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备战2023高考】语文考点全复习——考点33《鉴赏小说的艺术手法和语言》(含解析)(新高考专用) 试卷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备战2023高考】语文考点全复习——考点33《鉴赏小说的艺术手法和语言》(含解析)(新高考专用) 试卷01
    【备战2023高考】语文考点全复习——考点33《鉴赏小说的艺术手法和语言》(含解析)(新高考专用) 试卷02
    【备战2023高考】语文考点全复习——考点33《鉴赏小说的艺术手法和语言》(含解析)(新高考专用) 试卷03
    还剩3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备战2023高考】语文考点全复习——考点33《鉴赏小说的艺术手法和语言》(含解析)(新高考专用)

    展开
    这是一份【备战2023高考】语文考点全复习——考点33《鉴赏小说的艺术手法和语言》(含解析)(新高考专用),共3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常见提问方式,审题要点,语言描写艺术赏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33鉴赏小说的艺术手法和语言

    同小说的叙事艺术一样,小说描写艺术也是审美素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高考小说阅读考查的重要方面。为此,要从两方面下功夫,一是构建起以叙事、描写艺术为主体的艺术技巧知识网络,二是在实战中练就审美技能,尤其是针对具体文本的具体技巧作出具体赏析,而不是说空话套话,这一点才是一轮复习的重点所在。表达技巧这个概念比较宽泛,一般在命题时很少直接用到这个概念,我们在审题时要明确到底考查的是什么技巧,确定答题方向,再调动相关知识储备,结合命题所涉及的作品内容,对号入座。


    Z 


    精准突破

    1.常见提问方式
    (1)人物描写艺术赏析题
    ①鲁迅说……请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2019年全国卷Ⅰ第8题)
    ②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2019年全国卷Ⅱ第8题)
    ③请文中画线句子。
    (2)景物描写艺术赏析题
    ①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其。(2019年全国卷Ⅲ第8题)
    ②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2018年江苏卷第14题)
    ③请××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3)语言描写艺术赏析题
    ①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2019年浙江卷第10题)
    ②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三处手法不同的,并。(2018年全国卷Ⅱ第6题)
    2.审题要点
    (1)审出题型标志用语。题干一般有明显的“赏析”“分析……表现手法”“如何写人”及“表达效果”等词语。
    (2)审出赏析角度(方向)。有定向赏析,如明确指出赏析角度“语言”“景物描写”“写人手法”;有自由赏析(不定角度),如“赏析画线句子”。
    (3)审出赏析范围:是要求赏析局部文字还是全文,范围不同,赏析的优先角度也不同。
    (4)注意题干中“景物特点”与“景物描写特点”用语的区别,后者是表达技巧赏析题;“作品语言”与“作品中的人物语言”用语的区别,后者会在题干中特别交代。

    描写艺术赏析题对应的阅读一般是在整体基础上的局部阅读、定点阅读。因为所给文字都是片段式,所以特别要注意精读、细读。
    阅读的第一个内容是弄清描写对象及描写方法;其次要理清层次,抓住关键词语(尤其是动词、形容词),把握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细读、精读不仅需要反复读,更要动笔墨(勾画圈点)、动脑筋,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看看它是用什么方法描写人物的,表现出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情感。
    描写对象、描写方法及对象特征是阅读必须完成的三项内容。
    另外,对所给文字的上下文也应阅读,因为有些手法单看所给文字是无法判断的,如侧面描写等。
    至于涉及全文的赏析阅读,既要从叙事、结构及语言等角度展开阅读,也要重点阅读与人物描写相关的局部文字。

