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3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文(新高考Ⅰ卷B卷)(全解全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3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文(新高考Ⅰ卷B卷)(全解全析)01
    2023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文(新高考Ⅰ卷B卷)(全解全析)02
    2023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文(新高考Ⅰ卷B卷)(全解全析)03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文(新高考Ⅰ卷B卷)(全解全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文(新高考Ⅰ卷B卷)(全解全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高考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卷

    新高考1B卷)

    语文·全解全析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小题。

    材料一:

    中华传统文化崇尚以和为贵,重视人际和善、邻里和谐、家庭和睦,这些理念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也影响着国家和社会治理方式。

    在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中,“无讼”是一个重要理念。对于息事避讼,我国古代许多思想家表达过类似的理想态度。孔子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这体现了儒家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尚“和”的主张。道家表达了谦和不争、不争而善胜的处世态度。法家虽然主张严刑重罚,但究其根本是希望通过法令滋彰来定分止争,并不希望天下纷扰不断。

    古代社会所倡导的“无讼”理念,并不是主张杜绝纷争以及解决纷争的诉讼,而是提倡努力减少纷争,并尽可能用不通过官方正式诉讼的方式解决纷争。在我国古代,有大量体现“无讼”的具体实践。比如,在民间倡导每个人自觉守规矩,遇争谦让、息事避讼,也就是说,即便遇到争议,也通过谦抑退让平息纷争,尽量避免诉讼。再如,强调官吏公正裁判,以达到减少诉讼的目的。对于必须付诸诉讼的纷争,通过公正裁断、明辨是非、晓谕百姓,尽快协调好利益关系,为百姓做好示范,从而减少类似诉讼发生。还有一种重要方式是民间调处,即不通过诉讼来解决纠纷。我国古代有较为丰富的民间纠纷调处方式,比如,明朝颁布的《教民榜文》规定:“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不许辄便告官,务要经由本管里甲、老人理断。”

    “无讼”理念及司法实践对我国古代治理产生了较大影响。社会对“无讼”目标的追求,使得礼让谦和的道德观念备受推崇,而睚眦必报则受到贬责,“以和为贵”的价值取向更加深入人心。着眼“无讼”目标,历代统治者在施行教化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对诉讼加以抑制。一方面,从制度上对提起诉讼的主体、时间、事由、形式、前置程序等予以限定,以此减少诉讼发生。另一方面,遏制滥讼,制裁和打击恶意兴讼、教唆诉讼的讼师、“讼棍”。“无讼”也体现了对古代统治者的要求,含有倡导统治者施行仁政之意。依据这种理念,统治者应“好生”“为善”,做到“制五刑而不用”,以“其身正”而致百姓“无讼”,进而达到“至治”的境界。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讼”体现了我国古代社会人们对秩序的理解和追求。

    (摘编自顾培东《认识传统社会“无讼”理念》)

    材料二:

    中国农村在国家政权力量的深刻影响和乡村工业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猛烈冲击下,已不再是费孝通先生所归纳的“乡土中国”的理想秩序。今天,农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逻辑正在发生质变,乡村法律实践的场景也随之发生变迁。在越来越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乡土社会,国家法律已日益成为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新农村建设的不可或缺的力量,“送法下乡”已有了现实需求。因而,面对送法下乡、迎法下乡的大势所趋,政府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着法治建设。在“建立民主与法制”和“依法治国”一类口号感召下,国家正式的法律制度开始大规模地进入农村社会。通过“普法”宣传和日常的司法活动,国家法形成侵蚀之气势,自上而下地改造着旧文化、旧习俗和旧思想观念,旧乡土社会的秩序形态在一定程度上被改变了。

    “送法下乡”是国家权力试图在其有效权力的边缘地带以司法方式建立或强化自己的权威,使国家权力意志的秩序得以贯彻落实的一种努力。也就是说,国家通过司法的路径进行政权建设,加强对乡村社会的管理。因此,送法下乡在一定程度上对乡村的法治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老百姓的法律意识有所增强,广大农民逐渐改变了以往“无讼观念”的纠纷解决制度,法治观念愈来愈深入人心。“送法下乡”作为国家权力的一部分深入“法律的不毛之地”,是现代法治国家法治化的策略所必要,同时也是必须的。而且,正如一些法学家所指出的,“普法运动是一种意在将当下中国整合为法律共同体的政治动员,一种表现为法权主义努力的自上而下的秩序重构,也是民族心智的现代洗礼。”

    尽管如此,我们却不能无视送法下乡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事物都是两面性的,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正如费老所述,“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没有发生相应变化之前,就简单把现代的司法制度推行下乡,其结果是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的弊病却已经先发生了。”正是由于乡土社会是一个充满乡土性不流动的社会、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一个“依法治国”无讼的社会,所以,在这样的乡土中国的社会秩序下使得送法下乡在乡村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极为有限的,甚至微乎其微。要想真正发挥积极作用,首先必须考虑现代法治的基础和乡土社会固有的社会秩序,因地制宜地开展送法下乡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推动良好的乡村法律秩序的构建。否则,一味地进行乡村普法教育宣传活动或者司法下乡,并不能使乡村建立起法治秩序,只会造成乡村社会“结构混乱”“内生权威”、出现“秋菊打官司”等种种弊端。因此,当下中国农村的乡土性质发生了变化,而且也只有发生了变化,“法律”才能下乡,“法治社会”才得以建立。

    (摘编自武慧君《论乡土社会法律秩序的构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在乡土中国的社会秩序下进行的送法下乡,其积极作用是有限的,难以使乡村建立起法治秩序,还会给乡村社会带来种种弊端。

