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3年河北省唐山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3年河北省唐山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解析)01
    2023年河北省唐山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解析)02
    2023年河北省唐山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解析)03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年河北省唐山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河北省唐山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河北省唐山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恩格斯指出,现代社会主义,“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文化血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文化滋养之源。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这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具体而言,其一,宇宙观方面。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强调人可以提升自己的境界而“与天地精神往来”。荀子既以“天行有常”强调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也以“制天命而用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这种宇宙观,与西方近代以来流行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截然不同,而与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和解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二,天下观方面。天下为公、大同世界,是儒家关于理想社会的重要思想。《尚书•尧典》曰:“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不少知识分子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相联系、相比附。其三,社会观方面。“和”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是深刻影响中国人的一个重要观念。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社会观,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理论以及关于社会关系高度和谐的未来设想,有诸多契合点。其四,道德观方面。中国人与人为善、义利相兼等伦理观、道德观,与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物质利益与精神追求并重等倡导,有相近相融之处。

    (摘编自孙来斌《科学把握“两个结合”的三个维度》)

           材料二:
           儒家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不断中国化的社会文化土壤。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绝没有脱离中国社会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今天我们要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也离不开调动传统文化资源,特别是儒学传统。
           近代以来,睁眼看世界并鼓动学习西方的人,包括推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先驱,骨子里恰恰是积极入世的、进取的,主张与时偕行、向往大同世界等儒家情结最深的人。他们的为人为学和思想行为方式,无一不是儒家式的。我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把儒家《礼记•礼运》的大同理想作为引进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文化铺垫。而且儒家的人格理想、人格操守也激励着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包含着与我们民族几代先进分子身上携带的丰富的优秀传统精神的结合。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济世救民的情怀,天下为公的理想,百折不挠的毅力,舍生取义的品格,自强不息的意识,力行实践的精神,辩证中和的智慧等等,都渗透其间。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革命、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包含了积淀在社会与民众中的儒家文化的诸因素的结合,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带有儒家思想精义与风格,色彩。新中国的构建与儒家社会的构建有着难舍难分的关系。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国富民强与我国古代经典中所强调的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方法,具有深刻的一致性和承续性。新时期的治国理政思想与儒家传统的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知行合一、民本务实的思想以及天人合德、动态平衡、具体理性等中国智慧有着内在的关联。
           费孝通先生说:“我们常常讲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那是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所以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这背后一定有中国文化的特点在起作用。”费先生针对改革开放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国两制等,谈到几点:第一,重视家庭,重视世代间的联系与培养后代;第二、和而不同,中国文化骨子里有个东西可以把不同的东西凝合在一起;第三、多元一体,共存共荣,包含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第四、能想到人家,不光想到自己,这是中国人际关系中一条很重要的东西……费先生所讲的是发生在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里的真情实事,道出了中国悠久文化的精髓。在当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儒家文化里许多优秀的东西,如仁爱、民本、民富、平正、大同、民贵君轻、兼善天下、和而不同、德法合治、知行合一、入世情怀等等,可以用来解决很多现实问题、疑难问题。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儒家文化的土壤上进行的。没有儒家文化就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所谓“中国化”,在一定意义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儒家化。当代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合则两美,离则两伤。

    (摘编自郭齐勇《儒家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土壤》)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儒家化,当代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合则两美,离则两伤。
    B.联产承包责任制折射了重视家庭、和而不同等思想内涵,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C.儒家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与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异曲同工之妙。
    D.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与中华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的价值观高度契合,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思想中的仁爱、民本、民富、平正、德法合治等思想主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融通。
    B.材料二列举费孝通对改革开放一些措施的评论,意在表明这些措施符合时代发展,具有合理性。
    C.毛泽东、周恩来等马克思主义者受到民众尊敬与拥戴,与其践行儒家人格理想、人格操守有关。
    D.只有根植中华历史文化沃土,延续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马克思主义真理才能在中国不断发展。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由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和马克思《费尔巴哈论纲》,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重在改变客观世界的实践,而儒学重在修养主观道德的实践。
    B.从张载的《正蒙•太和篇》和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可见,儒学和马克思主义都主张自然社会万事万物通过斗争而最终达到和谐。
    C.“实事求是”是毛泽东从历史典故中撷取出来的,创造性地概括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D.由《礼记•礼运》篇对于大同社会的描述和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的论述,可以看出儒家与马克思主义具有相近的社会理想。

    4.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李大钊光辉一生的写照。这两句名言化用了明代谏臣杨继盛的名句“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李大钊继承并超越了前人,找到了救国救民的“妙手”。请结合材料二对此加以评析。

    5.  如何理解“儒家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不断中国化的社会文化土壤”?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苏奴的飞行
    扎西才让

