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期末总复习】部编版语文 高二上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04 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期末总复习】部编版语文 高二上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04 文言文阅读(原卷版)(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docx
    • 解析
      【期末总复习】部编版语文 高二上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04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docx
    【期末总复习】部编版语文 高二上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04 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01
    【期末总复习】部编版语文 高二上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04 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02
    【期末总复习】部编版语文 高二上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04 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03
    【期末总复习】部编版语文 高二上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04 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01
    【期末总复习】部编版语文 高二上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04 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02
    【期末总复习】部编版语文 高二上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04 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03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期末总复习】部编版语文 高二上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04 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期末总复习】部编版语文 高二上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04 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文件包含期末总复习部编版语文高二上学期期末综合复习04文言文阅读解析版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docx、期末总复习部编版语文高二上学期期末综合复习04文言文阅读原卷版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7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知识点讲解+专项练习
    一、 知识点汇总
    (一)论语十二章----孔子及其弟子 〔先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 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2. 注释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通假字,同“悦”,愉快。
    愠:生气,发怒。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有才德的人。
    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信:诚信。
    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站立,站得住。
    惑:迷惑,疑惑。
    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逾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
    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疑惑。
    回:即颜回(前521—前490),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堪:能忍受。
    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
    者:代词,“……的人”。
    好:喜爱,爱好。
    乐:以……为快乐。
    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吃。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肱(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于:介词,对,对于。
    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善,好。者,……的人
    川上:河边。川,河流。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三军:指军队。
    夺:改变。
    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子夏(前507—?):即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晋国人,孔子的弟子。
    笃志:志向坚定。笃,坚守。
    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
    仁:仁德。
    3. 赏析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所选十二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二)大学之道---礼记 〔两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1.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心。
      通过推究事物的原理,而彰显明德,认识本心,表里如一。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 能的。
    2. 注释:
    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第二种含义同样也有“博学”的意思。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亲民:《管子·形势解》:“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王阳明曾与弟子徐爱辨亲民和新民,认为“宜从旧本作‘亲民’”,列在《传习录》首章,“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亲民”的目的主要是在于“齐家”,齐家即亲民也。“亲民”二字与上面“明明德”结合,即弘扬光明的品德要学习和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大人的学问即从生活中而来。
    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得:处事合宜。
    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兴旺发达。
    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致其知:彰显明德本心,诚明一致。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庶人:指平民百姓。
    壹是:一概,一律。本:根本。
    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
    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3. 赏析
    本章是《大学》全篇的总纲,开门见山,确立了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朱熹以为是孔子之言,故尊之为经,其余各章为传。
    所谓三纲领,是指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条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领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三纲领不是平列的,而是层层递进的。
     
    (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 〔先秦〕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 译文: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2. 注释:
    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
    乍:突然、忽然。
    怵惕:惊惧。恻隐:哀痛,同情。
    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 “纳”。
    要誉:博取名誉。要同“邀”,求。
    端:开端,起源,源头。
    我:同“己”。
    然,同“燃”。
    保:定,安定。
    3. 一词多义
    所以
    (1)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
    (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 
    (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介词,用来……的、的凭借)

    (1)人之有是四端也(指示代词,此) 
    (2)斯是陋室(判断词,同今义)

    (1)不足以事父母(动词,侍奉) 
    (2)今日之事何如(名词,事情)
    4. 赏析:
    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孟子的推导仍然是为了推行他那毕生的追求,即“仁政”理想。但他的推导本身似乎没有产生很大影响,倒是他那推导的前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此基础上所提出的“仁义礼智”都发端于这种“不忍人之心”的看法,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四)老子四章----老子 〔先秦〕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1.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踮着脚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就好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人们常常厌恶这些。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人。确定不移、竭力实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合适位置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2. 注释:
    毂:指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可以插轴。
    埏埴:和泥制作陶器。
    户牖:门窗。
    企:抬起脚后跟站着。
    跨:迈步越过。
    余食:吃剩的食物。
    赘形:身上的赘疣。
    智:聪明。
    明:圣明。
    寿:长寿。
    未兆:尚未显出迹象。
    垒土:堆叠的泥土。
    3. 赏析:
    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世间普遍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
    二、 专项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行:做,实践。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施:施加。
    C.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济:帮助,接济。
    D.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弘扬。
    (2)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C.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D.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告诉子贡,看到别人的错误应该终身“恕”,这里的“恕”是指宽恕。
    B.孔子认为:仁,就是推己及人,自己想要站得住,就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使别人通达。
    C.曾子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但他又认为奋斗终生,死而后已,道路却很遥远。
    D.“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微子》)
    材料二: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①则仕。”《《论语·子张》)
    材料三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②,不易得也。”(《论语·泰伯》)
    【注释】①优:有余力。②谷:禄
    (1)“游于艺”的“艺”指六艺,即________、乐、________、御、书、数。
    (2)“不至于谷,不易得也”历来有两种解释:一是“还做不了官,这种人比较少”,二是“并不存做官的念头,这是难得的”。你认为哪种解释更符合孔子本意?为什么?

