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适应性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适应性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01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适应性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02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适应性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03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适应性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适应性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1月高三年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与李白齐名的杜甫,以清醒的洞察力和积极的入世精神进行诗歌创作,为安史之乱前后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时代描绘生动的历史画卷。杜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时代动荡引起词坛风气的巨大变化,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流传至今的意义并不是专供学者研究,它更应该是供大众阅读欣赏,给大众以精神滋养。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的境界。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此话如何理解?
    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
    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唯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认的大诗人往往人品与文品俱佳,其创作的诗歌作品也必然是“第一等真诗”。
    B. “诗言志”与“诗缘情”并不是对立关系,因为“情”与“志”本质上是一致的。
    C. 李、杜、苏、辛的作品是唐宋诗词中的典范,风格各异但都具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D. 为了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唐宋词人将其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到诗歌中。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想了解一位诗人的襟怀抱负,最佳途径就是阅读他的诗歌,因为读诗就是读人。
    B. 唐宋诗词的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C. 唐诗宋词展现了现代人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其内容与现代人没有距离。
    D. 读者要化被动为主动,对作品的意蕴作出更多诠释和解读,从而增加作品的内涵。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符合况周颐“读词之法”的一项是( )
    A.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B.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C. 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D. 诗词的入门之法不在书中,而在吟诵中。
    4. 围绕“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这个问题,材料一是如何展开论证的?
    5. 读者应如何与古代词人“交流”与“对话”?请结合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加以说明。
    【答案】1. D 2. A 3. A
    4. 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①首先提出观点:读诗是我们了解古人心态的最佳途径,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则是我们首选的阅读对象;
    ②接着从两个方面分析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的价值和意义;
    ③最后总结唐诗宋词中的典型作品,让现代读者在审美享受中受到诗人人格境界的感染,回扣了观点。
    5.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苏轼在妻子王弗去世十年时所作的怀念作品。其中的词句“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写出了作者对妻子的怀念,而作者将梦中相见的情景“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描绘出来,更增加了该词的感染力。在阅读这首词时,读者可以将自己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带入到阅读情景中去,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对妻子那痛彻心扉的思念。从而达成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D.“为了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分析错误,原文是说“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可知文中没有说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而写作,而是说“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从而使创作出的作品“贮存丰富的人生意蕴”。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B.“唐宋诗词……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错误。根据原文材料一第一段“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其中没说“唐诗宋词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属于无中生有。
    C.“唐诗宋词展现了现代人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理解错误。从材料一第二段“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由此可知,唐诗宋词展现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并非是现代人的,只是传递到今天。
    D.“对作品的意蕴作出更多诠释和解读,从而增加作品的内涵”无中生有。在材料二第三段中,“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作者只是提出读者将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带入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非“对作品的意蕴作出更多诠释和解读”。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况周颐“读词之法”的核心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
    A.“披文以入情”即是强调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符合况周颐“读词之法”。
    B.强调多次阅读的作用。不符合题意要求。
    C.选项强调的是了解作者的身世背景对理解诗词的内涵的作用。不符合题意要求。
    D.强调吟诵对理解和创作诗词的作用。不符合题意要求。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
    从论证结构上分析,文章共四段。文章第一段开头即说“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接着引用叶燮、沈德潜的评论,从而引出了文章的观点“读诗是我们了解古人心态的最佳途径,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则是我们首选的阅读对象”。
    接着作者分别在第二三段从两方面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论证,第二段作者用问句“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启发读者思考,然后指出唐诗宋词的内容与现代人是相通的。
    第三段则是指出“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典范作品可以提升现代人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这是从两个方面分析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的价值和意义。
    最后,第四段作为文章的总结,指出“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总结唐诗宋词中的典型作品,让现代读者在审美享受中受到诗人人格境界的感染,与开头的论点形成了呼应。
    文章总体上是总分总的结构,论述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第一段“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第三段“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这就是说读者将自己的某些人生体验带入到阅读之中,以期能更好的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苏轼纪念亡妻的作品,写作本词时,苏轼的原配妻子王弗已去世十年,作者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表现了对亡妻的深深怀念之情。而其对自己梦中情景的描写,“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仿佛妻子并没有去世,还活在自己的面前。读者在阅读这首词时,如果将自己对逝去亲人情感带入,就会更好的领会作者想表达的内容,这也就完成了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一朵朵白云
    刘国星
    老牧人身着天蓝色蒙古袍,古铜色脸庞,皱纹堆叠,花白胡须飘垂胸前……一派仙风道骨。老牧人一年四季放牧一群羊,行走于草原的坡坡岭岭间。无论春夏秋冬,老牧人的长调都伴着他的羊群。
    老牧人父母辞世早,他终身未娶。也有人说,是老牧人穷怕了,怕花钱。老牧人不置可否。
    塞北草原的五六月份,雨水丰沛,草长花开,调皮变幻的云成团了。老牧人就赶着羊群,向那一大团一大团的云朵走去。
    有人礼貌地打招呼,喂,牧羊哩!