    材料一:
           苏奴要从甘南到云南去,一周之前就从网上订了机票。
           本来他想坐火车去,这位守旧的诗人觉得在铁轨上行走,每时每刻都在地上,心里踏实,但他那上高中的儿子说:“阿爸,你跟不上这个时代的发展速度啦!现在,坐现成的飞机,嗖的一声,就到了想去的地方,又快又安全,谁还坐那乌龟一样慢腾腾的家伙呢?”苏奴想说:“你小子懂个屁,我正想在漫长的旅途中消化掉心中的块垒呢。”想归想,他却没说出口,也没反对儿子的建议,还是订了机票。
           苏奴去云南的原因,是嫁到那边的妹妹突然得了重病,也许担心自己剩下的日子不多了,就想见家人一面。临死之人远隔千山万水打来的电话,仿佛就是亲情的召唤,使得苏奴对妹妹多年的怨恨之情竟在瞬间就消散了。
           挂了电话后,他有点儿恍惚,很不相信:连高中也没读完就跟着来自云南的虫草贩子私奔的女孩——他的高鼻深目性格倔强的妹妹,真的将要离开这个世界吗?
           从甘南前往兰州的途中,在大巴上,他始终沉浸在一种浓浓的悲伤中。从吃惊,到不相信,到接受那声音孱弱的妹妹命不久矣的现实,他整整用了三天时间。
           当他从大巴上下来,走进宽大的中川机场,按照儿子教他的办法笨手笨脚地从取票机上拿到那张薄薄的机票时,那消散了的悲伤又从心底泛了上来。
           他为妹妹的命运悲伤,也为自己,为机场里的其他人而悲伤。他认为,机场里这些密密麻麻的人当中的一部分,肯定也是像他这样,要去遥远的地方看望即将离开世界的人。
           这想法越来越坚定,以至于当他排队过安检口时,始终觉得身前身后的旅客都走在通往另一个世界的路程中。过了安检口,也许就是那个自己不可掌控的完全陌生的世界了!
           等到他在候机厅里变得越来越焦虑时,开始登机了。在他眼里,检票员就像引领他走向“中阴之路”的使者,当他进入完全封闭的机枪,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来,在胆战心惊中系好安全带,把身体紧紧地捆在位置上以后,他的悲伤竟莫名其妙地减弱了。
           飞机驶上了跑道。天空不晴朗,甚至可以说有点儿阴沉,这使得苏奴的心情有点儿悒郁。
           他的位置靠窗,当飞机在跑道上越来越快地滑行,继而飞速爬升时,他感觉到心脏缩成一团,胸闷气短。
           这是他第一次坐飞机,按说应该有种莫名的兴奋,可妹妹的病情严重地影响了诗人的情绪,他感受不到一丝喜悦之情。
           到平流层以后,他终于恢复到在地面时的那种还算比较舒适的状态。窗外的景致,仿佛积雪皑皑广阔无垠的南极,雪地上有规律地铺满雪撬滑行过的痕迹。整个雪原空无一人,看起来是那么空旷,让他感受到了无边的寂寞。幸亏机舱里还有三百多名和他一样沉默的乘客,这种由寂寞生发的大众都有的孤独感,才没有那么强烈。不过,这寂寞感和孤独感,在不知不觉中,竟然稀释了他的悒郁,让他的心情有所好转。
           等飞机终于抵达云南上空,雪原渐变成“棉花堆”后,“棉花堆”之间的空隙里,断断续续露出了或多或少的蓝天,也露出隐约可见的地面上的景色:山像红铜,林木和绿地是斑驳的铜锈,房舍像极了顽劣的孩子随意搭建的积木,堆砌在沟沟坎坎里,虽被随意丢弃在草丛中,却与自然融为一体,又和谐,又好看。
           这时,他心中的诗性苏醒了。他陡然发现,视野中的大自然,真的是伟大的雕刻家,每时每刻都在打磨着自身,创造出了这么壮美的景色。在这样广阔盛大的美景里,人类的存在,虽然显得特别渺小,但对人类自身而言,又是那么重要。而人类的生老病死,在大自然面前,虽说轻如云朵,甚至比眼界中那银线一样的长河里的浪花还要碎小,似乎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但依旧是不可忽视的。
           这样想着,那种对每一种生命的热爱,就像心湖里的风波那样被鼓荡起来了。突然之间,一道闪电照亮了他,他心里升起对人间万物的悲悯情怀。
           他有了一个决定:“妹妹哪,等我见到你,我一定想办法让你振作精神活下去,一定要活下去!”
           苏奴被自己的决定给弄激动了,他摸出一支笔,在手心里写下一首小诗:

    我眼前的世界啊,你是如此壮美,
    假若心中有爱,谁愿意舍得放弃?

    注:本文为“苏奴系列小说”之一。
    材料二:
    “苏奴”是个人名,在藏语里,是“富贵”的意思。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其名字,自然也有作家对该人物命运的设定。“苏奴”这一人名,因藏语方言的差异,有时翻译为“索南”。这人出现在我的小说里,就承担了我对人物的期待:虽是普通人,起点有可能是既贫又贱的,但也有着既富且贵的人生追求。为了实现命名者的祝愿和个人的追求,他得努力,得经历很多事,得有取舍,得看穿乱象。如此,他或许能成为集多种品质于一身的“人”的典范,从而实现作家依靠写作来探索复杂人性的目标。
           虽然仅仅是生活的切片,但能依稀看到苏奴真实“活着”的影子。说起“活着”,我忽然就想起余华长篇小说《活着》中的男主人公“福贵”,这名字与“苏奴”的藏语含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是一种对美好人生的追求,但能否实现梦想,还得花一生去验证。

    (节选自扎西才让《苏奴创作谈》)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苏奴觉得坐火车去云南才踏实,反映出苏奴的守旧,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速度。
    B.在飞机场苏奴觉得旅客都走在通往另一世界的路程中,说明苏奴的精神变得恍惚。
    C.苏奴这一人物形象承担了作者的期待,已成为集多种品质于一身的“人”的典范。
    D.“苏奴”的含义和《活着》中“福贵”的名字,都体现着作者对美好人生的追求。

