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备战2023年中考科学二轮专题导练 考点01 化学工艺流程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备战2023年中考科学二轮专题导练 考点01 化学工艺流程(原卷版).doc
    • 解析
      备战2023年中考科学二轮专题导练 考点01 化学工艺流程(解析版).doc
    备战2023年中考科学二轮专题导练 考点01 化学工艺流程01
    备战2023年中考科学二轮专题导练 考点01 化学工艺流程02
    备战2023年中考科学二轮专题导练 考点01 化学工艺流程03
    备战2023年中考科学二轮专题导练 考点01 化学工艺流程01
    备战2023年中考科学二轮专题导练 考点01 化学工艺流程02
    备战2023年中考科学二轮专题导练 考点01 化学工艺流程03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备战2023年中考科学二轮专题导练 考点01 化学工艺流程

    展开
    这是一份备战2023年中考科学二轮专题导练 考点01 化学工艺流程,文件包含备战2023年中考科学二轮专题导练考点01化学工艺流程解析版doc、备战2023年中考科学二轮专题导练考点01化学工艺流程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01 化学工艺流
    考点精讲
    1. 归纳分析
    (1)涉及操作名称:
    煅烧、溶解、过滤、蒸发等。
    (2) 操作目的:
    粉碎(或研磨)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加入过量试剂的目的是将原物质中的杂质完全反应。
    (3) 可循环利用的物质:
    根据流程图中涉及物质及图示中显示的箭头方向进行判断,一般为辅助试剂、母液,一定不会是目标产物和杂质。
    (4) 化学方程式书写:
    根据箭头方向,箭头进入的是投料即反应物,出去的是生成物(包括主产物和副产物);或根据题中信息给出的反应物和生成物,若不满足质量守恒定律,可以在反应物或生成物中加上水,进行书写、配平,注意反应条件的有关信息;若在空气中煅烧或通入空气则需要考虑氧气是否参与反应。
    2. 图示讲解
    (1)关注“箭头”:
    箭头进入的是投料即反应物,出去的是生成物(包括主产物和副产物)。

    (2)关注流程“三线”和“核心”。
    三线:
    出线和进线均表示物料流向或操作流程,可逆线表示物质可循环使用。



    (1)根据题干提取有用信息,确定流程图中的第一种物质(原材料)与最后一种物质(产品),从对比分析中找出原料与产品之间的关系。
    (2)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流程图中的每一个步骤:
    ①反应物及生成物是什么;
    ②发生了什么反应;
    ③该反应对最终生成目标产物起到什么作用,反应是否符合绿色化学思想。
    (3)弄清生产流程过程中原料转化为产品的基本原理和除杂、分离提纯产品的化工工艺,然后再结合题设的问题,逐一推敲解答。当把生产的主线弄清楚了,围绕生产主线所设计的系列问题也就可解答了。



    真题解析
    例题
    1.钙是生物体骨骼的重要组成元素。鱼骨中含有碳酸钙,现设计图甲实验测定鱼骨中的碳酸钙含量,并将测得的数据绘制成图乙。

    提示:①食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HAc),醋酸和碳酸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Ac=CaAc2+H2O+CO2;
    ②鱼骨中其它成分与食醋反应生成的气体可忽略不计
    (1)该实验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
    (2)由图乙中的AB曲线,可知锥形瓶中反应速率的变化情况是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根据图中的数据计算鱼骨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______。
    (4)生活中,用喝醋的方法除去卡在咽上的鱼刺,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请你结合实验结果加以说明______。
    答案
    1.     吸收被二氧化碳带出的水,防止影响实验     变小     1.25%     这个做法是不科学的,因为碳酸钙的含量本身很少,用醋去反应只能反应掉其中极少一部分,更多的鱼刺还是没有被反应掉
    【解析】
    【分析】
    【详解】
    (1)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将二氧化碳带出的水吸收,减小误差。
    (2)图像中,倾斜角度表示了变化的快慢,AB曲线越来越平缓,表明锥形瓶中反应速率越来越慢。
    (3)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820 g-819.89 g=0.11g;
    设碳酸钙的质量为x


    x=0.25g
    鱼骨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4)生活中,用喝醋的方法除去卡在咽上的鱼刺,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因为碳酸钙的含量本身很少,用醋去反应只能反应掉其中极少一部分,更多的鱼刺还是没有被反应掉。