    3.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阳货》)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白道也。”
    (《论语·宪问》)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论语·颜渊》)
    (1) 孔子为何说“吾不与也”?上述文字阐明的孔子主张的“勇”是什么?
    (2) 勇者何以不惧有人用孔子答司马牛的“内省不疚”为答案,你同意吗?请说明。
    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孔子曰:“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万章问友。孟子曰:“不挟①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
    (《孟子·万章》)
    (注)①挟:倚仗。
    (1)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主张是   , “临之以庄”中“庄”的意思是  。

    (2) .“足食、足兵”的主语历来有争议,你认为是谁?请说明理由。
    (3) .孔子话中的“友谅”的意思是   , “便佞”的意思是  。
    (4) .孔子和孟子的“交友观”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说明。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节选自《礼记·大学》)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虑而后能得 得:处事合宜 B. 致知在格物   格:标准
    C. 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辟:偏向   D. 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矜:怜悯,同情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 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大学之道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B. 知止而后有定 人而不仁,如礼何
    C. 欲齐其家者   其恕乎   D. 小人闲居为不善 为之于未有
    (3)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 大学之道 B. 跨者不行
    C.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D.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尚书》。
    B. 《礼记》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美学等思想。
    C. 曾子,名参。其父曾点,字皙,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D. “慎独”可以理解为独处时也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
    (5)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心不  / 焉视而不见听 / 而不闻食 / 而不知其味
    B. 心不在 / 焉视而不见 / 听而不闻 / 食而不知其味
    C. 心不在焉 / 视而不见 / 听而不闻 / 食而不知其味
    D. 心不在焉视 / 而不见听 / 而不闻食 / 而不知其味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B. 继而又提出了“八条目”之说,“八条目”之间是并列关系,“格物”是其核心。
    C. 要做到“诚意”需要不自欺欺人,要做到“正心”需要摈弃不良情绪和外界干扰。
    D. 选文中使用了顶针、排比等修辞,使得道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说服力。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②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③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祝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节选自《礼记·大学之道》)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明明德:  ②格物:  ③壹是:  
    (3) .文中提出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一观点。请根据文意,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恐惧。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同“纳”,结交。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通“徼”,求取。
    D.若火之始然 , 泉之始达 然:……的样子。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孟子,名轲,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B.《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
    C.孟子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里相近的人性就是发端仁义礼智信的“不忍人之心”。
    D.《孟子·告子》记录了孟子和告子之间有关人性、道德的讨论,是孟子“性善论”思想较为完整的体现。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B.知皆扩而充之矣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
    C.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人而不仁,如礼何
    D.足以保四海 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纩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恻隐之心是人本身固有的,所以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对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D.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没有完全否定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5)翻译句子
    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②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③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孟子·公孙丑上》)
    (1)根据材料可知,孔子主张用  来治理人民,孟子主张用  来治理人民。
    (2)孔孟提出治国理念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爱生邪?子墨子言:“以不相爱生。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众必劫寡,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1)下面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之与家之相篡 篡:夺取  B. 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   用:作用
    C. 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   惮:忌惮  D. 贵必敖贱,诈必欺愚   敖:轻视
    (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失其所与 , 不知
    B. 今诸侯独知爱其国/其孰能讥之乎
    C. 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 天下之人皆不相爱/不爱人之身
    (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先说明为天下人兴办好事、除去有害的事是仁人的事业。
    B. 墨子认为诸侯之间互相攻打、人与人之间互相残害都是对天下有害的方面。
    C. 墨子认为天下所有的祸害、篡夺、仇怨、憎恨都是由人们不相爱而产生的。
    D. 由于人们只知道自爱而不互爱,出现“强必执弱,贵必敖贱”的事情,因此墨子不主张“自爱”。
    (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②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说 剑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馀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馀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
    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太子何以教周,赐周千金?”太子曰:“闻夫子明圣,谨奉千金以币从者。夫子弗受,悝尚何敢言!”