    7.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于运用比喻描摹景象,云朵似“棉花堆”,山像红铜,房舍像极积木,形象生动。
    B.小说运用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个开始思考人类共同命运并且顿悟的诗人形象。
    C.小说选取苏奴的一个生活切片,以小见大,让读者看到苏奴在此生中真实“活着”状态。
    D.小说以一首意蕴深刻的小诗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思考想象的空间,韵味悠长。

    8.  飞机滑行起飞,苏奴的思绪随着他在机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9.  作者在构思小说时,有意将苏奴的身份设定为“诗人”,这一设计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士君子之有勇而果于行者,不以立行义,而以妄死求名,岂不痛哉!士有杀身以成仁,触害以立义,倚于节理而不议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来世。非有勇断,孰能行之?
           楚有士申鸣者,在家而养其父,孝闻于楚国。王欲授之相,申鸣辞不受。其父曰:“王欲相汝,汝何不受乎?”申鸣对曰:“舍父之孝子而为王之忠臣,何也?”其父曰:“ 使有禄于国,有位于庭,汝乐吾无忧矣。吾欲汝之相也。”申鸣曰:“诺。”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居三年,白公为乱,杀司马子期,申鸣将往死之,父止之曰:“弃父而死其可乎?” 申鸣曰闻夫仕者身归于君而禄归于亲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遂辞而往因以兵围之白公谓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勇士也,今以兵国我,吾为之奈何?”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中鸣闻之必来,与之语。”白公曰:“善。”则往取其父,持之以兵,告申鸣曰:“子与吾,吾与子分楚国。子不吾,子父则死矣。”申鸣流涕而应之曰:“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 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援样之,遂杀白公,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申鸣曰:“食君之食,避君之难,非忠臣也。定君之国,杀臣之父,非孝子也。名不可两立,行不可两全也。如是而生,何面目立于天下?”遂自杀也。

    (节选自《说苑》)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申鸣曰/闻夫/仕者身归于君/而禄归于亲/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遂辞而往/因以兵围之/
    B.申鸣曰/闻夫仕者/身归于君/而禄归于亲/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遂辞而往因以兵围之/
    C.申鸣曰/闻夫仕者/身归于君/而禄归于亲/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遂辞而往/因以兵围之/
    D.申鸣曰/闻夫/仕者身归于君/而禄归于亲/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遂辞而往/因以兵围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文中指节操,原指竹节,因竹节分段有一定的规律,故引申为节操。
    B.“子不与吾”的“与”与《六国论》中“与赢而不助王国也”相同。
    C.“因与之语”的“因”与《鸿门宴》中“因击沛公于坐”的“因”相同。
    D.“援桴鼓之”的“鼓”与《登泰山记》)中“戊申晦,五鼓”的“鼓”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人有杀身成仁的,有舍身取义的,有为坚守气节和伦理而不惧死亡的,他们在死后名声能够传播于后世。
    B.申鸣做楚相期间,楚国发生了内乱,申鸣辞别父亲率兵平叛,石乞为白公出主意,劫持申鸣的父亲来对付申明。
    C.白公用武力劫持了申鸣的父亲后,告知申鸣如果和自己一条心,就可以平分楚国,否则,就会杀掉申鸣的父亲。
    D.申鸣面对忠与孝的艰难抉择,最终选择了忠君;他振作精神,指挥作战,最终杀了白公,他的父亲也自杀身亡。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有禄于国,有位于庭,汝乐吾无忧矣。
    ②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

    14.  楚相申鸣最后为什么自杀?请简要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西河•和王潜斋韵
    曹豳
    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漫漫白骨蔽川原,恨何日已!关河万里寂无烟,月明空照芦苇。
    谩哀痛,无及矣。无情莫问江水。西风落日惨新亭,几人堕泪!战和何者是良筹,扶危但看天意。
    只今寂寞薮泽里,岂无人、高卧闾里,试问安危谁寄?定相将有诏催公起。须信前书言犹未?

    【注】①王潜斋,南宋爱国词人,遭劾无奈隐居乡间。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词一开篇,便慷慨激昂,直截了当地严厉责问,矛头所指,不言自明。
    B.“漫漫白骨蔽川原”,形容白骨遍布川野,无边无际,与曹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有异曲同工之妙。
    C.“谩哀痛”,空哀痛,与《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谩嗟荣辱”的“谩”相同,都包含着作者无尽的感慨。
    D.词的下片词人生发感慨,在寂寞乡野之中,已经没有高洁、有才能的士人,也没有人再关心国家安危。

    16.  请分析本词与姜夔的《扬州慢》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李凭箜篌引》中运用正面描写,表现音乐或激越或柔和,时悲切时欢快的句子是:“               。”

    (2) 司马迁认为文学创作多源于作者内心的怨愤,如《报仁安书》中,司马迁认为诗三百篇“        ”,《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平作《离骚》“        ”。

