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2-2023学年辽宁省大连育明高级中学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2-2023学年辽宁省大连育明高级中学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01
    2022-2023学年辽宁省大连育明高级中学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02
    2022-2023学年辽宁省大连育明高级中学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03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2023学年辽宁省大连育明高级中学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辽宁省大连育明高级中学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由四个部分组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辽宁省大连育明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由四个部分组成。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而朝气蓬勃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盛唐气象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有人认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如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不同的,这事实上正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楚辞》比《国风》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与《国风》更为接近,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
    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伦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说愁多、愁长,也是形象的名句;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它说愁多、愁长,却说得那么可怜;它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王昌龄《笑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也是典型的盛唐气象。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不觉得夸大,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加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堵而仍然开朗,它带来了如太阳一般丰富而健康的美学上的造诣,这就是历代向往的属于人民的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是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理想,因为它鲜明、开朗、深入浅出;那飞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情绪,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里统一为丰富无尽的言说。这也就是传统上誉为“浑厚”的盛唐气象的风格。
    (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
    材料二:
    唐朝继隋之后,经过太宗贞观之治,加速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南朝的“文”装点了北朝的“质”,北朝的“质”充实了南朝的“文”,“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一种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长、与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达到了成熟的地步。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富有深厚内涵的新文化的升华。
    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居住着许多外国的王侯、供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学生、求法僧,外国的音乐家、舞蹈家、美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至于外国的使臣更是络绎不绝。在宗教方面,佛教之外,伊斯兰教、袄教、景教和摩尼教也都得以流行。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交流也给盛唐社会注入新的气息。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
    无法想象,在一个民生凋敝、战乱频仍、国家分裂的时代会有什么气象可言。关于盛唐经济繁荣的局面,文献不乏记载。“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元结《问进士》)“四方丰稔,百姓殷富……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郑崇《开天传信记》)从中宗神龙元年到玄宗天宝十四年,短短的五十年间,唐朝人口增幅达40%,人均粮食达到700斤。
    在安定的局面下,儒、释、道三教得以并用,思想界出现比较自由的气氛。在思想比较自由的气氛中,诗人们可以从各方面汲取营养。李白信道,杜甫尊儒,王维崇佛。他们的不同信仰对于形成各自的诗歌风格起了重要的作用。
    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与此同时,文化也从少数士族文人手中转移到中下层庶族文人手中。这批在唐朝建国后成长起来的新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比较了解社会的实际、政治的利弊和民生的疾苦。他们有抱负、有见识、有能力,敢于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盛唐文化实际上主要是这批新人创造出来的,盛唐气象也就是这批新人的气象。
    (摘编自袁行霈《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朝气蓬勃作为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既是盛唐诗歌独有的艺术风格,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特征。
    B. 材料一认为,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多歌唱正面的东西,很少描述黑暗。
    C. 李白的诗句“白发三千丈”“与尔同销万古愁”不仅仅在说愁之多、愁之长,更体现出形象的充沛饱满。
    D. 在儒释道三教并行的唐代,诗人们可以多方面汲取营养,李白、杜甫、王维不同的诗风与其不同的信仰有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屈原带着光明的展望来歌唱,他的《离骚》表现出强烈的追求理想、追求光明的倾向,是盛唐气象的源头和先声。
    B. 盛唐气象是与大唐帝国政治、经济、思想、外交、艺术等相适应的文化风貌特征,“浑厚”是其鲜明的风格。
    C. 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许多外国人到中国来留学、供职、经商、求法、传教,盛唐气象因此形成。
    D. 唐朝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文化新人诞生,门阀士族长期以来垄断政治的局面因此被打破。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盛唐气象”的一项是( )
    A.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B.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C.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D.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4. 请从论证方法、论证语言两个角度,简要分析材料一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