    庄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
    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剑士,皆蓬头突鬓①”,垂冠② , 曼胡③之缨,短后之衣④ , 瞋目而语难,王乃说之。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
    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王脱白刃待之。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使太子先?”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
    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馀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候剑,有庶人剑。”
    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⑤;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 , 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候,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曾服毙其处也。
    (选自《庄子》,有删改)
    【注释】①突龔:鬓毛突出。②垂冠;帽子低倾,表示威武。③曼胡:粗实。④短后之衣:后身短便于起坐的衣服。⑤齐岱为锷:岱,泰山。锷,创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B.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C.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D.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又称王储、皇储或储君,是中国古代王朝中王位或皇位继承人的称谓。
    B.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五行学说常被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C.宰人,现比喻向买东西或接受服务的人索取高价,在文中指负责国君膳食的官员。
    D.服毙,中国古代的一种死刑。文中指剑士被赵文王赐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说他的剑术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是为了引起赵文王的兴趣,以达到“说剑”尽讽谏之意的最终目的。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手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庶人之剑。
    D.庄子对“天子剑”的描述,如拿燕谿的石城山做剑尖,拿齐国的泰山做剑刃,用中原以外的四境来包扎等,表现了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道理说得引人入胜的特点。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闻夫子明圣,谨奉千金以币从者。夫子弗受,悝尚何敢言!
    ②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
    (5)赵文王听了庄子关于“天子剑”的描述,为何“芒然自失”?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日:‘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为。何不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僻”,偏远
    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患:担心
    C.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若:你
    D.万事莫贵于义 贵:贵重
    (2)下面各句+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所恶有甚于死者  万事莫贵于义
    B.何不用也    何故
    C.何不为也    必不为
    D.舍生而取义者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下面有关(甲)(乙)选段的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甲)文用“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阐述了对“义”的认识,这与(乙)文中表达的观点是相同的。
    B.(乙)文用“冠履与手足”“天下与身”的取舍,论证了万事莫贵于义的观点。
    C.(甲)(乙)两文中的“义”是指为朋友而坚守的“道义”,而今天我们所说的“义”是指“正义”,两者截然不同。
    D.(甲)(乙)两文的共同特点是都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说理清楚透彻,很有教育意义。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答案解析部分
    一、文言文阅读
    1.【答案】 (1)D (2)D (3)A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子,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附参考译文】
    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论语·卫灵公》)
    子贡说:“如果一个人能广泛地给民众以好处,而且能够帮助众人生活得很好,这人怎么样?可以说他有仁德了吗?”孔子说:“哪里仅仅是仁德呢,那一定是圣德了!尧和舜大概都难以做到!一个有仁德的人,自己想树立的,同时也帮助别人树立;自己要事事通达顺畅,同时也使别人事事通达顺畅。凡事能够推己及人,可以说是实行仁道的方法了。”
    (《论语·雍也》)
    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自己愿意实行仁,仁就可以达到。”
    (《论语·述而》)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
    (《论语·泰伯》)
    孔子说:“志士仁人,不会为了求生损害仁,却能牺牲生命去成就仁。”
    2. 【答案】
    (1) 礼;射
    (2)
    【示例1】前者更符合。①子夏认为学有余力便要做官,做官是孔门弟子的责任,也是检验学问的一种方式。②这种解释更突显“学”的实践价值,与孔门提倡的“学以致用”思想相吻合。③若按后者那样解释,便是对于做官的否定。这与孔子的教化(“不仕无义”),与孔子诸多弟子都在为官的现实相矛盾。