    (3) 古人常用镜子来表达对人生际遇的感慨,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               ”。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作为一种古老经济现象和古老文化的贫困,是一个典型的现代性问题。
           传统社会相对现代社会来说物质匮乏、生产效率低下,但物质匮乏造成的贫困现象与贫困文化是两个①            的概念。贫困文化是贫困群体所拥有的一种亚文化,当这种文化沁入到了这个民族成员的血液和灵魂中,就具有很强的韧性。
           当前,中国消除了延续几千年的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进入了后小康时代。虽说物质条件发生了②          的变化,但嵌入到民族心理中的适应性文化却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而且还形成了巨大阻力,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大了相对贫困治理的难度。
           西方传统文化中的基督教将“贫困”作为一种“恶”的文化,希望用“慈善”的方式来消除这种“恶”。中国儒家伦理奉行的是一种“善”文化,并且通过教化渠道使“善”文化成为主流。儒家将“贫困”作为一种“善”,主张用“节欲”的方式来对付“贫困”,甚至将“贫穷”作为一种“美德”来进行歌颂。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就浸淫在对贫困的这种认识和熏陶中。 “贫困”即“美德”,成为一种精神鸦片,“安贫乐道”的“贫困文化”和“贫困观念”③           地植入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液中。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中老年患者中,动脉硬化是常见病。当血管出现硬化病变后,很多人认为只要将硬化的血管变“软”就可以改善病情,并且相信通过食物和保健品可以“软化”血管。
           要想搞清楚血管是否可以“软化”,①______。这是以脂质代谢障碍为基础,动脉望增厚变硬、血管腔狭窄的一类病变。医学研究认为,动脉硬化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动脉硬化血管硬化的进程只能延缓,不能逆转,也就是说血管是无法“软化”的。
           即便血管“软化”无法实现,仍有一些被认为可以“软化”血管的方法深入人心,这些方法其实 我都知道。虽然它们统统没有用。
           ______,但经口摄入的食醋无法直接进入血液,并不能改变血液的酸碱度,而且人体血液的酸碱度是相对恒定的,不会轻易改变;还有些人认为,通过吃木耳、洋葱、大蒜等食物可以使血管“软化”,这些食物虽有降血脂的功效,对新硬化斑块的形成有延缓作用,但对已经硬化的血管病变毫无用处。还有一些商家宣称诸如卵磷脂、深海鱼油等保健品可以“软化”血管,这些保健品并不能直接作用于病变,使硬化的血管“软化”。
           因此,③______ 是不可信的。

    21.  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B.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C.今天在舞台上,矫若游龙,翩若惊鸿的那个人不就是你吗?
    D.佩洛西的台湾之行,让你清楚地看到美国政客的丑恶嘴脸。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一座高山,人们会有三种态度:一是畏惧攀爬艰难选择放弃,错过了山上美景,但却可以将时间用于领略别地的风景;二是选择出发,但在最险峻之处选择后退,虽没有看到最美的风景,但可以无悔矣;三是效于“犯其至难”,可能登上巅峰,领略奇伟、瑰怪之景观,但也可能遭遇生命之险。人生如登山,这三种态度对人生选择和社会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和解析

     

    1~5.【答案】DBA、、

    【解析】1A.“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儒家化”错,材料二说“所谓‘中国化’,在一定意义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儒家化”,选项缺少“在一定意义上”的限制,表述不准确。
    B.“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错,材料二是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
    C.“儒家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错,材料一“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说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属于中华文明,不能归于儒家思想。
    D.正确。
    故选D
    2B.“意在表明这些措施符合时代发展,具有合理性”错,结合材料二“我们常常讲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那是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所以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这背后一定有中国文化的特点在起作用”可知,费孝通的评论意在表明中国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中的作用。
    故选B
    3)材料一观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文化血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文化滋养之源”,也就是强度儒家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社会文化土壤。
    A.“马克思主义重在改变客观世界的实践,而儒学重在修养主观道德的实践”强度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不同,不符合材料一的观点。
    故选A
    4)“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正是李大钊一生奋斗的真实写照。“道义”是指为国为民的理想和志向,“铁肩担道义”就是以救国救民为己任。“文章”是指宣传马列主义,抨击反动军阀统治,歌颂革命和共产主义的文章。“妙手著文章”就是要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宣传革命。
    结合材料二“推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先驱,骨子里恰恰是积极入世的、进取的,主张与时偕行、向往大同世界等儒家情结最深的人”可知,“铁肩担道义”体现着儒家优秀传统中的担当意识,它激励着李大钊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
    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包含着与我们民族几代先进分子身上携带的丰富的优秀传统精神的结合。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济世救民的情怀,天下为公的理想,百折不挠的毅力,舍生取义的品格,自强不息的意识,力行实践的精神,辩证中和的智慧”可知,李大钊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5)结合材料二“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把儒家《礼记•礼运》的大同理想作为引进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文化铺垫。而且儒家的人格理想、人格操守也激励着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可知,儒家文化的社会理想和人格精神,为马克思主义的引进与传播做了文化与精神的铺垫。
    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革命、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包含了积淀在社会与民众中的儒家文化的诸因素的结合”“新中国的构建与儒家社会的构建有着难舍难分的关系”“新时期的治国理政思想与儒家传统的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知行合一、民本务实的思想以及天人合德、动态平衡、具体理性等中国智慧有着内在的关联”可知,儒家文化为中国革命、新中国构建、当下中国特色建设提供了积极的思想资源。

    答案:
    1D
    2B
    3A
    4)①“铁肩担道义”体现着儒家优秀传统中的担当意识,它激励着李大钊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②李大钊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5)①儒家文化的社会理想和人格精神,为马克思主义的引进与传播做了文化与精神的铺垫。②儒家文化为中国革命、新中国构建、当下中国特色建设提供了积极的思想资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精确把握重要信息,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句,逐一对照选项和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相关说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时,学生要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材料的观点,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题目要求,再结合材料内容分析作答。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时,要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
    整合文本重要信息
    l.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
    2.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
    3.归纳整合。
    4.对于选择题,要在文本中找到每个选项的出处,仔细比较选项和原文的差别,注意有无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时态、答非所问、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问题。
     

