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备战2023高考】语文考点全复习——考点23《诗歌鉴赏综合》(含解析)(新高考专用) 试卷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备战2023高考】语文考点全复习——考点23《诗歌鉴赏综合》(含解析)(新高考专用) 试卷01
    【备战2023高考】语文考点全复习——考点23《诗歌鉴赏综合》(含解析)(新高考专用) 试卷02
    【备战2023高考】语文考点全复习——考点23《诗歌鉴赏综合》(含解析)(新高考专用) 试卷03
    还剩3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备战2023高考】语文考点全复习——考点23《诗歌鉴赏综合》(含解析)(新高考专用)

    展开
    这是一份【备战2023高考】语文考点全复习——考点23《诗歌鉴赏综合》(含解析)(新高考专用),共3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探究送别之地的风土人情,鉴赏前人点评的曼妙之处,概括田园诗描绘的乡村场景,分析所咏之物与人物的勾连,解读作者读史的弦外之音,解读特殊意象的寓意,解读唱和诗传达的情感,送别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22诗歌鉴赏综合
    题型解读




    一.关于客观题
    从考查范围来说,选项前三项一般是分句考查,最后一个选项注重综合考查。考点多,综合性强。考点涉及诗歌的语句含意、表现手法、情感、语言特点、意境以及文学常识等。
    Z 
    (一)常见陷阱
    常见的陷阱通常集中在诗歌鉴赏的意象、意境、语言、手法、情感、主题以及文化常识等几个要素上。设误类型:曲解诗意、意象不合、意境不合、情感不合、不明手法、主题不合等。
    卷别
    例句
    诗句出处
    语句表达重点
    设误
    类型
    2018·新课标全国卷Ⅰ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李贺《野歌》
    诗人不甘沉沦的自勉。
    曲解
    诗意
    2018·新课标全国卷Ⅱ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陆游《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以书中疾笔喻战中拼杀。
    曲解
    诗意
    2018·新课标全国卷Ⅲ
    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王建《精卫词》
    充满对精卫的赞美之情。
    主题
    不合

    (二)考查类型
    考查方式
    真题示例
    应对策略
    词句
    理解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2017·新课标全国卷Ⅰ)

    1.把诗句作为平常的文言语句进行翻译,复活诗句中所说的景物或事件,进而推断选项中词语的解释或 对句意的理解是否正确。
    2.要注意联系上下诗句,或结合整首诗的意境来分析,不能孤立地猜测。
    句子
    赏析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2017·新课标全国卷Ⅲ)
    1.要注意词句解说是否曲解原意。
    2.要注意选项中涉及的表现手法是否正确,思想内容是否准确,情感表达是否恰当。
    思想
    情感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2017·新课标全国卷Ⅰ)
    1.注意诗句中的词语、典故、意象,对其感情色彩进行深入感知,看与选项所述是否一致。
    2.要多关注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中心主旨的把握,注意主题情感分析是否得当。
    手法
    分析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2017·新课标全国卷Ⅰ)
    1.熟练掌握诗歌的各种表现手法(如写景手法、抒情方式、修辞手法等)。
    2.选项中,运用表现手法的地方要关注,找到切实的依据,注意张冠李戴的可能性。
    诗歌
    形象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2018·新课标全国卷Ⅰ)
    1.鉴赏景物形象,要找出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分析它们的特征,通过整合感知营造的氛围。
    2.事物形象,要结合诗句描写抓住事物的特性,从中分析诗人要言的是什么志、什么情。
    3.人物形象,要熟知诗歌中的几种常见形象类型,结合诗句理解诗歌内容,不可以他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理解。
    诗歌
    语言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2018·新课标全国卷Ⅲ)
    1.炼字类型,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2.语言风格 ,要记住常见的诗歌语言特点,深入体会其内涵,解题时看到底符合哪种特点。

    J 
    (经典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S  
    思考角度
    考查点
    文本对应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情感
      正确。诗人以肥衣冲风、带酒晚歌的洒脱方式表达对嫉妒、诽谤自己的可恶小人和听信谗言、草率取士的礼部考官的极大愤慨。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形象
      错误。诗人不是“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在诗中“穷”是困厄的意思,不得志,“屈穷”:指有才志而不能施展。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手法
      正确。“条条看即烟濛濛”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绝胜烟柳满皇都”有相似之处,都在写春柳如烟似雾的状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手法
      正确。整首诗扣题叙事,前四句叙事,后四句抒怀。因事抒怀,叙事抒怀,紧密关联。

    Z  本题选择B

    二.诗歌鉴赏主观题命题新视角
    2020年以来高考诗歌命题选材更加突出素材的思想性和文化性,传递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及“思维发展与提升”进行综合考查,其中主观题稳中求新,出现了一些新的命题视角,注重勾连考生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与体验。
    一、探究送别之地的风土人情
    【高考连线】(2020年江苏卷第9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送沈康知常州
    王安石
    作客兰陵迹已陈①,为传谣俗记州民。
    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②相仍市井贫。
    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
    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