    【示例2】后者更符合。① “学而优则仕”,是说学有余力了可以去做官,做官是实践学问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学的最终目的。(或答:子夏还说“仕而优则学”,可见“学”与“仕”并不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②“并不存做官的念头”更突出了儒门强调的“好学”和“乐道”(“志于道”)精神。③孔门教育重德重道,而前者的理解却将其固化在以做官为目的的功利教育上,这便误解或窄化了儒家教育。
    【解析】
    (1)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2)从第一种理解的角度看,孔子办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古时一般学习三年为一个阶段,此后便可做官。从第二种理解的角度看,圣人的标准应是“内圣外王”,不仅要修养好自身,还应做到“安百姓”。那么孔子为什么不赞成他的学生求取功名呢?在孔子看来,功名并非求来的,所以他告诫他的学生应以修身为主,只要能修得内圣,那么外王自然不求而至。无论同意哪种说法,能自圆其说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孔子说:“追求正道,执守道德,依据仁爱,游习六艺。”
    材料二:子夏说:“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
    材料三:孔子说:“读书三年,并不存做官的念头,这是难得的。”
    3. 【答案】
    (1)“暴虎冯河,死而无悔”是冒险蛮干,有勇无谋,不可取。孔子认为勇与仁、知共为君子的品德,勇以义为前导,要有谋而为。
    (2)同意。孔子认为勇是君子应具有的一种品德。“内省不疚”指君子反省平日所为无愧于心,着眼于内在生命的思考,是内修勇德的一种表现,可以做勇者何以不惧的答案。
    【解析】
    ⑴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重点词句并筛选整合的能力。要做好此题首要的是翻译相关文句,在读懂的基础上再加以理解分析。注意前后文,即重点词句所在的语境。学习文言文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所以字词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积累文言字词,一般说来不要死记硬背,要本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的原则,有机结合“语境”去揣摩。
    ⑵ 此题明着考查探究能力,暗中考查的是对孔子的思想境界的理解和把握情况。要做好这道题,首先要认清有关“内省不疚”“无忧无惧”的意思。再结合学过的有关孔子的言论主张确定观点、立意。联系生活以及孔子的意思,回答同意,然后进行翻译后理解分析、整合概括出答案来即可。
    【参考译文】
    文一
    孔子对颜渊说,受到重用就践行抱负,不得重用就藏德于怀,只有你和我能如此了。子路问,先生若率领三军,会与什么样的人为伴?孔子说,暴虎性情暴躁得像只虎,冯河不知回头,连死都不知怎么死的,这种人不和他同伴。(为伴的)必定是位遇事知利害,不冒失,善于事先计划而成事的人。”
    文二
    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说:“君子把义看作是最尊贵的。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去做盗贼。
    文三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
    文四
    司马牛问(怎样成为)君子。孔子答道:(要成为)君子(得)不忧不惧。司马牛问:不忧不惧,这就可以是君子了么。 孔子答:当人自省,无所愧疚(君子才如此)。这怎么会有忧患与恐惧呢?
    4. 【答案】
    (1)为政以德(或“德政”);庄重
    (2)示例一:“足兵、足食”的主语是民(老百姓),根据文意,百姓有足够的粮食,也有足够的军队保护自己的安全,他们才会信任统治者。本章内容,很好地体现了孔子为政以德、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示例二:“足兵,足食”的主语是君(为政者),两个“足”都是使动用法,省略宾语“民”,即君使民粮食充足,君使民兵备充足,这样才能取信于民。本章内容,很好地体现了孔子为政须取信于民的的德政思想。
    (3)和诚信的人交朋友;巧言善辩(夸夸其谈)
    (4)同:他们都主张结交益友,注重交友以德(注重朋友的品德)。异:孔子认为交友要看对方的品德、学问,不交损友,侧重交友时对对方的要求;孟子认为交友一定要平等,不能依仗自己的各种优势,侧重于交友时对自我的要求。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这些实词全部出自已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3)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4)本题考查概括并评价作者的观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读懂题干,分析概括作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再进行概括、评价。
    【参考译文】
    孔子说:“用道德的力量去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安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季康子问:“要使百姓恭敬、忠诚并互相勉励,该怎么做?”孔子说:“如果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们就会恭敬;如果你能孝顺父母、爱护幼小,他们就会忠诚;如果你能任用贤能之士,教育能力低下的人,他们就会互相勉励。”
    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
    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
    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孔子说:“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跟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跟态度伪善的人交朋友,跟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这便有害了。”
    万章问孟子怎样交朋友。孟子曰:“与朋友相交,不依仗自己的年纪大,不依仗自己的地位高,也不依仗自己兄弟的高贵。交朋友,是因为朋友的德行好才去结交他,心中不能存有任何有所依仗的思想。”
    5. 【答案】
    (1)B (2)D (3)D (4)A (5)C (6)B
    (7)①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②要使意念真诚,就先要获得知识(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
    ③所以喜好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很少!
