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母题练习专题09 课内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母题练习专题09 课内文言文阅读(教师版)01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母题练习专题09 课内文言文阅读(教师版)02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母题练习专题09 课内文言文阅读(教师版)03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母题练习专题09 课内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母题练习专题09 课内文言文阅读(教师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内容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9 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干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B.安求其能千里也 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C.骈死于槽枥之间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穿井得一人》)
    D.其真不知马也 其西南诸峰(《醉翁亭记》)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A.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B.横柯上蔽(《与朱元思书》)
    C.不蔓不枝(《爱莲说》)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B.本文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开头,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点明全文主旨,突出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C.“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一句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刻画出“食马者”愚昧专横的形象。
    D.最后一段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轻轻带过,而“不知马”一句则用“也”字收住,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跃然纸上。
    【答案】
    1.B
    2.C
    3.B
    【试题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意义。A.有时 / 或许;B.都是“怎么”的意思;C.在 / 向;
    D.表示推测 / 代词,它的;故选B。
    2.此题考查的是词类活用。例句中的“策”在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用鞭子打”。A.名词用作状语,像蛇一样;B.名词作状语,在上面;C.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D.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故选C。
    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B项中“突出千里马的重要作用”理解有误,应该是突出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故选B。
    【参考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命题意图】
    此题主要考核学生文言实词、虚词、翻译、概括、筛选等能力,注意首先在基本理解文段内容的基础上作答。重视日常文言文的积累。
    【考试方向】
    1.文言实词。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各地考试大纲及近年来的中考试卷分析,今年及今后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将呈现这样几个不变的趋势:一是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的趋势不变;二是考查对象为常见的实词的趋势不变;三是题型重具体释义(含句子翻译),轻选择、判断的趋势不变:四是命题的文本材料由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趋势不变。
    2.文言虚词。在中考试题中,虽没有把文言虚词作为重点,但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的考查还是很普遍的。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繁琐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几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3.文言文翻译。中考文言语句翻译题考查的题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选择题,另一种是书面表达题。文言语句的翻译要做到三点:一是要务必准确,要忠实于原文,符合原文文意,力求字字落实。要想做到这一点,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注重积累,分门别类地牢记一定量的文言词语的活用义和通假字,翻译时尽量使用直译的方式,文中涉及到的名、号、朝代等不必译出。二是译文语句要通顺。对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倒装句、后置句、前置句)要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对文言文的省略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语意补齐;直译后如果行文不是很连贯,应增加必要的词语,使译文文意贯通,语言流畅。三是译文语言应得体、生动、优美。值得注意的是,翻译文言文切不可不辨句式,望文生义,也不可词义含混,只求大概。
    4.内容理解。要求能在对文言文的基本内容正确领会的基础上,进行初步分析。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时需要根据文段内容作进一步的延伸,即针对文段内容谈体会、感悟、认识和自己的观点,这就需要紧扣文段内容,进行开放式的回答。
    【得分要点】
    (一)文言实词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命题人往往将考查范围锁定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方面。
    1.一词多义
    一般说来,一个文言实词诸多义项之间会有一定的联系,其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他义项则是它的引申义、比喻义或假借义。如“亡”的本义是“逃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中的“亡”,用的就是它的本义。成语“亡羊补牢,犹未晚也”中的“亡”用的是它的引申义“丢失”。文言文中,“亡”通“无”,读作wú,解释为“没有”,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掌握一词多义,一靠学习课文时及时理解,二靠准确识记。我们可以通过制作卡片的形式来积累相关知识。
    2.古今异义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古今异义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如“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则泛指大大小小的一切河流。