    5. 请根据材料二,归纳概括盛唐气象的形成原因。
    【答案】1. B 2. B 3. D
    4. ①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使论证更加令人信服。②语言表述严谨。如“这是不全面的”“不一定”“总是”“更为接近”“单从字面上看”等语句的使用,使论证更加客观严谨。
    5. ①南北文化、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对盛唐气象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②和平安定、经济繁荣的社会局面,为盛唐气象的形成奠定了基础。③自由开放的思想氛围,对盛唐诗人的诗歌风格形成起了重要作用。④抑制门阀士族政策的实行,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他们冲破旧的蓄篱开拓新的局面,创造出盛唐文化。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多歌唱正面的东西,很少描述黑暗”错误,选项理解不当。原文是“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属于人民的作品有描述黑暗的,没有程度上的要求。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并理解文中内容的能力。
    A.“是盛唐气象的源头和先声”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盛唐时代不同于屈原所处的战国时代,《楚辞》的风格与盛唐诗歌风格不同,可知选项无中生有。
    C.“盛唐气象因此形成”以偏概全,原文“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可知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有多个方面。
    D.“门阀士族长期以来垄断政治的局面因此被打破”因果颠倒。原文“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可知是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内容并据此推断的能力。
    D.《夜雨寄北》抒发的是离别之苦和思念之情,缺乏蓬勃朝气,不属于盛唐气象。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列举李煜《虞美人》,“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它说愁多、愁长,却说得那么可怜”“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论证它表现出来的情感和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列举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论证“是典型的盛唐气象”;对比论证:“它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将李煜《虞美人》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进行对比,说明它们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引用论证:“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不觉得夸大,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引用李白、王昌龄的诗句证明盛唐气象形象的充沛饱满。比喻论证:“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把盛唐气象比作一朵小小的蒲公英,形象说明“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
    论证语言:
    如“这是不全面的”“不一定”“总是”“更为接近”“单从字面上看”等语句,多使用副词,加以修饰和限制,追求语言的准确和严密,使论证更加客观严谨。同时使用关联词“因此”“如果”“然而”“因为”,增强句子之间的逻辑联系,使语言更加严密。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由“唐朝继隋之后,经过太宗贞观之治,加速了南北文化的交融……一种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长、与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达到了成熟的地步。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富有深厚内涵的新文化的升华”“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可得出:南北文化、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对盛唐气象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
    由“无法想象,在一个民生凋敝、战乱频仍、国家分裂的时代会有什么气象可言。关于盛唐经济繁荣的局面,文献不乏记载”可得出:和平安定、经济繁荣的社会局面,为盛唐气象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由“在安定的局面下,儒、释、道三教得以并用,思想界出现比较自由的气氛。在思想比较自由的气氛中,诗人们可以从各方面汲取营养”可得出:自由开放的思想氛围,对盛唐诗人的诗歌风格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由“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这批在唐朝建国后成长起来的新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比较了解社会的实际、政治的利弊和民生的疾苦。他们有抱负、有见识、有能力,敢于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盛唐文化实际上主要是这批新人创造出来的,盛唐气象也就是这批新人的气象”,可得出:抑制门阀士族政策的实行,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他们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创造出盛唐文化。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留下长江的人
    冯骥才
    “很少有一位摄影家能够如此强烈地震撼我。为此,在他这些惊世之作出版之际,我要为他写一些动心的话。”
    郑云峰的行为是完全个人化的。
    他自1988年就不断地只身远涉长江和黄河的源头,用镜头去探询这两条华夏民族母亲河生命的始由。十年后,随着长江大坝的加速耸起,三峡的湮灭日趋迫近,郑云峰决定和大坝工程抢时间,在关闸蓄水之前,将三峡的地理风貌、自然景象、人文形态、历史遗存,以及动迁移民的过程全方位地记录下来。这是一位年过半百的人所能完成的么?然而,历史使命都是心甘情愿承担的。于是他停止了个人的摄影,负债办起一家公司来积累资金。他用这些钱造了一条小木船放入长江,开始了摄影史上富于传奇色彩的“日饮长江水,夜宿峡江畔”的摄影生活。整整六年,无论风狂雨肆,酷暑严冬,他一年四季,朝朝暮暮,都生活与工作在长江。两岸的荒山野岭到处有他的足迹,许多船工村民与他结为好友。他日日肩背相机,翻山越岭,呼吸着山川的气息;夜夜身裹被单,睡在船中,耳听着江中浩荡而不绝的涛声。也许他本人也不曾料到,这样的非物质和纯奉献的人生选择,最终得到的却是心灵的升华。
    郑云峰与我大约是同龄人,但他个子不高,瘦健又轻爽,胳膊上的肌肉轮廓清楚。在三峡两岸随处都可以看到如此样子的人,他受到了长江的同化,已是长江之子。同他对座而谈,很快就能进入他的世界,他这些年在长江充满冒险经历的摄影生活,他的所见所闻,以及他的激情,他的忧虑,他的焦迫,还有对长江那种无上的爱。他几乎不谈他的作品,只谈他的长江。一个热恋的人满口总是对方,独独没有自己。我被他深深地感动着。
    为此,他爬上过三峡两岸上百座巍峨的峰顶。在那些乱石嶙峋、荆棘遍布的大山里,他的衣服磨出洞来,双腿磕破流血。可是有一天,他忽然感受到那些绊倒他的石头或刺疼他的荆条是有灵性的,是沉默的大山与他的一种主动的交流,他忽然感觉长江的一切都变得有生命、有情感、有命运了。
    最使他刻骨铭心的是三峡两岸的纤夫古道。那些被纤绳磨出一条条十几公分凹槽的石头,那些绝壁上狭窄的纤夫的路,乃是长江最深刻的人文。他曾经在大雨中遇到一条纤夫古道,地处百米断崖,劈空而立,下临万丈深渊,恶浪翻滚,这古道只有肩宽,仅容双脚。千百年来,多少纤夫由于绷断纤绳,或者腿软足滑,落崖丧命?郑云峰要去亲身体验那些纤夫们的生命感受。尽管心惊肉跳,但他还是冒死地匍匐过去了。
    还有哪一位摄影家、画家、作家和诗人这样做过?也许你会问:为什么这样做?