    1.人物描写艺术赏析题
    人物描写艺术涉及的范围很广,如表现手法(如对比)、修辞手法、语言等角度,但主要在人物描写手法上。具体指正面描写(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细节等)与侧面描写两类。在判定所用的手法上要注意两点:
    (1)具体而全面。具体是指要明确运用哪一种手法,如是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中是用环境烘托还是他人衬托等。全面是指描写往往不是单一的,一段文字常常是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的综合运用,所以要综合判断。
    (2)特别注意以下写人手法的判断。
    ①侧面描写。它在判断中较特殊,因为它需要结合主体材料来判定,因此有时为考生所忽视。如2011年山东卷小说《审丑》,主人公是拾垃圾的曾老头,其中一题是要求赏析“不少人默默地注视着老头,每张脸都板硬,盛着或显著或含蓄的恶心”这一句,这一句就是侧面描写。
    ②细节描写。不少考生把细节描写等同于动作描写,这是片面的。细节描写固然多表现在动作描写上,但同时也表现在服饰、神态和心理上。细节描写肯定是一种细致描写,但描写细致不能等同于细节描写,只有那些描写细致而又非常具有表现力的描写才叫细节描写。
    ③心理描写。这种描写要引起考生注意,高考命题正趋向这一点。心理描写又分为直接心理描写(如内心独白、意识流、梦幻等方式)和间接心理描写(主要通过语言、动作来体现心理),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展现,是一种层次很高的描写艺术。
    ④个别不常用的写人手法。如主观描写与客观描写等。
    在分析表达效果时,最主要的是指出用这种手法写出了人物什么样的形象特征,在说侧面描写表达效果时,注意是正衬还是反衬,兼及情节、环境、主题方面的作用。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戒 猎
    王 族
    加拿别克骑马向山谷深处走去。正是黄羊下山喝水的日子,狼在这时会跟踪黄羊而来,他要利用机会开始开春的第一次猎狼。
    很快黄羊便成群出现,加拿别克弃其他的狼于不顾,调转枪口向那狼中王者射击。子弹准确击中了它,但它却挣扎着逃跑了。山谷中,一只狼中王者和一人一马展开了“马拉松”。加拿别克在逼近,狼在逃跑,二者之间的距离在缩短。最后,它已没有挣扎逃跑的力气,只是望着他。加拿别克看见它的眼中滚出了泪水,他的心一颤,勾扳机的手松开了。它是狼中王者,但恐惧让它身上的光彩骤减,并且把悲哀迅速放大。所有生命在死亡面前都是脆弱的,谁又能从深不见底的死亡黑洞中爬出?加拿别克有些悲哀,他不想看见这样的死亡,尤其是在死亡边缘的挣扎和绝望。看见了这样的场景,便犹如自己正在经历死亡一样,让他感到不祥。他不打算要它的命了。天很热,他抱来一些野草将它盖住,以起到降温的作用,也让它缓解伤痛。如果它命好,或许可躲过这一劫。
    一个多小时后,他掀开野草,发现血已在狼的唇角结成黑色痂块,它的呼吸也十分微弱,但那双眼睛却睁得更大了,里面是放大的绝望和恐惧。他在它跟前走动,它的眼神随之移动,似乎希望他帮助自己从死亡中挣脱出来。但死亡的绳索已死死将它捆绑,它无望再活下去。
    加拿别克估计,它还得受两天左右的折磨才能死去。一个难题摆在了他的面前,晚上会有熊出现,一旦发现它便会扑上来用大掌拍打一番。那样的话,它在死亡的最后一刻又会遭受屈辱。即使没有熊的出现,它在两天里慢慢等死又是多么痛苦!
    加拿别克产生了一个念头。他不再犹豫,将枪口对准狼的头部,转过脸勾动了扳机。枪响过后,狼一动不动地躺在那里。它的痛苦终结,生命终结。
    加拿别克从此戒猎。(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1.联系文本,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
    加拿别克有些悲哀,他不想看见这样的死亡,尤其是在死亡边缘的挣扎和绝望。看见了这样的场景,便犹如自己正在经历死亡一样,让他感到不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里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作者对加拿别克看见狼流泪后的内心活动进行描述,细腻、真实地表现了加拿别克对濒临死亡的狼的同情,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2.景物描写艺术赏析题
    小说“一景三考”(考景物特点、景物描写技巧、景物描写作用)综合提示表:
    看描写的景物
    从形、声、色等角度体察山、水、树木、日月风光等自然景物
    看景物的特征
    抓住概括景物特点的形容词、限制语等,有些需要自己概括
    看景物描写的手法
    (1)描写技巧
    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与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
    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色彩的渲染、衬托;
    ③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
    (2)写景角度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形、声、色等角度);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等;
    ③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等等;
    ④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方面的描写。
    看景物的位置
    ①在开头处具有交代故事发生时间、地点、季节和渲染气氛、暗示社会环境的作用
    ②在中间处具有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人物性格、侧面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③在结尾具有深化主旨、照应开头的作用
    看答题的模板
    模式一:①环境本身(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营造/渲染了某种氛围)→②情节(推动了某个情节的发展)→③人物(烘托/映衬某个人物的心理/形象)→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模式二:××处具体描写了……的景色,营造/渲染了……的氛围,奠定了……的感情基调(烘托了……的情感),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芭蕾之葩
    李金安
    一年后,乔茜在患严重眼疾期间,没有停止她的《芭蕾艺术史》的写作,以致双目失明了。
    屋外,洁白洁白的雪在飘洒着。金春杏握着乔茜的手:妈妈,让我的眼睛与您的生命融为一体吧,从现在起,您就是我的第二个母亲。妈妈,告诉我,您的《芭蕾艺术史》还有多少没有完成?
    她激动地拥抱着金春杏,泪水纵横:“只剩下最后一部分‘以交响乐芭蕾为主的现代芭蕾’的尾声了。”
    春花流水与秋果银雪变换中,她向金春杏叙述着什么,金春杏翻阅着资料,敲击着电脑键盘……
    一群天鹅不断变换队形。舞台上悬挂的巨型画板上映出鲜红大字“庆祝芭蕾舞剧《向往》成功演出一周年”……在白天鹅的倩影中绽开的冰山上的雪莲花终于停留在饱满的大和弦上……暴风雨般的掌声,金春杏领头多次谢幕。
    ……
    《向往》正在演出,皑皑冰山骤然绽开朵朵洁白美丽的雪莲花……(有删改)
    2.小说的景物描写有实有虚,富有表现力。请赏析下面两处景物描写。
    (1)屋外,洁白洁白的雪在飘洒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皑皑冰山骤然绽开朵朵洁白美丽的雪莲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写自然雪景,是实写,突出雪花的洁白、飘洒之美,烘托金春杏情感的纯洁质朴之美。
    (2)写剧中景象,是虚写,表现舞剧的艺术之美,烘托剧中的情感之美;同时象征(或暗喻)金春杏、乔茜之间的母女情深及品德高洁的人性之美。
    3.语言描写艺术赏析题
    小说语言描写艺术赏析题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对作品语言特点、风格的赏析,二是对作品中人物语言特点的赏析,这两者既有联系,更有区别。前者包括叙事语言、描写语言等所有语言的赏析,可以从整体与局部两个角度展开;后者主要针对的是人物说话的特点,它不同于作品整体语言,赏析的角度是个性化、地域时代、职业及文化程度(口语与书面语)等特点。
    对作品语言的赏析可以从用词、句式、修辞手法及语言特点(风格)等角度切入。这里重点谈谈对语言特点(风格)的赏析。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特点(风格)的判定,二是特点(风格)形成因素、手法的判定。其实,这两者密不可分。可以从所用手法上判定语言特点(风格),也可以在整体感知语言特点(风格)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形成因素、手法。两者之间的关系见下表:
    语言特点(风格)
    形成因素、手法
    豪放与柔婉
    豪放
    景象→境界开阔
    动词→富有力度
    形容词和副词→色彩鲜明
    抒情→大多激越昂扬
    修辞手法→多用排比、夸张、反复、反问等
    柔婉
    对象→纤巧细致
    情感→细腻缠绵
    画面→色调柔和
    修辞手法→少用排比、夸张、设问
    直露与含蓄
    直露
    表达感受和观点→比较直接
    含蓄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多用象征、设问、比喻
    质朴与华丽
    质朴平实
    通俗化、口语化,少用修辞,少描绘性语言
    华丽典雅
    多描绘性语言→讲究节奏韵律
    修辞手法→多用引用、排比、对偶、用典等
    庄重与诙谐
    庄重
    话题→较为严肃
    语言→凝重
    句式→整齐、完整而绵长
    关联词运用→完整准确
    诙谐
    语气→轻松幽默
    修辞手法→多用夸张、反语、比喻(有趣味)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山里红心
    李 汀
    一轮似圆非圆的月儿伴我们进山。九龙山,汽车在峡谷陡坡上缓行,月光朗朗,微风凉凉,心田爽爽。汽车拐进一个开阔地带,月光铺了一地,我们的笑声铺了一地。溪水潺潺,虫鸣唧唧,山野的声响此起彼伏,一声息了,一声又响,阵阵相随,阵阵相连。
    主人把桌子摆在月光下,一桌饭菜敬月光,也敬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开始大家都有些拘谨,几杯酒和月光下肚,心间的诗意泛滥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酒已满,秋月已满,仿佛世间的喧嚣已远。
    我离席去了田间。在月下,我独立田间张望,那些高山稻谷,那些远山近水,那些落叶秋风,那些晨起露珠,沾满了我的衣袖。我静静地走在田间小径上,尽量放轻自己的脚步,尽量放缓自己的呼吸。可那些沾在衣袖上的沉重,还是惊动了草丛中的秋虫。它们集体屏住呼吸,没了声息,四野萧然。它们感应到了我世俗的脚步,知道自己的世界闯进了一个不速之客。它们试探性地叫一声,我讨好地学它们应了一声。它们吓了一跳,在心里反复揣摩这遥远陌生的声响。最后,它们浪潮般地笑了。
    也许,这时候我只有坐在田坎上倾听。秋风来了,把它揽在怀里;月光来了,把它盛在心里;露珠来了,把它装在衣兜里。远处的山峰沉默不语,我和山峰对峙着。山峰是有语言的,看它笑容可掬,唇色丰美,轮廓分明,是一个美女子。不过山不会跑来跑去,它站在那里就站在那里,不轻易变化姿势和容颜。山更不会巧舌如簧、滔滔不绝,它懂得倾听。许多时候,它更像一个沉默的老人,静静地看着一点点风雨飘下,静静地看着雪花一片片把大地覆盖。
    田坎上一对男女在说悄悄话。男的说:“这猕猴桃快成熟了,这娃儿的学费也就有了,有点余钱,再给你买件过年的新衣服。”女的赶快应着说:“别,别再给我买啥新衣服了,我衣服够多了。你一年累到头,给你整两斤好酒喝喝。”男的不高兴了,接着说:“咋说呢,你嫁给我就没买过一件值钱的衣服,这次整件贵点的,也在村里洋盘一下。你看王家媳妇整了一件毛毛衣服在穿,你也整件。”女的压低声音说:“啊呀,不要和人攀比,嫁给你,就是过踏实日子。要不是照顾老爷子生病,我们还不是修了楼房。有你这个心,我就知足了。”夫妻俩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声音逐渐低了,低到了田坎的草丛里。我在暗处听到他们的对话,既感到惊讶又觉得感动,这比任何一句“我爱你”的表达都要珍贵得多。
    这一对幸福夫妻经营着怎么样的一地猕猴桃?月光下,我望见一树树的猕猴桃挂着累累果实,那浅浅的绒毛隐约可见。我想,也许这一对夫妻,一辈子干不了一件轰轰烈烈的事情,他们只会这么平平淡淡生活着。衰老还是贫穷,他们都这么平淡地生活下去。不管头发白了,还是眼花了,他们都彼此望着对方微笑的皱纹守候着。就是这么一会儿,我困顿于喧嚣的心情,变得开阔舒畅起来。
    不知不觉中,有雨从山间飘来。刚才的月儿躲进云层,不见了踪影。一会儿云层变薄,月儿钻出云层,高傲地俯视着我们。细细的雨,有的像雾裹在田野、缠在树枝上,田野、树枝似披上了一袭月光袈裟;有的凝成亮晶晶的水珠,滴在树叶上,滴在田野的草丛中,滴到我的手掌和脸上,沁人的凉。这时候的月儿,挂在山峰,低低地微笑着。一边月儿,一边下雨,清新的空气里荡漾着歌声:“八月十五月儿明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呀!月饼圆圆甜又香啊!一块月饼一片情啊……献给爷爷一片心哪……”歌声里,我嗅到撩人的桂花的香,这香气是从月宫飘来的,也是从雨中飘来的。只有月光,才会这么内敛低调;只有夜雨,才会这么隐秘纯净。我站在秋雨中,似那一夜秋雨染红的枫叶,似那月光镀亮的一座山峰。
    回到月光坝坝的饭桌上,饭菜已经撤走,换上了山里的特色小吃。一盘猕猴桃,一盘核桃果,一盘新鲜花生。主人拉我坐下,顺手递给我一颗猕猴桃:“尝尝山里的红心猕猴桃。”我惊讶了:“红心的?”主人说:“我们这里是红心猕猴桃原产地,正宗得很。你手里拿的就是这两口子种的。”主人指了指坐在我对面的夫妻俩,男的赶忙摇着手说:“才上路啰。”一听声音,我吃了一惊,这不是刚才在地里说话的夫妻俩吗。女的站起来一拐一瘸地走到我身边,再递给我一颗猕猴桃说:“这是我们家的金蛋蛋,他是我的金蛋蛋,都是一颗红心呢。”我一时反应不过来,只觉得这猕猴桃咪咪甜,甜得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席间,我知道了这红心猕猴桃成了全县的致富支柱产业,成了脱贫产业示范。这世上的果可谓多矣,且各有其立世之本,行走之道。这红心猕猴桃能在此地坐大称王,原因何在?主人说了一句话:“这两口子种的是良心果,红心嘛。”我在心里想,这果实之所以行走江湖而不败,关键是一群人像种植自己爱情一样在种植猕猴桃。爱情不败,红心猕猴桃不败。
    一缕月光打过来,覆盖着田野的声音。我不由在心里说:珍惜今夜月光,珍惜这一颗红心。但愿我转身走出大山,多年后我进山还能看见这些朋友。(有删改)
    3.本文作者的叙述语言和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各具特色,相得益彰。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叙述语言生动优美,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富有抒情性。叙事如“一桌饭菜敬月光”“几杯酒和月光下肚”,写景如“它们集体屏住呼吸”“它们浪潮般地笑了”,抒情议论如“爱情不败,红心猕猴桃不败”。②人物语言质朴自然,富有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适当使用方言词如“整两斤好酒”“在村里洋盘一下”,使用口语如“咋说呢”“才上路啰”。③叙述语言便于写出作者感受到的山里世界的景物美和人情美,抒发作者陶醉其间的喜悦之情;人物语言便于真实具体地刻画人物形象。二者相得益彰,使作品情韵悠长,更具感染力。


    [2017·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天  嚣
    赵长天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遨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找根棍子撑住!”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 “开啦! ”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嗒嗒淌,馋人极了!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地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中。
    (有删改)
    题:
    (附第4题)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具体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烘托并渲染了“天嚣”的恐怖气氛。
    B.被困队员身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地出现,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开门前试验队员一句“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就体现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
    D.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被困队员身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反映出被困队员在强烈救人意念的驱动下迸发顽强的意志力;而“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地出现”,则反映出蒙古同胞对基地试验队员的支持、救助,彰显的是热忱与善良。可见,两者说明的应是生命力的强大与人性的美好,而不是“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答案:B。

    5.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1.审题:本题考查“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的好处,应立足于作品的整体进行鉴赏,侧重于对情节结构、主题表达等层面的理解和分析。
    2.通过审题可知,本题考查的是小说线索和情节的作用。应结合情节与主题、人物、环境等要素之间的关系,综合作答。
    3.通过具体分析可知,“渴”是本文的叙事线索和主要矛盾。小说设置主要矛盾,是为了展现人物性格,使小说选材更集中、情节更紧凑。“渴”与救“渴”的故事发生在“天嚣”这一风沙肆虐的恐怖情境下,作者通过描写不同人物的状态与感受,展示了人性的美好,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4.组织答案,分条作答。

    参考答案: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

    (附第6题)
    6.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题型2] 赏析语言
    赏析小说语言类试题,多数表述为“赏析某句话的妙处(含意、意蕴)”。解题时,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看这句话所在的语境,包括上下文、描述(说话、评论)的对象、小说的主旨等;②分解要赏析的语句,看看能分解成几部分,抓住这句话中的关键词语,分析这句话有没有蕴含什么深刻含意(字面意义、语境含义、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双关义等),对于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刻画、主旨表达、情节发展等的作用;③分析词语的使用特点、句式特点和修辞手法,对小说的表达形式加以品味;④分析小说的语言风格,从而领悟语句的妙处。