    【注】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祐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祐有三年诏沈康知常州。②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
    ▲如果你是沈康,通过这首送别诗,你会得到关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请简要分析。
    【解题津梁】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以及对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解答时首先要结合题目、注释、作者等信息通读全诗,把握诗歌大意;然后仔细阅读题干要求,根据题干提示筛选出与之有关的句子或短语,最后分点作答。题干要求从诗中找出与“常州”有关的信息。首先考生要注意“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相仍市井贫”一句,沟渠已经半废,土地贫瘠,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厨传还在,但是百姓的生活却依旧贫困。由“田畴薄”“市井贫”可以概括出“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另外从“白屋”一词也可看出“百姓生活贫穷”,白屋在古代指平民的住屋,因无色彩装饰,故名;从“最忆荆溪两岸春”可以看出此地自然风景优美。
    【参考答案】由“田畴薄”“市井贫”等可知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由“荆溪两岸春”可知自然风景优美。
    二、鉴赏前人点评的曼妙之处
    【高考连线】(2020年浙江卷第20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秋江送别[唐]王勃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送柴侍御[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
    【解题津梁】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应对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诗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诗句有什么特点,如选用了什么意象,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诗歌的主旨,即诗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诗句包含的情感。本题要求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翻新脱妙”之处。首先,从意象的运用上,王勃的诗选用了“山”“水”,却将“一水”“山川”隐于句中。而王昌龄的诗则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意境开阔,具有鲜明的个性。其次,空间处理上,王勃的诗化近为远。“已觉山川是两乡”,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强调了心理距离之远。而王昌龄的诗则是化远为近。云雨相同,明月共睹,使“两乡”为“一乡”,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语意新颖,出人意料。最后,抒情方式上,“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王勃自问自答,以议论的形式直接表达了别离的感伤。而王昌龄则以景作结,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
    【参考答案】
    ①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②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朓诗有“何况隔两乡”);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余韵悠长。
    三、概括田园诗描绘的乡村场景
    【高考连线】(2020年天津卷第15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纪村事[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
    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
    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饷田:到田间送饭。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
    【解题津梁】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解答这类题一般需要翻译诗句,即解读浅层内容,然后理解深层的情感、主旨,最后结合手法、语言等明确表达效果。关于结构方面的作用,有的话也要指出来。题干为:“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可见赏析角度不用面面俱到,侧重内容氛围、情感态度和诗人思想。首先,翻译句子“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其次,概括出场景特色:描写了繁忙、充实、安宁、丰足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赞扬田园的美好、怡人、温馨。最后,总结效果:视觉、听觉结合,抓住时间变化,以点带面,从中可想见百姓的乐业安居,极富感染力和画面性,让人身临其境,向往大自然。
    【参考答案】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
    四、分析所咏之物与人物的勾连
    【高考连线】(2020全国卷Ⅲ第15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苦笋
    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解题津梁】本题考查结合诗歌手法,概括诗歌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诗歌内容,根据要求找出相关诗句;再联系手法、结合关键词语,概括形象特点;最后根据要求,分点整理答案。首先,审读题干可知,本诗采用联想手法,由物及人,要求分析概括苦笋与魏征二者的相似之处。然后,阅读诗歌,结合内容进行分析。诗人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三、四两句直接描写苦笋,并将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苦节”是与生俱来的。“耿介”指正直不阿、廉洁自持;“苦节”指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肯定赞美苦笋的品性后,诗人自然由此联想到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征,“我见魏征殊媚妩”一句是写唐太宗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所以,从本身特征来看,苦笋的“苦”便是魏征的“殊”,“苦”味并不爽口,而魏征的“殊”在于直言进谏,其言行有时着实令人难以接受;但从内在气质来看,诗人赞美苦笋气节便是唐太宗赞魏征“妩媚”,苦笋性情“耿介”,天生“苦节”,与魏征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格均是受人赏识之处。最后,结合以上分析,分点概括二者相似之处即可。
