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2-2023学年北京市顺义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2-2023学年北京市顺义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01
    2022-2023学年北京市顺义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02
    2022-2023学年北京市顺义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03
    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2023学年北京市顺义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北京市顺义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在横线上填写原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北京市顺义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1. 在横线上填写原句。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__,举匏樽以相属。(苏轼《赤壁赋》)
    ②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两句都使用了叠字,从听觉、视觉上突出了对景伤怀的感受。
    2.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观沧海》《短歌行》都是四言诗,语言质朴,节奏鲜明而感情深挚,是曹操诗歌代表作。
    B.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与柳宗元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代表作有《琵琶行》《芣苢》。
    C. 《师说》作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文章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倡导师道的回归。
    D. 近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又称格律诗,在字数、句数、声韵、平仄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比如杜甫的《登高》就属于近体诗。
    3. 费孝通认为“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除了少数例外,家并不能同时包括媳妇和女婿”。下列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古人的绝艺或独门秘方素有“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之说。
    B. 古人用“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来赞美夫妻间平等和睦的关系。
    C. 《红楼梦》中贾府这样的大家族,不仅有田产,还有私塾、祠庙。
    D. 《白鹿原》中,族长白嘉轩能以祖宗家法为由,对族人动用私刑。
    4. 对下列诗句中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中的“人道”意思是“有人说”。
    B.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中“鼓”“吹”的主语都是嘉宾。
    C. “势拔五岳掩赤城”中的“拔”“掩”都是“挺拔”之意。
    D. “暮去朝来颜色故”中的“颜色故”指“容貌依然照旧”。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登泰山记

    ㅤㅤ泰山之

    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ㅤㅤ余以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

    风雪,历

    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

    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

    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

    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及既上,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

    雾若带然。
    ㅤㅤ戊申晦,五鼓,与

    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
    ㅤㅤ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

    失。 。
    ㅤㅤ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ㅤㅤ桐城姚鼐记。

    5. 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自京师乘风雪
    乘:冒着
    B.历齐河、长清
    历:经过
    C.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居:居住
    D.其远古刻尽漫失
    漫:模糊
    6. 下列各项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______
    A.泰山之阳
    越长城之限
    B.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余始循以入
    C.余所不至也
    此东海也
    D.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与子颍坐日观亭
    7. 对下列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处在南北分界地方的,是古长城。
    B.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
    C.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只见苍老的高山上覆盖着白雪,烛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D.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8. 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泰山之阳”:“阳”指的是泰山的南面。
    B.“乾隆三十九年”:“乾隆”是清高宗弘历的年号。
    C.“戊申晦”:“晦”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D.“桐城姚鼐记”:“桐城”是明朝学者姚鼐的籍贯。
    9. 下列对《登泰山记》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本文是姚鼐的一篇登临泰山的游记,他此行是与朱孝纯之子朱颍一同从京城出发。
    B.作者开篇从地理环境落笔,山南汶水西流,山北济水东去,名山傍水,景色分外壮观。
    C.作者重点描述了日观峰处的日出景观,山水、风雪、日光,勾画出一幅壮丽的山水画。
    D.本篇游记写景角度灵活,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运用比喻手法,泰山的景色形象生动。
    10.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②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11. 请简要概述作者登泰山途中经历了哪些困难。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2. 下列诗集中,能查到曹操《短歌行》的一项是 ______
    A.《诗经》
    B.《乐府诗集》
    C.《唐宋近体诗集》
    D.《万首唐人绝句》
    13. 下列诗句,不出于《诗经》的一项是 ______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C.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D.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4. 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诗歌前四句突出写“愁”字,时光流逝,去日苦多,诗人惟恐功业不立。
    B.“但为君故”的“君”字,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人,也可以代指天下贤才。
    C.“明明如月”以下四句,是承接前文的求贤主题,极写人生苦短的忧愁。
    D.诗人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等句启发人才,要善于择枝,投效明主。
    15. 前人评论《短歌行》,认为从诗中可以读出曹操的“仁义忠厚”,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请结合本诗,写出你的看法并简述理由。
    阅读下面费孝通《乡土中国》中的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ㅤㅤ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血缘,严格说来,只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事实上,在单系的家族组织中所注重的亲属确多由于生育而少由于婚姻,所以说是血缘也无妨。
    ㅤㅤ生育是社会持续所必需的,任何社会都一样,所不同的是说有些社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有些社会却并不如此。前者是血缘的。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他们受着生命的限制,不能永久停留在那里,他们是要死的。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到现在固然很少社会能完全抛弃血缘继替,那是以亲属来担负生育的时代不易做到的。但是社会结构如果发生变动,完全依血缘去继替也属不可能。生育没有社会化之前,血缘作用的强弱似乎是以社会变迁的速率来决定。
    ㅤㅤ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世界上最用不上意志,同时在生活上又是影响最大的决定,就是谁是你的父母。谁当你的父母,在你说,完全是机会,且是你存在之前的既存事实。社会用这个无法竞争,又不易藏没、歪曲的事实来作分配各人的职业、身份、财产的标准,似乎是最没有理由的了;如果有理由的话,那是因为这是安稳既存秩序的最基本的办法。只要你接受了这原则,社会里很多可能引起的纠纷也随着不发生了。
    ㅤㅤ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空间本身是浑然的,但是我们却用了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当我们用“地位”两字来描写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据点时,这个原是指“空间”的名词却有了社会价值的意义。这也告诉我们“地”的关联派生于社会关系。
    材料二