    B.古代许多思想家都表达过类似无讼的理念,古代社会礼让谦和的道德观念跟这个无讼理念的推行有较大关系。

    C无讼是个理想的状态,无讼理念倡导下的乡土社会纷争会减少,通过官方正式诉讼的方式解决纷争的情况也会减少。

    D.政权力量的深刻影响,工业化、现代生活方式的猛烈冲击以及送法下乡的推行,使得农村社会的理想秩序发生了一些变化。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难以使乡村建立起法治秩序,还会给乡村社会带来种种弊端”错,原文是“要想真正发挥积极作用,首先必须考虑现代法治的基础和乡土社会固有的社会秩序,因地制宜地开展送法下乡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推动良好的乡村法律秩序的构建。否则,一味地进行乡村普法教育宣传活动或者司法下乡,并不能使乡村建立起法治秩序,只会造成乡村社会‘结构混乱’‘内生权威’、出现‘秋菊打官司’等种种弊端”,可见选项缺少限制条件“否则,一味地进行乡村普法教育宣传活动或者司法下乡”。

    故选A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在乡土社会蜕变过程中,要缓解法治秩序和礼治秩序的矛盾,首先要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进行改革。

    B.乡土社会非常注重教化,如果有人越出规矩,会被认为教化不够;如果有人打官司,也会被认为教化不够。

    C无讼理念对统治者和老百姓都有相应的要求,体现了我国古代社会人们对秩序的理解和追求。

    D.无论是送法下乡还是无讼,本质上都是不希望天下纷扰不断,都是为了构建良好的乡村秩序。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如果有人打官司,也会被认为教化不够”错,原文还有“强调官吏公正裁判,以达到减少诉讼的目的。对于必须付诸诉讼的纷争,通过公正裁断、明辨是非、晓谕百姓,尽快协调好利益关系,为百姓做好示范,从而减少类似诉讼发生”,可见要达到“无讼”不仅需要对百姓个人的教化,还有对官吏裁判的要求。有人打官司可能是教化不够,也有可能是官吏裁判不公正。

    故选B

    3.下列选项最符合无讼理念的一项是(   3

    A.清代崔述在《无闻集·讼论》中指出:自有生民以来莫不有讼。讼也者,事势之所必趋,人情之所断不能免者也。

    B.某地区派出所在宣传栏内张贴家训家规内容,悬挂有理让三分,冤家也成亲等宣传条幅,以传统文化助力平安治理。

    C.某电视台《生活帮》栏目与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建立联系,直面百姓生活中的盲点、疑点和难点,全力为百姓排忧解难。

    D.宋代,江西等地的蒙馆开设讼学,用《邓思贤》《公理杂字》等讼师秘本来教授生徒,积极培养优秀讼师。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关于“无讼”,材料一中这样表述:古代社会所倡导的“无讼”理念,并不是主张杜绝纷争以及解决纷争的诉讼,而是提倡努力减少纷争,并尽可能用不通过官方正式诉讼的方式解决纷争。

    A.认为诉讼的存在合理,不可避免,不符合“无讼”理念;

    B.张贴家训家规的目的是化解矛盾,避免过多诉讼,符合“无讼”理念;

    C.通过节目为百姓解决疑难问题,排忧解难,不“无讼”理念;

    D.培养优秀讼师,不“无讼”理念。

    故选B

    4材料二论证严密有力,请结合文本选择两个角度加以简要说明。4

    【答案】①结构严谨有序。材料二首先说明了“送法下乡”的必要条件;然后说明了法律在当今乡土社会的作用;接着论述“送法下乡”的积极意义以及必要性;然后论述“送法下乡”的弊端,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②论证辩证深刻。从积极意义和弊端两个方面辩证分析“送法下乡”;而且分析问题之后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③语言准确严密。如采用因果论证,表述严密,“极为有限”“甚至微乎其微”等表达准确、严密。④论证方法得当。如采用引证法,引述一些法学家的话,论证“送法下乡”的积极意义;对比论证,如论证应当如何做才能在乡村推动良好的乡村法律秩序的构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结构严谨有序。材料二首先说明了“送法下乡”的必要条件,即“中国农村……已不再是费孝通先生所归纳的‘乡土中国’的理想秩序”“农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逻辑正在发生质变,乡村法律实践的场景也随之发生变迁”;然后说明了法律在当今乡土社会的作用,“通过‘普法’宣传和日常的司法活动,国家法形成侵蚀之气势,自上而下地改造着旧文化、旧习俗和旧思想观念,旧乡土社会的秩序形态在一定程度上被改变了”,即法律改造着旧文化、旧习俗和旧思想观念,旧乡土社会的秩序形态在一定程度上被改变了;接着论述“送法下乡”的积极意义以及必要性,“老百姓的法律意识有所增强,广大农民逐渐改变了以往‘无讼观念’的纠纷解决制度,法治观念愈来愈深入人心”“‘送法下乡’作为国家权力的一部分深入‘法律的不毛之地’,是现代法治国家法治化的策略所必要,同时也是必须的”;然后论述“送法下乡”的弊端,“在这样的乡土中国的社会秩序下使得送法下乡在乡村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极为有限的,甚至微乎其微”,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想真正发挥积极作用,首先必须考虑现代法治的基础和乡土社会固有的社会秩序,因地制宜地开展送法下乡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推动良好的乡村法律秩序的构建”。

    ②论证辩证深刻。如从积极意义和弊端两个方面辩证分析“送法下乡”;而且分析问题之后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想真正发挥积极作用,首先必须考虑现代法治的基础和乡土社会固有的社会秩序,因地制宜地开展送法下乡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推动良好的乡村法律秩序的构建”。

    ③语言准确严密。如“正是由于乡土社会是一个充满乡土性不流动的社会、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一个‘依法治国’无讼的社会,所以,在这样的乡土中国的社会秩序下使得送法下乡在乡村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极为有限的,甚至微乎其微”,“正是由于……所以……”因果论证表述严密,且“极为有限”“甚至微乎其微”表达准确、严密。

    ④论证方法得当。如引用论证,“正如一些法学家所指出的,‘普法运动是一种意在将当下中国整合为法律共同体的政治动员,一种表现为法权主义努力的自上而下的秩序重构,也是民族心智的现代洗礼。’”,引述一些法学家的话,论证“送法下乡”的积极意义;对比论证,如“要想真正发挥积极作用,首先必须考虑……否则,一味地进行乡村普法教育宣传活动或者司法下乡,并不能使乡村建立起法治秩序”,正反对比,论证应当如何做才能在乡村推动良好的乡村法律秩序的构建。