    他说,一条凝结着一个民族命运与精神的江河,一定是庄严神圣的。
    长江给予中国人的,绝不仅仅是饮用的水和一条贯穿诸省大动脉一般的通道,更重要的是它的百折不回的精神,浩阔的胸襟,以及对人们的磨砺。数千年来,人们与它在相搏中融合,在融合中相搏,它最终造就的不是中华民族豪迈与坚韧的性格么?
    它又是一条流淌与回荡着民族精神的万里大江!郑云峰正是在这样的虔敬的境界中举起他的相机的。
    为此,在整整六年对长江抢救性的拍摄中,他给我们的不是一般性的视觉记录,而是长江的精神,长江的魂魄,长江的气息,以及它深层的生命形象。
    同时,这些出自如此激情的摄影家手中的作品,每一帧都是情感化的。无论是对山花烂漫的三峡春色的赞美,对风狂雨骤的长江气势的讴歌;无论是对一块满是纤痕的巨石的刻画,还是对一片遍布暗礁的险滩的描述,都能使我们听到摄影家的惊叹、呼叫、欢笑与呜咽。如果不是他数年里在长江两岸的荒山野岭中来来回回地翻越,我们从哪里能获得如此绝伦的视角?特别是他站在那些峰巅之上全景的拍摄,会使我们出声地赞叹:这才是长江、三峡!
    然而郑云峰会骄傲地告诉你,住在长江边上的人天天看到的都是这样的景色!他已经是长江人的代言人了。唯有他才称得上长江的代言人!
    自2000年11月长江便开始拦江蓄水。就此,传统意义的长江很快消失。无数历史人文和自然风景随即葬身水底,世代居住在两岸的百姓迁徙它乡,最重要的是,长江由“江”变为“湖”,由“动”变为“静”,不再有急流险滩,不再有惊涛拍岸,何处再能见到“大江东去”和“奔流到海不复回”那样的豪情?
    一时我竟落下泪来,我联想到唐人的那些咏叹长江的诗篇都已成为匪夷所思的神话了!然而,上苍竟在此时,赐给我们一位摄影家。他苦其体肤,劳其筋骨,以生命之躯去博取大江的真容。他以六年时间,倾尽家财,拍摄照片三万余帧,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真切的、立体的、完整的三峡——三峡之魂!
    艺术家不能改变历史,却能升华生活,补偿精神,记录时代,慰藉心灵。这一切,郑云峰全做到了!
    我深信,将来的人们一定更能体会到郑云峰的意图。这便是这本图集真正的价值。因为,尽管长江三峡不复存在,却在这里获得了永生!
    (选自《冯骥才散文》,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忽然感觉长江的一切都变得有生命、有情感、有命运了”,这表明郑云峰在拍摄过程中不断深化了对长江的认识。
    B. 郑云峰在纤夫古道上匍匐前行,用生命记录长江,这是因为纤夫以命相搏的艰辛历程引起了他内心的悲悯之情。
    C. 在作者看来,长江截流将唐人曾经咏叹长江的诗篇变成了匪夷所思的神话,作者为此感到哀伤,流下了眼泪。
    D. 作者评价郑云峰是“长江之子”“长江人的代言人”“长江的代言人”,这表明郑云峰在作者内心的崇高地位。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瘦健又轻爽,胳膊上的肌肉轮廓清楚”,这一外貌描写既刻画出了长江对郑云峰外在的影响,也写出了郑云峰内在的精神特质。
    B. 本文既写了郑云峰对长江的认识,也有作者对长江的深刻思考,两种感悟交织在一起,进一步深化文章的主题。
    C. 本文没有对郑云峰的摄影作品进行评论,但是对长江的评述颇为用心,这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强化了郑云峰摄影作品的意义。
    D. 本文既有对人物拍摄活动的叙述,也有对人物品格和长江精神的评论,能让读者产生情理上的共鸣。
    8. 请简要分析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9. 文末作者说“将来的人们一定更能体会到郑云峰的意图”,郑云峰的意图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6. B 7. C
    8. ①强调郑云峰的行为不是响应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完全是个人的行动自觉,突出了他弥足珍贵的历史责任感与文化情怀。②引出下文对郑云峰个人行为的具体描述。
    9. ①希望曾经的长江模祥在他的摄影作品中获得永生。②希望将来的人们在享受大坝建成之后的经济利益的同时不要忘记长江对于我们的人文意义。③希望将来的人们会通过他的摄影作品更深刻地领悟中华民族的精神。
    【解析】
    【6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思想内容和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B.“这是因为纤夫以命相搏的艰辛历程引起了他内心的悲悯之情”错误,从后文“一条凝结着一个民族命运与精神的江河,一定是庄严神圣的”信息可知,这是因为古道诠释了中华民族百折不回的民族精神。
    故选B。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分析和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C.“本文没有对郑云峰的摄影作品进行评论”错误,“惊世之作”就是对郑云峰摄影作品的评论。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郑云峰的行为是完全个人化的”中,“完全”“个人化”,强调郑云峰的行为不是响应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完全是出于个人的自觉行动,从而突出了他身上弥足珍贵的历史责任感与文化情怀。