    【参考答案】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五、解读作者读史的弦外之音
    【高考连线】(2020全国卷Ⅱ第15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读史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①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②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解题津梁】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给我们的启示其实离不开诗中所阐发的道理。颔联“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承接首联,从史实失真的角度叙写了高贤的悲酸。在当时,高贤们已承污纳秽,受到误解;而后来末流所至,更是以假乱真,以讹传讹,从而使高贤们的行藏失去了原来的真相。由此可见,本诗阐发的道理是: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作者写下这首诗是有感而发的,但是它所昭示的对书本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无疑具有普泛性的哲理意义。书本是前人经验、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因此,为了继承前人宝贵的精神遗产、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必须广博地读书。但是,书本又并不都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它有高下之分、有真伪之别。因此,在读书时必须善于区别,批判地继承。前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诚如是也!所以,我们在读书时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而不能毫无保留地兼收并蓄,以假为真,以讹传讹,以致为书所误;我们只有以怀疑的理性目光去择取、去吸收,才能化他人的成果为自己的血肉,充实自己,发展自己,这就是本诗给予我们的哲理性的启示。
    【参考答案】①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②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六、解读特殊意象的寓意
    【高考连线】(2020新课程I卷第16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①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②春。
    为于耆旧③内,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题津梁】本題考查学生把握意象及分析抒情方式的能力。首先要分析意象的特点以及在诗歌中有无象征寓意;其次要结合诗歌表达技巧来分析其对于抒情的作用,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运用了什么抒情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峨眉”是诗人的居住地,“岘首”是襄阳庞德公隐居的地方,也是郑炼将要前往之地。上句“峨眉晚”,写出离别之际因天色薄暮,诗人不得不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下句想象友人到达襄阳,正是春光明媚之时,表达对友人一帆风顺抵达目的地的美好祝愿;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用“地阔”“天高”刻画出峨眉与岘首两座山相距遥远,借景抒情,抒发离别之后两人分居两地、相隔遥远的孤独寂寞之情。
    【参考答案】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七、解读唱和诗传达的情感
    【高考连线】(200全国卷I第15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奉和袭美①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②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④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⑤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题津梁】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入手,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①“虽失春城醉上期”一句,说明作者和好友皮日休曾经相“期”春日聚会,饮酒一醉,但是一个“失”字,让这些愿望落空;“下帷裁遍未裁诗”一句是说未能作诗之憾,所以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不能与友人相聚,不能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本诗是一首“奉和”友人的诗歌,好友皮日休因“抱疾”而闭门谢客,然而他却给作者寄去一封信告知病情,作者得知好友抱病,当然要送上安慰,“但医沈约重瞳健”一句是宽慰友人,希望友人眼睛恢复健康,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不怕江花不满枝”一句则用美好的景物对以后的美好生活做了展望。
    【参考答案】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美好生活的展望。
    一诗多解




    古代诗歌鉴赏:一诗多考
    【整体感知】读懂诗歌,理解诗意,把握情感
    送李端 卢纶 (唐)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①卢纶: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大历初,屡考进士不中,后得宰相元载的赏识,得补阌wén乡(在今河南省)尉,官至检校户部郎中。为“大历十才子”之一。该诗作于天宝末年国家动乱之时。
    ②李端:作者友人。与作者同属“大历十才子”。
    ③故关:故乡。
    ④衰草:冬草枯黄,故曰衰草。
    ⑤“路出”句:意为李端欲去的路伸向云天外,写其道路遥远漫长。
    ⑥少孤:少年丧父、丧母或父母双亡。
    ⑦风尘:指社会动乱。此句意为在动乱年代,不知后会何期。
    一、读懂
    1.联系信息,揣摩内容
    标题 作者 注释 意象
    2.再现情境,体验情感
    联想 想象
    积累记忆诗歌术语
    3.筛选词语,确定内容
    故乡遍地都是衰败的枯草,好友相别实在是令人伤悲。
    你去的道路伸向云天之外,我归来时只见暮雪在纷飞。
    从小丧父早年就客游外乡,多经磨难我与你相识太迟。
    回望你去的方向掩面而泣,在战乱年月再见不知何时。
    表层意
    时间:寒冬 地点:故乡 人物:卢纶 李端
    景物:衰草连天,暮雪纷飞 事件:送别
    深层意
    意象:衰草 寒云 暮雪 意境:凄凉 伤感 哀婉
    情感:惜别 悲伤 手法:以景衬情
    二、设题
    1、请判断并分析这首诗的诗眼?