    5.阅读下面《被告山杠爷》的情节概述,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乡土社会中建立法治秩序的思考。4

    群山环抱中的堆堆坪是个模范村,山杠爷是村里德高望重的人,深得村民拥戴,村里那些不守规矩且被山杠爷处理过的人不仅不记恨他,反而对他感激不尽,都说山杠爷是为了自己好,为了堆堆坪好。村民强英国虐待婆婆引起公愤,山杠爷为惩治至风邪气,当众处罚了她。强英既不服处罚,又不改正,被捆绑游街示众。当晚,脾气倔强的强英就上吊死在山杠爷的门前。山杠爷虽感意外,但自觉心中无愧……检察院的苏琴来到堆堆坪视察工作,通过一系列的调查,苏琴百感交集,但不得不告诉山杠爷,他触犯了法律得去服刑。当山杠爷被带上了手铐走出祠堂时,堆堆坪的所有人都来为他送行,在一声声“杠爷”的呼喊声中,山杠爷终于忍不住老泪纵横……

    【答案】①从依“礼”治理的角度。堆堆坪属于典型的乡土社会;这里处理矛盾的方式是由代表家长权力的山杠爷依据“礼”来处理;②从法治的角度。山杠爷处理虐待公婆的强英时处理方式不符合当今“依法治国”的理念。③“无讼”理念和“现代法治”有时会有冲突。山杠爷处理虐待公婆的强英时的做法都符合乡土社会的“无讼”理念,但却不符合“现代法治”,因此最后山杠爷受到了法律的惩处。④从如何让“送法下乡”发挥积极作用的角度。当地人们的思想观念还处于乡土“礼治”阶段,“送法下乡”势在必行;可见要发挥“送法下乡”的作用,必须考虑现代法治的基础和乡土社会固有的社会秩序,因地制宜地开展送法下乡的活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从依“礼”治理的角度。堆堆坪在“群山环抱中”中,属于典型的乡土社会;而“山杠爷是村里德高望重的人,深得村民拥戴,村里那些不守规矩且被山杠爷处理过的人不仅不记恨他,反而对他感激不尽,都说山杠爷是为了自己好,为了堆堆坪好”,可见这里处理矛盾的方式是由代表家长权力的山杠爷依据“礼”来处理;

    ②从法治的角度。山杠爷处理虐待公婆的强英时“当众处罚了她”“被捆绑游街示众”,致使强英“上吊死在山杠爷的门前”。山杠爷的处理方式不符合当今“依法治国”的理念,违背了法律,因而最终受到了法律制裁。

    ③“无讼”理念和“现代法治”有时会有冲突。山杠爷处理虐待公婆的强英时“当众处罚了她”“被捆绑游街示众”,这些都符合乡土社会的“无讼”理念,“古代社会所倡导的‘无讼’理念,并不是主张杜绝纷争以及解决纷争的诉讼,而是提倡努力减少纷争,并尽可能用不通过官方正式诉讼的方式解决纷争”;但却不符合“现代法治”,因此最后山杠爷受到了法律的惩处。

    ④从如何让“送法下乡”发挥积极作用的角度。山杠爷“被带上了手铐走出祠堂时,堆堆坪的所有人都来为他送行”,可见当地人们的思想观念还处于乡土“礼治”阶段,“送法下乡”势在必行;而材料二说“要想真正发挥积极作用,首先必须考虑现代法治的基础和乡土社会固有的社会秩序,因地制宜地开展送法下乡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推动良好的乡村法律秩序的构建。否则,一味地进行乡村普法教育宣传活动或者司法下乡……等种种弊端”,可见要发挥“送法下乡”的作用,必须考虑现代法治的基础和乡土社会固有的社会秩序,因地制宜地开展送法下乡的活动。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小题。

    陶渊明写《挽歌》

    陈翔鹤

    晚饭的时候,陶渊明看见他儿媳端出两大盘风鸡和糟鱼来。“嘿,了不起,哪里来的这许多好东西?”陶渊明惊疑而又奇怪地问。“还不是爹带来的。两边都是老人家,真是收下不好,不收下也不好。”这个聪敏的儿媳妇知道,如果公公一不高兴,他是连筷子也都不会去动的。于是她才这样惴惴地解释。

    近些年来,特别是在有了孙儿以后,陶渊明对于儿媳的神态不觉已经变得柔和、温存得多了,有时甚至有意去揣摩和投合她的心意。“总是这样时常地道谢他老人家。好,有了好菜,我们大家都来喝上几杯。阿通,你用大碗喝我的菊花酒,我喝糯米酒。媳妇儿也不能不喝。只有一个人喝酒就太没意思啦!”陶渊明的这种兴致,显然是为了要投合他儿媳的心意。

    三人围着一张矮饭桌,席地坐下。阿通喝起酒来,正同他种庄稼一样是个能手。他大口大口地喝着,在晒得黝黑的圆脸上,也不时露出一种开朗的笑容来。

    在喝过两杯之后,陶渊明不禁又发起平日爱发的感慨来了。“干嘛爸爸总爱说这些,读书有什么用?你看颜延之叔叔做了一辈子官,到头还不充军似的到始安郡去做个什么太守。依我看,还是地不哄人,你挖多少锄就能有多少锄的收成!”阿通说罢,大大地喝了一口酒,咂了一咂嘴,又用他粗大的手掌去把嘴唇抹了一下。