    根据后文“他自1988年就不断地只身远涉长江和黄河的源头,用镜头去探询这两条华厦民族母亲河生命的始由。十年后,随着长江大坝的加速耸起,三峡的湮灭日趋迫近,郑云峰决定和大坝工程抢时间,在关闸蓄水之前,将三峡的地理风貌、自然景象、人文形态、历史遗存,以及动迁移民的过程全方位地记录下来”,可知画横线的句子是总写评价郑云峰的行为,并引出了下文对郑云峰个人行为的具体描述。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句子含义、把握主旨的能力。
    根据“我深信,将来的人们一定更能体会到郑云峰的意图。这便是这本图集真正的价值。因为,尽管长江三峡不复存在,却在这里获得了永生”,可知郑云峰希望曾经的长江模样在他的摄影作品中获得永生。
    根据“在整整六年对长江抢救性的拍摄中,他给我们的不是一般性的视觉记录,而是长江的精神,长江的魂魄,长江的气息,以及它深层的生命形象”,可知郑云峰希望将来的人们在享受大坝建成之后的经济利益的同时不要忘记长江对于我们的人文意义。
    根据“最使他刻骨铭心的是三峡两岸的纤夫古道。那些被纤绳磨出一条条十几公分凹槽的石头,那些绝壁上狭窄的纤夫的路,乃是长江最深刻的人文”“艺术家不能改变历史,却能升华生活,补偿精神,记录时代,慰藉心灵。这一切,郑云峰全做到了”,可知郑云峰希望将来的人们会通过他的摄影作品更深刻地领悟中华民族的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七月,加刘裕北青冀二州刺史。
    或谓裕曰:“张纲有巧思,若得纲使为攻具,广固必可拔也。”会纲自长安还,太山太守申宣执之送于裕。裕升纲于楼车,使周城呼曰:“刘勃勃大破秦军,无兵相救。”城中莫不失色。江南每发兵及遣使者至广固,裕辄潜遣兵夜迎之,明日,张旗鸣鼓而至,北方之民执兵负粮归裕者,日以千数,围城益急。张华、封恺皆为裕所获。
    秦王兴遣使谓裕曰:“慕容氏相与邻好,今晋攻之急,秦已遣铁骑十万屯洛阳;晋军不还,当长驱而进。”裕呼秦使者谓曰:“语汝姚兴:我克燕之后,息兵三年,当取关、洛;今能自送,便可速来!”刘穆之闻有秦使,驰入见裕,而秦使者已去。裕以所言告穆之。穆之尤之曰:“常日事无大小,必赐预谋,此宜善详,云何遽尔答之?此语不足以威敌,适足以怒之。若广固未下,羌寇奄至,不审何以待之?”裕笑曰:“此是兵机非卿所解故不相语耳夫兵贵神速彼若审能赴救必畏我知宁容先遣信命逆设此言是自张大之辞也 晋师不出,为日久矣。羌见伐齐,殆将内惧,自保不暇,何能救人邪!”
    初,秦王兴遣卫将军姚强帅步骑一万随韩范往就姚绍于洛阳,并兵以救南燕,及为勃勃所败,追强兵还长安。韩范叹曰:“天灭燕矣!”南燕尚书张俊自长安还,降于刘裕,因说裕曰:“燕人所恃者,谓韩范必能致秦师也,今得范以示之,燕必降矣。”裕乃表范为散骑常侍,且以书招之。长水校尉王蒲劝范奔秦,范曰:“刘裕起布衣,灭桓玄,复晋室,今兴师伐燕,所向崩溃,此殆天授,非人力也。燕亡则秦为之次矣,吾不可以再辱。”遂降于裕。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刘裕灭南燕》)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是兵机/非卿所解故/不相语耳/夫兵贵神速/彼若审能赴救/必畏我/知宁容先遣信命/逆设此言是/自张大之辞也
    B. 此是兵机/非卿所解/故不相语耳/夫兵贵神速/彼若审能赴救/必畏我知/宁容先遣信命/逆设此言/是自张大之辞也/
    C. 此是兵机/非卿所解故/不相语耳/夫兵贵神速/彼若审能赴救/必畏我/知宁容先遣信命/逆设此言/是自张大之辞也/
    D. 此是兵机/非卿所解/故不相语耳/夫兵贵神速/彼若审能赴救/必畏我知/宁容先遣信命/逆设此言是/自张大之辞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隋唐后的刺史、知府也别称太守。
    B. 周城的“周”是环绕的意思,与《阿房宫赋》中“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的“周”相同。
    C. 铁骑即披挂铁甲的战马,借指精锐的骑兵,又称重骑兵,是古代军事战争中骑兵的一种。
    D. 布衣,原指古代老百姓穿的麻布衣服,后借指平民百姓。文中“布衣”是后一个意思。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人对刘裕说如果得到张纲,让他制造攻战的器具,就能攻下广固,于是刘裕派太山太守申宣捉拿张纲。
    B. 刘裕让后秦使者回去告诉秦王,东晋军队攻克燕国后会休整三年,之后就要去攻打后秦,后秦如果想投降就早点来。
    C. 刘裕对刘穆之说东晋的军队不出国征战很久了,羌人看见他们大举讨伐三齐之地,心中会畏惧,也不会去援救别人。
    D. 刘裕听从了南燕尚书张俊的建议,上表朝廷请求封韩范为散骑常侍,并且写信招降韩范,韩范最终向刘裕投降。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北方之民执兵负粮归裕者,日以千数,围城益急。
    (2)今兴师伐燕,所向崩溃,此殆天授,非人力也。
    14. 从刘裕处理后秦使者这件事上,能看出刘裕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10. B 11. B 12. A
    13. (1)北方的百姓拿着武器、背着粮食归降刘裕的人,每天都有一千多。晋军对广固的围攻,更加猛烈。