    2、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3、这首诗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赏析。
    4、该诗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请分析。
    5、这首诗是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6、这首诗是怎样抒发作者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7、这首诗前两联描绘了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8、这首诗前两联描绘了的景物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9、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10、这首诗以—个“悲”字贯串全篇,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三、品味语言
    (一)炼字诗眼题
    答题规范:①点明哪一个字(词)使全诗的关键,指出表层意和深层意,指出该字(词)对主旨表达(或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解字】
    ②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词)写了哪些内容。【解句】
    ③考虑该字(词)在全诗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联情旨】
    炼字类与诗眼(诗骨)类解题步骤(三步五点)
    解字:语境义(表义深意)+手法
    解句:句义+手法效果
    联情旨:对意境、形象、情感、结构方面的作用
    【试题分析】
    炼字诗眼题
    1、请判断并分析这首诗的诗眼?
    类解题步骤(三步五点)
    解字:语境意(表意、深意)+手法
    解句:句义+手法效果
    联情旨:对意境、形象、情感、结构方面的作用
    【参考答案】
    ①诗眼为“悲”,“悲”即送别的“悲伤”之情。【解字】
    ②“故关”“衰草遍”写送别环境,含悲。颔联继续以“寒云 ”“暮雪”写送别情景,寓悲;颈联写“少孤”“多难”的身世之感,堪悲;尾联以“掩泪”“空相向”以期待再会直接写悲伤惜别之情。【解句】
    ③诗渲染了悲凉的意境,塑造了悲戚的人物形象,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悲伤之情。【联情旨】
    【巩固练习】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该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请简要分析。
    一钩残月挂在天空,月色昏昏,漏声滴答,黑夜正长;油灯忽明忽暗,寂寂地照着我的床。
    体弱多病总是最早感觉到风霜的寒意,梦中回到了家乡,不觉远隔千山万水,道路漫漫。
    披衣而坐,心中感慨情不自禁地慷慨悲歌;起身下床,俯仰窗外天地,只觉一片孤寂凄凉。
    那凄切的鸣蝉声传入耳中,让人心烦意乱;它紧抱着萧疏的梧桐树,树上的叶子已经半黄。
    [参考答案]
    ①诗眼是“乱”字。“乱”字形容蝉声的嘈杂烦乱,衬托诗人心绪的百无聊赖。【解字】
    ②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解句】
    ③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联情旨】
    南湖早春①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鸸②语未成。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①元和十年( 815)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忠直的白居易愤而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手,被诬为越职言事,于是年秋被远贬江州。②鸸ér:一种鸟。
    “乱点碎红山杏发”与“榕叶满庭莺乱啼”中均用到“乱”字,请分别赏析其妙用。(5分)
    [参考答案]
    ①白诗,“乱”是自然、随意。这一“乱”字化静为动,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虽没有秩序可言,却展现了春的勃勃生机。
    ②柳诗一个“乱”字,既写莺啼,更是写诗人的心乱。莺啼本婉转动听,可诗人却说乱啼,表现出他此时凄迷烦乱的思绪。
    (二)语言特色题
    答题规范: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②结合相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语言特色是如何体现的。③指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常见语言特色术语:清新淡雅 平淡自然 明快浅显
    辞藻华丽 委婉含蓄 简洁洗练 沉郁顿挫 浑厚雄壮
    多用口语 明白如话 朴实无华 华美绚丽 明白晓畅
    笔调婉约 雄浑豪放
    风格类解题步骤(三步三点)
    点特色: 清新淡雅 平淡自然 明快浅显 辞藻华丽
    委婉含蓄 简洁洗练 沉郁顿挫 浑厚雄壮
    多用口语 明白如话 朴实无华 华美绚丽
    明白晓畅 笔调婉约 雄浑豪放
    析特色: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联情旨:对意境、形象、情感、结构方面的作用
    辨别诗歌语言风格的一般途径。