    [答题示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有 声 电 影
    老 舍
    二姐还没看过有声电影。可是她已经有了一种理论。在没看见以前,先来一套说法,不独二姐如此。此之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也。她以为有声电影便是电机嗒嗒之声特别响亮而已。不然便是当电人——二姐管银幕上的英雄美人叫电人——互相巨吻的时候,台下鼓掌特别发狂,以成其“有声”。她确信这个,所以根本不想去看。
    但据说有声电影是有说有笑而且有歌,她才想开开眼。恰巧打牌赢了钱,于是大请客。二姥姥三舅妈,四姨,小秃,小顺,四狗子,都在被请之列。
    大家决定看午后两点半那一场,所以十二点动身也就行了。
    到了十二点三刻谁也没动身。二姥姥找眼镜找了一刻来钟;确是不容易找,因为眼镜在她自己腰里带着呢。跟着就是三舅妈找钮子,翻了四只箱子也没找到,结果是换了件衣裳。四狗子洗脸又洗了一刻多钟,总算顺当。
    出发了。走到巷口,一点名,小秃没影了。折回家里,找了半点多钟,没找着。大家决定不看电影了,找小秃更重要。把新衣裳全脱了,分头去找小秃。正在这个当儿,小秃回来了;原来他是跑在前面,而折回来找她们。好吧,再穿好衣裳走吧,反正巷外有的是洋车,耽误不了。
    二姥姥给车价还按着老规矩,多一个铜子不给。这几年了,她不大出门,所以现在拉车的三毛两毛向她要,不是车价高了,是欺侮她年老走不动。她偏要走一个给他们瞧瞧。她确是有志向前迈步,不过脚是向前向后,连她自己也不准知道。四姨倒是能走,可惜为看电影特意换上高底鞋,似乎非扶着点什么不敢抬脚,她过去搀着二姥姥。要是跌倒的话,这二位一定是一齐倒下。
    三点一刻到了电影院,电影已经开映。这当然是电影院不对;二姐实在觉得有骂一顿街的必要,可是没骂出来,她有时候也很能“文明”一气。
    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一进门,小顺便不干了,黑的地方有红眼鬼,无论如何不能进去。二姥姥一看里面黑洞洞,以为天已经黑了,想起来睡觉的舒服;她主张带小顺回家。谁不知道二姥姥已经是土埋了半截的人,不看回有声电影,将来见阎王的时候要是盘问这一层呢?大家开了家庭会议。不行,二姥姥是不能走的。至于小顺,买几块糖好了,吃糖自然便看不见红眼鬼了。事情便这样解决了。四姨搀着二姥姥,三舅妈拉着小顺,二姐招呼着小秃和四狗子。看座的过来招待,可是大家各自为政地找座儿,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观众们全忘了看电影,一齐恶声地“吃——”,但是压不下去二姐的指挥口令。二姐在公共场所说话特别响亮,要不怎样是“外场”人呢。
    直到看座的电筒中的电已使净,大家才一狠心找到了座。不过,总不能忘了谦恭呀,况且是在公共场所。二姥姥年高有德,当然往里坐。可是四姨是姑奶奶呀;而二姐是姐姐兼主人;而三舅妈到底是媳妇;而小顺子等是孩子;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大家打架似的推让,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好容易一齐坐下,可是糖还没买呢!二姐喊卖糖的,真喊得有劲,连卖票的都进来了,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
    糖买过了,二姥姥想起一桩大事——还没咳嗽呢。二姥姥一阵咳嗽,惹起二姐的孝心,与四姨三舅妈说起二姥姥的后事来。老人家像二姥姥这样的,是不怕儿女当面讲论自己的后事,而且乐意参加些意见,如“别的都是小事,我就是要个金九连环。也别忘了糊一对童儿!”这一说起来,还有完吗?说也奇怪,越是在戏馆电影场里,家事越显着复杂。大家刚说到热闹的地方,忽,电灯亮了,人们全往外走,二姐喊卖瓜子的;说起家务要不吃瓜子便不够派儿。看座的过来了,“这场完了,晚场八点才开呢。”
    只好走吧。一直到二姥姥睡了觉,二姐才想起问:“有声电影到底怎么说来着?”三舅妈想了想:“管它呢,反正我没听见。”还是四姨细心,说看见一个洋鬼子吸烟,还从鼻子里冒烟呢,“鼻子冒烟,和真的一样,你就说!”大家都赞叹不已。
    (有删改)
    题:
    (附第4题)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塑造了市井妇女的群像,同时对其中人物也分别作了较为精细的刻画,如“外场”人二姐、“特意换上高底鞋”的四姨、“不大出门”的二姥姥。
    B.在公共场所电影院观看具有私密性的“电人巨吻”并发狂鼓掌,或是在这一场合大谈家事而心安理得,都是作者眼中当时社会生活的怪现象。
    C.小说开头部分写二姐等人对有声电影无知,结尾写大家对有声电影“赞叹不已”,较为完整地描写了普通市民令人啼笑皆非的思想意识转变过程。
    D.小说标题为“有声电影”,既是指有声电影这一新奇事物,也可指二姐等人在电影院里一系列“有声”的喧哗表现,可谓一语双关。
    结尾“大家都赞叹不已”一句,此处“赞叹”的不是“有声电影”,而是四姨的“细心”和“机智”;“描写了普通市民……思想意识转变过程”分析错误,从小说看,这群普通市民的思想意识没有转变。  答案:C。

    (附第5题)
    5.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
    ①对待新奇事物,还没亲见就先有说法,“不知为知之”,揭示出二姐等人傲慢无知的自大;②听说有声电影真有新奇之处,就想“开开眼”,是一种从众、趋新的心态;③到了电影院后也不真的看电影,不愿对新奇事物进一步了解探究,实质上是一种故步自封的心态;④对有声电影胡乱作出“共识”评价,隐含的是二姐等人面对新奇事物时无所适从的焦虑不安。

    6.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1.审题。题干要求举例分析“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考查鉴赏小说的语言特色的能力。
    2.题目要求举例分析三处手法及其效果,可先找出运用了不同手法的三个例句,然后分析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老舍先生小说语言的幽默特色在文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等,找出三处并不难。难点在于“手法不同”。原文中涉及的手法很多,如仿用经典语句(仿辞)、排比、夸张、口语化、反语等,都可以让语言诙谐幽默,据此可以找出不同的例子。
    4.在引用原文内容之后,分析具体手法及幽默效果,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①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或“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借用并改换了经典语句,以造成幽默效果;②如出门时二姥姥找眼镜,三舅妈找钮子,四狗子洗脸,同一行为模式重复多次,产生喜剧效果;③如“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或“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将书面语与口语混搭,庄谐并出;④如“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使用了排比手法描写人物窘态,带有打油诗的诙谐意味;⑤如二姐等人打架似的推让座位,“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把“抱怨”说成“感化”,反话正说,既讽刺又幽默;⑥如二姐喊叫卖糖的,声音之大令人“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这种夸张令人忍俊不禁。

    [解题指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1] 鉴赏构思
    情节安排常见的技巧有悬念、抑扬、照应、伏笔等。作者借助这些技巧,来增强小说构思的艺术表现力。大波澜、小起伏,小起伏又常和“表达技巧”重合,不可不察。下面将常见的情节安排技巧及其表达效果列表阐述如下:
    手 法
    概念分析及作用阐释
    悬念
    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抑扬
    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照应
    又叫呼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伏笔
    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对比
    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突出某事物的特征,或表现主题。
    衬托
    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铺垫
    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突转
    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叙事技巧,一般涉及叙述人称、叙述方式、叙述节奏、叙述腔调等,且呈现出与其他考点结合、综合考查的趋势。下面将小说的叙事技巧择要阐释如下:
    叙事技巧
    概念分析及作用阐释
    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
    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
    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叙述方式
    顺叙
    文气自然贯通,条理清明,次序井然。
    倒叙
    制造悬念,激发读者兴趣,避免叙述的单调。
    插叙
    为下文作铺垫,照应上下文,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谨,内容更充实,衬托中心人物,深化文章主题。
    补叙
    交代清楚前因后果,使内容更丰富。
    平叙
    双线(多线)并进,扩充作品容量。
    叙述节奏
    加速一般用于次要情节,一笔带过,加速是“张”,是跳跃,是略写;减速一般用于关键情节、精彩之处,减速是“弛”,是慢行,是工笔细描细绘。小说的魅力就体现在加速与减速交织,一张一弛,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叙述与描写是控制小说速度和产生故事波澜的法宝。
    叙述腔调
    叙述者流露出的感情色彩、年龄、性别、身份等个性化的特征;它或多或少带有作者的影子和烙印,与小说或作者的风格密切相关,甚至可说叙述腔调即叙述风格。

    描写技巧也是小说鉴赏考查的高频考点。因此,要明确各种描写的特点和作用:①人物肖像描写、动作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②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用于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特殊的效果;③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性格和主题;④间接描写,烘托、衬托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小说的表达技巧很多,考查形式也非常灵活,但落实到对内容和效果的分析上,一般都要紧紧扣住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以及小说的主旨作答。另外,如从表达效果切入,则须考虑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表达者的“表达视角”考虑,分析其表达作用;二是从阅读者方面考虑,看作者这样写能对读者的阅读产生怎样的积极效果。

    答题规范:
    ► 第一步:审视文本,指出运用的某种(或多种)情节手法、技巧;
    ► 第二步:结合文本情节(或具体内容)分析其具体表现;
    ► 第三步:联系小说三要素,结合文本的个性特点,分析艺术效果。


    [题型2] 赏析语言
    1.鉴赏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特点
    不同性格的人,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说话的语言风格不一样:或幽默,或庄重;或委婉含蓄,或直来直去;或简洁,或啰唆;或羞羞答答,或大大方方;或粗野,或文雅。
    2.鉴赏小说作者的语言特点
    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语言特点。这里的特点有时是指作者的语言风格,如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等等;有时是指在特定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遣词造句等修饰方面的特点,如炼字、长短句、整散句,等等。另外,也包括作者语言的地域色彩、语体色彩。
    特别要注意的是,小说作者的语言特点与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特点是不能等同的。
    3.鉴赏语句“四角度”
    角度一:从丰富内涵的角度品味。答题要点:赏析语言在描摹人物时简洁传神、细腻逼真、生动形象等方面的艺术魅力。
    角度二:从个性化的角度品味。答题要点: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能表现人物独特的性格,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角度三:从表达形式的角度品味。答题要点:赏析文中词语的使用特点(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等)、句式特点(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和修辞手法等。
    角度四:从语言风格的角度品味。答题要点: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蕴藉、清新明快、自然质朴、绚丽华美等。