    6~9.【答案】DC、、

    【解析】1A.“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速度”错误,张冠李戴。这是儿子的看法,原文“他那上高中的儿子说:‘阿爸,你跟不上这个时代的发展速度啦!现在,坐现成的飞机,嗖的一声,就到了想去的地方,又快又安全,谁还坐那乌龟一样慢腾腾的家伙呢’”儿子认为苏奴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速度。从原文“苏奴想说:‘你小子懂个屁,我正想在漫长的旅途中消化掉心中的块垒呢’”可知苏奴想坐火车是想消解人生块垒。
    B.“说明苏奴的精神变得恍惚”错误。“他为妹妹的命运悲伤,也为自己,为机场里的其他人而悲伤。他认为,机场里这些密密麻麻的人当中的一部分,肯定也是像他这样,要去遥远的地方看望即将离开世界的人。”表现苏奴的悲悯情怀。
    C.“已成为集多种品质于一身的‘人’的典范”或然和必然错误,原文“如此,他或许能成为集多种品质于一身的‘人’的典范,从而实现作家依靠写作来探索复杂人性的目标”,或许能成为而不是已成为。
    D.正确。
    故选D
    2C.“小说选取苏奴的一个生活切片,以小见大,让读者看到苏奴在此生中真实‘活着’状态”错误,原文“虽然仅仅是生活的切片,但能依稀看到苏奴真实‘活着’的影子”,原文为依稀看到,而不是看到。“以小见大”是指从日常生活中选择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小事物以揭示重大主题。从生活切片看到真实“活着”的状态,本身就是大,不属于“以小见大”手法。
    故选C
    3)“飞机驶上了跑道。天空不晴朗,甚至可以说有点儿阴沉,这使得苏奴的心情有点儿悒郁”天空有点阴沉,苏奴心情悒郁。“他为妹妹的命运悲伤,也为自己,为机场里的其他人而悲伤”为妹妹的命运悲伤,心情低落。可概括为:飞机滑行起飞,天空有点阴沉,苏奴心情悒郁,想到妹妹病情,情绪低落。
    “到平流层以后,他终于恢复到在地面时的那种还算比较舒适的状态”“整个雪原空无一人,看起来是那么空旷,让他感受到了无边的寂寞”“这寂寞感和孤独感,在不知不觉中,竟然稀释了他的悒郁,让他的心情有所好转”苏奴的心情转好,寂寞感和孤独感稀释了他的悒郁。可概括为:飞机到平流层,看到窗外空旷的“雪原”,苏奴产生寂寞感和孤独感,稀释了悒郁。
    “这样广阔盛大的美景里,人类的存在,虽然显得特别渺小,但对人类自身而言,又是那么重要。而人类的生老病死,在大自然面前,虽说轻如云朵,甚至比眼界中那银线一样的长河里的浪花还要碎小,似乎完全可以忽略不计”“那种对每一种生命的热爱,就像心湖里的风波那样被鼓荡起来了。突然之间,一道闪电照亮了他,他心里升起对人间万物的悲悯情怀”苏奴感叹人类的渺小,对人间万物的悲悯情怀。可概括为:飞机抵达云南上空,透过云层看到和谐、壮美的景色,苏奴思索人类的命运,升起对人间万物的悲悯情怀。
    4)从人物上:“那种对每一种生命的热爱,就像心湖里的风波那样被鼓荡起来了。突然之间,一道闪电照亮了他,他心里升起对人间万物的悲悯情怀”刻画出了苏奴的对人间万物的悲悯情怀。显示出了他的超凡脱俗。“我眼前的世界啊,你是如此壮美,假若心中有爱,谁愿意舍得放弃”显示出了他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可概括为:有助于塑造一个超脱世俗、追求美好人性的人物形象。
    从结构上:“飞机驶上了跑道。天空不晴朗,甚至可以说有点儿阴沉,这使得苏奴的心情有点儿悒郁”天空有点阴沉,苏奴心情悒郁。“这寂寞感和孤独感,在不知不觉中,竟然稀释了他的悒郁,让他的心情有所好转”苏奴的心情转好,寂寞感和孤独感稀释了他的悒郁。“那种对每一种生命的热爱,就像心湖里的风波那样被鼓荡起来了。突然之间,一道闪电照亮了他,他心里升起对人间万物的悲悯情怀”苏奴感叹人类的渺小,对人间万物的悲悯情怀。情节的展开和心情的变化相结合,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可概括为:使小说中情节展开和人物情感体验的叙写合理自然,增强真实感。
    从主题上:“这样广阔盛大的美景里,人类的存在,虽然显得特别渺小,但对人类自身而言,又是那么重要。而人类的生老病死,在大自然面前,虽说轻如云朵,甚至比眼界中那银线一样的长河里的浪花还要碎小,似乎完全可以忽略不计”“那种对每一种生命的热爱,就像心湖里的风波那样被鼓荡起来了。突然之间,一道闪电照亮了他,他心里升起对人间万物的悲悯情怀”苏奴感叹人类的渺小,对人间万物的悲悯情怀。便于抒发情感,深化主旨。可概括为:便于抒发情感,有助于表达对人生的思索,深化主题。