    (2)词义缩小。如“亲戚”,古代还包括内亲,即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嫂等,现在多指旁系亲属。
    (3)词义转移。如“媵人持汤沃灌”的“汤”,古代指热水、开水,现在多指菜汤。
    (4)感情色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则成了贬义词,指品行恶劣。需要注意的是,现代汉语中的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如“地方”指土地方圆,“感激”指感动振奋,“可以”相当于“可以之”,翻译为“可凭借这个条件”。
    3.通假字
    通假,指古书上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有点像我们今天说的别字。我们在理解时,一定得找出其本字。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按“说”的一般用法,在这里讲不通,原来本字应是“悦”,“高兴”的意思。通假字的数量并不是很多,我们可逐课进行整理,先摘出原句,之后找出通假字,再写出本字,以便归纳记忆。
    4.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词性。如“一狼洞其中”的“洞”本为名词,表示“洞穴”,这里临时改变了词性,用作动词充当谓语,表示“打洞”。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古代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等。(以上四类词汇的整理归纳见第四部分《古诗文速记手册》)
    另外,在具体解答这类题目时,要看清题干要求,明确是要找出“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还是“词语意思不同的两项”。在解答的过程中,可以采用:
    1.代入法
    即以选项中左句词语的意思代入右句,看是否解释得通,以此来判断异同。
    2.排除法
    把自己有把握的选项进行排除,再在剩下的选项中进行分析比较,也可以找到答案。
    3.词性法
    根据两个词语在句子(成语)中的词性,判断两个词的意思是否相同。[来源:Zxxk.Com]
    (二)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
    1.翻译的标准和要求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和要求可概括为“信”“达”“雅”。
    (1)信。所谓“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要忠实于原文,不误解、歪曲,不遗漏,不牵强附会,不随意增删内容。
    (2)达。所谓“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通顺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的表达要求和习惯。
    (3)雅。所谓“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2.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的翻译有其原则,概括地说,就是: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1)直译。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对句子中的每个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就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并且,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运用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2)意译。意译,指在直译有困难的地方,从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出发,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3.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可概括为“扩”“换”“留”“删”“补”“调”六字,即六字诀。
    (1)扩。古汉语中有大量的单音节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把单音节词与另一个字组合,扩充为双音节词,或者直接用对应其意义的、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合成词代替。
    如:晋陶渊明独爱菊(《爱莲说》)。译为:晋朝的陶渊明偏偏喜爱菊花。
    另外,要特别注意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里的一个双音节词,如“于是”“虽然”“妻子”“以为”“交通”“可以”“卑鄙”等。
    (2)换。由于时代的原因,古代汉语中有些词的意义已经发生较大变化,用法已经改变,语法已经不用,在翻译时,应将这些古语换为今语。另外,凡是通假字,在翻译时,都要换成本字。
    如:①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汤”应翻译为“热水”。②小大之狱(《曹刿论战》),“狱”应翻译为“案件”。
    (3)留。现代汉语是继承了古代汉语并加以发展而形成的,它们之间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因而翻译时,有时需要运用保留法,即原样照搬文中词语。这主要指:
    ①古今通用的词语,如“人”“手”“心”“笔”“墨”“山”“水”“牛”“羊”“田”“大”“小”“长”“短”等。
    ②古代的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号、日期、官职名、典章制度的名称等。如: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帝王年号)、“承天寺”(地名)、“张怀民”(人名)都属专有名词,翻译时照搬即可。
    (4)删。凡是古代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语来表示它,因而翻译时无须译出。
    如:①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译为: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译为: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对于有实在意义的虚词,翻译时则不能删去。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译为:渔人对这(桃花林的景象)感到非常诧异。“之”为代词,代指前文渔人看到的景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不能删去。
    (5)补。古代汉语中常常省略一些成分,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出来。省略的成分主要有:主语、谓语、宾语、量词、介词及介词的宾语等。
    如:①(陛下)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补主语)
    ②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补谓语)
    ③箕畚运(土石)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补宾语)
    (6)调。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调整跟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文言特殊句式,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语序来表达。
    ①前置宾语后移。如: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为:我跟谁一起呢?