    答题规范:明确技巧(特色)+例证分析+作用效果。

    [即学即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个人的火树银花
    胡天翔
    从后墙走到门口是九步。
    掂起墙根的帆布提包,刘小海刚走三步,裤兜里的手机响了。将提包放到地上,刘小海摸出手机,食指滑一下屏,贴近耳朵,听到一个女子的声音。女子说的是普通话,语音轻柔,刘小海听来却似五雷轰顶。挂了电话,刘小海愣愣地站一会儿,慢慢走到床边,一屁股蹲了下去。床被压得“吱呀”一声。
    腊月二十九,武汉封城了。刘小海没想到疫情如此严重!
    老家回不去了,就在武汉过年吧。中午,刘小海煮了一桶方便面。午觉醒来,在手机上刷了一会儿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刘小海急忙去药店买口罩。药店结账的人排着长队,有人买三袋板蓝根颗粒,有人买四盒双黄连口服液,有人买五瓶医用酒精,不管有用没用,大家手里都提着药品。口罩已涨价了,十个装的两包口罩花了三十元。出门戴上口罩,刘小海赶到超市。超市的人更多,刘小海割了六斤肉,提着一袋小米、半兜土豆,两捆葱和蒜苗,排队八分钟才结了账。
    回到出租屋,刘小海先给儿子打电话。刘小海严厉地教导儿子,要戴口罩,要少出门,儿子“嗯嗯”地应着,听起来并不上心。每次和儿子联系,刘小海鼻子都会发酸。儿子没读完高中就出来打工了,父子俩憋着劲,想着干三四年就可以盖两层小楼,但一场车祸让爷俩梦想落空了。前年夏天,骑自行车的刘小海和一辆电动车撞上了。刘小海尾椎骨粉碎性骨折,对方伤得也不轻,双方各负其责。刘小海出院了,攒的钱也花完了。打了十三年的工,单亲爸爸刘小海没给儿子盖起两层小楼。
    嘱咐过儿子,刘小海又联系老家的大哥。父亲去世五年了,八十岁的母亲和大哥一起生活。大哥说村里已经广播了,劝人不要走亲戚。大哥还告诉刘小海,刘小海因病致贫,乡里把他纳入贫困户,还帮他盖了三间新房,三间堂屋就快上楼板了……
    除夕夜里,想起每年父子的春节一聚,想起大哥说的三间快成的新房,刘小海辗转反侧,最后干脆起身浏览新闻。武汉封城的悲壮,国家战胜疫情的决心,医生和护士的逆行,让刘小海心潮澎湃。看到建设火神山医院的新闻,刘小海心里一动:“建筑工地上需要很多焊工,能帮就帮,咱也去出一份力吧。”
    奇了怪了,下了决心,刘小海很快入睡了。
    大年初一,刘小海早早就起床了。吃过饭,刘小海将剩下的肉和蔬菜给了房东大哥,他要去火神山医院当志愿者。
    到了工程部,刘小海说:“俺是一名电焊工,来支援火神山医院建设的。”
    大年初二,数百台挖掘机在平垫土地,成千名工人在卸载建材。忙了一上午,刘小海边吃着盒饭边看护施工定位旗。一个女子拿着手机朝他走过来。“录小视频,宣传火神山医院建设的吧。”刘小海心想。
    “师傅,你们很辛苦吧?”
    “不辛苦,还可以。”
    “师傅,您是河南人?”
    “是的,俺在武汉打工,封城了,回不去,就来这儿当志愿者了。”
    “谢谢,谢谢您!”
    刘小海没想到自己在网上火了。很多人转载他的视频,上百万人为他这个河南人点赞。晚上下班,刘小海正看自己视频呢,儿子给他打来了电话。
    “爹,俺看到你的视频了,很多人夸你呢。”
    儿子是在为自己骄傲呢!刘小海却在电话里叮嘱儿子不要给奶奶说。刘小海不想让母亲担忧。
    “中,你要照顾好自己啊。”儿子爽快地答应了。
    第二天,老家的很多媒体也希望通过视频连线采访刘小海。刘小海就在工作间隙接通视频,给他们介绍工地的情况。有个记者问刘小海想对母亲说点什么。刘小海哽咽了。刘小海说希望娘好好的,疫情结束就回家好好陪陪她。
    刘小海希望母亲看不到视频。
    夜晚,工地上的灯亮起来。上千个工人还在不知疲倦地忙碌着。刘小海扛着焊机来到工作点,刚把焊机电线连好,大哥打来了视频通话。
    “小海,俺都看到你的视频了,都说你给咱村人长脸哩。”大哥笑着说。
    “哥,你别给咱娘说啊,她该担心哩。”刘小海说。
    “小海,娘也知道了,娘让俺给你打电话,娘要给你说话哩。”大哥把手机递给躺在椅子上的娘。
    “海儿啊,娘好好的,你别担心娘,你要好好干活。”刘小海看到了娘的白发。
    “海儿啊,你做得对,大家都该出一份力呢。”娘继续说。
    “海儿啊,照顾好自己,娘——娘等着你回家。”娘流泪了。
    “娘——”刘小海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他哭了。
    挂了视频电话,刘小海戴上口罩,左手拿着面罩,右手拿焊钳稳稳地夹起焊条,一下一下地触碰着眼前的钢管,瞬间流溢的焊花四处飞散,就像盛开的火树银花。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前两段从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入手,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刘小海接到电话时的震惊,并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使用排比手法描写大家买药品的场面,表现了人们面对突发疫情时的不安和慌张,突出了疫情的严重,烘托了紧张的气氛。
    C.小说写刘小海嘱咐完儿子后联系大哥的那通电话,既交代了刘小海的家庭状况,也推动了后文情节的发展。
    D.小说从刘小海得知武汉封城起笔,中间插叙他和儿子外出打工的艰辛及家庭境况,最后写他到火神山医院当志愿者,从小人物的视角表现非常时期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朴实的家国情怀,以小见大,彰显主题。
    【答  案】A (小说前两段没有“心理活动”描写。)
    2.请赏析小说最后一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了刘小海劳作时的专注认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②使用比喻手法,把“瞬间流溢的焊花”比作“盛开的火树银花”,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在寒冷的夜里让人感到明亮温暖;③照应标题,通过对刘小海劳作场景的描写照应了文章标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④揭示主题,小说通过描写刘小海的劳作场景,赞美了普通劳动者身上体现出来的奉献与担当,以刘小海为代表的普通劳动者在非常时期绽放出如火树银花般的光华,也让我们看到疫情中的希望。
    3.刘小海身上体现了哪些中国精神?刘小海在疫情中的选择所体现出的精神又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请你结合生活实际简要谈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第一问)刘小海身上体现的中国精神:朴实善良能吃苦、友爱孝顺懂感恩、无私奉献有担当。(第二问)刘小海自愿选择到火神山医院当焊工,不仅体现了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奉献和担当,也源自于他对政府帮他盖了三间新房的最朴素的感恩。于大处说,社会要进步,国家要繁荣,企业要发展,都离不开有奉献精神、有责任担当的人;从小处而言,在个人的成长中,会感恩、懂奉献、有担当都是宝贵的品质,是人得以进步的阶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仙 人 掌
    欧·亨利
    一般而言,消沉的人最容易沉溺于对往事的回忆,而一个人能在脱手套这会儿工夫重温一下求婚的整个过程,也不是什么难以置信的事情。
    特里斯戴尔伫立在他单身公寓的桌子旁,做的正是此事。桌子上放着一个红色的陶罐,里面栽着一株形状奇特的绿色植物。它属于仙人掌的一种,长长的叶子似触手一般。微风拂来,不停地摇曳,似乎在向人招手致意。
    特里斯戴尔慢慢地脱着手套,几个小时前发生的那令人揪心的一幕仍在他的脑海里闪现。教堂里那一簇簇鲜花的芳香,丝丝缕缕,依稀可闻;宾客们彬彬有礼的低声交谈言犹在耳;而牧师那拖长语调的话语一直萦绕在他的耳边,挥之不去。它宣告了一个无可挽回的事实:她与另一个男人结合了!
    这沉重的一击让他陷入绝望,但他仍想弄清楚自己为什么会失去她,又是怎么失去的。他突然发现自己正面对着以前从未正视过的东西——一个潜藏在他内心深处,纯粹的、真实的自我。他看到,以前穿在他身上那虚伪自负的华丽外衣如今破烂不堪,贻笑大方。
    他看到,当她缓缓走过教堂的过道,走向圣坛,当那个男人牵着她的手时,她抬起头来凝望着新郎,目光里流露出的是幸福和安详。他知道自己很快就要被遗忘了。这种目光,他也曾领略过,其中的意味,他自然心领神会。他的自负已经崩溃了。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局?他们之间从来没有发生过争吵,一次也没有……
    可是,局面突然变得不可收拾。几个月前发生的事件又在他的脑海里一遍遍地回放起来。
    她一直把他当作偶像,而他每每带着高贵气派接受她的膜拜。她为他点燃香烛,香烟缭绕,沁人心脾。瞧,她是多么谦逊,多么纯真,多么虔诚,多么纯洁。她把他奉为天神,用很多溢美之词称赞他的品行和才华。他接受她的供奉,犹如沙漠吮吸雨露,却拿不出花朵和果实施以回报。
    那天晚上,他把她请到自己的住处,向她炫耀自己非凡的经历。她是那么美丽,头发自然弯曲,容貌清纯,话语温柔,令他着迷。她问道:“卡拉瑟斯船长告诉我,你会说一口地地道道的西班牙语,你怎么会懂得那么多?”
    唉,卡拉瑟斯真是个白痴。那是他特里斯戴尔从词典的旮旮旯旯里搜集的一些古老而隐晦的西班牙谚语,然后拿到俱乐部向人卖弄。毫无疑问,他为此感到过内疚。卡拉瑟斯是他的一位崇拜者,总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巴,把特里斯戴尔所谓的博学多识传得神乎其神。
    哎呀,她的崇拜是多么令人愉快,多么令人舒畅。对于她的赞美,他来者不拒,也不予辩解,任由她将虚妄的西班牙语学者的称号加封在自己头上。
    当他放下高傲,跪在她的脚下,向她求婚时,她是多么快活,多么羞涩,多么紧张!无论是那时,还是现在,他都可以发誓,她的眼神中分明包含了毋庸置疑的允诺。可是,出于女孩的羞怯,她却没有给他一个明确的答复。“明天,我会给你答复的。”她说。于是,他,这位宽容而自信的胜利者,微笑地答应再等她一天。第二天,他在房间焦急地等待着她的回音。中午时分,她的仆人来到他的门口,送来了一盆奇特的栽在红色陶罐里的仙人掌。没有字条,也没有口信,只是在那株仙人掌里挂了一个标签,上面写着一个古怪的外国名字或植物学名。他一直等到了夜晚,却没有等到她的回音。
    两天后,他们在一个晚宴上碰面了。一阵寒暄过后,她注视着他,一脸的紧张、疑问和关切;而他却彬彬有礼,漠然相对,一心就等她开口解释。她以女人的敏感,从他的态度上得到了某种暗示,随即也变得冷若冰霜。就这样,他们开始疏远;最后,分道扬镳。他的过错在哪儿?该怪谁呢?此时此刻,谦卑的他在自负的废墟中寻找答案,假如……
    公寓房间里,一个人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把他拉回现实之中:
    “你的白兰地可不怎么样。”这位偶然来访的朋友走到他身边,“哪一天到潘塔看我,尝尝老加西亚走私过来的那玩意儿。嘿,这儿还有一位老相识呢!特里斯戴尔,你从哪儿弄来的这盆仙人掌?”
    “一个朋友送的礼物。”特里斯戴尔说道,“知道是什么品种吗?”
    “当然知道,这是一种热带仙人掌,在潘塔每天都能看到成百上千。喏,这上面挂着西班牙语标签呢。”
    特里斯戴尔笑了笑:“标签上写的是西班牙语吗?”
    “是的。当地人想象,这种仙人掌的叶子是在向人伸手召唤,所以他们把它叫作‘唤人掌’,英语的意思就是‘请把我带走’。”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采用倒叙手法,开始部分写主人公特里斯戴尔站在房间里回忆往事,结尾部分又回到眼前,中间部分通过叙述往事交代事情的前因后果。
    B.小说第2段中对仙人掌的描写,既是展示特里斯戴尔房间的环境,也是对小说题目的照应,更为后文展开故事情节、揭开悬念的谜底埋下了伏笔。
    C.小说中的“她”内心已经接受了特里斯戴尔的求婚,却出于羞涩没有直接表态,而是借一份礼物代为答复,这是造成两人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
    D.卡拉瑟斯崇拜特里斯戴尔,把他的博学多识传得神乎其神,这一人物在小说中虽然只是昙花一现,但对推动情节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答  案】C (选项陈述的“根本原因”有误,特里斯戴尔虚荣自负,不懂装懂才是根本原因。)
    5.本篇小说结尾设计独具匠心,不同凡响。请对小说结尾的妙处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小说构思精巧,层层铺垫,最后揭示分手原因,收到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前面精心设计一个个悬念,最后陡然破解,易于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令人回味无穷。谜底揭开后戛然而止,让人印象深刻,强化了小说的人物形象,深化了小说主旨。