    答案:
    1D
    2C
    3)①飞机滑行起飞,天空有点阴沉,苏奴心情悒郁,想到妹妹病情,情绪低落;②飞机到平流层,看到窗外空旷的“雪原”,苏奴产生寂寞感和孤独感,稀释了悒郁;③飞机抵达云南上空,透过云层看到和谐、壮美的景色,苏奴思索人类的命运,升起对人间万物的悲悯情怀。
    4)①有助于塑造一个超脱世俗、追求美好人性的人物形象。②使小说中情节展开和人物情感体验的叙写合理自然,增强真实感。③便于抒发情感,有助于表达对人生的思索,深化主题。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文本内容,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艺术特色,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文本内容,筛选相关信息,再结合题目要求分析作答。
    4)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时,可以从人物、情节、主题等角度分析作答。
    文字类选择题解答步骤:
    第一步:细读选项,抓关键。
    此类题4个选项,答题区域涉及文本的各个角落,因此需要仔细阅读选项,把握选项中的部分关键词语,给第二步打好基础。
    第二步:精准定位,找区间。
    根据选项中的关键性词语,迅速浏览文本,找与之匹配的关键词,从而确定选项的答题区间。
    第三步两相比较,问三问。
    两相比较就是把选项和相关区域的原文进行比较,在具体比较时可以“问三问”:选项有没有篡改内容,有没有混淆逻辑,有没有主观臆想;是否篡改了原文中表范围、程度、时间等的内容;是否混淆了原文中几个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原文中有没有此类信息。选项命制时加入了命题者的臆想,主观臆想的选项内容往往是无中生有的。
     

    10~14.【答案】CBD、、

    【解析】1)句意:申鸣说:“我听说做官的人身体归于国君,俸禄归于亲人。如今既然离开父亲去事奉国君,难道能不为国难而死吗?”于是辞别父亲前往,进而率军围攻白公胜。
    “去父事君”语意连贯,中间不断开;且“得无……乎”为固定形式,独立成句,排除AB
    “仕者”为后边句子“身归于君”“而禄归于亲”共同的主语,同时是“闻”的宾语,“仕者”后断开,排除D
    故选:C
    2B.“相同”错。答应/亲附、结交。句意:你不答应我/亲附秦国却不帮助五国。
    C.因,趁机。句意:借此机会与他交涉/趁机在座位上击杀沛公。
    D.动词,击鼓进兵/名词,更的代称。句意:于是拿起鼓槌击鼓进兵/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
    故选:B
    3D.“他的父亲也自杀身亡”表述错误,由“遂杀白公,其父亦死”可知,他杀掉白公,他的父亲也被杀了。而不是“他的父亲也自杀身亡”。
    故选:D
    4)①“使”,如果;“有禄于国”,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国有禄”,在国家享有俸禄;“有位于庭”,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庭有位”,在朝廷有地位。
    译为:如果在国家享有俸禄,在朝廷有地位,你快乐我也就没有担忧的了。
    ②“闻”,听说;第一个“食”,动词,吃;“毕”,竭尽。
    译为:我听说,吃国君之食就要为国君的事而死,接受国君的俸禄就要为国君竭尽自己的能力。
    5)“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一句的意思是:现在我不可能做我父亲的孝子了,而是国君的忠臣,我还能保全自己吗?由此可得出:申鸣认为自己忠于了自己的国家,却没有保全自己的父亲,忠孝不能两全,没有脸面活在世上。

    答案:
    1C
    2B
    3D
    4)①如果在国家享有俸禄,在朝廷有地位,你快乐我也就没有担忧的了。
    ②我听说,吃国君之食就要为国君的事而死,接受国君的俸禄就要为国君竭尽自己的能力。
    5)申鸣忠于了自己的国家,却没有保全自己的父亲,忠孝不能两全,没有脸面活在世上。

    参考译文:
    有勇气而且在行动上果断的读书人,不以树立名节实行道义,却以轻生去获取非分的名声,难道不可哀痛吗?读书人有杀身成仁,舍身犯难而取义的,为坚守气节和伦理,不惧怕死亡的危险,所以能够在他死后名声传播于后世。没有勇敢果断的精神,谁人能够做到这样?
    楚国有个名叫申鸣的读书人,在家奉养他的父亲,孝行闻名于楚国。楚王想要授给他国相的职位,申鸣推辞不接受。他的父亲说:“楚王想要任你为相,你为何不接受呢?”申鸣回答说:“为何不做父亲的孝子,却去做君王的忠臣呢?”他的父亲说:“如果在国家享有俸禄,在朝廷有地位,你快乐我也就没有担忧的了。我希望你能去做国相。”申鸣说:“好吧。”于是就入朝,楚王便授他国相的职位。过了三年,白公作乱,杀了司马子期。申鸣准备前去为国赴难,他的父亲制止他,说:“抛弃父亲去死,难道可以吗?”申鸣说:“我听说做官的人身体归于国君,俸禄归于亲人。如今既然离开父亲去事奉国君,难道能不为国难而死吗?”于是辞别父亲前往,进而率军围攻白公胜。白公对石乞说:“申鸣这个人,是天下有名的勇士,现在领兵围困我,我该怎么对付他?”石乞说:“申鸣这个人,是天下有名的孝子,领兵前去劫持他的父亲,申鸣听到此事必定前来,便可借此机会与他交涉。”白公说:“好。”就前往劫取申鸣的父亲,用兵器挟持他的父亲,告诉申鸣说:“你帮助我,我同你平分楚国。你不答应我,你的父亲就会被杀死。”申鸣流着眼泪回答他说:“当初我是父亲的孝子,今天我是国君的忠臣。我听说,吃国君之食就要为国君的事而死,接受国君的俸禄就要为国君竭尽自己的能力。如今我已不能做父亲的孝子了,只能是国君的忠臣,我岂能保全自身!”于是拿起鼓槌击鼓进兵,终于杀死了白公,他的父亲也因此死去。楚王赏给他黄金百斤。申鸣说:“吃国君的饭,逃避国君的灾难,不是忠臣。使国君的国家安定,自己的父亲却被杀死,不是孝子。忠、孝之名不能两立,忠、孝之行不能两全,像这样而活着,有什么脸面立身于天下呢?”于是自杀而死。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要结合出处、语境,整体把握语句含意,从易入手,各个突破。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进行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抓住关键词,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
    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15~16.【答案】D