    老牧人笑笑,说,做神仙哩!
    老牧人也常向牧人讲牧羊经:要春放沟膛,冬夏放山梁,秋季草丰满地跑。春季沟膛里地势低,水分足,草先出来,羊就容易吃到草;冬天要放阴坡,天冷,羊一停,就冷,要运动着,肉就长得瓷实;当然,夏季放阳坡,太阳毒,热,羊也待不住;秋季呢,满世界都是草,还结了籽实,香哩!运动着吃,身条就会长得美!这叫抓“肉膘”。
    牧人们听着,啧啧称赞。也有不以为然的,哎,那你咋没发财哩?老牧人脸色一灰,就赶着羊群走远了。
    大家也都知道,老牧人的羊群永远都是58只。每年羊出栏,来了羊贩子,他的羊出完栏,都是这个数。而别家的羊群却挤挤搡搡,哪群也有几百只,他们都发了“羊”财。他们看见老牧人省吃俭用的样,就有点不屑。
    一再要求养羊的嘎查达也不理解。
    老牧人也曾奔走呼号,别超牧,草场扛不住。嘎查达说,要做跨越式发展,你懂啥!老牧人却管住自己,他说,我这片草场58只羊日子过得很好;若多了,就成了遭罪啦!羊贩子们也爱收老牧人的羊,数九寒冬,别家的羊瘦骨嶙峋,老牧人的羊,却还是滚瓜溜圆!羊羔是在腊月生的,牧人们就都慌了神,羊瘦没奶,母羊见着羊羔就躲;不躲的,乳房就被吃出了血……老牧人家的母羊和羊羔,却很和谐——母羊亲羊羔,羊羔跪乳。
    那天,嘎查达领众牧户参观,却见一只母羊躲开欲吃奶的羔子,跑到远处吃草。人群里就有七高八低的笑声。老牧人不慌不忙地走进蒙古包,拿出马头琴,边拉边唱:
    柴格,柴格,柴格/你的白羔饿得慌呀/你快发发软心肠吧
    反复地唱,那母羊竟停住吃草的嘴,慢慢向羊羔走来。
    嘎查达和牧人们很惊奇。老牧人说,这羊生的是头胎,不是没奶,是还没有做母亲的经验!
    就在那个早晨,嘎查达大手一挥,再不能过度放牧啦!
    还是一个早晨,老牧人赶着羊群穿梭于云朵之间。
    可太阳升起来了,云朵不和羊群玩耍了!羊群出来了,老牧人却倒在高高的山梁上。
    三天之后,牧人们才发现了这群没人牧放的羊。找老牧人,却见他的尸身已被野狼和神鹰带走了。
    于是,就有人带着哈达、奶酒来山梁祭拜。忽一日,竟来了一辆车,下来许多孩子,一数,竟是58个——是城里的孤儿,老牧人养活他们五六年了!
    于是,哭声一片。
    有牧人说,最近半年,老人身上常带着黄油和奶食品。他可能知道自己身体不行了,倘若迷糊过去,黄油和奶的香味就会引来野狼和神鹰,带走他!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1年第18期)
    6.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小说开篇写人,说老牧人“仙风道骨”,颇能引人入胜。开头二段主要交代了老牧人的外貌、职业、身世以及他人对老牧人的看法,为小说奠定了感情基调。
    B. 小说中三次提到“58”这个数字,既与老牧人奔走呼号不要超量放牧的情节相呼应,又与文末老牧人资助的58 个城市孤儿相扣合。
    C. 小说篇末点睛,运用插叙手法,借其他牧人之口,交代了老牧人从容逝去,融入自然的情形。
    D. 小说先抑后扬,当老牧人飘然而逝后,58 个城市孤儿前来祭奠时,老牧人每年都养58 只羊的悬念才全部解开。在吸引读者阅读的同时,老牧人大善大美的形象至此也逐渐丰满起来。
    E. 小说大量使用对比手法,使老牧人善于牧羊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更表达了作者对圈地养羊这种急功近利现象的批判和痛心。
    7. 文章以“一朵朵白云”为题,文中也多次出现“云”或“云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8. 小说中的老牧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9. 季羡林说:“人生于世,主要要解决三个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第三是人与自身的关系。”本文围绕老牧人叙述了牧羊、资助城市孤儿等故事,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意蕴丰富,启示深刻。请结合全文,探究本文对人与自然关系有哪些丰富的思考?