    6.小说男女主人公的结局是悲剧性的还是喜剧性的?请根据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我认为结局是悲剧性的。他非常喜爱她,为她着迷;她对他更是十分欣赏,甚至奉为天神。两人相互爱慕,却因男主人公的小小的虚荣之心和女主人公的一个“聪明之举”,阴差阳错,互相误解,错失了一段美好的姻缘。这样的结局令人遗憾。∥我认为结局是喜剧性的。他因为虚伪浮夸赢得了她的好感,最后因为不学无术、不认识仙人掌标签而错失对方,实是自食其果。她本来用送仙人掌这样含蓄的方式答应求婚,但对方并未领会她的意思,暴露了真容,这对她来说,也许是一种幸运。故事结局偶然中含有必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题。
    掐辫子 
    刘心武
    ①一对白领情侣长假携游,去到一处近年开发出的山野景点,见到瀑布深潭,她高兴得跳起来欢呼,山风掠过,将她的草帽吹落潭中,她还没回过神来,他已经跳入潭中。捞起草帽,游回潭边,跃到岸上。她还没做出反应,周边的游客已经响起掌声,还有人说:“跟电影镜头似的!”
    ②他们躲到僻静处,他把上衣脱下,晾到灌木上。她说:“吓死我了。知道你要表达,可也犯不着这么冒险。”他说:“除了对你表达,其实,还有另外的内心秘密。”她狐疑了:“什么另外的秘密?”他告诉她,掉在潭里的,是草帽。草帽是用什么做的?她随口说:稻草。他告诉她,不,是麦秸。把麦秸用水泡过,然后用双手编成辫子,他们老家的妇女几乎一年四季都会在做完别的活计后,来顺手干这个,叫作掐辫子。一挂辫子大约弯成五圈,近年来的收购价,是一挂一元钱。一个能干的妇女,一天掐辫子能出五六挂……
    ③她听到这儿放心了,明白他内心里,有区别于她这样城里生城里长的人的眼光和心思,草帽对她来说,不过是一种便宜的遮阳物品。可是对他来说,是他到城里来上大学以前,奶奶、妈妈、姐姐日常掐辫子变化成的产品。她引他聊得更多。他细细叙说。他告诉她,他们家乡,离交通枢纽远,历史上属于兵家必弃之地,如今则属于商家缓争之处,无山无水,开发不成旅游区,离最近的一处古迹也有百里之遥。他也曾苦苦查阅过,竟找不出自古到今各方面的名人有出生在他们那个地方的。总之,那是一处平凡、平淡、平庸的所在。但是平实之地也有平安之福,城市化的浸润离得还远,村庄虽然盖起了新房,却仍有古朴风貌。有人问城市膨胀耕地减少,为什么还有粮食吃?他说,那就是因为还有他家乡那样的存在,每年还种大片的小麦,小麦收过种大片的玉米。而大田劳作之余,妇女们就维系着久远的传统,掐辫子。
    ④她在秋阳下听他讲家乡,心里仿佛陆续注入一缕一缕的光亮。他没想到她爱听这些。他进一步告诉她,他大学四年的费用,学费是爸爸供,生活费呢,全是奶奶、妈妈和姐姐掐辫子掐出来的。她把玩着那渐渐变干的草帽,忽然觉得,那是有生命的东西,她把草帽像宠物般拥在胸怀。
    ⑤他们原来的计划,是顺那山谷跋涉到最深处,据说那谷的尽头有更高更奇更美的瀑布,那里有开发出的农家院接待游客,在那里可以吃到若干特别的鲜鱼山蔬。但是,她提议改变行程,转而去他的老家,她说她想看掐辫子,甚至想学着掐辫子。他很高兴。他们交往并不久。这是他原来幻想过却不敢贸然提出的。是的,这个假期很长,他们完全来得及转换目的地。
    ⑥她随他前往他的家乡。绝对距离并不远,却要先坐火车,慢车站票,熬过一夜,再换长途汽车,再换三轮摩托,车载的终点是一处大集,从那大集镇再徒步一小时,才到他家那个村子。确实无特点可言,就是不多的树,模样雷同的房舍,不甚整洁的村道,一种只能以农村命名的混合气息。
    ⑦他把她引到自己家时,已经夕阳西下。一进院,不用他指点,她就看到好几个盆,有塑料盆、铝盆,还有一只陶盆,里面浸泡着大体等长的麦秸,散发出一种介于香臭之间的暧昧气息。他妈妈迎面出了屋,手臂上有几挂刚掐好的辫子,不是知道他们来了表示欢迎,她是地道的不速之客。他叫完“妈”就介绍说“这是我女朋友”,她赶忙称呼“大妈”。进屋以后又见到他奶奶。姐姐已经出嫁,但就在邻村,他说明天或许就会回来见面。奶奶坐在那里掐辫子,弄明白她的身份后咧开只剩几颗残牙的嘴无声地笑了好久。她随即听见院子里鸡在拍翅狂叫,她到门边往外看,是大妈在抓鸡。那只母鸡显然一贯得宠,万没想到今天风云突变,因此拼力挣扎。他知道她的心思,怕她跑出去拦阻,就站到她身边轻轻搂住她的腰。她懂得,大妈听见儿子把她介绍出来时,并没有什么强烈的表情,但是此刻她那满院抓鸡的肢体语言,把她面对意外之喜的满腔热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如此看重,并且以如此淳朴的形态表达出来,是她职场生活中不曾经历的。
    ⑧晚饭后和大妈聊天,才知道如今四季都有人进村来收妇女们掐好的辫子。除了去做草帽,广东那边又有盘成“黄金条”的。没多久是下元节,祭祀亡魂,要给他们烧“黄金条”。她发现东厢柴草间堆了不少废弃的辫子,大妈悄悄告诉她,那都是奶奶掐的。老人手劲不够,掐不出合格的了。可是,掐了一辈子,喜呀悲呀什么心思都掐进去了,所以不告诉人家不收,还由着老人掐……她意识到这里的妇女掐辫子其实更具有超出换钱的生命意蕴,眼睛潮湿了。
    ⑨他的爸爸是兽医,那天到外地出诊,第二天一早才回来。她和他一起站在院门外,远远看到那乡村兽医骑着自行车从白杨树下过来,她忽然想大声呼唤:“爸爸!”
    1.把握小说语言
    (1)(2021改编,3分)下列对小说语言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开头“她说:‘吓死我了。知道你要表达,可也犯不着这么冒险。’”一句,使一位恋爱中女子娇羞嗔怪和对男友无限关爱的形象跃然纸上。
    B.文中说“平实之地也有平安之福”,意即平凡平常的地方,也有其简单平安的福气福分,表现出作者对农村简单、质朴的生活方式的赞许。
    C.“那只母鸡显然一贯得宠,万没想到今天风云突变,因此拼力挣扎”一句,运用拟人手法描写母鸡被抓时的热闹场面,烘托了大妈的喜悦心情。
    D.本文用朴实粗犷的叙述性语言,并掺杂一些地方土语方言,讲述了某乡村“掐辫子”的故事,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
    2.理解重要词语含义
    (2)(2021新编,4分)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细细叙说:
    ②暧昧气息:
    3.理解重要语句含意
    (3)(改编,3分)理解“心里仿佛陆续注入一缕一缕的光亮”这句话的含意。
    4.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4)(新编,4分)第五段连用三个“更”字来描写山谷中的瀑布,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试简要分析。
    (5)(经典题,5分)赏析倒数第二段中画线的语句。
    (6)(2021新编,4分)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举例分析。
    5.探究语言深刻意蕴
    (7)(新编,6分)小说结尾“她忽然想大声呼唤:‘爸爸!’”这句话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一、(2022年浙江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和军校
    泔河村的敦厚妈一辈子逛过的最大地方是观音镇。翻过泔河,上一道坡,走两顿饭的工夫,就是观音镇了。观音镇是真的好,那么宽的路,那么多的人,那么多好吃好喝好穿的。虽然这些吃喝她都没享受过,可逛一逛也够敦厚妈幸福几天呢。敦厚六岁,敦厚妈摔跛了腿。从此,敦厚妈再也没有逛过观音镇。有一回敦厚妈走娘家,正好有一辆大卡车来娘家拉西瓜,那车真大,拉的西瓜真多,跑得真快,敦厚妈惊骇得不得了,一跛一跛地跟出去半里地看稀罕。回到村里,敦厚妈就一遍一遍地给人讲那汽车,听的人听着听着都笑了。
    敦厚妈守寡早,就守了敦厚这么一个儿子,因此把敦厚看得比埋在屋角的钱罐罐还紧。所以,当敦厚想当兵的时候,敦厚妈死活不依。村支书张大昌对敦厚妈说:“你还能把他守一辈子?叫娃去当兵吧。”敦厚舅舅也支持;敦厚妈的心动了,说:“那就叫娃试试。”敦厚一试,真就“试”上了,崭新的军装穿上身,就要走了,敦厚妈把前襟哭湿一大片,说:“这可咋弄呢,娃从小都没出过门,衣裳破了谁给他补,饥一顿饱一顿的,谁记挂他呀……”敦厚还是走了,眼圈红红的,和同村孙四海、孙长明一起去当兵了。
    敦厚当兵的第三个年头回来了,和村里的小秋结了婚。小秋是个俊人儿,少话,识理,没过门就三天两头来帮敦厚妈做家务,妈长妈短地叫。没几天,敦厚回部队去了。敦厚妈就和小秋相依着过日月,不争不吵,像母女。泔河村的人都说“敦厚妈真是有福气呢”。又过了两年,敦厚寄回来一封信,说他入了党,转成了志愿兵,要去一个油田当石油工人。泔河村的人都替敦厚高兴。
    敦厚是个孝顺儿子,他到油田当了石油工人,每次回来,都给妈买好多好多好吃好穿的,帮妈干所有农活,用自行车驮着妈到观音镇逛两回集。敦厚的话变得多了,当着全村人的面,讲他的油田,讲他的油田有多大,讲他的油田有多好,讲得一村人都勤勤地朝敦厚妈递艳羡的目光。敦厚又要走了,临走,给妈留下了好多的钱,又叮咛媳妇小秋好好地侍候妈。就在这一年的年根,敦厚匆匆地回来了,又匆匆地走了,走时带着小秋。
    偌大的一个屋子,空荡荡的只剩下敦厚妈一个人了,她常常盼敦厚盼到天明,只要碰到村里的人,敦厚妈就一直说她的儿子敦厚。有一回,孙四海他妈说:“你敦厚咋不带你进他的油由上去逛一逛啊?”因为孙四海刚带他妈逛了咸阳。每逢这时,敦厚妈就替她的儿子说话:“敦厚也是叫我去的,我想咱一个农村妇女,腿又不好,话也不会说,走不到人面前去;再说了,敦厚又要忙公家的事,咱去了给娃惹麻烦呢。”村里的人也就信以为真了,不再说这类话。敦厚妈回到家里就犯嘀咕了,敦厚可从没说过接她去美丽的油田逛一逛这话!再说了,她也真想去敦厚的油田上逛一逛了。所以,当敦厚再次回来的时候,敦厚妈就有心问一问敦厚了:“敦厚,油田上真像你说的那么好?”敦厚说:“好,娃能骗你吗?几十万人的大油田,顶咱几千个泔河村,高楼房,宽马路,人山人海。”敦厚妈说:“妈这腿不争气,要不,妈也想到你的油田上逛一逛呢。”敦厚的口吻就变了,躲开妈的目光,含糊着说:“其实也没啥好逛的。”这一天,敦厚的舅也来了,他也给敦厚说:“你和小秋一走,你妈一个人在家里孤呢;你把你妈接到油田上逛一逛。”敦厚还是说:“其实也没啥逛的。”
    此后,泔河村人的话变得难听了:“真看不出敦厚是个没良心的。”
    敦厚妈说:“是我不去,油田没啥好逛的。”
    孙四海他妈说:“没啥好逛的?说的比唱的还好听,没啥好逛的他为啥把他媳妇叫去逛呢?”
    孙长明他妈也附和着说:“不是咋的,往后少跟这人打交道。”
    村里人都这么说,次数多了,敦厚妈就觉得脸上不光彩,人多的场合去的也少了。
    敦厚妈的身子一日不济一日,年底就突然不行了。支书张大昌做了主张,一封电报把敦厚从油田上招了回来。敦厚夜夜陪着妈,给妈端吃喂喝,无微不至。小秋更是殷勤,尽着一个媳妇的孝道。敦厚把妈驮到县医院查病,医生冷着脸叹了口气说:“准备后事去。”敦厚把妈驮回村里了,急着要去油田。在村口,支书张大昌拦住了敦厚的去路。
    张大昌说:“敦厚,你妈是有今没明的人了,赶紧接你妈去油田逛一逛。你要有良心。”
    敦厚说:“叔,我知道。等翻过年,我就给我妈看病,就是走到天南海北,我也要给我妈把病看好。”头一低,那泪就“叭叭叭”地砸下来。
    张大昌说:“你妈是没几天的人了,你现在就把她接走。”
    敦厚说:“叔,我有难处。”
    张大昌沉了脸,说:“敦厚,你要是今日不带你妈走,从今往后,你就别再叫我叔,泔河村就没你活人的地方了。”
    敦厚咬咬牙,走了。
    敦厚走了,泔河村的骂声也就起来了。
    敦厚走后第十九天,小秋正在给妈熬药,门外来了一辆小车,下来几个人,说是接小秋和敦厚妈,还有村支书张大昌。一见面,小秋就抱住张大昌,哇的一声哭了。
    一行三人来到油田,来到了敦厚所住的单站上。这里,就他一个采油工,一个单站,好大一座山,一口油井,一节列车式铁皮房,住着敦厚一个看井人,四野茫茫,遥无人迹,比他们的泔河村还荒凉。小秋的感觉是准确的,敦厚死了。有三个盗油人,开着四轮车,敦厚拦车,他们送钱,敦厚不要,他们吓唬,敦厚不怕。敦厚伸手拦在路中央,说:“想把油拉走,就从我身上碾过去。”
    装满一车油的四轮从敦厚身上碾了过去……敦厚死前,留下话:把我妈,还有支书张大昌接到油田来看看。还说,他这几年攒的钱,全用来给他妈看病……
    采油厂的领导说,这口井是全厂最远的一口井,没有人愿意来住单站。敦厚刚从部队下来,又是党员,他就主动去了。这么多年,他一句埋怨都没有过,从没提出过困难。
    小秋抱着妈哭得死去活来,她断断续续地说:“他一直想条件好些了,分了房子,再把妈接来……”
    最后,在如何处理敦厚遗体的问题上,支书张大昌和油田上的领导发生了分歧,张大昌说:“敦厚是个好娃,是我们村的光荣,叶落归根,我们村要把他运回去,给他建一个高高大大的墓。”
    油田上的领导说:“敦厚同志是优秀共产党员,我们还要追认他为烈士,号召全厂的采油工向他学习,所以我们想把敦厚同志的遗体火化,留在这里。”
    双方各说各有理,互不相让。就在他们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小秋和她的婆婆在山上那个采油小站旁悄悄地为敦厚挖着墓穴。
    妈说:“敦厚,你就住这儿,把井看好……”
    小秋说:“妈要是想你了,我就跟妈来看你……”
    起风了,落雪了,一会儿,天地一色。
    (有删改)
    1.作品塑造敦厚的形象主要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2.赏析小说画线的两处描写及两者对比所构成的艺术效果。
    二、(2021新高考一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石门阵
    卞之琳
    “诸葛孔明摆下了八阵图,叫陆逊那小子,得意洋洋,跨马而来的,只见左一块石头,右一块石头,石头,石头,石头,直弄得头都昏了,他一看来势不妙,就勒转了马头,横冲直撞,焦头烂额,逃回了原路。——这《三国》里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