    (2)这次起兵讨伐燕国,所到之处,无不土崩瓦解,这一定是上天的旨意,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
    14. 对敌方的心理揣摩到位,判断准确,体现了他机智果断、坚定自信、心思缜密、足智多谋的特点,具有出色的军事才能。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是用兵之道,不是你所能明白的,所以才不告诉你。大凡用兵,贵在神奇迅速,他们如果真的能赶来救援的话,一定是害怕我们知道,哪里还能事先派人前来通知我,说下这番话呢?这是他们的大话。
    “故不相语耳”中“故”是连词,表原因,应放在句首,前应断开。 排除AC;
    “是自张大之辞也”是判断句,“是”,代词,这,作主语,“是”前断开,中间不能断开。 排除D。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实词和文化常识的能力。
    B.“与《阿房宫赋》中‘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的‘周’相同”错误,“周身之帛缕”,“周”是全的意思。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于是刘裕派太山太守申宣捉拿张纲”错,根据原文“会纲自长安还,太山太守申宣执之送于裕”可知,恰好张纲从长安回来,申宣抓住了他,不是刘裕下令捉拿。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执兵”,拿着武器; “负粮”,背着粮食;“日”,每天; “益”,更加。
    (2)“兴师”,起兵;“伐”,攻打; “崩溃”,土崩瓦解; “殆”,大概; “此殆天授,非人力也”,判断句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原文第二段“秦王兴遣使谓裕曰:‘慕容氏相与邻好,今晋攻之急,秦已遣铁骑十万屯洛阳;晋军不还,当长驱而进。’裕呼秦使者谓曰:‘语汝姚兴:我克燕之后,息兵三年,当取关、洛;今能自送,便可速来!’”据此可以看出,当秦王使者威胁刘裕军队撤兵,否则将派十万精兵长驱进攻时,刘裕进行缜密分析后,非常果断,针锋相对地表示自己并不怕威胁,回复后秦的使节说,攻克燕国之后三年,将要去夺取他们的关中、洛阳,叫他们赶紧送上这两地,体现出其机智果敢的性格特点;
    根据原文内容“刘穆之闻有秦使,驰入见裕,而秦使者已去。裕以所言告穆之。穆之尤之曰:‘常日事无大小,必赐预谋,此宜善详,云何遽尔答之?此语不足以威敌,适足以怒之。若广固未下,羌寇奄至,不审何以待之?’裕笑曰:‘此是兵机,非卿所解,故不相语耳。’” 可以看出,当刘穆之埋怨他冒然答复的话足以激怒敌人,敌人来攻打怎么对付时,刘裕认为这是用兵之道,这不是刘穆之所能明白的,所以才不告诉他,体现出刘裕的坚定自信;
    根据原文刘裕说“夫兵贵神速,彼若审能赴救,必畏我知,宁容先遣信命逆设此言,是自张大之辞也。 晋师不出,为日久矣。羌见伐齐,殆将内惧,自保不暇,何能救人邪!”可以看出刘裕认为用兵贵在神奇迅速,他们如果真的能赶来救援,一定是害怕对方知道,不会事先派人前来通知自己,这是敌人在说大话。晋军已经很久不出国征战了。羌人看见自己军队大举讨伐三齐之地,心中畏惧,只求他们保全自己,不能援救别人。由此看来刘裕对敌人的战术和心理有充分的认识和估计,体现出他心思缜密、足智多谋的特点。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刘裕机智果断、坚定自信、心思缜密、足智多谋的特点,,军事才华非常突出。
    参考译文:
    秋季七月,东晋加授刘裕为北青、北冀二州的刺吏。
    有人对刘裕说:“张纲心灵手巧,如果把他抓来让他制作攻城用具,广固一定可以攻克。”正好张纲从长安回来,太山太守申宣把他抓住送给刘裕。刘裕让张纲登上很高的楼车,命令他在城的四周对城内高喊:“刘勃勃把秦军打得大败,所以没有谁能派兵来救你们了。”城中将士听到这话没有不大惊失色的。东晋从江南每次发兵前来增援,或者派遣使者来广固慰问,刘裕都常常暗自派兵卒在前一天夜里迎候,第二天再打着大旗、敲着锣鼓到来。北方的百姓拿着武器、背着粮食归降刘裕的人,每天都有一千多。晋军对广固的围攻,更加猛烈。南燕大臣张华、封恺都先后被刘裕俘虏。
    后秦王姚兴派遣使者对刘裕说:“慕容氏与我们相邻,关系友好。现在你们晋国这样急迫地进攻他们,我们秦国已派遣十万精锐强壮的骑兵屯聚在洛阳。你们的部队如果不撤,那么,我们就要长驱进军了。”刘裕把后秦的使节叫到跟前来说:“告诉你们姚兴:我攻克燕国之后,停止军事行动三年,然后就要去夺取你们的关中、洛阳。今天你们要是能自己送来,那就快点来吧!”刘穆之听说有后秦使节来,便骑着快马跑来拜见刘裕,但后秦使节已经走了。刘裕把自己说的话告诉给了刘穆之。刘穆之埋怨他说:“平常的时候事情无论大小,都一定找我商量。这件事太重大,应该好好考虑一下再决定,为什么就这样冒然地答复他呢?你说的这话不但不足以把敌人威慑住,相反却足以激怒他。如果广固没有攻下,而那些羌族强盗又突然到来,不知道你怎么对付他们?”刘裕笑着说:“这是用兵之道,不是你所能明白的,所以才不告诉你。大凡用兵,贵在神奇迅速,他们如果真的能赶来救援的话,一定是害怕我们知道,哪里还能事先派人前来通知我,说下这番话呢?这是他们的大话。晋军不出国征战,时间已经很久了。羌人看见我们大举讨伐三齐之地,心中已经开始畏惧。他们保全自己还来不及,怎么还能援救别人呢?” 