    【答案】6. BD 7. ①环境:为老牧人的活动提供了背景;增添了小说的意境美。②人物:白云与“花白胡须飘垂胸前……一派仙风道骨”的老牧人形成映衬(或使用了烘托手法),不仅表现了老牧人清朗高洁的形象和美好的心灵;而且使老牧人这一形象更具圣洁的象征意义和传奇色彩。③主题:表现了对老牧人像“云”一样圣洁美好形象赞扬的主题。
    8. ①技术熟练、经验丰富。如:老牧人经常给其他牧人讲牧羊经,并且能用马头琴召回抛下羊羔、自顾吃草的母羊。②乐于助人、责任感强。如:写老牧人为制止超牧而奔走呼号,并最终让嘎查达停止过度放牧表现责任感强。通过养58只羊帮助抚养58个孤儿表现乐善好施。③热爱自然、回归自然。如:老牧人觉得自己身体不行了,便设法让野狼和神鹰带走自己的躯体。体现了老牧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的性格特点。④生活自在、闲适恬淡、乐观满足。如老牧人认为牧羊就是做神仙表现其乐观满足的性格。老牧人在草原上过着悠闲简朴的游牧生活,平和闲静。
    9. 答案示例一:①利用自然要把握客观规律,积累经验,既能节省资源,也能事半功倍。如老牧人养羊经验丰富,根据草地植被的季节特点进行放牧。善于积累利用自然的经验,能用马头琴召回抛下羊羔、自顾吃草的母羊。②人对待自然应具有长远发展可持续的眼光,不能急功近利。小说中嘎查达要做跨越式发展和老牧人希望别超牧,草场扛不住的两种态度的对比,最终以嘎查达的妥协而告终。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胜利。
    答案示例二:①人要享受自然,愉悦身心,修身养性、培养博大胸怀。老牧人在风景优美的草原上尽情享受着悠闲简朴的游牧生活、生活平静。自然的熏陶使他成为了一个仙风道骨、不慕名利、具有博大爱心和悲悯情怀的人。②人要有回归自然的人生追求,追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老牧人最终设法让野狼和神鹰带走自己的躯体,体现了老牧人回归自然、最终融入自然和忘我的人生境界。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插叙手法”错,文末补充老牧人从容去世,应为补叙手法;
    E.“更表达了作者对圈地养羊这种急功近利社会现象的批判和痛心”不恰当,主要的情感应该是对老牧人的赞扬之情。
    故选CE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文中描写“塞北草原的五六月份,雨水丰沛,草长花开,调皮变幻的云成团了。老牧人就赶着羊群,向那一大团一大团的云朵走去”,描写云朵和草原的环境,为老牧人的活动提供了背景;增添了小说的意境美。
    “一朵朵白云”与“花白胡须飘垂胸前……一派仙风道骨”的老牧人形成映衬(或使用了烘托手法);洁白的云朵象征纯洁和美好,而老牧人不仅守护草原,更资助了58个孩子,云朵的形象不仅表现了老牧人清朗高洁的形象和美好的心灵;而且使老牧人这一形象更具圣洁的象征意义和传奇色彩。
    老牧人美好的心灵与“一朵朵白云”相互映衬,表现了对老牧人像“云”一样圣洁美好形象赞扬的主题。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技术熟练、经验丰富。如“老牧人也常向牧人讲牧羊经:要春放沟膛,冬夏放山梁,秋季草丰满地跑……”,老牧人经常给其他牧人讲牧羊经;母羊不肯喂小羊时“老牧人不慌不忙地走进蒙古包,拿出马头琴,边拉边唱:柴格,柴格,柴格/你的白羔饿得慌呀/你快发发软心肠吧反复地唱,那母羊竟停住吃草的嘴,慢慢向羊羔走来”,老人能用马头琴召回抛下羊羔、自顾吃草的母羊,他知道“这羊生的是头胎,不是没奶,是还没有做母亲的经验!”。
    乐于助人、责任感强。如“老牧人也曾奔走呼号,别超牧,草场扛不住”,写老牧人为制止超牧而奔走呼号,“就在那个早晨,嘎查达大手一挥,再不能过度放牧啦!”,并最终让嘎查达停止过度放牧表现责任感强。“忽一日,竟来了一辆车,下来许多孩子,一数,竟是58个——是城里的孤儿,老牧人养活他们五六年了!”通过养58只羊帮助抚养58个孤儿表现乐善好施。
    热爱自然、回归自然。如“有牧人说,最近半年,老人身上常带着黄油和奶食品。他可能知道自己身体不行了,倘若迷糊过去,黄油和奶的香味就会引来野狼和神鹰,带走他!”,老牧人觉得自己身体不行了,便设法让野狼和神鹰带走自己的躯体,体现了老牧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的性格特点。
    生活自在、闲适恬淡、乐观满足。如“有人礼貌地打招呼,喂,牧羊哩!老牧人笑笑,说,做神仙哩!”,老牧人认为牧羊就是做神仙表现其乐观满足的性格;别人都多养羊发了财,“老牧人却管住自己,他说,我这片草场58只羊日子过得很好;若多了,就成了遭罪啦!”老牧人在草原上过着悠闲简朴的游牧生活,平和闲静。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
    答案示例一:
    ①“老牧人也常向牧人讲牧羊经:要春放沟膛,冬夏放山梁,秋季草丰满地跑。春季沟膛里地势低,水分足,草先出来,羊就容易吃到草;冬天要放阴坡,天冷,羊一停,就冷,要运动着,肉就长得瓷实;当然,夏季放阳坡,太阳毒,热,羊也待不住;秋季呢,满世界都是草,还结了籽实,香哩!”老牧人养羊经验丰富,根据草地植被的季节特点进行放牧。当母羊不肯喂小羊时,老牧人知道这只羊是头胎,不懂得如何做母亲,就用马头琴召回抛下羊羔、自顾吃草的母羊,表明他善于积累利用自然的经验。由此可总结出:利用自然要把握客观规律,积累经验,既能节省资源,也能事半功倍。
    ②“老牧人也曾奔走呼号,别超牧,草场扛不住。嘎查达说,要做跨越式发展,你懂啥!老牧人却管住自己,他说,我这片草场58只羊日子过得很好;若多了,就成了遭罪啦!”最终“嘎查达大手一挥,再不能过度放牧啦!”,嘎查达要做跨越式发展和老牧人希望别超牧,草场扛不住的两种态度的对比,最终以嘎查达的妥协而告终。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胜利。由此可总结出:人对待自然应具有长远发展可持续的眼光,不能急功近利。
    答案示例二:
    ①“塞北草原的五六月份,雨水丰沛,草长花开,调皮变幻的云成团了。老牧人就赶着羊群,向那一大团一大团的云朵走去”“老牧人一年四季放牧一群羊,行走于草原的坡坡岭岭间。无论春夏秋冬,老牧人的长调都伴着他的羊群”,老牧人在风景优美的草原上尽情享受着悠闲简朴的游牧生活、生活平静,他认为放牧是“做神仙哩!”。他从不为了多挣钱而过度放牧,永远只养58只羊,对于钱财并不在意;他供养了58个孩子,却从不对人说起,不慕名利,是一个具有博大爱心和悲悯情怀的人。由此可总结出:人要享受自然,愉悦身心,修身养性、培养博大胸怀。
    ②“有牧人说,最近半年,老人身上常带着黄油和奶食品。他可能知道自己身体不行了,倘若迷糊过去,黄油和奶的香味就会引来野狼和神鹰,带走他!”老牧人最终设法让野狼和神鹰带走自己的躯体,体现了老牧人回归自然、最终融入自然和忘我的人生境界。由此可总结出:人要有回归自然的人生追求,追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 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以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选自《战国策·秦策》)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B. 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C. 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D. 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绝南阳”中的“绝”是“断绝”之意,和《劝学》中“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绝”意思不同。
    B. “秦益强富厚”中的“益”是“更加”之意,和《师说》中的“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中的“益”意思相同。
    C. “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中“敝”与成语“敝帚自珍”中的“敝”意思相同,都是指 “疲惫,困乏”之意。
    D. “顾争于戎狄”中的“顾”和“三顾茅庐”中的“顾”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一句交待了事件的起因,继之双方互陈观点。最后以定蜀的结果对双方看法的高下作了最后的裁定。
    B. 张仪正面论证伐韩之利后,再从反面论证伐蜀之弊。蜀地偏僻,戎狄之长,荒远贫瘠。胜了,“不足以成名”;取地,“不足以为利”。无名无利,且“敝兵劳众”,其弊大矣。并认为伐蜀将会毁了王业。
    C. 秦惠王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出兵进攻蜀国。蜀国归附以后,秦国就更加强大富庶,看不起其他诸侯国了。
    D. 司马错认为蜀国是西部偏僻的国家,西北少数民族的领袖,然而朝政却像夏桀、商纣一样混乱,以秦国的国力攻打它,就像驱使豺狼追逐羊群一般。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②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
    14. 针对张仪之论,司马错斩钉截铁地用“不然”二字进行反驳,请概括他的理由。
    【答案】10. B 11. C 12. B
    13. ①现在三川之地和周室,就是天下争名的朝堂争利的集市,而大王不在这里争夺,反而要与夷狄争夺,这离帝王之业太远了!