    ①知人论世,了解历代诗词名家的语言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 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 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 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 维的清新自然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 适的悲壮苍凉 陆 游的慷慨激昂
    李清照:清新自然(早期)、哀婉悲凉(后期)
    ②诗歌语言风格有题材特点。比如,边塞诗抒写的是戍边士卒的艰辛、爱国将领的豪情、征夫思妇的幽怨,语言风格或悲壮苍凉或慷慨豪迈。又如,田园诗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农村自然风光和农民生活,风格恬淡宁谧。
    ③品读词、句,感受意象、意境、语言的力度等,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此外,还应重视注释,关注诗歌的写作背景;对于非著名诗词曲作家,我们还可以考虑到作品朝代和文风。
    【试题分析】
    2、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解题步骤(三步三点)
    点特色:清新淡雅 平淡自然 明快浅显 辞藻华丽 委婉含蓄 简洁洗练 沉郁顿挫 浑厚雄壮 多用口语 明白如话 朴实无华 华美绚丽 明白晓畅 笔调婉约 雄浑豪放
    析特色: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联情旨:对意境、形象、情感、结构方面的作用
    【参考答案】
    ①语言特色:沉郁顿挫
    ②送别环境:衰草遍野,一片凄清的景象 ;送别之景:荒原茫茫,暮雪霏霏,更见沉郁;回忆往事,感叹身世,没离开一个“悲”字; 垂泪掩泣,企盼相逢之日,哀婉动人。
    ③塑造了一位孤寂悲苦的诗人形象,渲染了悲凉的送别场景,烘托诗人送别友人的哀痛心境,读之给人以悲凉回荡之感。
    【巩固练习】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突出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
    ①语言特色:清新、自然、质朴。
    ②描绘的清江、梁上燕、水中鸥构成了一派恬静优雅的自然田园景象;
    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爱;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
    弥足可爱。
    ③不作雕饰,自然成趣,生活意味十足。
    四、分析形象
    (一)意境分析题
    答题规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
    解题步骤
    概括:(客观词)+(主观词)+定性(图)
    分析:结合诗句分析主观词
    联情旨:点明用该意境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试题分析】
    3、这首诗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赏析。
    解题步骤
    概括:(客观词)+(主观词)+定性(图)
    分析:结合诗句分析主观词
    联情旨:点明用该意境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意境分析题
    【参考答案】
    ①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故关衰草、寒云暮雪(客观词)、凄怆悲凉,哀婉凄楚(主观词)的严冬送别图(定性)。
    ②郊外衰败的野草,迎着寒风抖动,四野苍茫,一片凄清的景象 ,阴云密布,天幕低垂,路好像伸出寒云之外;荒原茫茫,暮雪霏霏,诗人挪动着沉重的步子,默默地踏上风雪归途。
    ③表现了诗人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伤感。
    【巩固练习】
    游月陂bēi 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在月陂岸堤上东西南北来回行走,北面拥有高耸入云的百尺高台。
    一切事物已随秋天节气而发生变化,显出萧条的迹象,暂且趁着水边傍晚的凉意,畅饮几杯。
    水中云影悠闲自相映照,林下泉水声从寂静中传来。
    世事繁杂何必计较太多?只要遇到好的时节,便和朋友相约,再来游玩一番。
    [参考答案]
    ①诗人描绘了一幅月下林间宁静(或静谧、幽静)月陂图。
    ②高台耸立,月色美丽,和泉悦耳,月下小饮,安闲静谧。
    ③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的心情。
    (二)人物形象分析题
    答题规范:①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
    ②形象的基本特征(是如何展现的)
    ③形象的意义(诗人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1、什么形象;
    (客观词)+(主观词)+定性(人)
    2、形象的基本特征;
    3、形象的意义。
    【试题分析】
    4、该诗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请分析。
    解题步骤
    概括:(客观词)+(主观词)+定性(人)
    分析:结合诗句分析主观词
    联情旨:点明用该形象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①诗中塑造了一位少孤早客、知己难逢、多难堪悲的诗人形象。
    ②少时丧父,多年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友。又因国家动乱,远徙他乡,饱经漂泊困苦,再加上知音绝少,在风雪寒冬与朋友相送。
    ③突出了诗人的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无限凄楚之情。
    【巩固练习】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