    ㅤㅤ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着若干社会活动,最主要的是冲突和竞争;亲属是自己人,从一个根本上长出来的枝条,原则上是应当痛痒相关,有无相通的。而且亲密的共同生活中各人互相依赖的地方是多方面和长期的,因之在授受之间无法一笔一笔地清算往回。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依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地拖欠着未了的人情。在我们社会里看得最清楚,朋友之间抢着回账,意思是要对方欠自己一笔人情,像是投一笔资。
    ㅤㅤ但是亲属尽管怎样亲密,究竟是体外之己;虽说痛痒相关,事实上痛痒走不出皮肤的。如果要维持这种亲密团体中的亲密,不成为“不是冤家不碰头”,也必须避免太重叠的人情。社会关系中权利和义务必须有相当的平衡,这平衡可以在时间上拉得很长,但是如果是一面倒,社会关系也就要吃不消,除非加上强制的力量,不然就会折断的。防止折断的方法之一是在减轻社会关系上的担负。
    ㅤㅤ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往来也愈繁重,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于是“当场算清”的需要也增加了。“钱上往来”就是这种可以当场算清的往来,也就是普通包括在“经济”这个范围之内的活动,狭义地说是生意经,或是商业。
    ㅤㅤ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实质上馈赠和贸易都是有无相通,只在清算方式上有差别。
    ㅤㅤ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做的约定。在订定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法律需要一个同意的权力去支持。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
    ㅤㅤ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

    16. 依据内容,下列对材料出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字下乡》
    B.《差序格局》
    C.《无为政治》
    D.《血缘和地缘》
    17. 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单系家庭中因为生育而产生的亲属关系,都是血缘关系。
    B.依血缘去继替既不会是一个社会唯一的方式,也是不易为一个社会所完全抛弃的。
    C.谁是你的父母,是不以你的意志而发生改变的,因为那是你存在之前的既存事实。
    D.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所以人们之间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
    18.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任何社会都需要生育来持续,血缘社会用生育维系社会结构稳定。
    B.生育没有社会化之前,社会变迁越快,血缘作用就越弱,反之亦然。
    C.用血缘作为分配各人的职业、身份、财产的标准,是最没有理由的。
    D.血缘社会关系中也必须避免太重叠的人情,因为要注意各方平衡。
    19. 结合材料一、材料二,下列不属于乡土中国的基本特征的一项是 ______
    A.血缘决定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
    B.社会结构稳定,缺乏变动。
    C.地缘是血缘的投影,和血缘不分离。
    D.社会活动受到血缘关系的制约。
    20. 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契约社会”的特征。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微塑料入侵