    当初,姚兴派遣右将军姚强,统帅步兵骑兵共一万人,随韩范到洛阳与姚绍会合,然后两个合兵一起去救援南燕,等到被刘勃勃打败之后,又派人追上姚强,让他带领部队回长安。韩范叹息说:“上天让我燕灭亡了!”南燕尚书张俊从长安回来,投降了刘裕,又对刘裕说:“燕人所仗恃的,是以为韩范一定能请来秦的军队。现在抓住韩范让他们看看,那么燕国一定会投降。”于是,刘裕一面上疏给朝廷,请求封韩范为散骑常侍,一面写信给韩范,招降他。后秦长水校尉王蒲劝说韩范投奔后秦国,韩范说:“刘裕从一个平民百姓起家,剿灭桓玄,兴复晋朝皇室,这次起兵讨伐燕国,所到之处,无不土崩瓦解,这一定是上天的旨意,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燕国亡,那么秦国紧跟着就是第二个,我不能再受一次亡国之辱。”于是,投降了刘裕。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谭孝廉赴举
    李咸用【注】
    鼓鼙声里寻诗礼,戈戟林间入镐京。
    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
    也知贵贱皆前定,未见疏慵遂有成。
    吾道近来稀后进,善开金口答公卿。
    【注】李咸用,晚唐诗人。晚唐时社会矛盾激化,兵戈不断,不仅民不聊生,就是士人进身之路也多有阻难。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运用借代,交代了谭孝廉赴京科考的时代背景,赞扬其行为的难能可贵。
    B. 颈联“也知”扫去贵贱命中注定的消极情绪,为后一句表达嘱托之意蓄势。
    C. 尾联指出当下儒学之道急需人才,表示自己会竭力向王卿贵族们举荐谭孝廉。
    D. 这首诗情中蕴理,语言浅近而蕴意深远,表现出作者对后辈殷切寄望的情谊。
    16. 这首送别之作,蕴含着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并谈谈对你的启发。
    【答案】15. C 16. ①诗歌颔联和颈联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好事都是从艰难处得来的,年轻人不要为求轻松只做容易的事;即使贫贱有命,但疏懒怠惰会一事无成。
    ②启发: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就要不畏险阻,迎难而上,勇于奋斗;不能贪图安逸,懒惰懈怠。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表示自己会竭力向王卿贵族们举荐谭孝廉”错,“善开金口答公卿”一句是在叮嘱谭孝廉好好应答公卿的提问,展示出自己的才华。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诗歌内容,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颔联“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意思是:好事情都是从艰难中追求来的,年轻人不要去容易的事情中贪图轻松。“好事尽从难处得”阐发了成功者的普遍规律,即“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少年无向易中轻”则是告诫,年轻人要趁着青春年华积极进取,不要贪图容易贪图轻松。
    颈联“也知贵贱皆前定,未见疏慵遂有成”,意思是:虽然知道人的贵贱都是各自的命运先前注定的,但没有见到谁懒懒散散就能成功。也就是说即便考不中,那也是命中注定,但不积极谋求一定不会考中。想要成功,就不能贪图安逸,懒惰懈怠。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蜀相》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两句是“____,____”。
    (2)李密在《陈情表》中,通过“____,____”两句直接表明自己尽忠时间充足而尽孝时间不足。
    (3)归有光《项脊轩志》中“____ ,____”两句,将怀念之情寄于庭中的枇杷树,睹物思人而物是人非,不言情而情无限。
    【答案】 ①. 三顾频烦天下计 ②. 两朝开济老臣心 ③.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④. 报养刘之日短也 ⑤.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⑥. 今已亭亭如盖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频、烦、济、于、植、亭、盖。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倘若提及黄沙岭,想必鲜有人知。但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近乎 。这条从南宋走来,成为江南一个美丽的注脚,因了辛弃疾的这首词而因此得名。黄沙古道是古时从上饶通往铅山石塘的必经之路。辛弃疾四十三岁那年,被谏官弹劾,惹得龙颜大怒,罢官,携家在信州上饶定居。
    辛弃疾被迫离开战场,由一个抗金英雄改行当专业词人。这期间,辛弃疾常往返于上饶和铅山,写下有关上饶的词多达两百首。可见,上饶是个多么有气场的地方。一个文人的气养足了,胸襟开阔豁达,才能有______的创作灵感。
    沿着上饶黄沙村出来,徒步数里,人烟逐渐少。山涧如一把天工神斧,凭空将黄沙岭斫为两半。山岬摆着形状不一的造型踅进山的皱褶里,给山平添了几分森严。流水潺潺, ,让人想起古琴的声音,但绝不是古筝。古筝俗了些,是______时用以表演助兴的热闹。古琴则不然,是独坐幽篁轻拨琴弦,弹奏一曲寻觅知音的绝响。