    ②后置状语前移。如: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译为: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
    (三)内容理解。
    1.读懂原文,整体感知,准确地把握文本所写的人、事、物、景、情等要点,并对有关要点进行辨析、判断、提炼和表述。
    2.审清题意,准确地判断提取对象,确定筛选范围,明确要求和准确回答。可参照以下步骤:
    (1)确定涉及对象(内容)。
    (2)认真审清题干中的题意和要求,充分利用题干中提示性(明示和暗示)的词语。
    (3)按要求找到答案所在语段(句),仔细辨析,得出答案。
    (4)把得出的答案代入题目,再读一遍,检验是否正确。
    (5)注意答题要求:用原文语句填空、用自己的话概括、字数限制等。
    【母题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小题。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名之者谁 有仙则名
    B.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
    C.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佳木秀而繁阴
    D.往来无不绝者 沿溯阻绝
    2.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第2段“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采用对偶手法,描写了山间变幻多姿的四季景象,两幅画面对比鲜明。
    B.第3段“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既照应了首段太守“饮少辄醉”,也凸显了作者陶醉于自己“与民同乐”政治理想的实现。
    C.本文除第1段外,每段开头都用领起词语,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D.这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画面,展开了太守与民同乐的美好场景。
    3.结合《醉翁亭记》的写作背景,谈谈你从作者身上得到怎样的人生启示?
    【答案】
    1.D
    2.A
    3.背景:政治失意、仕途受挫,仍能坚守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启示:(1)无论遭受怎样挫折,都要保持乐观旷达的胸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要有家国情怀,服务社会,贡献个人力量。(意思对,答一点即可。)
    【解析】
    1.A.命名/出名,闻名;B. 领会/“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C.秀丽/茂盛,繁茂;D.断绝/断绝;故选D。
    2.A.“变幻多姿的四季景象”有误。是早晨和傍晚的景象。故选A。
    3.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即可。《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据此得出:政治失意、仕途受挫。根据“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得出:与民同乐。综述为:虽然政治失意、仕途受挫,但是仍能坚守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在此基础上写出启示即可。如:作者在仕途失意的情况下,没有抱怨,而是积极从政,心系百姓,与民同乐,具有宽阔的胸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怨天尤人,要以他为榜样,学习他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母题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②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__)
    (2)蹴尔而与之(_________)
    (3)万钟于我何加焉(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鱼与熊掌设喻,是为了引出“舍生取义”的问题,同时暗示了“生”与“义”孰轻孰重。
    B.文中能够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C.作者以浅显的类比,严谨的说理,阐述“生”与“义”的关系,指出“生命”高于“道义”。
    D.“呼尔”“蹴尔”而与之,“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羞恶之心”,就是对“义”的坚持。
    【答案】
    1.通“避”,躲避 踩踏 益处
    2.(1)(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超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2)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了吗?(如果那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3.C
    【解析】
    1.这道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课内重点文言实词需要平时的积累识记,并且活学活用,学会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作答时,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1)大意: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辟:通“避”,躲避。(2)大意:用脚踢着给人家。蹴:踩踏。(3)大意:这种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加:益处。
    2.这道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1)重难点词语有:甚,超过。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2)重难点词语有:是,这。已,停止。本心,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3.这道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C.“指出‘生命’高于‘道义’”表述有误,应该是:指出“道义”高于“生命”。故选C。
    【母题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朝服衣冠(______________)
    ②孰视之(_______________)
    ③私我也(_______________)
    ④王之蔽甚矣(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3.选文在写作上采用了设喻说理的方法,请结合选文内容,做简要分析。
    4.请仿照示例,补充一则与“纳言”相关的事例。
    示例:唐太宗善纳魏征良言,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5.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语言艺术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答案】
    1.穿戴。 同“熟”,仔细。 偏爱。 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2.①再照镜子看看自己,又觉得远不如人家。
    ②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3.邹忌以自己和徐公比美这件事设喻,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示例一:鲁庄公采纳曹刿的建议,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
    示例二:楚王听取墨子的谏言,停止攻打宋国。