    “爸爸说话,你好好地听着不好吗?”儿媳妇想制止丈夫的说话。

    “不,不。他说得对,说得很对!颜延之是个好人,就是名利心重,官瘾大了点。上回他来,还同我吵架呢。他把自己诗写得不好,归于公务太忙,没有时间去推敲。其实哪里是这样。他一天到晚都在同什么庐陵王、豫章公这一些人搞在一起,侍宴啦,陪乘啦,俗务萦心,患得患失,哪还有什么诗情?没有诗情,又哪里来的好诗!他的那几首《五君咏》,还是他官做得不如意的时候写的。除此之外。可就不大高明啦。”陶渊明理了理胡须,又满满地干了一杯。

    “爸爸昨天上庐山见着那个慧远和尚没有?”庞家姑娘担心地问。

    “见是见着啦,他们正在做什么法会。这位大法师,就欢喜装腔作势,净拿些什么生啦死啦的大道理来吓唬人。”

    “‘未知生,焉知死?’还是孔老夫子说得对呀。”儿媳妇又在运用她的《论语》知识。

    “我所看重慧远和尚的,就在于三件事情:第一,他写过五篇《沙门不敬王者论》,而且博通六经,更懂得老庄的道理;第二,他不许可那个架子很大,拿富贵来骄人的谢灵运加入白莲社;第三,他竟同那个贼头儿卢循欢然道旧,一点也不怕得附逆之罪的名声。这些都是要有点胆量、修养、本领的人才能做得到的。不过我同他究竟还是两路人。关于生死的看法,我就同他有很大的不同。说来说去还是我在《归去来兮辞》里面说过的那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我主要的意见就在‘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这四句当中。尽,就是完结。凡事有头就有尾,有开头就得有个完结这不是很自然的吗?何况人活在世上多么不容易啊。以咱们家里的事来做个比喻吧,你们死过两个母亲,一个堂叔叔,一个堂姑姑,在我四十四岁的时候大火又把我们的房子烧得精光,在这段时间,几乎大半要靠向别人借贷口粮过日子。像这样,没个完结,行吗?”

    这时陶渊明已经有些醉意了,他立起身来,庞家姑娘就赶忙上前去搀扶着他,把他送入室内。

    陶渊明一觉醒来,时间只不过三更左右。桌上的一盏黯淡的菜油灯更衬托出这秋夜的萧索和静寂。他起身把灯芯拨亮了一下。本来打算下床,将自己早已打好腹稿的三首《挽歌》记下来,可是窗孔间的阵阵秋风,却使他接连打了两个喷嚏。他又感觉自己四肢无力,实在站不起来。“果然人一到秋天便大不同了啊。脚软,站不起来,这不正表明我的时间不会太多了吗?”他心里这样地嘀咕着,便放弃了要下床去动纸笔的念头。

    他从“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起,一直默念到“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止,本来这三首诗写到这里,他认为便可完结了的,可是庐山法会上慧远和尚那种专门拿死来吓唬人的情景,蓦地又在他的脑子里闪现出来了。“再在这篇诗里面表示一下我对于生死大事的最终看法吧!”于是他在诗的末尾又加上了“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两句。“‘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不错,死又算得个什么!人死了,还不是与山阿草木同归于朽。不想那个赌棍刘裕竟会当了皇帝,而能征惯战的刘牢之反而被背叛朝廷的桓玄破棺戮尸。活在这种尔虞我诈、你砍我杀的社会里,眼前的事情实在是无聊至极;一旦死去,归之自然,真是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好,这首诗,就该这样结束,不必再做什么添改的啦。”

    “‘人生实难,死之如何’!唉,脚都站不起来,老了,看来是真正的老了啊!凡事得有个结束。”

    想到这里,窗外的雄鸡,拍了拍翅膀,已高声啼唱起来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A.陶渊明退隐家园,不免要与儿子同到田间劳作,困顿的生活让他心生不平,因此常常发出些读书无用之类的感慨。

    B.陶渊明的儿子阿通是种田好手,性情开朗直率;儿媳知书识礼,这可从她的处事方式和言谈时引用《论语》内容看出。

    C.陶渊明与慧远大师志同道合,慧远大师不许可谢灵运加入白莲社等做法,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性格颇为相似。

    D.陶渊明在萧索和静寂的秋夜感受到强烈的无力感,他将打好腹稿的《挽歌》记录下来,又深入思考了生与死的问题。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A.“困顿的生活让他心生不平,因此常常发出些‘读书无用’之类的感慨”错误,“心生不平”无中生有;认为“读书无用”的是阿通,不是陶渊明,原文“干嘛爸爸总爱说这些,读书有什么用?你看颜延之叔叔做了一辈子官……”,可见说这话的是阿通。

    C.“陶渊明与慧远大师志同道合”错误,根据原文“不过我同他究竟还是两路人。关于生死的看法,我就同他有很大的不同”可见,陶渊明并不认为和他志同道合。

    D.“他将打好腹稿的《挽歌》记录下来”错误,根据原文“本来打算下床,将自己早已打好腹稿的三首《挽歌》记下来……他又感觉自己四肢无力,实在站不起来……他心里这样地嘀咕着,便放弃了要下床去动纸笔的念头”可见,他并未记录下来。

    故选B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小说对阿通饮酒时的神态、动作进行描写,表现出其在清贫生活中的乐观和知足。

    B.小说借陶渊明对颜延之和慧远二人做出的评价,侧面交代出他们的经历和思想。

    C.小说截取了陶渊明生活中的片段,通过语言和心理等描写,使故事更具有艺术性。

    D.小说的背景是司马氏集团当政,社会动荡,衬托出身处草房的陶渊明的独立人格。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D.“小说的背景是司马氏集团当政”错误,小说写陶渊明的晚年,背景应是刘裕篡晋自立,此时已然是南朝宋。

    故选D

    8文章前半部分集中叙写陶渊明的家庭生活,这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6

    【答案】①通过家庭日常的叙写,具体表现陶渊明暮年的生活状态:

    ②写陶渊明温馨和悦的家庭氛围,表现出其和易可亲的形象特点;

    ③写陶渊明家境贫寒却不慕名利,突出其固穷守节的品质;