    18.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家喻户晓 源源不断 泠泠作响 高朋满座
    B. 耳熟能详 源远流长 泠泠作响 狐朋狗友
    C. 家喻户晓 源远流长 万籁俱寂 高朋满座
    D. 耳熟能详 源源不断 万籁俱寂 狐朋狗友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条从南宋走来的古道,成为江南一个美丽的注脚,因了辛弃疾的这首词而得名。
    B. 这条从南宋走来,因了辛弃疾的这首词而得名,成为江南一个美丽的注脚。
    C. 这条从南宋走来的古道,因了辛弃疾的这首词而因此得名,成为江南一个美丽的注脚。
    D. 这条从南宋走来的古道,因了辛弃疾的这首词而得名,成为江南一个美丽的注脚。
    20. 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横线句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B.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C.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D.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答案】18. A 19. D 20. C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此处是说辛乔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几乎无人不知,应选“家喻户晓”。
    “源源不断”,形容连续而不问断。“源远流长”,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此处形容创作灵感,应选“源源不断”。
    “泠冷作响”,流水发出冷冷的声音,悦耳动听。“万籁俱寂”,形容周围环境十分宁静。根据“流水酒汲”可知,此处应描写水声,故选“冷冷作响”。
    “高朋满座”,高贵的朋友坐满了席位,形容宾客很多。“狐朋狗友”,比喻品行不端的朋友。此处是说古筝是宾客众多时用来表演助兴的,热闹非凡,应选“高朋清座”。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存在三处语病:
    一,“这条从南宋走来”成分残缺,缺少中心语,应在“走来”后加“的古道”;
    二,“因了辛弃疾的这首词而因此得名”重复赘余,“因”和“因此“重复,应删掉“因此”;
    三,“成为江南一个美丽的注脚”语序不当,应将“成为江南一个美丽的注脚”放在“因了辛弃疾的这首词面得名”之后。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句使用比喻手法,将“山涧”比作“天工神斧”。
    A.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手可摘星辰”属于夸大。
    B.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有心”“惜别”“替人垂泪”将蜡烛人格化。
    C.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脸上流淌的泪珠比喻成带雨的梨花。
    D.运用了互文的手法,意思是看秦汉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关口,秦汉时期的长城还在。
    故选C。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喝水这件“小事”上,中国人一直很讲究。“不喝生水,喝烧开的熟水”这一文化习俗,在百姓中口口相传,代代相承。饮水可以促进新陈代谢,维护身体健康, ① 。
    中医养生经典有“熟水之用”一说,这是指煮开后的熟水饮入胃中,能及时将水谷精华之气输送到全身各处,润补人体阳气,维持气血运化机能,护卫生命。站在中医养生的角度来说,多喝水不如会喝水。来自中医养生及营养膳食等领域的专家纷纷指出,选对水才能从根本上调理好身体,对人体健康而言,最理想的补水方式是 ② 。“凉白开”三个字包含三层意思:凉,不寒不热;白,零添加;开, ③ 。
    中医养生讲究阴阳平衡。未烧开的生水刺激肠胃,而太热的水容易使人出汗过多,引发气虚、血虚,伤害身体。常温状态的熟水“凉白开”,处于中间平衡状态,有助于平衡养生,保持胃气通达,保持身体健康。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答案】21. ①健康饮水显得尤为重要 ②适时适量补充凉白开 ③烧沸到100℃
    22. 因为生水刺激肠胃,熟水太热容易伤身,而凉白开处于中间平衡状态,所以凉白开符合阴阳平衡养生要求,有益健康。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由前文“在喝水这件‘小事’上……维护身体健康”可知,本文段讲的是“饮水”一事,并且倡导饮水要注意“维护身体健康”这一理念,即“健康饮水”,故填“健康饮水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空,后文提到“凉白开”,为保证前后连贯,并结合前文“对人体健康而言,最理想的补水方式是……”,应填“适时适量补充凉白开”。