    【解析】
    ⑴此题考核文言文实词的理解能力,要注意结合句子的语境。文言文实词,一是注意平时的积累;二是在做题时要结合文章的语境,由语境含义推出词的意思。
     ⑵此题考核对文章虚词理解能力,要注意结合句子的语境。理解虚词主要依靠平时的文言虚词的积累总结,其次是在理解时要结合文章的上下文的语境。
    ⑶此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古今异义词的理解能力,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做此题时,主要是依靠平时的积累,平时要做好课内的古今异义词积累。
    (4) 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注意结合语境的内容。根据选项在文本中找出相关的信息,正确翻译有关文句的内容,辨析答案的正误。
    (5)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断句的能力,注意翻译句子。先翻译句子的内容,然后联系前后句的意思,结合语法结构进行断句。
    (6) 本题考查的是课文的理解能力,注意分析文本的内容。通过翻译疏通文本的基本内容,根据相关的文句,结合文段主要内容判断答案。
    (7)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翻译的能力,注意翻译关键词。文言翻译要先把关键词翻译出来,然后再翻译整个句子,注意句子之间的关系,保证句子的通畅性。
    【附参考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所谓使意念真诚,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小人在闲居独处时做不好的事,没有什么坏事不干,见到君子后就隐藏躲避,掩盖藏匿做过的坏事,宣传夸耀自己做过的善事。岂不知在别人眼中看着他,就如同看清了他的肺肝一样,他这样做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叫做内心有真实的想法,外表上一定会表现出来的。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很谨慎。曾子说过:“虽独处,其实也有很多眼睛在看着你,很多手在指着你,多么严厉、多可敬畏啊!”财富可以装饰屋室,道德可以润饰身心,心胸宽广,身体自然安适,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
    所谓要修养自身德行就是要端正内心:自身如果有愤怒怨恨,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畏惧恐慌,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喜好欢乐,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忧患烦愁,内心就不能端正。心思不能专注于要做的事情,虽然也在看,却是看不到;虽然也在听,却是听不清;虽然也在吃,却是吃了还不知道什么滋味。这就是说,修养自身德行就是要端正内心。
    所谓管好家要先修养好自身的德行:就是说人们对自己所亲爱的人会偏向喜爱,对自己所厌恶的人会偏向厌恶,对自己所敬畏的人会偏向敬畏,对自己所怜悯的人会偏向怜悯,对自己所傲视怠慢的人会偏向傲视怠慢。所以,喜好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很少!所以谚语说:“对于自己的孩子,没有人还知道孩子有缺点;对于自己的庄稼,总觉得禾苗长得还不够壮硕。”这就叫不进行自身德行的修养就不能管好自己的家。
    6. 【答案】
    (1)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探究事物的原理;都是
    (2)强调上至一国之君,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需要以修养自身的品德心性为根本。即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能力。把握文章内容,一定要通读全文,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和主题,在此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回归文章,找到相应的答题区域,仔细阅读,根据题目要求提取相关的内容答题。(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需要整体理解原文内容,仔细对照作答。理解文章内容,要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
    【附参考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探究事物原理。通过探究事物原理才能获得智慧。获得智慧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7. 【答案】 (1)D (2)C (3)A (4)C
    (5)①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②(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都会产生惊骇怜悯的心情。
    ③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我伤害(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伤害君主的人。
    【解析】
    (1)D项,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意思是“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一样”。然:通“燃”燃烧。
    (2)C项,“孟子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错,“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孔子说的,不是孟子说的。
    (3)A项,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两个一样; B项,知道;通“智”;C项,表转折,却;表假设,如果;D项,用来;凭借。
    (4)C项,“唯物主义思想”错,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心主义”思想。