    ②所以攻取一国,但天下却不认为我们残暴;获得蜀国的全部资财,各国诸侯不认为我们贪婪。
    14. ①秦地小,民贫,尚不具备成就王业的条件。
    ②蜀有桀、纣之乱,易攻易伐,一举数得,既有利又师出有名。
    ③伐韩未必有利,又有挟天子的恶名,势必迫使各诸侯国联合抗秦,使秦处于危险的境地。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却想攻打韩国,劫持周天子,就劫持周天子而言,这是会招致人们唾弃的骂名,即使这样,也未必得到什么好处,而且还有不义的名声;而攻打天下人都不希望攻打的地方,这实在是太危险。
    “劫天子”是“恶名也”的判断主语,中间需要断开,排除CD;“所不欲”为所字结构,不能断开,且根据后文“此臣所谓‘危'”可知“危”是对前文情况的概括,省略了主语,单独成句,前面应断开,排除A。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意义能力。
    A. “魏绝南阳”的“绝”解释为“断绝”,句子意思是:魏国断绝南阳。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绝”解释为“横渡”,句子意思是:不能游水,却能横渡江河。
    B. “秦益强富厚”的“益”解释为“更加”,句子意思是:秦国就更加强大了。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的“益”解释为“更加”,句子意思是: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C.“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的“敝”解释为“使……疲惫”,句子意思是:会使士兵疲惫,使百姓劳苦,却不能以此来建立名望;“敝帚自珍”的“敝”的含义为“破的,坏的”,句子意思是:将破旧的扫帚视作宝物来珍惜。
    D. “顾争于戎狄”的“顾”解释为“反而”,句子意思是:反而要与夷狄争夺。
    “三顾茅庐”的“顾”解释为“拜访”,句子意思是:三次到草庐中去拜访他。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并认为伐蜀将会毁了王业”理解错误,原文是“去王业远矣”,即“离帝王之业太远了”。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判断句;“顾”,反而;“争于戎狄”,状语后置,“与戎狄争;“去”,距离。
    (2)“拔”,攻取;“以为”,认为;“利”,获利;“尽”,全部。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可知,秦地小民贫,尚不具备成就王业的条件。
    根据“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以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可知,蜀有桀,纣之乱,易攻易伐,一举数得,既有利又师出有名。
    根据“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可知,伐韩未必有利,又有挟天子的恶名,势必迫使各诸侯国联合抗秦,使秦处于危险的境地。
    参考译文:
    司马错和张仪在秦惠王面前展开争论。司马错主张进攻蜀国,张仪说:“不如进攻韩国。”秦惠王说:“请让我听听你们各自的理由吧。”
    张仪说:“我们先和魏国、楚国亲近友好,结成同盟,然后出兵伊水、洛水、黄河三川之地。堵塞轘辕、缑氏两个重要隘口,挡住屯留险要的道路,魏国断绝南阳,楚国兵临南郑,秦国攻打新城、宜阳,直到兵临东西二周都城的近郊,声讨周国君主的罪行,侵削楚国、魏国的土地。这样的话,周国君主自知无法挽救,定会献出传国之宝九鼎的。秦国凭借九鼎,依照地图户籍,挟持周天子以号令天下,天下没有敢抗拒的,这才是帝王的大业啊!如今蜀国只是西部偏僻的国家,西北少数民族的领袖。进攻蜀国,会使士兵疲惫,使百姓劳苦,却不能以此来建立名望;即使夺取了那里的土地,也算不得什么利益。我曾听说,争夺威名要到朝廷去争,争夺利益要到市场去争。现在三川之地和周室,就是天下争名的朝堂争利的集市,而大王不在这里争夺,反而要与夷狄争夺,这离帝王之业太远了!”
    司马错说:“不对!我听说:想使国家富裕,必须开拓国家疆土;想使军队强大,必须使人民富足;想建立帝王之业,必须博施德政。只有这三者都具备了,王业才会随之而来。现在大王统治的国家,地方小,百姓穷,所以我希望先办容易的事情。蜀国是西部偏僻的国家,西北少数民族的领袖,然而朝政却像夏桀、商纣一样混乱,以秦国的国力攻打它,就像驱使豺狼追逐羊群一般。取得蜀国的地盘,足以使秦国的疆土扩大;得到蜀国的钱财,足以使秦国的百姓富足。只要休整军队,而不伤及民众,蜀国就已降服。所以,攻取一国,而天下人不认为我们强暴,获得戎狄的全部资财,各国诸侯不认为我们贪婪。这样,我们就可一举两得,名利双收,而且还会取得禁除暴虐,制止昏乱的名声。现在却想攻打韩国,劫持周天子,就劫持周天子而言,这是会招致人们唾弃的骂名,即使这样,也未必得到什么好处,而且还有不义的名声;而攻打天下人都不希望攻打的地方,这实在是太危险,我请求大王允许我说明其中的缘故吧。周朝是天下诸侯国国君的宗室;韩国是周朝结交的友好国家。如果周朝知道自己会失去九鼎,韩国知道自己会丧失三川之地,那么,他们一定会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以对付秦国,而且还会背靠齐国、赵国。并向楚国、魏国求救。如果周朝把九鼎给楚国,韩国把三川之地给魏国,大王制止不了他们这样,这就是我所说的伐韩危险的缘故。相比之下,不如进攻蜀国才是万全之策啊!”秦惠王说:“好!我听从您的建议。”
    秦国最终起兵伐蜀。用了十个月的时间攻取蜀地,于是蜀国被平定。将蜀国君主的称号更改为侯,又委任秦国大臣陈庄为蜀相。蜀国既已附属于秦国,秦国就更加强大了,因而就更轻视诸侯各国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词,按要求作答。
    小重山①
    岳飞
    昨夜寒蛩②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③。旧山④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①此词作于泰检任宰相时,朝越为求和,解除岳飞兵权。②蛩:qióng,竭蜂。③功名:指收复失地建功立业。④旧山:家乡的山。
    15. 选出下列各项中,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上片“寒蛩”交代了深秋季节,“千里梦”表达了作者在睡梦也不忘驰骋千里、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