    说到了这里,干咳了一声,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许多面孔。
    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的有,一共十来张,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头,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
    王木匠手巧。譬如,现在邻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匠的发明。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
    “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
    老王捡去才落到颈脖子上的一片枯枣树叶子,随即干咳了一声。
    “来了。”大家一起想。
    果然——
    “来了!来了,一群鬼子兵!”
    王木匠转过头来望望山坡下转进村子里来的白路,仿佛日本兵当真从那边来了,把听众给吓了一跳。
    “他们先在远处山头上向镇上望,用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的。
    “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
    “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
    “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
    “八路军走光了。好,那个头儿,吩咐先下去五十个胆子最大的‘皇军’。
    “‘开步走!’他们下来了,那五十个鬼子,骑了马。”
    “这条镇不是就完了吗?”宋长发很担心地插上了一句。
    王木匠没有理他,干咳了一声,接下去:
    “骑了马,得意洋洋!瞧,第一个麻子,腰板挺得多直啊。瞧,第二个是八字胡子,第三个是小耳朵,小耳朵回过头来,看后面跟来的都很威风,就把头昂得高些。
    “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阁房里。
    “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
    “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
    “真不是好东西!”谁的声音?李矮子?因为隔壁李矮子院里的驴忽然叫起来了,仿佛怕给日本兵抓去呢。
    “说话间,不知不觉,已经走进了村子。
    “麻子忽然在一家门口勒住了马。八字胡子、小耳朵和后边四十七个人都勒住了马。满街上鸦雀无声。
    “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
    “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小梅子插上来一句,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后边那四十七个‘皇军’也这样问哪,可是没有出声,他们不作一声在那边发愣,那五十个‘皇军’。
    “他们看见了什么呢?奇怪。
    “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
    “他们索性向前跑,沿街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
    “一路上——
    “向左看:石头门。
    “向右看:石头门。
    “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
    “干脆说吧,别那么别扭的!”宋长发老婆着急了,也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他们的脸都白了。听,四面山头上一片喊杀的声音!打枪的声音!八路吧?看,山头上那么多人呢,糟了!糟了!”
    “好了!好了!”谁的声音?仿佛大家的声音。
    “他们勒转了马头,死命踢着马肚皮,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他们就横冲直撞,连奔带蹿地逃命了。
    “逃出了镇口,心里跳得像马蹄一样急呢。
    “麻子还在想:我这一身肥肉不至于喂他们的麦田吧。
    “八字胡子还在想:我抢来的钞票不至于被他们捡回去吧。
    “小耳朵还在想:我怀里的相片不至于被他们拿去上报吧。”
    “老王,你活像钻进了他们的心里了。”李矮子说,意思是两重的,表示不相信,也表示惊叹他叫人不能不相信。
    “胡老三,”王生枝说,把眼睛对准了一个衔着旱烟管的男子,“昨天你也在南教场听过政治指导员的报告的,你说我可曾说谎。那条镇叫洪子店,在太行山那边。”
    “大致还不错,”胡老三说了,“部队在镇东十五里地方,和敌人打了一昼夜。农民救国会集了五百会员,三个钟头内把全镇上能搬的都搬走了,五百会员就拿起了枪,躲在围山上等了。不过,老王,门是用砖头堵的。”
    “那有什么关系,石头门说起来好听一点,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洪子店也烧去了许多。可是我老王一年来明白了一个道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们就夜不闭户。”
    “那你就少了生意了,人家以后还要你做门板吗?”
    大家笑了,同情王生枝。
    王生枝在月光里走回家去的时候,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用口,“也得用手。”王木匠看看自己结实的突起了老茧的掌心,说不出由于哪一种情感,不由得感叹了一下:“我这双手呵!”
    延安,1938年秋
    (有删改)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王木匠重提诸葛亮八阵图战事开头,再写村民们的表情神态,这样,石门阵故事还未正式展开,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形象就已经确立起来了。
    B.小说描写村民们的面孔,用“带胡子的有,麻的有……”,而不用“有的带胡子,有的麻……”,突出了不同面孔最显著的特点。
    C.小说调动了许多“声音”来配合王木匠的讲述,如小梅子等人的插话、王木匠的干咳声,乃至与故事毫不相干的驴叫声,读来令人如临其境。
    D.小说讲了一个王木匠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不仅使小说叙事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
    3.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4.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呼兰河传(节选) 
    萧 红
    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
    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棂,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棂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倌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
    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满窗是黄瓜了。
    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那倭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实在好看。
    夏天,我在后园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
    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
    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了?西红柿红了没有?他与这后园只隔了一张窗子,就像关着多远似的。
    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候,他和祖父谈话。他说拉着磨的小驴,驴蹄子坏了,一走一瘸。祖父说请个兽医给它看看。冯歪嘴子说,看过了,也不见好。祖父问那驴吃的什么药?冯歪嘴子说是吃的黄瓜子拌高粱醋。
    冯歪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冯歪嘴子看不见祖父。
    有的时候,祖父走远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的墙根下边坐着玩,我听到了冯歪嘴子还说:
    “老太爷今年没下乡去看看哪!”
    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
    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而后我一溜烟地跑进屋去,把这情形告诉了祖父。祖父也一样和我似的,笑得不能停了,眼睛笑出眼泪来。但是总是说,不要笑啦,不要笑啦,看他听见。有的时候祖父竟把后门关起来再笑。祖父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好意思。
    秋天,大榆树的叶子黄了,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园里一天一天地荒凉起来了。
    这时候冯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来了。因为那些纠缠缠的黄瓜秧也都蔫败了,舍弃了窗棂而脱落下来了。
    于是站在后园里就可看到冯歪嘴子,扒着窗子就可以看到在拉磨的小驴。那小驴竖着耳朵,戴着眼罩。走了三五步就响一次鼻子,每一抬脚那只后腿就有点瘸,每一停下来,小驴就用三条腿站着。
    冯歪嘴子说小驴的一条腿坏了。
    这窗子上的黄瓜秧一干掉了,磨房里的冯歪嘴子就天天可以看到的。
    冯歪嘴子喝酒了,冯歪嘴子睡觉了,冯歪嘴子打梆子了,冯歪嘴子拉胡琴了,冯歪嘴子唱唱本了,冯歪嘴子摇风车了。只要一扒着那窗台,就什么都可以看见的。
    一到了秋天,新鲜粘米一下来的时候,冯歪嘴子就三天一拉磨,两天一拉粘糕。黄米粘糕,撒上大云豆。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黄,红的通红。三个铜板一条,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愿意加红糖的有红糖,愿意加白糖的有白糖。加了糖不另要钱。
    冯歪嘴子推着单轮车在街上一走,小孩子们就在后边跟了一大帮,有的花钱买,有的围着看。
    祖父最喜欢吃这粘糕,母亲也喜欢,而我更喜欢。母亲有时让老厨子去买,有的时候让我去买。
    不过买了来是有数的,一人只能吃手掌那么大的一片,不准多吃,吃多了怕不能消化。
    祖父一边吃着,一边说够了够了,意思是怕我多吃。母亲吃完了也说够了,意思是怕我还要买。其实我真的觉得不够,觉得再吃两块也还不多呢!不过经别人这样一说,我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也就不好意思喊着再去买,但是实在话是没有吃够的。
    当我在大门外玩的时候,推着单轮车的冯歪嘴子总是在那块粘糕上切下一片来送给我吃,于是我就接受了。
    当我在院子里玩的时候,冯歪嘴子一喊着“粘糕”“粘糕”地从大墙外经过,我就爬上墙头去了。
    因为西南角上的那段土墙,因为年久了出了一个豁,我就扒着那墙豁往外看着。果然冯歪嘴子推着粘糕的单轮车由远而近了。来到我的旁边,就问着:
    “要吃一片吗?”
    而我也不说吃,也不说不吃。但我也不从墙头上下来,还是若无其事地呆在那里。
    冯歪嘴子把车子一停,于是切好一片粘糕送上来了。
    (选自《呼兰河传》第七章,有删改)
    1.(新编,3分)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描写了“我”家后园黄瓜、西葫芦、倭瓜等蔬菜从春天到秋天的生长情况,这些繁茂、蓬勃的植物为“我”和冯歪嘴子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B.小说从儿童的视角观察世界,所以语言也呈现儿童化,比如文中一些语句或语意反复出现,体现了孩子说话时的天真和童趣。
    C.小说展现了“我”自由自在、充满乐趣和温情的童年生活,用笔细腻、生动,尤其是一家人吃粘糕的场景真实生动。
    D.小说体现了萧红诗化的语言艺术,用自然朴实的笔调叙述了“我”和邻居的温馨片段,用生动形象、华丽活泼的语言描绘了后园里的各种植物。
    2.(2019浙江,4分)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3.(新编,6分)萧红的小说“语言诗化,率真自然”,本文即是如此,试举例说明。