    2.小明查阅资料得知:除二氧化锰外,许多水果对过氧化氢分解也有催化作用。为了探究苹果质量对过氧化氢分解速度的影响,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固定装置未画出)进行以下实验。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称取1克苹果,切成小块放入烧瓶中,量取10毫升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倒入烧瓶中,迅速塞紧塞子,当液滴移至A点时开始计时;
    ③当观察到液滴恰好移至B点时(AB间玻璃管容积为6毫升),记录所需时间;
    ④依次用不同质量的苹果重复步骤②和③,记录并处理数据,结果如图乙。
    (1)小明把烧瓶放在盛有水的水槽中进行实验,目的是为了保持温度不变。温度升高会导致液滴移动变快,原因是______;(例举一个)
    (2)本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3)若用20毫升5%的过氧化氢溶液与6克苹果重复上述实验,预测实验中步骤③记录的时间是______秒。
    答案
    2.     温度升高导致生成气体膨胀,体积变大(其它合理答案也可)     过氧化氢溶液用量一定时,其分解速度随苹果质量的增大而增大,且增大得越来越慢     100(只要时间不超过150秒即可)
    【解析】
    【分析】
    【详解】
    (1)因为烧瓶中空气温度升高导致生成气体膨胀,体积变大,影响实验结果。
    (2)由图乙的数据可知,过氧化氢溶液用量一定时,其分解速度随苹果质量的增大而增大,且增大得越来越慢。
    (3)由乙图可知,苹果质量为6g时,产生气体速率为0.04毫升/秒,所以其所需时间为6毫升0.04毫升/秒=150s,加入反应物量变大,提高反应速率,所以其收集时间小于150s,因此可以推断为100s。(只要时间不超过150秒即可)

    3.磁铁矿石(含Fe3O4)是常用的炼铁原料,工业上可通过如下反应:
    4CO+Fe3O4Fe+4CO,将其中的Fe3O4转化为Fe。
    (1)Fe3O4中铁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
    (2)假设治炼过程中铁没有损耗,用含有464吨Fe3O4的磁铁矿石可提炼出含铁质量分数为96%的生铁多少吨?_____
    答案
    3.     21:8     Fe3O4中含铁元素的质量:
    生铁的质量=
    【解析】
    【分析】
    【详解】
    (1)Fe3O4中铁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56×3):(16×4)=21:8。
    (2)解析见答案。

    4.小宁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石灰石中的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和酸反应),为了探究反应后溶液的成分,他又进行如下实验:取反应后的溶液于烧杯中,逐滴滴入碳酸钠溶液,发现先有气泡产生,后生成白色沉淀。下表为产生的气体总质量、沉淀总质量与滴入碳酸钠溶液总质量的关系。
    碳酸钠溶液总质量/
    25.0
    50.0
    75.0
    100.0
    125.0
    150.0
    175.0
    200.0
    气体总质量/
    1.1
    2.2
    2.2
    2.2
    2.2
    2.2
    2.2
    2.2
    沉淀总质量/
    0
    0
    2.5
    5.0


    9.0
    9.0

    (1)表中___________。
    (2)所取的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是___________。
    (3)所用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___________?
    (2021拱墅一模)某炉渣中主要含氧化亚铁、氧化铁,还含少量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现按如图所示流程制备绿矾(FeSO4•7H2O),已知氧化亚铁与稀硫酸、铁与硫酸铁反应均可生成硫酸亚铁。
    炉渣
    过量稀硫酸
    浸取
    过滤
    滤液I
    过滤
    还原
    过量铁粉
    滤液II
    绿矾
    杂质
    铁粉




    (1)为了提高“浸取”过程中的反应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有 (选填序号:①加水稀释;②升高温度;③粉碎炉渣)。
    (2)“过滤”操作需要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 杂质
    。实验测得,滤液II的pH比滤液I的大,其原因是 。
    (3)将滤液II蒸发浓缩、降温结晶、过滤、冰水洗涤、低温干燥后得到绿矾,其中采用“冰水洗涤”的好处是 。
    答案
    4.     9.0     氯化钙和氯化氢(和)     设碳酸钠溶液质量分数为x,