    B. 下片写收复失地受阻,归期无望,有抱负难以实现之痛,反映南宋王朝的黑暗现实。
    C. 此词情调低沉,和他的家喻户晓的《满江红·怒发冲冠》相比,带有明显的消极色彩。
    D. 该词的主旨句是“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16. “欲将心事付瑶琴”中的“心事”有哪些?结合词句分析。
    17. 这首词用多种艺术手法,请简要说明。
    【答案】15. C 16. ①心念中原,收复失地的报国之情 ;②遭人陷害,赋闲在家的无奈之情;③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闷之情 ;④对奸臣当道,苟且偷安的愤恨之情;⑤知己甚少,无人理解的寂寞之情。
    17. ①借景抒情,用静寂的环境烘托孤寂的心情。②用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表达自己处境孤危的忧愤之情。③“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暗喻投降派阻挠抗金。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C.“带有明显的消极色彩”错误,《满江红·怒发冲冠》多用赋体,直陈其事,慷慨激昂,凝聚着岳飞忠贞报国的豪迈精神和战斗雄姿。这首《小重山》则多用比喻,曲折地道出心事,含蓄委婉,抑扬顿挫,情景交融,虽然短小。但含蓄隽永,明丽婉转,寓情于景,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和忧国忧民的悲苦心境。情调高昂的作品固然好,情调低沉也并非消极。岳飞的《满江红》与《小重山》词均表达了他的抗金以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只因作词的时间与心境不同,因此在作法上遂不免有所差异,实际上异曲同工,不可用情调的高昂与低沉区分其高下。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昨天夜里蟋蟀一直鸣叫不停,使作者从金戈铁马对抗金兵的梦中惊醒了,而此时已经是深夜的三更天了。“惊”字充分表达了在秋夜蟋蟀的凄清鸣叫中作者终夜难眠的情景。“千里”暗示梦回到包括家乡在内的中原地区,说明了词人在睡梦之中也不忘收复中原的爱国之情,表现作者日夜牵挂的都是国家的战事和兴衰。
    “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独自在台阶前徘徊,周围静悄悄的,人人熟睡,只有明月散下淡淡的冷光。深秋的月夜,凄清冷淡,表达了作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与凄凉心境。“独自”写出词人的孤独寂寞,心事无法向人诉说,可见赋闲在家,苦闷之深。
    下片重在抒情。“白首为功名”,作者自二十岁从军,出生入死,与金兵浴血奋战,决心为国家建立丰功伟业。可是十多年已经过去,头发也白了,仍未能实现还我河山的伟大抱负,由此抒发功名未就的忧伤。
    “旧山松竹老”用松竹喻中原父老,他们在金人的统治之下,顽强挺立,渴望早日复国,可如今他们都已老了,而“阻归程”写投降派的求和主张阻挡了收复中原,回归故乡的进程,流露作者对奸臣当道,无法恢复旧河山的愤恨之情。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化用善于操琴的俞伯牙和知音钟子期的典故,寄托作者的一腔愤和无处言说的沉痛,来表达心事无人理解的苦闷。岳飞是坚定的主战派,然而南宋朝廷始终偏安一隅,朝野上下一片议和声,作者为此忧愁苦闷,却无人理解,故而有“知音少”之感慨。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词的上阕借景抒情,写深夜梦回的压抑心情。寒蛩的鸣叫,蒙胧的月色;梦回三更,独绕阶行。时间、景色、环境、行动,含蓄曲折、情景交融。三更不寐、绕阶独行,以及隔帘望空中朦胧月色,烘托出他壮志难伸的孤愤之情。
    “旧山松竹老”用松竹喻中原父老, “阻归程”写投降派的求和主张阻挡了收复中原,回归故乡的进程,用比喻手法,写出词人对投降派阻挠抗金的愤恨。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化用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典故,寄托作者主张抗金,收复失地的理想无人理解,朝野上下一片议和声,使作者陷入孤掌难鸣的处境,充满忧愤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
    18. 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部分。
    (1)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2)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写春江花月之夜,尽抒思乡孤独之情,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则渗透了人世变幻、江月永恒的哲理。
    (3)《菩萨蛮》(其二)中,暗用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故事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霓为衣兮风为马 ②. 虎鼓瑟兮鸾回车 ③. 人生代代无穷已 ④. 江月年年望相似 ⑤. 垆边人似月 ⑥. 皓腕凝霜雪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霓”“瑟”“鸾”“已”“垆”。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砚亦称为研,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砚与笔、墨、纸合称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砚台至唐代起,历经秦汉、魏晋,各地相继发明适合制砚的石料,开始制作以石为主的砚台。
    砚要经常保养,才会容光焕发;若是冷落了它,就不会给你好脸色看的。砚如果放置于窗前案头, ,否则砚质会出现干燥的迹象,日晒过久砚匣也容易干裂。在养砚时,有人将蜡涂遍砚身,还有的涂抹植物油,更有的涂抹墨,以为可以养砚, 。蜡可以涂于砚四周,底部要薄而适中,最忌将蜡涂在砚堂磨墨的部分;砚上抹植物油的做法也是不妥的,因为植物油属慢干性油脂,砚面有油多招尘土,使砚污秽不堪,并散发出一种怪味或产生霉变。