    (5)本题关键词有:①以,用;运之掌上,状语后置句,“在手掌里运转”;不忍人,怜爱、怜悯别人。②乍,突然、忽然;怵惕,惊骇、恐惧;恻隐,哀痛、怜悯。(3)是,这;端,发端;贼,伤害;者也,判断句。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先要熟知文言实词的几种特殊用法,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然后结合句子明确字义、词性,从而确定其用法。
    ⑵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
    ⑶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⑷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⑸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
    【参考译文】
    孟子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先王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才有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用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施行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那么治理天下就会像在手掌中转动它那么容易。之所以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根据在于,)假如现在有人忽然看到一个孩子要掉到井里去了,都会有惊恐同情的心情——不是想借此同孩子的父母攀交情,不是要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名声,也不是讨厌那孩子惊恐的哭叫声才这么做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的,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的,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的,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的,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开端却说自己不行,这是自己害自己;说他的君主不行,这是害他的君主。凡自身保有这四种开端的,就懂得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一样,(不可遏止。)如果能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扩充它们,那就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
    8. 【答案】
    (1)道德;仁政
    (2)①如果用政令、刑法来治理人民,人民只求免于受惩罚而缺乏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治理人民,则能使人民有归附之心。②如果用怜悯之心治理人民,那么治理天下则易如反掌。
    【解析】
    (1)先看材料一,这则材料源自《论语》,展现的是孔子的观点,由“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比较来看,前者的结果是“民免而无耻”,而后者的结果是“有耻且格”,由此可知,孔子显然认为应该用道德来治理人民。再看材料二,这则材料源自《孟子》,这段材料先总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接着指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的结果,即“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而这“不忍人之心”就是指仁政。
    (2)结合第一题可知,孔子的治国理念是用道德来治理人民,结合材料可知,孔子将政令刑法治理人民的结果和用道德治理人民的结果进行比较,由此得出治国的理念;而孟子的治国理念是施行仁政,结合材料二可知,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如果用仁爱之心来治理人民,结果是“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即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由此得出治国的理念。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从题干来看,本题采用填空题的方式进行考查,主要是考查孔子和孟子治理人民的主张。
    ⑵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段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孔孟提出治国理念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然后明确孔孟的治国理念的内容,再分析其提出这一理念的依据。
    【附参考译文】
    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论语•为政》)
    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孟子•公孙丑上》)
    9. 【答案】 (1)B (2)D (3)D
    (4)①仁人拿来作为自己的事业的,一定是为天下人兴办有利的方面好的方面,为天下人除去有害的方面坏的方面,仁人拿这个作为自己的事业。②天下所有的祸害、篡夺、仇怨、憎恨,它们所以发生,都是因为人跟人不相爱,因此有仁德的人反对它。
    【解析】
    ⑴B项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中的“用”的意思是:因为。ACD项无误。
    ⑵D项均为助词,的。A项,介词,跟、和/动词,结交。B项,代词,他的/语气副词,表反问。C项,那么,就/就是。
    ⑶D项“不主张‘自爱’”不当。
    ⑷文言文句翻译首先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重点字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重点字:①所以、兴、除,句意。②凡、篡、所以、是以。
    10. 【答案】 (1)D (2)D (3)B
    (4)①听说先生通达贤明,谨此奉上千金用以馈赠从者。先生不愿接受,我还说什么呢!
