是最准确的。
    行文构思上,可以先概述材料,引出观点,如“善用互联网,传递温暖”;接着结合当下社会,分析高速发展社会中的一些基础群体的现状,然后指出“面对基础群体”时我们应该“怎样做”;最后总结全文,发出呼吁。
    立意:
    1.面对基础群体,应予以帮助、扶持,共同进步。
    2.应眼光向下,关注并及时发现基础群体的实际需求。
    3.努力让社会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个人。
    4.善用互联网能帮助更多的人。
    5.善用互联网,传递爱和希望。
    相关试卷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潍坊市第一中学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潍坊市第一中学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高一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高一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双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选择题组,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高二1月线上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高二1月线上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简答题组,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