    19.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B.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C.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D.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0.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请修改。
    第一处:
    第二处:
    21. 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否定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第一处:
    第二处:
    【答案】19. C 20. ①“砚台至唐代起,历经秦汉、魏晋”改为“砚台历经秦汉、魏晋,至唐代起”②“发明”改为“发现”。
    21. ①应该不能在阳光下久晒;②但这些做法并不妥当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原句比拟,“冷落”“给你好脸色看”把砚台人格化。
    A.比喻,“皆似霰”,把“明月照在花林上”比喻成“一层雪霰”;
    B.夸张,“摇五岳”“凌沧洲”夸大诗文气势;
    C.比拟,“逐”“兼”把花、鸟人格化;
    D.互文,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分而为文,合而见义。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一是“砚台至唐代起,历经秦汉、魏晋”语序不当,唐代应在秦汉、魏晋之后,改为“砚台历经秦汉、魏晋,至唐代起”;
    二是“发明……石料”搭配不当或(不合逻辑),“发明”改为“发现”。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依据“否则砚质会出现干燥的迹象,日晒过久砚匣也容易出现干裂”,可知,所写内容应与“阳光”有关,这里可填:应该不能在阳光下久晒。
    第二处,前文是“以为可以养砚”,下句应该与前句形成转折,再根据下文的解释“最忌将蜡涂在砚堂磨墨的部分”“做法也是不妥的”夸张,此处说的是做法的错误,应填“但这些做法并不妥当”。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浩瀚宇宙,有太多尚待人类探索的奥秘,黑洞就是其中之一,黑洞是存在于宇宙空间中的一种天体,它由质量巨大的恒星坍缩而成,引力极其强大。黑洞无法直接观测,但可以借由间接方式得知其存在与质量,并且观测到它对其他事物的影响。在银河系中,按照理论,应该存在很多黑洞,但遗憾的是,人类到目前为止仅仅探测到了几十个。
    在黑洞内,所有的物质都会聚集到一个点上,这个点密度无限大,体积无限小,它就是奇点。而在黑洞的边沿是事件视界,所有越过事件视界的物质都会被吸入黑洞内, 黑洞就像宇宙中的饕餮巨兽吞噬一切,甚至连光都无法逃脱。
    人们对于黑洞的探索从未停止。19世纪,爱因新坦提出相对论;20世纪60年代,物理学家约翰·惠勒为“黑洞”命名;2019年4月10日,人类历史上首张黑洞照片面世。近期,天体物理学家又提出了一种新的黑洞类型设想。此外,黑洞也常常出现在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中,如刘慈欣的小说《三体》和《星际穿越》系列电影,都展现了人们对黑洞的无限遐想。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23. 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并列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 35个字。
    【答案】22. ①将黑洞比作饕餮巨兽:用“无法逃脱”形容“光”也会被吸入强洞,赋予无生命的“光”以“有生命”的动物或人物形态。
    ②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地突出了黑洞引力之大。
    23. 黑洞既是物理学家一直关注的研究对象,又是科幻作品中常见的创作元素。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黑洞就像宇宙中的饕餮巨兽吞噬一切”,此句运用比喻手法,本体是“黑洞”,喻体是“饕餮”,相似点是“吞噬一切”;“甚至连光都无法逃脱”,运用比拟手法,以“逃脱”来写“光”,把“光”拟人或拟物化,赋予它以动物或人的动作、情态,用“无法逃脱”形容“光”也会被吸入黑洞。
    效果:黑洞是我们无法肉眼看到的、抽象的东西,而将其比喻为贪吃的饕餮,说它“吞噬一切”,很生动形象;“连光都无法逃脱”形象地说明它吸力巨大。总之,比喻和比拟都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地突出了黑洞引力之大。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此外”可知,第三段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一句“人们对于黑洞的探索从未停止”是中心句,后面几句都是用具体事例论证人们对于黑洞的探索,且都是物理学家的探索,由此可概括出:黑洞是物理学家一直关注的研究对象;
    第二部分,“黑洞也常常出现在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中”,后面举了刘慈欣的小说为例,此处说明黑洞“是科幻作品中常见的创作元素”。
    两句话是并列关系,可用“既……又……”关联。最后整理答案为:黑洞既是物理学家一直关注的研究对象,又是科幻作品中常见的创作元素。
    注意字数限制。
    四、写作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①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③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黄蘖禅师)
    ④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⑤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