    考点过关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小说的语言。A项,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他”跳入水中捞取草帽的行为,让“她”内心欢喜的同时,又心生担忧,才说了这句话,这透出恋爱中女子的娇羞与娇嗔,还有对男友的关爱,将女子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A项正确。B项,这句话出现在第三段的中间部分,结合上下文可知,“平实之地”即平凡、平淡、平庸的地方;“平安之福”即城市化的脚步还未涉足此类地方,所以仍旧保留了大量的耕地和相对传统的习惯,使得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可以自给自足。对于农村人来说能够自给自足就是最大的福气。综合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作者对农村质朴、简单生活的赞许。B项正确。C项,用“一贯得宠”“万没想到”将母鸡人格化,用拟人化的叙述语言,描写了一位母亲杀鸡待客(第一次上门的未来儿媳妇)的场面,暗示了大妈内心的喜悦之情。C项正确。D项“朴实粗犷的叙述性语言”中“粗犷”说法错误。本篇小说语言的总体风格是朴实自然的,无论是叙述语言还是人物对话,都没有表现出“粗犷”的特点。而且并没有掺杂地方土语方言。D项错误。故答案为D项。
    (2)答案:“细细叙说”指详细地回答女朋友的问题,为女朋友介绍家乡习俗,(1分)表现了对女朋友的耐心和对家乡的热爱、思念。(1分)“暧昧”是模糊、不清晰的意思。“暧昧气息”是“她”对麦秸的气味的感受。(1分)“她”长于城市,对这种农村特有的气息感到陌生而不适应;但因为麦秸是男友的情感寄托,所以“她”对这种气息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小说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首先要指出词语的含义,包括表层义和语境义,其次要分析词语中所蕴含的情感。①首先回答表层含义。“细细叙说”指的是“他”为女友介绍家乡习俗。然后从人物情感角度分析含义。“细细叙说”表现“他”对女友的耐心。“他”虽走出农村,但依然记得家乡的物产,没有忘本。从侧面表现出“他”对父母亲人和家乡的深厚的感情。②首先解释词语的表层含义。“暧昧”是不清晰的意思。接着分析语境义。“她”出生于城市,对农村环境陌生、不适应,因此说不上喜欢;但前文有男友入水捞草帽的冒险行为,又有关于掐辫子的故事,表明麦秸是男友的情感寄托,所以“她”对这种气息又说不上厌恶。所以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3)答案:“光亮”是明亮的意思,(1分)“注入一缕一缕的光亮”的过程喻指“她”对农村逐渐了解的过程,表明农村的形象在“她”心中逐渐美好起来。(1分)“陆续”“一缕一缕”说明“她”对农村的了解是一点一点逐渐加深的,也表明“她”对农村的情感逐渐深入。(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小说中重要语句的含意。这句话明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首先解释“光亮”的含义,再解释比喻句是如何运用的。本体“了解的过程”承前省略,喻体为“注入光亮的过程”,比喻为清晰、明了的过程。联系上文内容,这句话是指“她”对农村的了解逐渐深入,农村的形象也犹如光亮一般逐渐清晰、明了。联系“光亮”前的修饰语“陆续”和“一缕一缕”可知,这种对农村印象的感知是一个缓慢变化的过程,是一点一点逐渐加深的。
    (4)答案:①用三个“更”字加强语势,强调他们计划去游玩的地方风景优美。(2分)②与“他”家乡的平凡、平淡、平庸形成对比。而“她”放弃计划好的旅行之地,选择去“他”的家乡,侧面体现出“她”的善良及对农村生活环境的好奇。(2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解答这类题,首先从语义、语感上分析,连用三个“更”字,强调了游玩之地的风景优美,同时也加强了语势。然后结合前后语境分析,这样的山水美景与“他”那无山无水、平淡、平实的家乡形成了对比,而在这种对比之下“她”却舍前择后,突出了“她”渴望了解男友的成长环境以及对“掐辫子”这种劳作活动的好奇心理。
    (5)答案:运用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1分)选取“奶奶掐辫子”这样的生活小事、平凡场景,表现了家人对奶奶的尊重与爱,从而表现出农村劳动者的淳朴和善良。(2分)同时丰富了“她”对乡村淳朴亲情的体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她”的情感变化更加合理,升华主旨。(2分)
    解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语言的表达艺术。赏析语句题不同于理解语句的含意题,它侧重对句子中运用的艺术手法的鉴赏。所以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找出所在句子或语段中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文本分析这一手法是如何运用的。根据这段话中的关键语句“她意识到这里的妇女掐辫子其实更具有超出换钱的生命意蕴”可知,作者采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掐辫子”是平凡的生活场景,“超出换钱的生命意蕴”则是用小事表现深挚的情感。最后,答出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表现出家人对奶奶的尊重与爱。除此之外,奶奶视劳动为生命这一情节也丰富了“她”的体验,触动心灵。
    (6)答案:①叙述语言朴实自然,使文章的情感表达更真挚。比如“咧开只剩几颗残牙的嘴无声地笑了好久”,用朴实真切的语言写出了奶奶对“她”的喜爱。(2分)②善用修辞,多处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农村生活细节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如“那只母鸡显然一贯得宠,万没想到今天风云突变,因此拼力挣扎”,将鸡人格化,写出了抓鸡的热闹场面,表现出乡下人的淳朴和善良。(2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的语言特色。解答此类题需要从词语使用、句式特点、语言风格、语体色彩、艺术手法这几个角度来思考。首先,从语言风格来看,这篇小说语言朴实自然,作为一篇乡土气息浓郁的小说,这一点在文中多处都有体现。从修辞手法来看,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那只母鸡显然一贯得宠,万没想到今天风云突变,因此拼力挣扎”将母鸡人格化,运用拟人化的叙述语言,描写了一个杀鸡待客的场面,将大妈内心的喜悦情感表现了出来。
    (7)答案:①“她”被男友一家人的爱所感动,被男友爸爸的辛苦行医所感动;(2分)②暗示“她”接受了男友的爱,更接受了这个家庭,接受了农村,愿意融入这个有爱的家庭中;(2分)③侧面表现这个家庭的淳朴善良、勤劳幸福,表现了作者对淳朴农村生活的赞美和喜爱之情。(2分)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本句话在小说结尾处,意蕴深厚。“她”经过观察,了解了一家人的生活状况,被一家人之间淳朴、真挚的爱所感动,在看到男友辛苦行医的父亲回来后,这种感动迅速升华,因此想用“爸爸”这个最具情感的称呼来呼唤他。根据中国传统习俗,尚未结婚的男女双方是不会直接称呼对方父母为“爸爸”或“妈妈”的,“她”想这样呼唤,暗示“她”已经接受了这个家庭,接受了农村。从表现主题的角度看,这个称呼实际上是侧面的语言描写,从侧面表现小说主题:家庭的淳朴善良、勤劳幸福。从作者角度看,作者通过这一语言描写,进一步表明自己的情感态度:对淳朴农村生活的赞美之情。
    真题过关
    参考答案:
    1.①抑扬。先写敦厚孝顺母亲,再写敦厚在众人眼中对母亲“不孝”,最后揭示他既孝顺母亲又报效国家的真孝和大孝。②烘托。用众人对敦厚的批评和压力,烘托敦厚的忍辱负重。
    2.①第一处描写,连用三个“那么”,渲染小镇的热闹,从而写出敦厚妈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②第二处描写,连用六个“一”,写尽敦厚守卫的油井之荒凉,从而塑造出他甘守荒凉、一心奉献的品格。③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既解释了敦厚在众人眼中“不孝”的原因,也彰显了他为国守油忠于职守、甘于奉献的品格。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首先是先扬再抑后扬的手法。文章开头描写敦厚孝顺母亲,“敦厚是个孝顺儿子,他到油田当了石油工人,每次回来,都给妈买好多好多好吃好穿的,帮妈干所有农活,用自行车驮着妈到观音镇逛两回集”,人们也都羡慕敦厚妈,“一村人都勤勤地朝敦厚妈递艳羡的目光”。这是“扬”。但后来敦厚说啥也不接他妈去油田逛逛,孙四海接了他妈去咸阳逛了,敦厚妈也犯嘀咕,于是敦厚回来的时候要求敦厚接她去逛逛,可敦厚“躲开妈的目光,含糊着说:‘其实也没啥好逛的。’”,敦厚舅舅也让他带他妈去逛逛,敦厚还是推脱,“其实也没啥逛的”,村里人也说敦厚,“真看不出敦厚是个没良心的”“孙四海他妈说:‘没啥好逛的?说的比唱的还好听,没啥好逛的他为啥把他媳妇叫去逛呢? ’孙长明他妈也附和着说:‘不是咋的,往后少跟这人打交道。’”敦厚妈得了病,村支书张大昌让他带他妈去逛逛,敦厚还是不同意,“张大昌说:‘敦厚,你妈是有今没明的人了,赶紧接你妈去油田逛一逛。你要有良心。’敦厚说:‘叔,我知道。等翻过年,我就给我妈看病,就是走到天南海北,我也要给我妈把病看好。’头一低,那泪就‘叭叭叭’地砸下来”。大家都不明白敦厚为啥不接他妈去油田逛逛,都觉得他没良心,这是“抑”。
    后来敦厚牺牲,大家才知道真相,“这里,就他一个采油工,一个单站,好大一座山了,一口油井,一节列车式铁皮房,住着敦厚一个看井人,四野茫茫,遥无人迹,比他们的泔河村还荒凉”,“采油厂的领导说,这口井是全厂最远的一口井,没有人愿意来住单站。敦厚刚从部队下来,又是党员,他就主动去了。这么多年,他一句理怨都没有过,从没提出过困难”,而敦厚媳妇小秋道出了敦厚不肯带他妈来逛的真相,“他一直想条件好些了,分了房子,再把妈接来……”。原来敦厚为了国家守护油田,不怕困难,他是怕他妈担心才不接她来逛,这是“扬”。总之,文章很好地运用了“抑扬”的手法,先写敦厚孝顺母亲,再写敦厚在众人眼中对母亲“不孝”,最后揭示他既孝顺母亲又报效国家的真孝和大孝。
    其次是烘托手法。敦厚没办法把他妈接到油田去逛逛,大家都不理解他,说三道四,如“真看不出敦厚是个没良心的”“孙四海他妈说:‘没啥好逛的?说的比唱的还好听,没啥好逛的他为啥把他媳妇叫去逛呢? ’孙长明他妈也附和着说:‘不是咋的,往后少跟这人打交道。’”,村支书张大昌都觉得他没良心,“敦厚,你妈是有今没明的人了,赶紧接你妈去油田逛一逛。你要有良心”“敦厚走了,泔河村的骂声也就起来了”。尽管受了委屈,可是敦厚为了不让他妈担心,依然什么也不说。文章用众人对敦厚的批评和压力,烘托敦厚的忍辱负重。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描写的能力。
    第一处描写,“观音镇是真的好,那么宽的路,那么多的人,那么多好吃好喝好穿的”,这段话先总写“观音镇是真的好”,然后具体描写了观音镇的路、人和物质的丰富、事物的繁多热闹,“那么宽的路,那么多的人,那么多好吃好喝好穿的”,连用三个“那么”,渲染小镇的热闹,从而写出敦厚妈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
    第二处描写,“这里,就他一个采油工,一个单站,好大一座山,一口油井,一节列车式铁皮房,住着敦厚一个看井人,四野茫茫,遥无人迹,比他们的泔河村还荒凉”,这是对敦厚守护的油田环境的描写,“一个采油工”“一个单站”“好大一座山”“一口油井”“一节列车式铁皮房”“一个看井人”,连用六个“一”,写出山之大而空旷,写出单站、油井、铁皮房和敦厚这唯一的看井人的孤独,写尽敦厚守卫的油井之荒凉。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这么多年,他一句理怨都没有过,从没提出过困难”,从而塑造出他甘守荒凉、一心奉献的品格。
    观音镇的热闹繁华和油田的空旷荒凉形成鲜明对比,原来敦厚不让他妈来是怕他妈担心,这样两段画线句既解释了敦厚在众人眼中“不孝”的原因,也彰显了他为国守油忠于职守、甘于奉献的品格。
    二、【答案】
    2.D
    3.①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
    ②具有延宕效果,迟迟不讲下文,引发听众的好奇与追问。
    4.①现实生活中的门是木头门,洪子店村民以砖头堵门;
    ②在王木匠的故事加工中,砖头门变成了“石头门”,战斗故事随之变成了传奇的“石门阵”;
    ③王木匠从现实中明白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的道理,即只有保卫国门,才能守护家门,才有实现“夜不闭户”的希望。
    【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有误。这篇小说虽然故事套故事,但主题是一致的,都在表现抗日战争中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写作手法的能力。首先要在文中画出使用反复手法的语句,结合上下文语境,分别体会其作用。第一处,“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使用重复叙事,强调小鬼子进村前反复确认八路军已经全部撤走了,生动刻画出小鬼子的胆怯;第二处,“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后边那四十七个‘皇军’也这样问哪……”“他们看见了什么呢?奇怪”“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通过重复叙事,控制了讲述的节奏,具有延宕效果,引起听众的好奇,从而发出追问。第三处,“向左看:石头门。向右看: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这里连用数个“石头门”,写出小鬼子遇到“石门阵”的惊慌失措,同时渲染了紧张的气氛,调动了听众的情绪。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及其作用的能力。此题考查小说中“门”的含义,需要梳理文本,由浅入深地思考。首先在文中找出写门的几处地方,结合语境,具体分析:第一个“门”:“那有什么关系,石头门说起来好听一点,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向左看:石头门。向右看: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显然,这里的“门”是老百姓抗击日本鬼子时摆的“石门阵”,通过“石门阵”展现了老百姓抗日的智慧和决心。第二个“门”,是王木匠对于抗日的心得体会,“我老王一年来明白了一个道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这里的“大门”指的是“国门”,“二门”指的是“老百姓自家的门”。也就是国家强大了,守护住了国门,没有人敢来侵略,那么老百姓就不需要关自家的门。第三个“门”是现实中的木门。“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洪子店也烧去了许多”“不过,老王,门是用砖头堵的”可见,“门”指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木头门,洪子店村民砖头门。