    ②击剑的要领是,有意把弱点显示给对方,再用有机可乘之处引诱对方,后于对方发起攻击,同时要抢先击中对方。
    (5)因为庄子的描述让赵文王领悟到天子应该胸怀天下、靠刑律和德教来治理国家,匡正诸侯,使天下人归服,而他却沉迷于剑术,使国力衰弱,有悖于天子之位。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本题是选择题,找准切入点,注意各选项间的不同之处。这是一段对话,可以根据重要词语“日”“矣”“何如”,在其后面的位置停顿,排除C项。“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中的“所御杖”是说使用的宝剑,所以中间不能停顿,排除B项。一般主语较长,会跟后面的谓语部分断开,所以应在“夫子所御杖”这个主语之后停顿,排除A项。画波浪线部分意思是:庄子说:“我已经盼望很久了。”赵王说:“先生所使用的宝剑,长短怎么样?”庄子说:“我的剑术长短都适应。不过我有三种剑,任凭大王选用,请让我先作些说明然后再行比试。”故选D。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D项,“服毙”意为自杀,文中是说剑士因文王三个月不出宫殿见他们而在原先居所里自杀。故选D。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庄子是劝说赵文王要在其位,谋其政,做君主应做的事情,而不是“清静无为的思想”。故选B。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①中“以”,表目的,用来;“币”,馈赠,赠送;“何敢言”,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敢言何”,还说什么。②中“示”,给……看;“虚”,形容词用作名词,弱点;“开”,诱导;“示之以虚”“开之以利”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虚示之”“以利开之”,意思是把弱点显示给对方,用有机可乘之处引诱对方。
    (5)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某些问题发表自己见解,有创意表达的能力。由“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候,天下服矣。”可知庄子用天子之剑的论断委婉劝讽赵文王应该已天下为己任,心忧天下,依靠刑律和德教来治理国家,这样就可以匡正诸侯,使天下人全都归服。现实的情况是“昔赵文王喜剑”“国衰,诸侯谋之”,赵文王因为喜好剑术,无心治理国家,使得国力日益衰弱,各国诸侯都在图谋攻打赵国。赵文王听懂了庄子的意思,联系到自己以及国家的状况,难免“芒然自失”,若有所失了。说明他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读文意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即可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答题时,应根据平时课内对文化常识的知识积累与不断复习,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然后做出判断。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参考译文】
    当年赵文王喜好剑术,击剑的人蜂拥而至门下,食客三千余人。在赵文王面前日夜相互比试剑术,死伤的剑客每年都有百余人,而赵文王喜好击剑不曾得到满足。像这样过了三年,国力日益衰弱,各国诸侯都在图谋(攻打)赵国。
    太子悝十分担忧,征求左右近侍说:“谁能够说服大王停止比试剑术,赐予他千金。”左右近侍说:“庄子应该能担当此任。”
    太子于是派人携带千金厚礼赠送给庄子。庄子不接受,跟随使者一起前往拜见太子,说:“太子有什么见教,赐给我千金的厚礼?”太子说:“听说先生通达贤明,谨此奉上千金用以馈赠从者。先生不愿接受,我还有什么可说的!”
    庄子说:“听说太子想要用我,意欲断绝赵王对剑术的爱好。假如我对上游说赵王却违拗了赵王的心意,对下也未能符合太子的意愿,那就一定会遭受刑戮而死去,我还哪里用得着这些赠礼呢?假如我对上能说服赵王,对下能合于太子的心愿,在赵国我希望得到什么难道还得不到吗!”太子说:“是这样。父王的心目中,只有击剑的人。”庄子说:“好的。我也善于运用剑术。”
    太子说:“不过父王所见到的击剑人,全都头发蓬乱、鬓毛突出,帽子低垂,帽缨粗实,衣服紧身,瞪大眼睛而且气喘语塞,大王喜欢这样的人。如今先生假如穿儒服去会见大王,事情一定会弄糟。”由子说:“请让我准备剑士的服装。”
    三天以后剑士的服装裁制完半,于是面见太子。太子就跟庄子一起拜见赵王,赵王解下利剑等待着庄子。庄子进入殿内没有小步快走,见到赵王也不行跪拜之礼。赵王说:“你想用什么话来开导我,而且让太子先作引荐?"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好剑术,特地用剑术来参见大王。”赵王说:“你的剑术怎样能遏阻剑手、战胜对方呢?”庄子说:“我的剑术.十步之内可杀一人,行走千里也不会受人阻留。”赵王听了大喜,说:“天下没有谁是你的对手了!”