    ④使陶渊明形象具有烟火气息,更加贴近大众,丰富立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用晚饭的时候,陶渊明看见他儿媳端出两大盘风鸡和糟鱼来”“近些年来,特别是在有了孙儿以后,陶渊明对于儿媳的神态不觉已经变得柔和、温存得多了,有时甚至有意去揣摩和投合她的心意”,通过家庭日常的叙写,具体表现陶渊明暮年的生活状态;

    “三人围着一张矮饭桌,席地坐下”“在喝过两杯之后,陶渊明不禁又发起平日爱发的感慨来了”“不,不。他说得对,说得很对……”写陶渊明一家人围坐吃饭的场景,父子二人的对话,家庭氛围温馨和悦,表现出其和易可亲的形象特点;

    “在这段时间,几乎大半要靠向别人借贷口粮过日子”,陶渊明退隐家园,家境贫寒却不慕名利,突出其固穷守节的品质;小说以一家三口吃饭前后的日常生活为叙述描写的主体,写见到儿媳端出的风鸡和糟鱼,陶渊明生出喝上两杯的兴致,儿子阿通是种田好手,性情开朗直率,儿媳知书识礼等,使陶渊明形象具有烟火气息,更加贴近大众,丰富立体。

    9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都体现了陶渊明的生死观。从本文来看,这两句诗表达的意思有何异同?6

    【答案】同:面对生死须顺应自然,不喜不惧,表现出陶渊明超脱旷达的生死观。

    异:“聊”句融入对人生的感慨,时间诸多困苦有始有终,因此无需多虑;“死”句暗含对世道不公的失望与不满,表现出超脱与忧患的冲突和拉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意思是,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意思是,人死之后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他把尸体托付给大自然,使它即将化为尘埃,同山脚下的泥土一样。

    相同之处:二者都强调面对死亡的态度,让自己的生命顺应自然之道,表现出陶渊明超脱旷达的生死观。

    不同之处:“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表示随顺随死生变化,一切听其自然,乐天知命而尽其余年。结合原文“我主要的意见就在‘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使须尽,无复独多虑’这四句当中,尽,就是完结。凡事有头就有尾,有开头就得有个完结这不是很自然的吗?”可知,这是作者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结论。确乎发自内心,而且包含着从庸俗险恶的官场引身而退的痛苦反省,不喜不惧,融入了对人生的感慨。“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结合原文“活在这种尔虞我诈、你砍我杀的社会里,眼前的事情实在是无聊至极;一旦死去,归之自然,真是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可知,暗含对世道不公的失望与不满,表现出超脱与忧患的冲突和拉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小题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说楚王曰:“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粟如丘山。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虽无出兵甲席卷常山之险折天下之脊天下后服者先亡且夫为从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也。夫虎之与羊,不格明矣。今大王不与猛虎而与群羊,窃以为大王之计矣。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两国敌侔交争,其势不两立。而大王不与秦,秦下甲兵,据宜阳,韩之上地不通;下河东,取成皋,韩必入臣于秦。韩入臣,魏则从风而动。秦攻楚之西,韩魏攻其北,社稷岂得无危哉?且夫约从者,聚群弱而攻至强也。夫以弱攻强,不料敌而轻战,国贫而骤举兵,此危亡之术也。且夫楚尝与秦构难,战于汉中。楚人不胜,通侯、执珪死者七十余人,遂亡汉中。此所谓两虎相搏者也。夫秦、楚相弊,而韩、魏以全制其后,计无过于此者矣,是故愿大王熟计之也。凡天下所信约从亲坚者苏秦,封为武安君而相燕,即阴与燕王谋破齐共分其地。乃佯有罪,出走入齐,齐王因受而相之。居二年而觉,齐王大怒,车裂苏秦于市。夫以一诈伪反覆之苏秦,而欲经营天下,混一诸侯,其不可成也亦明矣。今秦之与楚也,接境壤界,固形亲之国也。大王诚能听臣,臣请秦太子入质于楚,楚太子入质于秦,请以秦女为大王箕帚之妾,效万家之都,以为汤沐之邑,长为昆弟之国,终身无相攻击。臣以为计无便于此者。故敝邑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之从车风,须以决事。”楚王曰:“寡人年幼,不习国家之长计。今上客幸教以明制,寡人闻之,敬以国从。”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A.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虽无出/兵甲席卷常山之险/折天下之脊/天下后服者先亡/

    B.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虽无出兵甲/席卷常山之险/折天下之脊/天下后服者先亡/

    C.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虽无出/兵甲席卷常山之险/折天下之脊/天下后服者先亡/

    D.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虽无出兵甲/席卷常山之险/折天下之脊/天下后服者先亡/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法令严明,士卒甘愿临难赴死,国君威严而英明,将帅足智多谋而又勇武,不出兵则已,一出兵就能占据险峻的常山,折断天下的脊梁,天下凡是归顺在后的国家必然先遭灭亡。

    “士卒安难乐死”中,“士卒”为“安难乐死”的主语,前面断开,排除CD

    “出兵甲”为动宾结构,不断开,排除A

    故选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破从连横中涉及到的纵横,是战国时的策士进行国家间的联合或分化的手段。

    B窃以为大王之计过矣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中的含义不同。

    C执珪,楚国的臣子上朝会拿玉珪遮挡视线,以示对王的尊崇,后用来代指高级爵位。

    D下风比喻处于不利地位,亦可引申为自谦之词,文中敝邑”“寡人”“上客同属谦辞。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的能力。

    B.错误/责备。句意:臣私下认为大王的考虑错了/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

    D .“‘上客’同属谦辞”错误,“上客”指尊贵的客人,属敬辞。

    故选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张仪认为秦国地域辽阔远胜其他国家,而且军事实力和地理位置在当时都占据绝对优势,使天下臣服是早晚的事情。