    x=10.6%,
    答:所用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0.6%。
    【解析】
    【分析】
    【详解】
    (1)当碳酸钠溶液的总质量为50g时,沉淀质量为0g,为75g时,沉淀质量为2.5g,为100g时,沉淀质量为5.0g,则125g时,沉淀质量m=7.5g,之后在增加至150g时,沉淀质量应为10g,观察碳酸钠溶液为175g、200g时,沉淀质量保持9.0g,可知沉淀最大质量为9.0g,所以n=9.0。
    (2)盐酸与石灰水反应,溶质肯定有氯化钙存在,而当加入25g碳酸钠溶液时,有气体产生,这说明盐酸过量,即此时反应液还有盐酸存在,所以所取的反应后50g溶液中溶质是氯化钙和氯化氢(CaCl2和HCl)。
    (3)首先盐酸与石灰水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之后加入碳酸钠,因为有气体产生,说明之前的盐酸是加入过量的,因此加入碳酸钠溶液后碳酸钠首先与盐酸反应,等盐酸被完全反应后,碳酸钠在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直至氯化钙被完全消耗,当加入碳酸钠溶液50g时,碳酸钠恰好与剩余的盐酸反应。详解见答案。

    5.实验室提供H2O2溶液、二氧化锰、KClO3和KMnO4四种药品及下列装置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提供的药品,写出一种实验室制取O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选择装置B和C制取氧气的主要步骤有:①将导气管移出水槽;②加热;③装药品;④收集;⑤熄灭酒精灯;⑥检查装置气密性。正确的操作顺序为___________。

    答案
    5.     2H2O22H2O+O2↑或2KClO32KCl+3O2↑     ⑥③②④①⑤
    【解析】
    【分析】
    【详解】
    (1)利用发生装置A制取氧气的反应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发生装置B是固体受热发生装置,且试管口处没有放棉花,利用装置B制取氧气的反应是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2H2O22H2O+O2↑或2KClO32KCl+3O2↑。(2)选择装置B和C制取氧气是固体受热反应生成气体,其实验步骤为检查装置气密性,装药品,加热,收集气体,将导气管移出水槽,最后熄灭酒精灯,即⑥③②④①⑤,故填⑥③②④①⑤。


    突破提升
    1.二氧化碳的资化利用是实现碳减排的重要途径。以下是一种实现二氧化碳转化为重要原料二甲醚(化学式为C2H6O)的途径:

    (1)转化①是二氧化碳与一种常见单质反应生成甲醇和水,这种单质的化学式为_____。
    (2)转化②是甲醇发生分解反应生成二甲醚和水,反应中生成二甲醚和水的分子数之比为。_____
    2.从生活经验到定性实验,再到定量实验,科学方法的进步推动科学的发展。
    材料一:公元前,亚里士多德认为万物都是由火、空气、土和水四种元素组成的,他把元素定义为其他物体可以分解成它,而它本身不能再分割成其他物体。
    材料二:17世纪,玻义耳认为元素是只能通过实验证明不能再进一步分解的物质。他把严密的定性实验方法引入科学中,认识到“混合”和“化合”的不同,把“混合”叫“机械混合”,把“化合”叫“完全混合”。
    材料三:18世纪,卡文迪许用酸与金属反应得到“易燃空气”,这种气体在空气中燃烧形成小露球。拉瓦锡知道后,进行定量实验,发现“易燃空气”与“氧”化合生成水的质量?两种气体消耗的质量,从而得出水是两种气体的化合物,而不是一种元素。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完全混合”后的物质,其类别属于纯净物中的______。
    (2)材料三:作为“水不是一种元素”的证据,应在“?”处填______。
    3.1823年德贝莱纳发现氢气在空气中遇到铂会起火,并研制出以他名字命名的世界上第一个化学打火机,如图甲所示。德贝莱纳打火机的结构如图所示。使用时,将顶盖上的开关打开,从内管中冲出的氢气被点燃,开关关闭,喷嘴被堵住,火焰熄灭,随后氢气停止产生,请你用所学过的科学知识介绍德贝莱纳打火机的使用原理。