    5.忠言不一定逆耳。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①句意为:早晨(他)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服:穿戴。②句意为:邹忌仔细地端详他。孰:通假字,同“熟”,仔细。③句意为:是偏爱我。私:偏爱。④句意为:大王受蒙蔽(一定)很深了。蔽: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①句中重点词:窥,看。弗,不。句意为:再照镜子看看自己,又觉得远不如人家。②句中重点词:期年,满一年。虽,即使。进,进谏。句意为: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3.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提示,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内容,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中可知,邹忌以自己和徐公比美这件事设喻,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说服力强。据此回答即可。
    4.本题考查仿写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所给例句的格式,来补充与“纳言”相关的事例即可。可以按照“人物+纳言+结果”的格式,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来完成。如刘备听从诸葛亮的三分天下计策,在纷乱中夺得一席之地。勾践听从文种、范蠡的计策,保存了越国,最后灭了夫差。
    5.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阐述自己看法的能力。解答时关键是联系自身能阐述出自己的理由,做到言之有理。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只要能围绕“虚心接受他人意见”或“提出意见时注意说话方式”谈启示,言之成理即可。
    【母题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对下面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样子。
    B.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面对。
    C.饮少辄醉 辄:总是,就。
    D.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寄托。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B.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山间之朝暮也 名之者谁
    D.其西南诸峰 其一犬坐于前
    3.下列对文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先写“环滁”,又写其“西南诸峰”、“琅琊”、“酿泉”,写到“醉翁亭”,是按由近及远的顺序来写的。
    B.第一段还介绍了醉翁亭的得名,“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千古流传,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C.第二段写了山间朝暮和四时的景色,“乐亦无穷也”一句直接点明了作者的情感。
    D.“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将酿泉推至读者面前,先从听觉的角度,写“水声潺潺”,又从视觉的角度,写其“泻出于两峰之间”,静的峰与动的水相映成趣,更突出了滁州山水的幽静美。
    【答案】
    1.B
    2.B
    3.A
    【解析】
    1.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理解。B.“翼然临于泉上者”的“临”是“居高面下”,不是“面对”故选B。
    2.考查虚词的意义与用法。A.于:从/在;B.而:表递进/表递进;C.之:助词,的/代词,代亭子;D.其:那/其中。故选B。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项,文章第一段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的,不是“由近及远”的顺序。故选A。
    【母题五】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完成下面小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稍纵即逝
    B.计日以还 可计日而待也 不计其数
    C.益慕圣贤之道 香远益清 精益求精
    D.既加冠 既克,公问其故 既往不咎
    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翻译: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理解:前文层层铺叙,逐次陈说家境贫寒给自己读书带来的困难,道出了“遍观群书”的不易。
    B.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翻译:前辈道德声望高,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曾把言辞和脸色放得温和一些。
    理解:作者将“先达”的辞色之严与下文“俯身倾耳以请”“色愈恭,礼愈至”进行对比,目的是突出“先达”的严厉。
    3.勤奋是学有所成的重要因素。请你根据上文和下面的两则(链接材料),概括说明勤奋在宋濂、匡衡、司马光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链接材料一)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选自晋·葛洪《西京杂记》)
    (链接材料二)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选自宋·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
    【答案】
    1.A
    2.A
    3.答案示例:宋濂因为贫困无书,为了读书去借书抄录,甚至在天气最冷手指不可屈伸的时候也不放松,体现了他的勤奋;匡衡因为家贫无烛,在墙壁上凿出一个小孔,借着从小孔中映过来的光读书学习,体现了他的勤奋;司马光因为小时候背书很慢,为了学会知识,在众人游玩时,闭门不出,用功学习,多遍读书,直到能够背诵,体现了他的勤奋。
    【解析】
    1.这道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A.就/立即/就;B.计算;C.更加;D.已经;故选A。
    2.这道题考查对语句的翻译和理解。B.“目的是突出‘先达’的严厉”表述有误。应该是:目的是突出作者求师的虚心,态度的诚恳。故选A。
    3.这道题考查对比阅读的能力。根据“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可以看出,宋濂的勤奋体现在:为了读书去借书抄录,甚至在天气最冷手指不可屈伸的时候也不放松;根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可以看出,匡衡的勤奋体现在:因为家贫无烛,在墙壁上凿出一个小孔,借着从小孔中映过来的光读书学习;根据“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可以看出,司马光的勤奋体现在:因为小时候背书很慢,为了学会知识,在众人游玩时,闭门不出,用功学习,多遍读书,直到能够背诵。


    相关试卷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母题练习专题06 名著导读(教师版):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母题练习专题06 名著导读(教师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名著选段,请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母题练习专题03 辨析与修改病句(教师版):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母题练习专题03 辨析与修改病句(教师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句子是复句,看关联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5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5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共4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章详写和略写的内容各是什么?,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母题练习专题09 课内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