    B.张仪威胁楚王,指出韩魏是秦国的天然盟友,如果楚国与秦对抗,必然会遭到三国的围攻,最终迫使楚王就范。

    C.张仪劝说楚王要认清合纵的倡导者苏秦是不值得信赖的,如果采取合纵的策略,就像以群羊对抗猛虎,必然失败。

    D.张仪以秦楚互换人质、联姻的方式表明诚意,以主动献城、两国约为兄弟之国诱惑楚王,获得了楚王的信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韩魏是秦国的天然盟友”错误,韩魏并非秦国的天然盟友。两国是在秦国的强大实力进攻之下屈从跟随围攻楚国的。

    故选B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1)夫以弱攻强,不料敌而轻战,国贫而骤举兵,此危亡之术也。4

    2)夫以一诈伪反覆之苏秦,而欲经营天下,混一诸侯,其不可成也亦明矣。4

    【答案】(1)以弱国去进攻强国,不估量对方便轻率作战,国家贫弱而又经常发动战争,这是危险的做法。

    2)像这样用一个狡诈虚伪反复无常的苏秦,想要图谋控制天下,统一诸侯,这不可能成功是很明显的了。  

    【解析】(1)“料”,估量;“轻”,轻率;“骤”,经常。

    2)“诈伪”,狡诈虚伪;“经营”,图谋控制;“混一”,统一。

    14.张仪在游说楚王的说辞中为什么要提到猛虎和羊?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3

    【答案】比喻手法。将他国比喻为群羊,将秦国比喻为猛虎。形象生动地指明双方力量之悬殊,达到威吓的目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

    根据“且夫为从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也。夫虎之与羊,不格明矣。今大王不与猛虎而与群羊,窃以为大王之计过矣”可知,猛虎和羊为比喻,将他国比喻为群羊,将秦国比喻为猛虎。形象生动地指明双方力量之悬殊,达到威吓的目的。

    参考译文:

    张仪为秦国破坏合纵推行连横策略,去游说楚王说:“秦国土地广阔占有天下一半,武力足以抵挡周围的国家,据由险山,有黄河围绕,四边都有要塞作为坚固的屏障。还有雄兵百多,战车千辆,战马万匹,粮食堆积如山。法令严明,士卒甘愿临难赴死,国君威严而英明,将帅足智多谋而又勇武,不出兵则已,一出兵就能占据险峻的常山,折断天下的脊梁,天下凡是归顺在后的国家必然先遭灭亡。再说主张合纵的人,与驱赶群羊进攻猛虎没有什么不同。虎与羊之间的力量悬殊,是再明白不过的了。现在大王不结交猛虎却结交群羊,臣私下认为大王的考虑错了。总计天下的强国,不是秦就是楚,不是楚就是秦,两国势均力敌,你争我夺,这种形式不可能使两国并立。如果大王不结交秦,秦发兵占据宜阳,韩国的上地就不能通行;秦再攻下河东,夺取成皋,韩国必定入秦投降称臣。韩国投降称臣,魏国也就会趁此时机行动。秦国攻楚国的西面,韩魏攻楚国的北面,国家哪能不危险呢?更何况合纵盟约是聚集一群弱国去进攻最强的国家。以弱国去进攻强国,不估量对方便轻率作战,致使国家贫弱而又经常发动战争,这是危险的做法。何况楚国曾与秦国发生冲突,双方在汉中交战,楚国人没有打胜,有高级爵位而战死的有七十多人,楚国的汉中之地便由此失去。这就是常言说两虎相争啊。秦国和楚国互相削弱,而韩、魏两国却保存实力,乘机进攻楚国的后方,没有比这更危险的做法了,所以希望大王要仔细考虑。在诸侯中坚持合纵联盟的苏秦,他被封为武安君,担任燕相以后,就暗地里与燕王合谋进攻齐国瓜分齐国的土地。他于是假装在燕国获罪,出逃离开燕国到达齐国,齐王于是收留了他,任命他为相国。过了两年齐王发觉他的阴谋,非常气愤,把苏秦车裂于刑场。像这样用一个狡诈虚伪反复无常的苏秦,想要图谋控制天下,统一诸侯,这不可能成功是很明显的了。现在,秦国和楚国国土相接,形势上本来是友好的国家。大王果真能听从我的劝告,我可以请秦王派太子到楚国来做人质,大王也派太子到秦国去做人质,请让秦女做大王侍奉洒扫之妾,并献出拥有万户人家的大城,收取赋税作为大王的沐浴费用,从此秦、楚两国永远结为兄弟之邦,永世互不侵犯。我认为没有比这更好的策略了。所以秦王派我呈献国书,敬候您的决定。”楚王说:“我年幼无知,不懂得国家的长远大计。现在承蒙贵客把秦王的意见告诉我,我听了您的高见后,愿把国事委托给您。”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小题

    菩萨蛮舟次青神

    【元】李齐贤

    长江日落烟波绿,移舟渐近青山曲。隔竹一灯明,随风百丈轻。

    夜深蓬底宿,暗浪鸣琴筑。梦与白鸥盟,朝来莫漫惊。

    【注】这是李齐贤奉使川蜀途中所写的一首词。白鸥盟:出自《州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跨岛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后人以与鸥鸟置餐表示毫无机心,这里是指无利禄之心,借指归隐。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这首词按照时间顺序,从日落写到灯明,然后写到夜深,再至朝来,依次叙写。

    B双关的修辞手法,既指船行,也表现了船上人心情的轻松愉快。

    C.下片写晚上人睡的情景,夜深人静,词人宿于船篷之下,暗浪拍打船舷,给人一种悲凉凄冷之感。

    D.结尾写词人梦中与白鸥结盟,早上醒来时请白鸥不要惊惧,借典抒发了词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给人一种悲凉凄冷之感”错误。结合注释可知,这首词是作者奉使川蜀途中所作,联系上片“随风百丈轻"可知词人这次出行顺风顺水。夜深人静,词人宿于船篷之下,暗浪拍打船舷,如有弹琴击筑的美妙音乐相伴入眠,是一种惬意,不是悲凉凄冷。

    故选C

    16长江日落烟波绿,移舟渐近青山曲,这里写的日落景象,与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6