    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自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勇于付出,乐于实践
    古语有云:“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没有行动付诸实践,理想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行动起来,才会收获缤纷落英,迎来一路芬芳。
    陆游有诗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任何知识想要运用到现实中,就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黄蘖禅师说的“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意为摆脱尘劳事不寻常,须下力气大干一场。这两句话就是告诉我们,人生要勇于付出,乐于实践,实践离不开付出的准备。
    勇于付出,乐于实践,是成功的奠基石。十年磨一剑,没有哪一项伟大的成就不是在反反复复的实践钻研中得出的。历史上,长平之战,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年轻时就熟读兵法的赵括,替廉颇为将,却一反廉颇所为,只善谈兵,致使赵军大败,自身也被后人耻笑。没有实践,纸上谈兵,注定失败。太史公司马迁,为了实践著书立传的理想,从二十岁开始便游历天下。在身受宫刑又身陷囫囵,受尽歧视的情况下,最终完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千古名作《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展现了在史学和文学上巨大的价值。
    屠呦呦为了成功提取青蒿素,她和她的团队试验了两千多次,终于在实践中摸索到了低温提取的方法,成功制服了夺走无数人生命的病魔——疟疾;袁隆平为了研究杂交水稻几乎天天扎根泥土中;中国航天团队为了保障每次发射成功,一次又一次实验,改变数据,总结经验。无数的事实证明,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勇于付出,乐于实践,才有成功的到来。
    蝴蝶可以轻舞飞扬,只因承受了旁人不能忍受的破茧之痛;苍鹰可以飞上苍穹,只因接受了旁人无可比及的训练;帝王蛾可以称王,只因经历了旁人无法理解的挣扎。勇于付出,乐于实践,是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那些怀揣梦想、勇于付出、乐于实践,做出超于常人努力的人,上苍总会为他的前路投以光明,从“智慧宝库”中给予灵感,给他成功的希望。
    实践是一种追求,一种信念。只有能吃大苦,肯付出行动真正去实践的人才能探寻到成功和幸福的所在。青年朋友们,时代在发展,人人需要进步,要记住,想有所作为,就要勇于付出,乐于实践,不怕“寒彻骨”,才有“扑鼻香”。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首先读懂每句名言的意思。第①句“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的意思是古人所著的书不要满足于反复地读,熟读了,再加上深入地思考,你自然会领会其中的意思。经典的书籍不要怕麻烦,多次品味后才知其中蕴含的真正意义。强调“熟读”“读书要思考”“反复阅读”。第②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意思是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唯一标准。第③句“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的意思是如果不经住冬天那刺骨的严寒,梅花不会有扑鼻的香气。这是说人对待一切困难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鼓励人要经过许多艰难困苦,才能获得成功。第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意思是每个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黄金千两一挥而尽,它也还是能够再得来。这是强调“自信”。第⑤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表面看起来很平常,但内蕴深厚。写起来好像很容易,却经历了艰苦的创作过程。有时我们只看到了人家成功的一面,感觉相当容易,岂不知当初人家是经历了多少风雨才有今天的光彩。说的是境界很高的事物于平凡中孕育着伟大,或成功中饱含着艰辛。
    选择其中的两三句,自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注意选择“两三句”,不可过多,也不可只选一句;选择的诗句之间应有某种合理的逻辑联系,这样才会有整体感;还要注意合理引用。
    如①和②,一个读书一个实践,它们之间就有“知与行”的联系。可以先分别强调读书、思考才能获得真知,再分析有了知识还不一定有成就,还需要实践来检验,尤其是当下,学生们普遍缺乏实践的机会,这样知识很难转化成有效的能力。最后呼吁读书与实践结合才是培养人才的正确方式。
    立意:
    1.根据②③或②③⑥,可立意为要勇于付出,乐于实践。
    2.根据①④⑤,可立意为积累实践,成就自我。
    3.根据③⑥,可立意为成功需要付出。
    4.根据③⑤,可立意为历练才能成才,要有付出与自信。
    相关试卷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金华市十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金华市十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名著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模拟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模拟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王夫之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