    ㅤㅤ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这一概念是2004年由英国的科研人员首次提出来的。微塑料有片状、线状或块状等很多形态,由于体积小,肉眼常难以辨别。微塑料多见于各种海洋生物,主要存在于鱼类的组织器官中。2015年,联合国海洋环境保护科学问题联合专家组认为,海洋中微塑料与大型塑料垃圾对海洋生物的危害程度相同。2018年1月,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的科考队员在南极鲍威尔海盆中,发现小于0.3毫米的微塑料,说明微塑料的污染已遍布全球各个角落。
    ㅤㅤ依据微塑料来源,可分为原生和次生微塑料。原生微塑料是指在制造出来时体积就很小的塑料片或者粒,如牙膏、磨砂洗面奶等日用品中的柔珠,这些微小的塑胶颗粒,被众多洗护产品用来增加液体密度、去除角质,同时也让产品变得新鲜好看。而次生的微塑料是指那些暴露在外界的塑料垃圾,在光照、风力和洋流的共同作用下分解而成的塑料碎片。
    ㅤㅤ塑料耐用、成本低、可塑性高,已经广泛使用在工业及日常用品中,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同时,普通的塑料无法生物降解,只会碎裂成更小的塑料碎片,这些都是微塑料的来源。有关资料显示,海洋中大约有80%的塑料碎片来自陆地的污染,还有20%来自船舶的活动。据估计,目前全球有超过5亿件,至少25万吨的塑料浮在海洋中。
    ㅤㅤ微塑料是如何进入人体内的,目前还不十分清楚。按照常理,应该是经口进入人体的,我们食用的海产品、饮用的瓶装水等,可能是人体内微塑料颗粒的主要来源。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在牡蛎、贻贝和鱼类等食物中,甚至饮用水、海盐、蜂蜜中都发现了微塑料。
    ㅤㅤ如此严重的微塑料污染,引起了人们的担忧。大量微塑料会对健康产生什么影响?应该说,这是一个全世界都关心的问题,许多机构和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也不相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2017年的调查认为,人体摄入的微塑料90%以上不会被人体吸收,微塑料可能不会对人类造成危害。但也有研究认为,人类摄入的微塑料,【甲】大部分随粪便排出,【乙】仍会有少量存留在体内,长期蓄积下来,【丙】可能造成危害。这是因为塑料本身和塑料吸附的成分,都可能影响人们的健康,如微塑料表面可以吸附许多细菌和真菌,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微塑料这个载体,将病原微生物带入人体。
    ㅤㅤ有研究表明,直径小于20微米的塑料颗粒可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这些细小的颗粒,对人类可能是有害的。目前,每个成人每年通过呼吸、饮水、食用海产品所摄取的微塑料可高达32000个。尽管微塑料对于人类的影响还没有定论,但潜在的危险是存在的,从源头减少微塑料势在必行。
    (取材于纪光伟的同名文章)

    21. 在文中【甲】【乙】【丙】三处,依次填写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尽管
    但是

    B.尽管
    所以

    C.因为
    所以

    D.因为
    但是

    22. 下列有关“微塑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微塑料体积微小,肉眼难辨,发现较晚,因此完全没有引起人们关注。
    B.2018年南极地区发现微塑料,说明微塑料污染已遍布全球各个角落。
    C.塑料耐用、成本低、可塑性高,已经广泛使用在工业以及日常用品中。
    D.人体摄入的微塑料多数不会被人体吸收,可能不会对人类造成危害。
    23. 下列对文章行文思路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微塑料的形态——微塑料来源——如何进入人体——对人的危害
    B.微塑料的形态——来自何方——微塑料的特点——对人是否有害
    C.整体介绍微塑料——来自何方——如何进入人体——对人是否有害
    D.整体介绍微塑料——微塑料来源——微塑料的特点——对人的危害
    24. 周六学校组织同学参加“社区义务劳动”,你的好友因要与其好友聚会而不愿参加。请你给这位好友发一条微信,鼓励、劝说他(或她)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该活动。要求150字左右。
    25. 请以“冬天的汗水”为题目,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不超过150字。
    26. “必由之路”意思是必定要经过的道路,也可引申为事物必须遵循的规律或做事必须遵守的法则。国家的发展,个人的进步,都有一些路是绕不开的,是必须走的。“必由之路”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ㅤㅤ请以“说必由之路”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27. 请以“节日”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答案和解析

    1.【答案】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解析】故答案为:
    (1)侣鱼虾而友麋鹿    驾一叶之扁舟(重点字:麋、扁)
    (2)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重点字:萧、滚)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
    《赤壁赋》名句辑录: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4)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5)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2.【答案】B
    【解析】B.“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与柳宗元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错误,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题,重点把握相关的文学常识,再具体比对选项,得出答案。
    新乐府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体诗。虽辞为乐府,已不被声律。“新乐府”在古代文学史上,即“新题乐府”,相对于古乐府而言。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不再以入乐与否作标准。新乐府诗始创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