    ①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抗金英雄形象。
    ②诗中以“万里”“匹马”来表现人物曾经的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以“关河梦断”“泪空流”写出自己的年华已老又被弃置不用,“身老沧州”,但仍“心在天山”,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③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因理想与现实格格不入的痛苦与愤懑以及强烈的爱国热情。
    五、把握情感
    (一)情感把握题
    判断诗歌类型:(内容)
    分析诗歌情感:意象 意境 形象 行为事件
    诗眼 沾染情感类的词语
    注意事项提醒:1、情感的原因分析
    2、情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复杂性:情感的矛盾与变化
    比如《将进酒》:悲喜愤狂
    多样性:情感的多项和多种
    思想情感分类解析
    一、写景诗:因景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描绘景物来抒发感慨。
    二、咏物诗: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高尚情操;
    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某种人生感悟、生活哲理;
    悠闲舒适、不慕富贵的心境。
    三、思乡诗:羁旅愁思、思念亲友、征人思乡、闺中怀人
    四、边塞诗:英勇作战、保家卫国,建功立业之情;
    厌恶战争,揭批统治者,思念家乡亲人。
    五、怀古诗:缅怀、追慕古贤,渴望建功立业;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吟今;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人民疾苦;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六、感怀诗:怀才不遇,爱国情怀不得重用;时光流逝、沧海桑田的伤感;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追求豁达人生境界;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合作;伤春悲秋。
    七、山水诗:不满现实,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从容闲适的生活态度,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向往归隐的情怀。
    八、送别诗:离情别恨 深情厚谊 激励劝勉
    九、哲理诗:古代哲理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为人们所传诵。
    十、闺怨诗:易逝青春的哀怨,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对丈夫的思念,对战争的厌恶;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柔情别绪、忧愁伤感。
    十一、悼亡诗:通过追忆往昔,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生活情境,或以“记梦”的形式,表达对亡妻的悼伤与思念。
    十二、干谒诗:为求得进身机会,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迹。【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代表作有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答题规范
    ①先概括。指出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或主旨)。如果题干只要求“概括”,就不必有以下的步骤了。
    ②联系诗歌内容,摆出之所以是某种思想感情(或主旨)的依据。这是一个分析过程。
    ③如果要求鉴赏评价,可在分析之后进行具体评价。
    【试题分析】
    送李端 卢 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5、这首诗是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注意事项
    1、情感的原因分析
    2、情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复杂性:情感的矛盾与变化 多样性:情感的多项和多种
    【参考答案】
    ①因知己离别的痛苦:离别时“自堪悲”,离别后“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写出了离
    别的悲伤。
    ②对自己身世的感伤:少时丧父,多年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友。
    ③对故园衰败的凄凉:诗人借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故园衰败的感伤。
    ④对社会动荡的忧虑:社会动乱,百姓漂泊不定,饱经苦难。
    ⑤对朋友远行的关切牵挂:衰草遍野、寒云暮雪,风尘何处期,表现了对友人的牵挂。
    【巩固练习】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sōng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②风低:写鹰乘风低掠。③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④秋空一碧:蓝天辽阔,万里无云。⑤无今古:古今一样的意思。无:不论,不分。⑥袒:裸露。⑦略记:大约记得。⑧寻呼:指猎人呼鹰寻猎。⑨赌:较量输赢。⑩轩举:高扬,意气飞扬。⑪闲狐兔:比喻小人,奸佞之徒。⑫汝:你,这里指鹰。