    第三空,此处应解释“凉白开”中“开”含义,即“烧沸到100℃”。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第三段先说明不喝“凉白开”的坏处,“未烧开的生水刺激肠胃,而太热的水容易使人出汗过多,引发气虚、血虚,伤害身体”,即生水刺激肠胃,熟水太热容易伤身;
    再说明喝凉白开的好处,“常温状态的熟水‘凉白开’,处于中间平衡状态,有助于平衡养生,保持胃气通达,保持身体健康”,即凉白开处于中间平衡状态,有助于平衡养生,保持胃气通达,保持身体健康。
    然后“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不喝“凉白开”的坏处,和凉白开处于中间平衡状态是“因”,有助于养生,对保持身体健康是“果”。注意“有助于平衡养生,保持胃气通达,保持身体健康”压缩成“凉白开符合阴阳平衡养生要求,有益健康”。所以可写成“因为生水刺激肠胃,熟水太热容易伤身,而凉白开处于中间平衡状态,所以凉白开符合阴阳平衡养生要求,有益健康”,同时注意字数要求。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来,“躺平”一词蹿红社交网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深感心累,只想躺平在地,不再热血沸腾。有人说,“躺平”意味着颓废、妥协和放弃;有人说,“躺平”其实不过是一种减少自己生活需求的“不消费主义”,清心寡欲回归最基本的生活,无可厚非;有人说,“躺平”只是降低欲望,淡泊名利,放弃了外在的评价,不追求功利化上进,苟且中不见得彻底放弃诗和远方。
    在河南大学毕业典礼上,程民生教授致辞时说:“累了可以躺平歇会儿,可不敢一直躺平,躺得了初一,躺不到十五啊!”
    马克思说:“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
    宋儒吕祖谦有言,“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自安于弱,而终于弱矣;自安于愚,而终于愚矣”。
    上述材料给你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对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深感心累,只想躺平在地,不再热血沸腾”这一现象,第一段列举了三种不同的认识。这三种评价有肯定也有否定,也有折中的评价,这与后边的三则引语形成对照关系。
    程民生教授认为“可不敢一直躺平”,他没有彻底否定“躺平”。他否定的是极端的、长时间的“躺平”。生活中有许多事需要我们去做,一直消极逃避是不可取的。
    马克思认为青年的精神和品格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和品格,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应积极向上,才能担起时代的重任。
    宋儒吕祖谦认为“自安于弱,而终于弱矣;自安于愚,而终于愚矣”,他否定了“自安”式的“躺平”行为,认为社会雷要人们积极进取才能更好地发展。
    他们三人的观点更加中肯,积极而理性,都指出“躺平”还是需要警惕的。对于个人发展,社会进步来说,“躺平”都有一定危险。
    写作时,如果彻底否定“躺平”或许会忽视弱势者处于困境的诉求,完全支持“躺平”势必产生消极颓废的情绪。既不失关怀的温情,又能保持理性的冷静,才能写得深刻。论证时最好能由事及人,将认知的触角由具体的现象延伸到人生追求、社会风气、国家发展、文明走向的广阔空间,从不同的层面去理解“躺平”,以不同的视角去思考生活,写出深度和高度。
    立意:
    1.悄悄努力,默默积蓄,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奋斗姿势。
    2.理解你的“躺平”,更期待你的奔涌。
    3.躺平并非向生活缴械,重在适己而行。
    4.国不可一日无奔跑者,人不可一日无精气神。
    5.青春之我,当拒绝“丧文化”,不做“躺平”者。
    相关试卷

    2024届辽宁省大连市育明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辽宁省大连市育明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文试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辽宁省大连市育明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辽宁省大连市育明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的叙事线索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辽宁省大连育明高级中学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辽宁省大连育明高级中学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由四个部分组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