    3.【答案】A
    【解析】A.“传男不传女”体现父系特征,“传里不传外”体现了媳妇女婿是外家人。
    B.是乡土社会夫妻情感关系的矜持表现。
    C.表现了乡土社会的家族承担了生育之外的许多事业。
    D.表明乡土社会的家族是讲纪律和服从,而排斥私情的。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材料观点,把选项内容与之进行比较。
    论点和论据之间是被证明和证明的关系,论点也叫论断,它是作者所持的一个观点。在逻辑学上,论点就是真实性需要加以证实的判断,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也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明确地表示着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论据是逻辑学指用来证明论点的判断依据,它是根据其论点本身的性质和特征来进行描述概括的,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类。事实论据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

    4.【答案】A
    【解析】A.正确。
    B.“‘鼓’‘吹’的主语都是嘉宾”理解错误,主语都是“我”。
    C.“‘拔’‘掩’都是‘挺拔’之意”解释错误,“拔”是“超出”,“掩”是“遮蔽”。
    D.“‘颜色故’指‘容貌依然照旧’”解释错误,应是“容貌衰老”,“故”是“旧、老”。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词释义的判断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各个选项的词语,结合语境判断加点词语的释义,作出正确的选择。
    辨别词语释义的方法:
    1.替换法;2.组合法;3.望文生义法;4.结合语境比较法。

    5~11.【答案】C、B、C、D、A、、
    【解析】(1)C.译文: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居”,停留。
    故选:C。
    (2)A.都是结构助词,的。
    B.介词,在;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不译。
    C.助词,用在句末表判断,不译。
    D.都是连词,表并列,和。
    故选:B。
    (3)C.理解有误,“苍山”理解为“苍老的高山”有误,应解释为“青山”;“烛”不是“烛光”,是动词“照亮”。正确译文为: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故选:C。
    (4)D.“明朝学者姚鼐”有误,姚鼐是清朝的学者。
    故选:D。
    (5)A.“他此行是与朱孝纯之子朱颍一同从京城出发”分析有误,从原文“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来看,他是一个人从京城出发的,也不是朱孝纯之子,是朱孝纯,字子颍。
    故选:A。
    (6)①极天:天边;采:通“彩”,彩色。译文: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
    ②当道:对着道路;不及:赶不上。译文: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7)“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句,写出了路途长——有七千多石级。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此两句写出了行程艰难——需翻越山岭,经过山崖。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写出了登山比较危险——石磴因雾气及结冰而打滑,易失足。

    答案:
    (1)C
    (2)B
    (3)C
    (4)D
    (5)A
    (6)①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
    ②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7)路途长——有七千多石级。
    行程艰难——需翻越山岭,经过山崖。
    比较危险——石磴因雾气及结冰而打滑,易失足。

    参考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南面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岱祠,还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宫在碧霞元君祠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姚鼐记述。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分析关键实词、虚词、词类的活用等知识点理解是否正确。
    (4)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5)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6)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12~15.【答案】B、C、B、
    【解析】(1)《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所以能查到曹操《短歌行》的是《乐府诗集》。
    故选B。
    (2)C.“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故选C。
    (3)B.“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人”错,本来在《诗经》中,这“君”只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在这里则具有了广泛的意义: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都可以自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沈吟《子衿》一诗的思念对象。
    故选B。
    (4)同意。“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开头八句里,曹操一出场就开始说愁,愁得很不得了。甚至需要以酒解忧,那么他在愁什么呢?“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在这八句里曹操连续用典,“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在这句话里,曹操变身幽怨的小女子,在想念自己的心上人。(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在这里,曹操用另一个角度说出了自己对贤才的渴求。“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这一句,曹操虽然没有引用,但是却暗含了他想对贤才说的话,那就是“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含而不露的表现了自己的心志。“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出自《诗经•小雅•鹿鸣》。描写的是宾主欢宴的情景。曹操在这里暗示人才,如果人才来的话他将会以宾客之礼相待。其实文章写到这里,许多人就应该点出自己的意思了。但是曹操作为一代文章大家。即使文已过半也没有直接说出自己求才的心志。
    然后又是八句,“皎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这八句曹操又和第一部分第二部分联系起来,首先,前四句,是对第一部分的一个照应,也说了自己对缺少贤才的忧愁。然后,后四句,是对第二部分的一个强调和照应,说明了贤才到来的情景。“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而曹操对贤才的渴求也不会有终尽。然后再看最后八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八句,可谓是曹操本文的一个主旨,也是本文的一个点睛之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这四句中,曹操在告诉人才:“你不要犹豫不定,也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其实内含的意思就是“不要犹豫啦,快来找我吧。”曹操以这一句,来劝告在三国鼎立局势下,犹豫不定的人才们。曹操对这些人并没有显现出鄙陋之情。反而是表现出一种关心之情,体贴之意。然后再看最后四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首先,这四句中的前两句和‘‘皎皎如月,何时可辍”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都说明了曹操对于人才的无限渴求。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两句用的是周公旦的典故,曹操将自己比喻成周公旦,表示了自己的求贤若渴。