    4.某班同学研究碱的性质时,进行如图实验,观察到有蓝色絮状沉淀产生。一段时间后、发现试管中的沉淀有些小组部分变黑,有些小组仍为蓝色。

    (1)反应生成的蓝色絮状沉淀物质是______。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测黑色物质可能是______。
    A.铁                    B.碳                    C.二氧化锰 D.氧化铜
    (3)某同学认为试管中沉淀的颜色变黑可能是由于反应物的溶质质量分数较高所致。为验证猜想是否成立,他改用溶质质量分数更大的硫酸铜溶液再一次进行了实验,发现生成的蓝色絮状沉淀过一段时间并未变黑。因此他认为自己的猜想是错误的。请回答,他能否据此否定自己的猜想?并说明理由。______
    5.工业上常用碳酸镁矿石(主要成分是难溶于水的碳酸镁,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与稀硫酸反应来制备硫酸镁。硫酸镁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表所示。制备流程如图。
    温度(oC)
    60
    80
    90
    100
    硫酸镁溶解度(克)
    54.6
    55.8
    52.9
    50.4


    (1)用150千克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配制9.8%的稀硫酸,需要水______千克;
    (2)小明模拟工业制备硫酸镁晶体,将碳酸镁矿石和稀硫酸充分反应后过滤,发现滤液中含有硫酸。为了测定所得滤液中硫酸镁和硫酸的质量比,他取少量滤液倒入烧杯,将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逐渐加入。除要知道实验前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外,实验中还要通过测量获取哪两个数据,才可计算硫酸镁与硫酸的质量比?______;(硫酸镁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小明将除去杂质后的滤液加热至90 oC,得到硫酸镁浓溶液,继续加热,观察到晶体快速析出。其原因可能是______。
    6.1783年,拉瓦锡利用如图装置探究水的组成:往A杯中滴加少量的水,水通过灼热的铁管时发生汽化,水蒸气与灼热的铁反应,生成了一种黑色固体()和“可燃空气”,将气体通过放在冷水中的铜管,在B装置中收集到纯净的可燃空气。最终,拉瓦锡证明了水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

    (1)将气体通过放在冷水中的铜管,目的是除去______;
    (2)将B装置收集到的可燃空气在氧气中点燃,生成了水。可燃空气的名称是______;
    (3)若该实验中生成的黑色固体质量为,可燃空气的质量为,可燃空气完全燃烧生成水的质量为,如果水是由“氧元素”和“可燃空气元素”组成的,则、、三者应满足的关系是______。

    7.“加氢几分钟,畅行数百里”,这是2021上海车展上为氢能汽车打出的标语。氢能汽车使用的是氢燃料电池(如图所示)。电池工作时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氢原子失去电子形成氢离子,穿过电极A通过电解液移动到电极B与氧离子结合形成水分子;而电子则从电极A经外部电路通过电动机到达电极B,形成电流。

    (1)氢燃料电池工作时是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______能。
    (2)氢气是氢燃料电池的原料,可以在用电低谷时,利用电网多余电能电解水来制取。已知1.2kg氢气大约可供某款氢能汽车行驶100km,请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制取1.2kg氢气至少需要电解多少质量的水______。
    (3)氢燃料电池工作时,通过电动机的电流方向是:______。
    (4)世界能组织提出:在制氢过程中基本上没有碳排放而得倒的氢气称为绿氢。下列方式可制得绿氢的是______。
    A.水力发电制氢    B.太阳能发电制氢
    C.火力发电制氢    D.核能发电制氢
    8.“化学氧自救呼吸器”是一种在缺氧环境中通过制氧剂临时供氧的装置。制氧剂的主要成分是超氧化钾(),产生氧气的主要原理是超氧化钾与人体呼出的水汽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制氧剂中其它成分不能生成氧气。
    (1)小明设计化学氧自救呼吸器时,为确定制氧剂的用量,除了查阅人体每分钟呼吸次数外,还需了解哪些与人体呼吸相关的数据?______;(例举一个)
    (2)若该呼吸器需为使用者提供48克氧气,则至少需要含超氧化钾80%的制氧剂多少克______?
    (3)小明设计了如图甲、乙两种化学氧自救呼吸器,其内部气体路径如图所示。你认为哪种方案更合理?说明理由:______。

    9.氮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也是构成生物体的必要元素之一。但是,空气中游离态的氮不能直接被大多数生物所利用,必须经过变化,并与其他成分形成化合物(如氨或铵盐等),才能被植物利用。如图是自然界氮循环的示意图。请回答:

    (1)一株绿色植物的幼苗(如小麦),在生长过程中缺氮,其最可能出现的症状是_____。
    A.茎秆细小、易倒伏,叶有褐斑
    B.生长矮小,叶色发黄
    C.生长缓慢,叶色暗绿带红
    D.只开花不结果
    (2)工业上常用空气冷冻分离法来获得氯气(即由液态空气分馏来获得氮气),这种方法制氮气的原理是利用了氮气与氧气哪一物理性质的差异?_____
    (3)实验室制备少量氮气的方法很多。例如,可由亚硝酸铵来制取氮气,其反应如下:NH4NO2N2↑+2H2O,该反应是属于_____反应。(选填“化合”、“分解”、“置换”或“复分解”)
    (4)空气中的N2转化为NH3,的过程中,N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转变为_____价。
    (5)有人认为:人类可以通过人工固氮,大量合成含化肥并施用于农作物,这将有助于人类粮食增产,但也会造成环境污染。你是否认同他的观点并阐述理由。_____
    10.实验室常用锌和稀硫酸来制取氢气,向盛有稀硫酸溶液的烧杯中加入足量的锌至反应完全。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如图的“”“”“”表示溶液中由溶质电离产生的不同反应前离子,则“”表示_____。(填写离子符号)


    答案
    1.     H2     1:1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转化①是二氧化碳与一种常见单质反应生成甲醇和水,则该单质是含有氢元素的单质,故是氢气,故填:H2。
    (2)转化②是甲醇发生分解反应生成二甲醚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H4O=C2H6O+H2O,故二甲醚和水的分子个数比为1:1。
    2.     化合物     等于或=
    【解析】
    【分析】
    【详解】
    (1)“完全混合”即“化合”,故“完全混合”后的物质,由不同种元素组成,属于化合物。
    (2)因为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所以材料三作为“水不是一种元素”的证据,应在“?”处填等于或=。
    3.①内管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开关打开时,氢气逸出,氢气在空气中遇到铂发生燃烧。②锌和稀硫酸反应不断产生氢气。③没有氢气喷出,火焰熄灭。④开关关后,与稀硫酸仍继续反应产生氢气,使内管气压变大。⑤内管液面下降,使锌与硫酸分离,停止产生氢气。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内管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开关打开时,氢气逸出,氢气在空气中遇到铂发生燃烧。②锌和稀硫酸反应不断产生氢气。③没有氢气喷出,火焰熄灭。④开关关后,与稀硫酸仍继续反应产生氢气,使内管气压变大。⑤内管液面下降,使锌与硫酸分离,停止产生氢气。
    4.     氢氧化铜     D     不能,因为仅用CuSO4质量分数增大的一种溶液进行了实验,不能排除是硫酸铜溶液或者氢氧化钠溶液浓度过大所致
    【解析】
    【分析】
    【详解】
    (1)反应生成的蓝色絮状沉淀物质是氢氧化铜。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推测黑色物质可能是氧化铜,故选D。
    (3)某同学认为试管中沉淀的颜色变黑可能是由于反应物的溶质质量分数较高所致。为验证猜想是否成立,他改用溶质质量分数更大的硫酸铜溶液再一次进行了实验,发现生成的蓝色絮状沉淀过一段时间并未变黑。因此他认为自己的猜想是错误的。不能,因为仅用CuSO4质量分数增大的一种溶液进行了实验,不能排除是硫酸铜溶液或者氢氧化钠溶液浓度过大所致。
    5.     1350     刚出现沉淀时剩余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不再出现沉淀时剩余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其它合理答案也可)     继续加热温度升高,硫酸镁溶解度减小,且溶剂快速蒸发
    【解析】
    【分析】
    【详解】
    (1)设需要水的质量为x,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可得

    x=1350kg。
    (2)往硫酸镁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和稀硫酸反应,没有明显现象,氢氧化钠和硫酸镁反应有白色沉淀硫酸镁生成,所以为了计算溶液中稀硫酸和硫酸镁的质量,所以需要知道氢氧化钠在两个反应中的用量,所以需要知道:刚出现沉淀时剩余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不再出现沉淀时剩余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
    (3)因为继续加热温度升高,硫酸镁溶解度减小,且溶剂快速蒸发,所以有大量晶体析出。
    6.     水蒸气     氢气    
    【解析】
    【分析】
    【详解】
    (1)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将气体通过放在冷水中的铜管,目的是除去“可燃性”气体中混有的水蒸气。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该气体能和氧气反应生成水,故该气体含有氢元素,故该气体为氢气。
    (3)如果水是由“氧元素”和“可燃空气元素”组成的,则中氧元素质量加上可燃空气的质量等于生成水的质量,所以可得: 。
    7.     电     解:设制取1.2kg氢气需要电解水的质量为x