    【答案】①本词这两句写的是川蜀途中所见的日落景象,重点写了烟波之色彩和青山之形状;白词写的是江南日出景象,突出江花江水的色彩。

    ②虽为不同时间的景象,但都是色彩明媚的、美丽的、迷人的。

    ③都借景抒情,体现了作者轻松愉悦的心情。李词两句写行船之人在日落时靠岸停泊看到了美景,寻到了住处,可见其心情愉悦。白词两句借美好的江南风景抒写自己回忆起江南时的愉悦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本词上片写黄昏泊舟时的情景,开头两句“长江日落烟波绿,移舟渐近青山曲”,写的是川蜀途中所见的日落景象,“长江”是舟行之处,“日落”表明天色已晚,“移舟”表明靠岸停泊,写行船之人在日落时靠岸停泊看到了美景,寻到了住处。“烟波绿”“青山曲”写了烟波之色彩和青山之形状,景色本已十分美丽,在夕阳的映照下,色彩明媚、美丽,更加迷人。借景抒情,体现了作者轻松愉悦的心情。

    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写的是江南日出景象,“日出”、“春来”,互文见义。春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在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在这里,因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联系起来,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为的是异色相映衬。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突出江花江水的色彩,借美好的江南风景抒写自己回忆起江南时的愉悦心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写周文王和孔子,表明古代伟大作品往往是圣贤在困顿中奋发努力写就的。

    (2)白居易《琵琶行》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琵琶女在梦中忆起昔日锦绣年华而感伤落泪的情形。

    (3)宋代诗人在写作中非常喜欢借花开依旧来反衬人事已非,如姜夔《扬州慢》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答案】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夜深忽梦少年事    梦啼妆泪红阑干    

    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0小题。

    中国的很多旅游景点在国内都能评到四星级、五星级,但要说世界闻名的却是      。西安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很多外国人都      ,想要一睹这穿越千年的秦将风采。

    《史记》记载,秦始皇陵是一项由当时的丞相李斯主持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了39年才得以完工的大型工程。那时候的皇帝要操劳国事家事,还要上战场,发生意外是很普遍的,所以会修建陵寝以备      ,久而久之皇帝登位就修建陵寝成为了一种传统。兵马俑就是修筑秦陵的时候同时制作的,等到秦始皇逝世后一同入陵寝陪葬。兵马俑列阵整体看起来气势磅礴,让人仿佛看到千年前秦军的浩荡声势。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西安看兵马俑,大家都感叹如此多的兵马俑竟然没有一个是完全不相同的,而且也有不少人觉得兵马俑没有颜色,看不出来区别。其实兵马俑原本都是有颜色的,只是后来都脱落了。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答案】①屈指可数  ②慕名而来  ③不时之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此处和“很多旅游景点在国内都能评到四星级、五星级”为转折关系,是说世界闻名的景点稀少,可填“屈指可数”。屈指可数:扳着手指就可以数清楚,形容数量稀少。  

    ②“西安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可见世界闻名,则此处说很多外国人是仰慕秦始皇陵兵马俑世界八大奇迹的名声而来,可填“慕名而来”。慕名而来:指仰慕名声而来。  

    ③结合“皇帝要操劳国事家事,还要上战场,发生意外是很普遍的”可知,说不上什么时候皇帝就可能死去,就会需要陵墓,和“备”结合,可填“不时之需”。不时之需:说不定什么时候会出现的需要。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

    【答案】大家都感叹如此多的兵马俑竟然没有一个是完全相同的,可也有不少人觉得兵马俑没有颜色,看不出来区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没有一个是完全不相同的”成分赘余,“不”否定词误用,删去;

    二是关联词“而且”,逻辑不当,前后句子为转折关系,改为“可”或“但是”。

    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较短的语句,使表达更简明。可以改变语序和增减少量字数,但不得改变原意。4

    【答案】秦始皇陵是一项大型工程,由当时的丞相李斯主持设计,大将章邯担任监工,它修筑了39年才得以完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首先提取句子主干:秦始皇陵是一项大型工程。

    再把修饰成分“由当时的丞相李斯主持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了39年才得以完工”单独成句。第一句承前省略主语,可改为“由当时的丞相李斯主持设计”;第二句让“大将章邯”作主语,改为“大将章邯担任监工”;第三句加上主语“它”,改为“它修筑了39年才得以完工”。

    整合以上信息得出答案:秦始皇陵是一项大型工程,由当时的丞相李斯主持设计,大将章邯担任监工,它修筑了39年才得以完工。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1-22小题。

    《红楼梦》意蕴极其丰美,叶朗教授认为,《红楼梦》的意蕴大致可以分析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红搂梦》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真实地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第二个层面,是它的悲剧性。《红楼梦》的悲剧性不简单在          ,也并不只在于四大家族衰亡的悲剧,还在于曹雪芹提出了一种审美理想,而这种审美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必然要被毁灭的悲剧。

    曹雪芹的审美理想是从汤显祖那里继承下来的,其核心是肯定“情”的价值,追求“情”的解放,追求人性解放。汤显祖讲的“情”一方面和“理”(封建社会的伦理观念)相对立,一方面和“法”(封建社会的社会秩序、社会习惯)相对立。他认为“情”是人生而有之的人性,它有自己的存在价值,          。第三个层面,是它处处渗透着作家对整个人生深刻的哲理性感悟。这种感悟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生(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一是对命运的体验和感叹。          ,而宇宙是无限的。与此相联系的,是人的命运。《红楼梦》中渗透着对人的有限生命和人的命运的最深沉的伤感,它像一声悠长的叹息,使小说弥漫着浓郁的诗意。

    21.下列句子中的括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括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A.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草拟了《关于职高语文教材编写的思考与设想》(以下简称《思考与设想》)。

    B.周朴园(点着一支吕宋烟,看见桌上的雨衣,向侍萍):这是太太找出来的雨衣么?