    答案:
    (1)B
    (2)C
    (3)B
    (4)同意。通过阅读《短歌行》,我们可以看到曹操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了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曹操运用比喻:以明月比喻贤才,以明月不可掇比喻贤才难得。以乌鹊择木而栖比喻贤才的徘徊歧路,表达对他们前途的关切。以“山不厌高,还不厌深。”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宽阔胸襟。诗人采取用典:以周公吐哺的典故,表示要虚心待贤,使天下贤士归心。总的说来,这首诗虽然充满了深沉的忧叹,但是其中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激荡着一股慷慨激昂的感情,体现了曹操的“仁义忠厚”。

    译文: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的岁月有多少。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逝去的时光实在太多!
    宴会上歌声慷慨激昂,心中的忧愁却难以遗忘。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豪饮美酒。
    有学识的才子们啊,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只是因为你们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在原野吃着艾蒿。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
    心中深深的忧思,喷涌而出不能停止。
    远方宾客穿越纵横交错的田路,屈驾前来探望我。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重温那往日的恩情。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喜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几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于我。

    赏析:
    《短歌行》原来有“六解”(即六个乐段),我们现在按照诗意分为四节来读。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在这八句中,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得不得了。那么愁的是什么呢?原来他是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试想连曹操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居然在那里为“求贤”而发愁,那该有多大的宣传作用。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贤才”的话,看了这些话就不能不大受感动和鼓舞。他们正苦于找不到出路呢,没有想到曹操却在那里渴求人才,于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为有才的许许多多人,就很有可能跃跃欲试,向他“归心”了。“对酒当歌”八句,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所以一经分析便不难看出,诗中浓郁的抒情气氛包含了相当强烈的政治目的。这样积极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所以才说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通过这样的调子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所以说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就用他的名字来作酒的代称)。“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反动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清人陈沆在《诗比兴笺》中说:“此诗即汉高祖《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人生几何’发端,盖传所谓古之王者知寿命之不长,故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这可以说基本上懂得了曹操发愁的含意;不过所谓“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还未免说得迂远。曹操当时考虑的是要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统一全中国。与汉高祖唱《大风歌》是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政治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同时,“但为君故”这个“君”字,在曹操的诗中也具有典型意义。本来在《诗经》中,这“君”只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在这里则具有了广泛的意义: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都可以自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沈吟《子衿》一诗的思念对象。正因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倘若借用音乐来作比,这可以说是全诗中的两个“主题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这两个“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表面看来,意思上是与前十六句重复的,但实际上由于“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那就是说“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掇”通“辍”,“晋乐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止的意思;高中课本中“掇”的解释为:拾取,采取。何时可掇: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说这种话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现,因为曹操不断在延揽人才,那么后来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所以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这说明他看出了这四句是比喻,但光说“客子”未免空泛;实际上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旁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人满之患”。借用了《管仲•行解》中陈沆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蜀吴,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亦见《诗比兴笺》)这些话是很有助于说明本诗的背景、主题以及最后各句之意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曹操诗歌的写作年代及当时的诗歌特点,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出处的辨析能力。解答时,要了解诗歌的出处,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对作者形象进行评价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结合相关意象及其特点来分析诗歌,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理解诗歌的方法: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16~20.【答案】D、D、A、C、
    【解析】(1)根据“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可知,材料来源于《血缘和地缘》。
    故选D。
    (2)D.强加因果。依据原文“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因果推论不成立。
    故选D。
    (3)A.正确。
    B.依据原文“生育没有社会化之前,血缘作用的强弱似乎是以社会变迁的速率来决定”,缺乏前提“生育没有社会化之前”。
    C.依据原文“社会用这个无法竞争,又不易藏没、歪曲的事实来作分配各人的职业、身份、财产的标准,似乎是最没有理由的了”,过于武断,原文有“似乎”一词。
    D.依据原文“如果要维持这种亲密团体中的亲密,不成为‘不是冤家不碰头’,也必须避免太重叠的人情,社会关系中权利和义务必须有相当的平衡”,因果倒置。
    故选A。
    (4)C.地缘不是乡土中国的基本特征,由材料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可知。
    故选C。
    (5)①依据原文“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从商业里发展出来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
    ②依据原文“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崇尚契约精神,以契约完成权利义务的清算。
    ③依据原文“在这里是冷静地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④依据原文“在订定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法律和信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答案:
    (1)D
    (2)D
    (3)A
    (4)C
    (5)①从商业里发展出来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②崇尚契约精神,以契约完成权利义务的清算。③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④法律和信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1)本题考查对材料出处的分析。解答此题需要深入分析文本内容。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3)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4)本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阅读社会科学类非连续性复合文本,首先,应梳理文本的结构,辨析清楚文本一共由几部分组成;其次,要根据材料的出处,从标题要素入手,整体把握各则材料的大致内容;最后,聚焦图表中的数据、报告中的结论、评论中的观点等关键信息,多元组合,整体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要义。有些文段没有明显中心句,必须对几个互有关联的句子进行意义整合,进而明确文本的主要观点。