    三、【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A项,从“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到“因为那些纠缠缠的黄瓜秧也都蔫败了,舍弃了窗棂而脱落下来了”,描述了后园中各种植物从生长到衰败的过程,冯歪嘴子和“我”以及“我”的祖父经常隔着被绿色植物遮蔽的窗子说话,冯歪嘴子看不见窗子这边人已经走了还在说话的情形让“我”和祖父笑得流出眼泪,充满着乐趣,故A项正确。B项,“冯歪嘴子喝酒了,冯歪嘴子睡觉了,冯歪嘴子打梆子了,冯歪嘴子拉胡琴了,冯歪嘴子唱唱本了,冯歪嘴子摇风车了。只要一扒着那窗台,就什么都可以看见的”,这一处是典型的儿童化的视角、儿童化的语言,表现了儿童的天真烂漫,描绘出“我”从窗子看到的一个丰富的、新鲜的、永不厌倦的世界,故B项正确。C项,小说通过对“我”从窗子给冯歪嘴子递黄瓜、“我”和祖父开冯歪嘴子的玩笑、一家人一起吃粘糕等几个场景的描写,展示了“我”充满乐趣、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作者多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和生活化的语言记录生活中发生的小事,使小说更加生动自然,故C项正确。D项,“华丽”不正确,小说中虽然多处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生动、形象、活泼,但语言清新自然、朴实明快,选项中“华丽活泼的语言”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故答案为D项。
    2、答案:①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黄瓜蔓蓬勃的生命活力。(1分)②句式上长短交错,使语言生动活泼。(1分)③每句都用“了”字,反复强调黄瓜生长迅速。(1分)④语调轻快,传达出叙述者的喜悦之情。(1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的语言特色。解答此类题需要从词语使用、句式特点、语言风格、语体色彩、艺术手法这几个角度来思考。首先,从手法角度看,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黄瓜蔓人格化,它们“向前跑去”“爬上房顶”“彼此招呼着”“成群结队”,写出了黄瓜蔓蓬勃的生命活力;每句都有“了”,反复强调生长阶段的完成,突出黄瓜秧生长速率之快。从句式角度来看,画线部分有长句有短句,长短错落有致,使语言富于变化,自由灵活。从语言风格的角度看,本文语言语调轻快,与“我”喜悦的情感相合。
    3、答案:“语言诗化”即语言像诗歌一样;“率真自然”即语言亲切自然,简洁流畅。萧红的乡土小说没有刻意雕琢,感情自然流淌,形成了具有散文诗韵味的篇章。(2分)文中“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秋天,大榆树的叶子黄了,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园里一天一天地荒凉起来了”,一系列文字简短流畅,像诗一样错落有致,“了”字又增加了句子韵律。“三个铜板一条,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愿意加红糖的有红糖,愿意加白糖的有白糖”,这些都是直接采用生活中的语言,语言简洁明快、亲切自然,充满着生活气息。(4分)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小说的语言意蕴。解答此题,应先解释“语言诗化,率真自然”的含义,再结合具有该特点的句子进行分析。萧红的小说语言平白如话、率真自然,但又不失优美动人,富有诗意。“富有诗意”指语言诗化,有诗的风格,像诗一样易于联想,富有美感;“平白如话”是指语言来自生活,萧红将生活中的用语剪裁后放入文中,保留了生活语言的简洁明快、轻松自由。“率真自然”指语言发自内心,没有雕琢的痕迹,萧红以儿童的视角观察世界,语言自然,保留了孩童的纯真和趣味性;但萧红在写作时并不是毫不修饰,她经常运用反复、对偶、排比等修辞,文句整齐,像诗一样,错落有致,节奏感强,有韵律美。本文节选自萧红乡土小说中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语言风格同样如此。文章中“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秋天,大榆树的叶子黄了,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园里一天一天地荒凉起来了”语言像诗一样,明丽新鲜,富有节奏美。“三个铜板一条,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愿意加红糖的有红糖,愿意加白糖的有白糖。加了糖不另要钱”语言质朴真实,完全还原了生活中的真实场景,体现了萧红小说语言的率真自然。
    相关试卷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巩固练习考点33 鉴赏小说的艺术手法和语言(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巩固练习考点33 鉴赏小说的艺术手法和语言(含解析),共3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常见提问方式,审题要点,语言描写艺术赏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41鉴赏小说的艺术和语言-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 这是一份考点41鉴赏小说的艺术和语言-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常见提问方式,审题要点,语言描写艺术赏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33 鉴赏小说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考点解透》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备(新高考专用): 这是一份考点33 鉴赏小说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考点解透》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备(新高考专用),共3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常见提问方式,审题要点,语言描写艺术赏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备战2023高考】语文考点全复习——考点33《鉴赏小说的艺术手法和语言》(含解析)(新高考专用) 试卷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