    【译文】
    几座山峦像墙般低矮,鹰在广阔平原上秋风迅猛急速地掠过大地。天空澄清静谧古今不变。醉酣敞开貂裘,约略记得当年打猎时呼鹰逐兽的事情。
    男儿的空有一身武功绝技来和谁一争高下呢?年老了仍然意气飞扬,因为人间还有多少狐兔啊!月色昏沉,沙滩惨黄。在这样的时刻,我特别想你!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②风低:写鹰乘风低掠。③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④秋空一碧:蓝天辽阔,万里无云。⑤无今古:古今一样的意思。无:不论,不分。⑥袒:裸露。⑦略记:大约记得。⑧寻呼:指猎人呼鹰寻猎。⑨赌:较量输赢。⑩轩举:高扬,意气飞扬。⑪闲狐兔:比喻小人,奸佞之徒。⑫汝:你,这里指鹰。
    【赏析】
    全词慷慨悲壮,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
    词的上片咏物抒怀,即先以粗犷的笔墨刻画了苍鹰的高傲、威武的形象。接着由鹰及人,描写作者早年就憧憬并狂放地试着实践的雄劲健举的行为,词人通过一种画面的描写来表现他追求过的情景。
    下片抒情言志,其过片一句“男儿身手和谁赌”,用议论句,转得很妙。顺上阕驱鹰逐兽的场景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的牢骚不平,出语豪迈、悲愤,且精警犀利。空有一身武功绝艺,却只能在猎场上与人一赌高下,未免无聊。“和谁赌”暗藏了怀瑜握瑾而不见用的抑郁寡欢。“老来猛气还轩举”则表达了自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决心。紧接的一句“人间多少闲狐兔”,交代了词人发愤图强的原因。“闲狐兔”其实是奸佞小人的代称。因为人间尚有很多的恶人、小人,在侵凌着正义和善良,所以“我”寝食难安,立志要像雄鹰搏击狐兔一样,去惩奸除弊,还人间以公道。这就是词人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下片末尾两个句子,用荒莽的景象收束全篇,于奔放之余作含蓄的曲折,呼应篇首的“寒山”二字。月黑沙黄,正是鹰出猎的时机,在这样的时刻,“我”是特别地想你,渴望能像你一样搏击于寥廓的天宇。着一“偏”字,可见出此人对鹰的喜爱。“此际偏思汝”有言外意,“思汝”,即“此际谁知我”,思的是鹰,思的是建功立业的才智之士,其实也是思作者自己,这种“思”换句话说也是作者的自我追求的表陈,寻求的思念的是被英主贤大臣的认识、赏识、承认,从而得以一展大才,有所建树。
    从作者人生经历来看,多年科举不第。增添了作者心头的悲凉情绪,而朝廷的腐败,更增添了词人心头的激愤。郁悒的情怀通过咏鹰来表现,倒添了几分悲壮的色彩。全词咏鹰,不落行迹,句句切题,构思细密,用典精妙,措辞激烈,是清词豪放派的代表作。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①“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
    ②“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南柯子 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山冥:水气很重,山色昏暗。②幽艳:在暗处的花。啼红:花朵上逐渐聚成水珠,像噙着眼泪。③塍(chéng):田间土埂。④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译文】
    彤云密布,山色阴暗,天下着濛濛的细雨。花朵上,水气聚成了晶莹的水珠,象是少女眼睛里含着泪珠,夺眶欲出,令人十分爱怜。不要因为风风雨雨摧残着美丽的花朵,而惆怅满怀,作无病呻吟。
    戴着蓑笠的农民,天天清晨早出,他们的足迹踏遍了田间泥泞的沟渠和田埂。春耕、春种、秋收,是农民们一年中最辛苦的三个季节。农民们终年辛劳,犁透了田,灌足了水,盼望有一个丰收的年成!(他们是没有闲情逸致去赏花、怜花、惜花的。)
    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①内容: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
    苦是三农”的感叹;
    ②情感: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也表现了作
    者与劳动人民息息相通的思想感情。
    (二)抒情方式分析题
    答题规范
    ①指出诗歌所运用的抒情方式及特点。
    ②结合诗句阐释抒情方式是如何运用的。
    ③简析该抒情方式在人物塑造、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题步骤:
    (1)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的具体表现;
    (3)析效果:这种手法有怎样的效果或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
    ①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咏物抒怀、托物起兴等)
    ②借事抒情(借古讽今、咏史抒怀、寓情于事等)
    ③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试题分析】
    6、这首诗是怎样抒发作者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 ①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咏物抒怀、托物起兴等)②借事抒情(借古讽今、咏史抒怀、寓情于事等)
    ③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参考答案】
    ①融情于景(以哀景写哀情、烘托)【明手法】:首联借衰草遍地的故园,颔联借伸向寒云外的小路,暮雪纷飞的归程,写出了一片凄凉衰败之景,【阐运用】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悲伤【析效果】。
    ②直抒胸臆【明手法】:颈联尾联写出了与友人相识恨晚,友情深厚,【阐运用】表达了依依不舍的深情【析效果】。