    21~23.【答案】D、B、B
    【解析】(1)结合“大部分随粪便排出”“仍会有少量存留在体内”分析,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转折,需要用“尽管”,排除A、B项。结合“长期蓄积下来”“可能造成危害”分析,“长期蓄积下来”自然会造成危害,表示在某种条件或情况下自然怎么样,用“就”,排除C项。
    故选D。
    (2)A.“因此并没有引起人们关注”错误,属于强加因果。而且原文第五段说“如此严重的微塑料污染,引起了人们的担忧”,说明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了。
    C.“微塑料广泛地存在于工业及日常用品中”错误,原文第三段为“塑料耐用、成本低、可塑性高,已经广泛使用在工业及日常用品中”,应该是“塑料广泛地存在于工业及日常用品中”。
    D.“即可避免微塑料的危害”错误。结合第五段“人体摄入的微塑料90%以上不会被人体吸收,微塑料可能不会对人类造成危害”分析,原文只是说“可能”。
    故选B。
    (3)结合第一段内容“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微塑料有片状、线状或块状等很多形态”“微塑料多见于各种海洋生物,主要存在于鱼类的组织器官中”等分析,先主要介绍微塑料的形态。
    第二段主要介绍“依据微塑料来源,可分为原生和次生微塑料”。结合第四段“微塑料是如何进入人体内的,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分析,主要论述如何进入人体。
    结合“如此严重的微塑料污染,引起了人们的担忧。大量微塑料会对健康产生什么影响?应该说,这是一个全世界都关心的问题,许多机构和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也不相同”“尽管微塑料对于人类的影响还没有定论,但潜在的危险是存在的,从源头减少微塑料势在必行”等分析文章后半部分主要分析微塑料对人是否有害。综合分析,B项正确。
    故选B。

    答案:
    (1)D
    (2)B
    (3)B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与应用。解答本题,需要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与原文相关信息进行对比,进而辨析选项正误。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行文思路的理解与分析。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就是理清文章的层次脉络,由此辨析选项。
    信息判断类题目的方法:
    ①材料与选项对照法,把阅读材料与选项进行一一对照,判断它们的正误。
    ②材料整合处理法,对所列材料进行整合与分析,印证选择或判断的正误。
    ③关注细节法,关注材料中的细节,进行比较鉴别,特别是容易忽略的部分。

    24.【答案】审读材料可知,事件是参加“社区义务劳动”,因此劝说的中心围绕“义务劳动”进行劝说,说明“义务劳动”带来的优势。

    答案:
    劳动是光荣的,积极参加义务劳动有利于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养成亲社会行为习惯;有利于增长才干,培养社会实践能力。承担责任是自尊自信的表现,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互帮互助的社会,人们只有各自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拟写劝言。首先把握事件,再从事件的利弊出发,写出理由,整理得出答案。
    语言交际的重点在于语言得体、条理清晰、内容得当。要做到:1.言之有“礼”,即得体,根据特定的情景采用得体的用语;2.言之有“物”,即内容,要摒弃不合实际的空话、套话,话语力求清楚明白;3.言之有“序”,即语序,注意事物内在的联系及因果关系,力求意明句畅;4.言之有“节”,即简明,答题时要符合题目要求,简明有序作答,字数适中,标点恰当。