    【解析】1D.“已经没有高洁、有才能的士人,也没有人再关心国家安危”表述错误。“只今寂寞薮泽里,岂无人、高卧闾里,试问安危谁寄”几句中,曹豳感叹如今有才能的人被埋没于草野之间,扶危安邦的大任由谁来担负。但下片还有着弦外之音,“高卧闾里”隐居不仕的王潜斋,正是可以负起国家安危之责的人材,而非国无能人、无人关心国事。
    故选D
    2)从两首词的共同点看,纵观姜夔的《扬州慢》全词,行文的基调都笼罩在一种悲凉凄怆的氛围中。无论是词人所见到的“荠麦青青”“废池乔木”,还是在黄昏里听到的“号角”和“空城”,还是词人自身所想到的杜牧“难赋深情”和不知亡国恨的“桥边红药”,都是一种悲剧的写照,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战争造成惨状的悲痛。本词则化用曹操《蒿里行》诗名“百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入词,对人民横遭屠戮的惨状满怀同情,深感悲愤,对南宋当权者昏庸腐败、丧权辱国的行径含恨不已,语带讥刺,同样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战争造成惨状的悲痛。
    从两首词的不同点看,姜夔的《扬州慢》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赠别》)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尽荠麦青青”。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感慨。而本词“定相将有诏催公起,须信前书犹未?”两句积极唤起处于绝望中的王潜斋,坚信他不久将东山再起,能够象张骞一样扶危安邦,收复中原。

    答案:
    1D
    2)同:本词与《扬州慢》都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战争造成惨状的悲痛。异:本词还抒发了对南宋统治者丧权误国、无所作为的讽刺;表达了对友人东山再起、挽救国家危亡的期盼。《扬州慢》则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理解诗歌的方法: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17.【答案】【小题1】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小题2】大底(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盖自怨生也

    【小题3】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解析】故答案为:
    1)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重点字:芙、蓉)
    2)大底(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盖自怨生也(重点字:愤)
    3)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重点字:鬓)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
    高考默写答题时要关注四点:
    1.理解题干的情境特征。
    2.把握词语语句的指向。
    3.体会涉及词句的暗示。
    4.细致分析各种手法。
     

    18~20.【答案】1)第一空,语境是说物质匮乏造成的贫困现象与贫困文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可填“迥然不同(迥乎不同、截然不同)”。迥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一点儿也不相同。迥乎不同:形容差别很大,完全不一样。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第二空,所填成语修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进入了后小康时代时的物质变化,强调其变化之大,可用“翻天覆地”。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也指闹得很凶。
    第三空,语境是说“安贫乐道”的“贫困文化”和“贫困观念”在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液中基础稳固,可用“根深蒂固”。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2)画波浪线句子陈述的对象是“贫困”,其特点是“一种古老经济现象”“一种古老文化”“一个典型的现代性问题”,所以可将三个特点变成“贫困”的三个谓语。即“贫困是一种古老的经济现象,又是一种古老的文化,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现代性问题”。
    3)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贫困比喻成精神鸦片。以“鸦片”对人的控制、伤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贫困’即‘美德’”思想对人的毒害。鲜明地表达了对这一文化的批判。

    答案:
    1)①迥然不同(迥乎不同、截然不同)
    ②翻天覆地
    ③根深蒂固
    2)贫困是一种古老的经济现象,又是一种古老的文化,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现代性问题。
    3)把贫困比喻成精神鸦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贫困文化”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和毒害,表达了对这一文化的批判。、、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结合语境读懂句段的意思,根据前后联系,选用意思相符的成语。
    2)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需要学生对各种句式类型有明确的认识,根据句子内容按照句式特点把句子成分进行重新组合。
    3)本题主要考查对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解答时,要仔细读画线句子,结合修辞手法的相关知识,分析句子结构,结合上下文文意综合分析表达效果。
    正确使用词语(成语),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基本词语使用的语境。
     

    21~22.【答案】D

    【解析】1)文中划线的“你”泛指所有的人。
    A.“你是萍”特指周萍本人。
    B.“你不要去拿”特指水生嫂。
    C.“翩若惊鸿的那个人不就是你吗”特指舞台上跳舞的人。
    D.“佩洛西的台湾之行,让你清楚地看到美国政客的丑恶嘴脸”泛指所有的人。
    故选:D
    2)第一空:内容上“这是以脂质代谢障碍为基础,动脉望增厚变硬、血管腔狭窄的一类病变”这是动脉硬化的定义,可知本句强调的是什么是动脉硬化。句式“要想搞清楚血管是否可以‘软化’”可推出“先要”,据此可填:先要知道什么是动脉硬化。
    第二空:内容上“经口摄入的食醋无法直接进入血液”本句强调食醋对硬化的血管的作用。句式与“还有些人认为,通过吃木耳、洋葱、大蒜等食物可以使血管‘软化’”相同。据此可填:有些人认为喝醋可以“软化”血管。
    第三空:“并且相信通过食物和保健品可以‘软化’血管”“是不可信的”“这些保健品并不能直接作用于病变,使硬化的血管‘软化’”本文是总分总结构,对首段的错误观点进行分析,以得出结论。本句强调的是通过食物和保健品可以‘软化’血管观点错误。据此可填:通过食物和保健品来“软化”血管。