    C.中国哲学中的不是万境归空(空白虚无),而是空(万物的源泉)纳万境

    D.研究性文章跟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搞即兴。(其实文学创作也要有素养才能有即兴。)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句子中小括号是句内括号,表示对部分词语的解释。

    A.补充说明,补充此句的出处;

    B.补充说明,补充人物动作,属于舞台说明;

    C.解释说明;

    D.补充说明,补充与前句相对的内容。

    故选C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

    【答案】①宝黛爱情的悲剧;②不应受礼和法的限制;③人的个体生命是有限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本处是说《红楼梦》的悲剧性体现在哪里,相比于四大家族衰亡的悲剧,从浅层来看是宝黛爱情悲剧,所以本处可填:宝黛爱情的悲剧。

    ②因为曹雪芹的审美理想是从汤显祖那里继承下来的,而汤显祖讲的是“情”和“理”“法”的关系,所以曹雪所讲的“情”也是和“理”“法”有关联,但曹雪芹认为“情”是人生而有之的,有自己的存在价值,所以不应该被限制和扼杀,可填:不应受礼和法的限制。

    ③本处是说《红楼梦》渗透着作家对整个人生深刻的哲理性感悟,而后面说到《红楼梦》中渗透着对人的有限生命和人的命运的最深沉的伤感,与后文“而宇宙是无限的”相对,又形成对比,构成转折关系的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填:人的个体生命是有限的。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例文:

    大格局才有大作为

    漫画材料中有三位正在砌墙的工人,右侧工人说自己在砌墙,中间工人说自己在盖一幢高楼,左侧工人说自己正在建设一个新城市。三位工人对自己从事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有不同的认知,这体现出他们格局、视野、境界的不同。相比而言,左侧工人格局更大,境界更高,视野更宽阔。我认为做人应有大格局,大格局才有大作为。

    拥有大的格局能够奠定人生发展的基础,标明成功的方向。格局是一个人的内在素养,指的是要目光长远,不拘泥脚下,更着眼与未来;能胸襟广阔,不斤斤计较,更懂得包容;有责任担当,能践行使命,不达目的终不还……格局是一个人内在要素的布局,指引我们发展的方向,因此,要树立大格局,才能有大作为。

    为人要有格局,书写人生辉煌。谋大事者要布大局,让自己的未来有无限种可能。如今,许多人眼光太短,格局过小,限制了自我的发展。而成功者往往有大格局,正如李嘉诚诚信经验,主动担当;比尔盖茨投身公益,奉献社会;董明珠关怀下属,增加团队凝聚力……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大格局。故而,我们也应提升眼界,力求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做得更大,让自己人生未来更加出彩。

    企业要有格局,奠定发展基础。企业发展要有大的格局,能够面对挫折,百折不回。在许多优秀企业发展的历程中,正是因为格局早就了其优异的成果。正如马云在创业过程中,连续四次创业失败,而正是在失败中让他的内心格局变得强大,内心有希望,屡屡战胜挫折,最终让阿里巴巴取得伟大的成功。大的格局让企业目光长远,不畏艰险,能够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因此,企业要提升格局,拓展眼光,奠定发展的基础,才能取得辉煌的成就。

    政府要有格局,坚定理想信念。共产党人的格局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定力,守护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9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经受住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从胜利走向胜利,正是在于有大格局。正如焦裕禄同志带领兰考县人民增收致富;孔繁森同志支援边疆,奉献自我;杨善洲同志战天斗地,终将荒山变绿洲。大格局让共产党人不畏艰险,敢于拼搏,心系群众,最终赢得民心,带领我们走向新的胜利。因此,政府要有格局,共产党人要学习先进榜样,提升自我境界,拓宽自我胸怀,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不忘初心。

    由此看来,格局是获得发展,取得成功的题中之义。当下,各种社会矛盾纷繁复杂,利益交汇,问题多元,彰显出大格局的价值所在。启迪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确立大格局,有大胸怀,谋大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图画式材料作文题。

    漫画中三个工人正在砌墙。有人过来问: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人平淡地说:没看见吗,砌墙。第二个人抬头笑了笑,说:我们在盖一幢高楼。第三个人笑容灿烂地说:我们正在建设一个新城市。

    由此看来,第一个人的回答是因为只看到眼前的工作,甚至可能只感到工作的劳累和无趣;第二个人从手头的工作,联想到由每一块砖和每一堵墙构成的高楼,有了更高的追求,从而感受到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这样他能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从而享受到劳动的快乐;第三个人笑容灿烂的回答正在建设一个新城市,可看出他有着更高远到目标,正是因为他的心中有理想,有格局,有眼光,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为建设美丽的城市家园而不断地努力,不懈地奋斗,更加能够享受到劳动和创造的幸福。

    由此可以说心有多大,你的舞台就有多大;也可写理想点亮你的人生,或者写平凡的工作其实正是大事业的开始,还可写积极的态度才会创造幸福的人生,写胸怀格局决定了人生结局。

    行文思路上,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首先由漫画内容引出中心论点,理想照亮前程。然后设置分论点进行论证,一是理想对人生发展的必要性,二是理想对个人发展的指导性,可用例证法论述,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全国性的大饥荒后立志让中国人不再挨饿,亲自下试验田研究出 杂交水稻;少年周恩来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激励他投身革命,用自己的一生为革命事业作出卓绝的贡献等。最后回扣材料,重申论点,理想指导行动,并强调脚踏实地,努力奋斗,理想才能点亮你的人生。

    立意:

    1.平凡的起点,事业的开端。

    2.理想点亮人生。

    3.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4.格局决定结局。


     

    相关试卷

    2023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文(新高考Ⅱ卷A卷)(全解全析):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文(新高考Ⅱ卷A卷)(全解全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文(新高考Ⅰ卷A卷)(全解全析):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文(新高考Ⅰ卷A卷)(全解全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文(新高考Ⅱ卷B卷)(全解全析):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文(新高考Ⅱ卷B卷)(全解全析),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3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文(新高考Ⅰ卷B卷)(全解全析)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