    25.【答案】冬天的汗水       冬天来了,人们纷纷穿上了厚厚的棉袄,戴上了帽子,围上了围巾,做好了御寒的准备,但是在这寒风刺骨的大街上却有一位身穿薄棉袄,脚上穿着一双最普通的解放布鞋,面前放着两个筐子,筐子里面装着大白菜,这个人就是我的母亲,为了凑齐我的学费,在这寒冷的冬天,她没有在家里烤火,而是选择在天蒙蒙亮的时候就出来卖菜,随着太阳的升高,街上的人越来越多,妈妈摊子前的人也越来越多了,随着人得数量的越来越多,妈妈逐渐开始忙不过来,我赶紧上前去帮她,等到卖完之后,我抬头看妈妈,发现妈妈的额头上出现了细细的汗水,见此,我内心十分的愧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微写作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描写类微写作的特点,理解题目要求。题干要求以“冬天的汗水”为题目,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写作时注意题目要求。
    描写类微写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1.增强对人对事的观察力。因为描写类微写作通常要求学生描写人物心理,或者描摹人或物的外观,或者描写一些动作和场景等,所以需要考生平常有敏锐的观察力,这样有助于考生在面对此类微作文时可以游刃有余。
    2.牢记经典描写段落。考生在日常学习的时候,经常会学到一些课文,其中有一些在描写方面十分精彩,而老师也通常会要求同学背下来。因此考生们可以借鉴这些描写方法,可以让自己的微作文更出彩。
    3.经常积累好词好句。有时候一些好词好句会成为微作文的制胜法宝,考生在写描写类微作文时可以联想一些精彩词语、诗词或名句,这样可以让你写出的微作文更有文化底蕴。

    26.【答案】说必由之路
          生活中有许多人渴望成功,急切地寻找机遇。可当机遇来临时却又失之交臂,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只有善于发现机遇,抓住机遇,才能叩响成功之门。成功的必由之路是抓住机遇。
          有一个年轻人一路上遇到很多机遇,却因为准备不足,缺乏必要的知识与能力而痛失良机。当他想追回时,却再也找不到了。这是因为机遇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怪东西。它们转瞬即逝,一旦错过就很难再找回来!
          爱因斯坦说过:“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有当你做了充分的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后,机遇才会不期而至,你才会发现机遇,抓住机遇。
          有人常叹息自己的怀才不遇,其实,他们往往是抱怨有余而才气不足,“才”是“遇”的基础,有才才会被遇。一位作家曾生动地把机遇比作梯子两边的侧木,本人的才学和能力犹如梯子中间的横木,二者兼有,才能成为攀向成功的梯子。如果缺乏知识和才能,即使与机遇不期而遇,也只能坐失良机。因此,与其悲叹怀才不遇,倒不如先检讨自己的实力与底气如何,想一想,果真机遇惠顾,自己到底有没有能力抓住机遇。通过反思不停地修正自己的行为,积累知识和才能,才会有能力拥抱机遇。
          要想抓住机遇获得成功,还必须有敏锐的思维和创新的意识。
          鲁班被茅草划破手指,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锯子;牛顿看见苹果落地,触发了灵感,发现了万有引力……手指被划破过的人何止千万,发现苹果落地现象的也不止牛顿一人,为什么只有鲁班、牛顿能成功?是因为他们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创新。
          要想抓住机遇,还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有时你已经具备了足够的知识和才能,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是由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机遇仍然会与你擦肩而过,这时千万不能放弃,要一如既往的坚持下去。“神七”英雄翟志刚、刘伯明等人如果第一次没有被选上就放弃了,他们可能就没有第二次机会,他们就不会成为航天英雄了!
          因此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锲而不舍地努力,机会一定会垂青于我们。
          让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把握住生命中的每一次机遇,走向成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要求以“说必由之路”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对于“必由之路”,命题前已给出明确的解释:“必由之路”意思是必定要经过的道路,也可引申为事物必须遵循的规律或做事必须遵守的法则。国家的发展,个人的进步,都有一些路是绕不开的,是必须走的。所以考生审题并不难,考生可根据自己的体验,即可写个人进步与成功的必由之路,也可以写国家发展等的必由之路,关键是对“必由之路”是什么的阐释。写出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
    立意提示:
    1.奋斗是必由之路。
    2.读书时必由之路。
    3.团结是必由之路。
    4.坚持是必由之路。
    5.独立是必由之路。
    6.诚信是必由之路。
    ……
    命题作文写作方法:
    1.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
    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一般来说,偏正短语结构重在修饰语部分,如:《有意义的生活》,其表意的重心在“有意义”三个字上,审题时紧扣“有意义”三个字思考就可以了。再如:《充满活力的岁月》,其表意的重心在“充满活力”四个字,考生需要思考的是怎样通过具体的人、事、物,来诠释一个中学生对“活力”的理解与界定。
    2.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
    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则不能越“雷池”半步。没有限制的内容,题目上没写,需要自己去想。因为只有想到没有限制的内容,才能找到选材的广阔天地,扩大选材的范围。
    如:《我想唱首歌》,题目虽规定了主题——褒扬、赞美生活,但没有限制赞美的对象、赞美的原因。如此,我们既可以为自己,也可以为他人唱首歌;既可以为个人,也可以为集体、为社会唱首歌;既可以写事,也可以写人……只要对生活有着欣赏与感激,对得失成败有自己的体验与思考,就能切中题意。又如:《充满活力的岁月》,虽要思考活力的表现,也要兼顾对“岁月”一词的理解,但对写作的主体——“谁充满活力”则完全没作限定。
    3.展联想,深入挖掘主旨。
    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这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环。
    4.巧构思,化抽象为具体。
    “一粒沙里见世界,一瓣花上说人情”。选材若太宽太泛,会给人“空”或“浮”的感觉。要解决这一问题,不妨采取“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或“化宽为窄”的方式,从细微处,具体生动地展现对生活的感悟。
    5.炼语言,注重个性化表达。
    语言是作文最外在最鲜活的东西,无论是平实朴素的,还是充满文学韵味的,锤炼语言,使表情达意确切、形象、简约而意韵丰富,应是不懈的追求。