    x=10.8kg
    答:需要电解水的质量为10.8kg。     B→电动机→A或B→A或向左     ABD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故氢燃料电池是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2)解析见答案。
    (3)由题目信息电子则从电极A经外部电路通过电动机到达电极B,形成电流,而电流的方向与电子的流向相反,故电动机内电流从B极到A极。
    (4)在制氢过程中基本上没有碳排放而得倒的氢气称为绿氢;
    A、水力发电制氢过程中不排放碳,可制得绿氢;
    B、太阳能属于清洁能,太阳能发电制氢过程中不排放碳,可制得绿氢;
    C、火力发电,燃烧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不能制得绿氢;
    D、核能发电制氢过程中不排放碳,可制得绿氢。
    故选ABD。
    8.     呼出气体中的水蒸气含量     设得到48克氧气需要超氧化钾的质量为,


    g
    制氧剂质量为:。
    答:至少需要含超氧化钾80%的制氧剂的质量为177.5克     甲合理,因为水汽能快速与制氧剂接触,且呼气和吸气时水汽都有机会与制氧剂反应,水汽利用率高
    【解析】
    【分析】
    【详解】
    (1)制氧剂产生氧气的主要原理是超氧化钾与人体呼出的水汽反应,故还需要知道人体呼出气体中的水蒸气含量。
    (2)解析见答案。
    (3)甲合理,水汽能快速与制氧剂接触,且呼气和吸气时水汽都有机会与制氧剂反应,水汽利用率高。
    9.     B     沸点不同     分解     -3     认同,因为人工固氮为农田提供了更多的氮肥,有利于人类粮食增产。但大量使用合成含氮化肥并施用于农作物,将会导致土壤板结;若土壤中N元素超标,被雨淋溶后,易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不认同,因为人工固氮可以为农田提供更多的氮肥,有利于人类粮食增产。只要我们合理控制化肥的使用量,一般不会造成土壤板结,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等环境问题)
    【解析】
    【分析】
    【详解】
    (1)氮肥促进叶色浓绿,缺氮会生长矮小,叶色发黄。
    (2)工业制取氮气的原理:利用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进行混合物的分离,所以制氮气的原理是利用了氮气与氧气沸点不同。
    (3)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两种,属于分解反应。
    (4)NH3中氢元素为+1价,根据化合物中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所以氮元素为-3价。
    (5)认同,因为人工固氮为农田提供了更多的氮肥,有利于人类粮食增产。但大量使用合成含氮化肥并施用于农作物,将会导致土壤板结;若土壤中N元素超标,被雨淋溶后,易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不认同,因为人工固氮可以为农田提供更多的氮肥,有利于人类粮食增产。只要我们合理控制化肥的使用量,一般不会造成土壤板结,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等环境问题)
    10.     Zn+H2SO4=ZnSO4+H2↑    
    【解析】
    【分析】
    【详解】
    (1)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
    (2)反应前的溶液是稀硫酸,含有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反应后的溶液是硫酸锌溶液,含有硫酸根离子和锌离子,故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的离子是硫酸根离子,则“”表示。

    相关试卷

    备战2023新中考二轮科学专题导练 考点19 电和磁: 这是一份备战2023新中考二轮科学专题导练 考点19 电和磁,文件包含备战2023科学新中考二轮专题导练考点19电和磁解析版docx、备战2023科学新中考二轮专题导练考点19电和磁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3新中考二轮科学专题导练 考点17 声和光: 这是一份备战2023新中考二轮科学专题导练 考点17 声和光,文件包含备战2023科学新中考二轮专题导练考点17声和光解析版docx、备战2023科学新中考二轮专题导练考点17声和光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3新中考二轮科学专题导练 考点11 化学实验探究: 这是一份备战2023新中考二轮科学专题导练 考点11 化学实验探究,文件包含备战2023科学新中考二轮专题导练考点11化学实验探究解析版docx、备战2023科学新中考二轮专题导练考点11化学实验探究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备战2023年中考科学二轮专题导练 考点01 化学工艺流程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