    庄子说:“击剑的要领是,有意把弱点显示给对方,再用有机可乘之处引诱对方,后于对方发起攻击,同时要抢先击中对方。希望有机会能试试我的剑法。”赵王说:“先生暂回馆舍休息,我将安排好击剑比武的盛会再请先生出面比武。”
    赵王于是用七天时间让剑士们比武较量,死伤六十多人,从中挑选出五六人,让他们拿着剑在殿堂下等候,这才召见庄子。赵王说:“今天可让剑士们跟先生比试剑术了。”庄子说:“我已经盼望很久了。”赵王说:“先生所使用的宝剑,长短怎么样?"庄子说:“我的剑术长短都适应。不过我有三种剑,任凭大王选用,请让我先作些说明然后再行比试。”赵王说:“愿意听听你介绍三种剑。”庄子说:“有天子之创,有诸侯之剑,有百姓之剑。”
    赵王说:“天子之剑怎么样?"庄子说;“天子之剑,拿燕路的石城山做剑尖,拿齐国的泰山做剑刃;用中原以外的四境来包扎,用四季来围裹;靠五行来统驭,靠刑律和德教来论断;(这种剑,)向上割裂浮云,向下斩断地纪。这种剑一旦使用,可以匡正诸侯,使天下人全都归服。”赵文王听了茫然若有所失,说:“诸侯之剑怎么样?”庄子说:“诸侯之剑,拿智勇之士做剑尖,拿清廉之士做剑刃;(这种剑,)上效法于天而顺应日月星辰,下取法于地而顺应四时序列;居中则顺和民意面安定四方。这种剑一旦使用,四境之内,没有不归服面听从国君号令的。”赵王说:“百姓之剑又怎么样呢?”庄子说:“百姓之剑,全都头发蓬乱、鬓毛突出。帽子低垂,帽缨粗实,衣服紧身,瞪大眼睛而且气喘语塞。相互在人前争斗刺杀,上能斩断脖颈,下能剖裂肝肺,跟斗鸡没有什么不同,一旦命尽气绝,对于国事就什么用处也没有。”
    赵王于是牵着庄子来到殿上。厨师献上食物,赵王绕着坐席惭愧地绕了三圈。庄子说:“大王安坐下来定定心气,有关剑术之事我已启奏完毕。”于是赵文王三个月不出宫门,剑士们都在自己的住处自刎而死。
    11. 【答案】 (1)D (2)D (3)C
    (4)①并不是只有贤者有这样的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者能不丢掉罢了。②给你天下,但要把你杀掉,你肯做这样的事情吗?
    【解析】
    (1)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A项,“辟:通‘僻’”错误,“故患有所不辟也”的意思是:因此有灾祸我也不躲避。所以“辟”通“避”,“躲避”的意思。B项,“患:担心”错误,“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意思是: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所以“患”的意思是“祸患,灾难”。C项,“若:你”错误,“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的意思是:是因为帽子和鞋子没有手和脚贵重。所以“若”的意思是“比得上”。D项,正确。故选D。
    (2)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A项,两个“于”,均为介词,“比”的意思。B项,两个“何”,均为疑问代词,“什么”的意思。C项,两个“为”,均为动词,“做”的意思。D项,第一个“而”,为连词,表并列;第二个“而”,为连词,表转折。故选D。
    (3)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C项,“【甲】【乙】两文中的‘义’是指为朋友而坚守的‘道义’”错误,【甲】【乙】两文中的“义”是指“正义”。C错误。故选C。
    (4)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
    独:只有。是:这样。心:本性。皆:都。丧:丢掉。耳:罢了。予:给。子:你。为:做。乎:吗。
    【附参考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乙】子墨子说:“世间万物没有比义更贵重的了。如果现在对别人说:‘给你帽子和鞋子,但要砍断你的手脚,你肯做这样的事情吗?’那人一定不肯,为什么呢?是因为帽子和鞋子没有手和脚贵重。又说:‘给你天下,但要把你杀死,你肯做这样的事情吗?’那人一定不肯,为什么呢?是因为天下不如自己的生命贵重。为了一句话而相拼杀,这是因为义比生命更贵重。所以说,世间所有的事情,没有比义更重要的了。”
    相关试卷

    【期末总复习】部编版语文 高二上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09 作文训练(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 这是一份【期末总复习】部编版语文 高二上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09 作文训练(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文件包含期末总复习部编版语文高二上学期期末综合复习09作文训练解析版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docx、期末总复习部编版语文高二上学期期末综合复习09作文训练原卷版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期末总复习】部编版语文 高二上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08 散文阅读(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 这是一份【期末总复习】部编版语文 高二上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08 散文阅读(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文件包含期末总复习部编版语文高二上学期期末综合复习08散文阅读解析版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docx、期末总复习部编版语文高二上学期期末综合复习08散文阅读原卷版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3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期末总复习】部编版语文 高二上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07 小说阅读(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 这是一份【期末总复习】部编版语文 高二上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07 小说阅读(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文件包含期末总复习部编版语文高二上学期期末综合复习07小说阅读解析版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docx、期末总复习部编版语文高二上学期期末综合复习07小说阅读原卷版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期末总复习】部编版语文 高二上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04 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