    27.【答案】节日      短短的几天,却是人们期盼了一年的。宋朝大文豪王安石曾有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革命家董必武爷爷则也意味深长的祝福:“陪都歌舞迎佳节,遥祝延安景物华。”
           是的,在很多人心中,春节是与其他传统节日不同的。它能使大街小巷挂满红灯笼;它能使全中国家家户户在除夕夜时灯火通明;它能使鞭炮声充满人的耳际,让人欢乐无比。我闭着眼睛都能想象的到,那是多么的喜气洋洋。
           然而,我不必多想,春节就在眼前。
           除夕的早晨,爸爸妈妈也一改平时的忙碌,和我一起在厨房里包饺子。我们一边讲讲话,一边享受着过年浓厚的节日氛围,不知不觉,所有的饺子皮都被包完了,手上也全沾上了白面粉,看起来还蛮像样子的!
           听爸爸说,包饺子其实是一个美好的传统。饺子寓意为新年旧年交在子时,故名为饺子。且其形似元宝,有来年财源滚滚的祝福在其中;同时也寓意着把新的一年的期望全部都融和在饺子馅儿里。
    “下饺子喽。”爸爸用着高昂而又兴奋的语调,招呼着我和妈妈来围观,不经意间,窗外突然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我跑下楼,看见了玩耍嬉戏的孩童,看见了老人脸上洋溢着的笑容,看见了在许愿树上挂祝福的小区住户……是这样,在这群人中,我分明看到他们脸上洋溢着的是快乐,而不是忧愁,随着他们,我不由自主的笑了起来。
           晚上,我们跟往年一样,邀请了爷爷奶奶一起享用年夜饭,菜都是些家常的,却很温馨,爸爸和爷爷喝着小酒,聊着天,我看着,真好!
           春节就是这样,几千年来它都用特有的气氛,把人包裹其中,甚至使人迷恋,沉醉。春联,爆竹,团圆……已然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的——代名词,它们陪伴着我们一年又一年,使我们快乐,幸福,美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干要求以“节日”为题,那么考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节日去写,但是不能记流水账,应该挖掘节日背后的内涵,写作时要注意文体要求。
    命题作文写作方法:
    1.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一般来说,偏正短语结构重在修饰语部分。
    2.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则不能越“雷池”半步。没有限制的内容,题目上没写,需要自己去想。因为只有想到没有限制的内容,才能找到选材的广阔天地,扩大选材的范围。
    3.展联想,深入挖掘主旨。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这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环。
    4.巧构思,化抽象为具体。
    5.炼语言,注重个性化表达。语言是作文最外在最鲜活的东西,无论是平实朴素的,还是充满文学韵味的,锤炼语言,使表情达意确切、形象、简约而意韵丰富,应是不懈的追求。

    相关试卷

    2022-2023学年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第三段是作者对苏轼的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北京市通州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北京市通州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5页。

    2022-2023学年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材料一最后,作者说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2-2023学年北京市顺义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