    答案:
    1D
    2)①先要知道什么是动脉硬化
    ②有些人认为喝醋可以“软化”血管
    ③通过食物和保健品来“软化”血管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要结合语境读懂文中词语含义,然后结合句子内容分析选项词语含义,最后进行对比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要依据文体确定中心,理清层次确定类型,在进行筛选整合遣词造句,最后再读文段查漏补缺。
    语句补写题解题方法:
    1.依据文体 确定中心。
    2.理清层次  确定类型。
    3.筛选整合 遣词造句。
    4.再读文段,查漏补缺。
     

    23.【答案】人生百态,世间浮现
           当群山在翻涌中寻觅它的高度,你我也恰好立于山脚。仰望其高峰,是转身挥衣作别,还是去征服那高山,征服自己?
           这是人生何处行止的议题。但看世间众生如蚁,人生百态,便知没有答案,仅举中国文人问之。
           若问东坡居士,应告知,向远而行。他的一生虽有受迫,但也化为了自得之乐。他远离的是朝廷的高山。避开了钻营的人群,向远而歌。他“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又“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转身挥别高耸的山峰,径自走远,这,是一种自由。
           若问及王子猷,为何雪夜访戴,至其家门而还?自曰:“吾乘兴而往,兴尽而还,何必见戴。”王与戴之居所,有一夜舟程,王子猷见雪而喜,欲与戴同享。不畏道阻且长,却半途而返,是尽兴也,叹其为自在名流。
           不妨再问徐霞客,为何抛置家业,遍游名川?那一路跋涉,其间险阻,不足为外人道也。历漫漫风尘,得《徐霞客游记》,是直面高峰勇攀登,自得其乐也。
           夫三子者之行,何如?其上下高弱可分乎?自由、自在、自得,皆有一“自”,若得此“自”,高山平地又何异之有?
           而此“自”谓何?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自”是为各人各自之命运也。高山直立于此,攀之与否,全凭自身,愿与不愿,只此而已。
           无论我们如何抉择,都是百态中一景,便如花草树木,鸟兽鱼虫,一并点缀自然。兽贵于虫鸟,贵于花草乎?若无虫,则无鸟,无鸟则无兽。而无花草,浊气不得清,万物俱寂。由是观之,攀登之人,远行之人,半壁见海日之人,于人类这个大的共同体各尽其用,人生百态,如大道三千,是自然之理。
           诚如斯言,整日居家饱睡之徒,于世界亦有益乎?非也。如此败类,不知己为何物,胸无大志,目无远见。其未见山也,自无将高山与平山视为一景之过程,怎可谓之为百态之一?不过社会之无益蛀虫耳。
           既如此,君子又应以何立世?易经云,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与之类行,西北丧朋,乃终有庆。君子最初的人生路途是迷茫的,顺应己心才是正途。其间或有良人引路,将其摆顺,然后独立前行,是为君子之成。
           综此,山无奇异,攀登由己。只有能明辨事理,苏、王、徐三人皆为吾等“西南之朋”。但行己志,莫问前程。以稼轩词句相赠,愿似先生高举,一行白鹭青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呈现出对登山的不同态度,第一种,拒绝登山,但可以领略别处风景;第二种,选择出发,尽志无悔;第三种,迎难而上,坦然接受后果。材料最后一句点出,“人生如登山”,启发我们要从这三种态度对人生选择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出发进行思考。所给三种态度并无高下之分,每一种选择都有得有失,不同的选择取决于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只要自己感觉幸福、有意义,就是好的人生选择。选择第一种态度,可以理解为不必纠结、专注于成功,人生处处都有美丽的风景。选择第二种态度,可以理解为尽人事,听天命的一种豁达通透的人生选择,既积极进取,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坦然接受命运的给予。第三种人生选择,激流勇进,知难而上,在领略美景的同时,也接受生命可能面临的危险。写作时,当根据自己的人生追求,选择其中的一种展开论述。
    行为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不惧艰险,勇于向最难之处攻坚。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勇于攀登,会当凌绝顶,才能拥有“一览众山小”的绝美体验。不管是个人的人生也好,还是国家发展也好,在这个激烈竞争的时代,都应当有勇于向最难处攻坚的勇气。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不要贪恋眼前“躺平”的快乐,“与世无争”,“无欲无求”只是在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二、勇敢行动,脚踏实地,通往山顶的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三、目标坚定,坚持不懈,不断向上攀登,终能抵达顶峰。

    参考立意:
    1.转变思路,规避风险,乃明智之举。
    2.挑战困难,但不固执于目标,尽力无悔。
    3.不惧艰险,勇于向最难之处攻坚。
    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练,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相关试卷

    2023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有人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简答题组,选择 简答,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北省唐山市2023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这是一份河北省唐山市2023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及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3年河北省唐山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解析)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