    【巩固练习】
    好事近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
    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
    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本词写于作者54岁东归途中。
    简析下片中作者是如何抒发思想感情的。
    从湓口坐船而来,到了黄昏时,就停留在散花洲准备夜宿。两岸色彩醒目的白苹和红蓼,把小船都映衬得似乎染上了一层新绿。
    只要有酒的地方那就是家,反正一年四季吃的东西不用愁。等夜宿一晚,第二天又乘风顺流,随意飘荡,不管是在江南还是江北。
    [参考答案]
    ①直接抒情。【明手法】
    ②下片紧扣江行特点,写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足
    矣。【阐运用】
    ③抒发了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析效果】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飞花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友人。
    送蜀客 雍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两首诗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表情达意中的妙
    用。
    峡口的花随风降落,春天快要过去了,想到彼此将要分手万里,不禁泪水沾湿了巾帕。
    来的时候我们是同路的旅伴,今天我这个“客人”倒变成了主人来送别自己的朋友了。
    剑南此时正是腊月前的春景,山中的鸟儿伴着江风细雨让人顿感清新的春天气息。
    不要嗔怪我陪你走了这么远,我自己也是出门在外想家的人。
    【参考答案】
    ①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明手法)
    ②第一首借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则借用早春清新之景反面烘托离别之情,以乐景写哀情。(阐运用)
    ③两首诗都抒发了思念故乡之情和送别之情。(析效果)
    (三)意象作用题
    答题规范
    ①明确指出要分析的对象,即“象” 。
    ②解释对象的内涵,即“意”。
    ③分析意象的作用和表达的情感。
    意象的作用
    ①营造氛围、意境。
    ②借物抒情(言志)。
    ③塑造背景或环境。
    ④以景衬境。
    ⑤衬托人物节气、品质或性格或心境。
    ⑥奠定情感基调。
    【试题分析】
    送李端 卢 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7、这首诗前两联描绘了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①意象:衰草、寒云、暮雪。
    ②枯草遍地,一片凄凉;阴云密布,天幕低垂;郊原茫茫,暮
    雪霏霏。
    ③作用:营造了寒冷、荒凉的氛围,衬托了诗人因朋友离别的
    孤寂悲凉之情。
    【巩固练习】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
    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昨夜萧瑟的秋风吹入关塞,极目远望,只见寒云低压,月色清冷满照西山。
    一再催促手下勇猛的将士追击敌人,不要让敌人一兵一马从战场上逃回。
    [参考答案]
    ①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秋风”“朔云”“边月”等意象;
    ②这些意象描绘了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③这些意象渲染了边境局势的紧张气氛,为后两句表达诗人斗志昂扬的
    豪迈情怀作了铺垫。
    (四)景物作用题
    景物描写作用
    内容分析:交待了时间、地点、背景、环境等
    结构分析:开头:触景生情、奠定感情基调
    结尾:以景结情、留有想象空间
    情旨分析: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意境,衬托形象,表达情感(奠定情感基
    调,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寄情于景,以乐景衬哀情等)。
    【试题分析】
    景物作用题
    送李端 卢 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8、这首诗前两联描绘的景物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①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寒冬,地点——郊外,环
    境——风雪衰草。
    ②触景生情,奠定全诗哀伤的感情基调;渲染了悲凉气
    氛,营造了凄凉氛围;以哀景衬哀情。
    【巩固练习】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城里的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
    [参考答案]
    ①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
    ②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
    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③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恬淡旷达(乐观)的思想情感。
    【侃诗词】 你知道苏轼“东坡居士”是怎么来的吗?苏轼这首诗写明了一切
    公元1079年,受到“乌台诗案”的影响,苏轼被贬来到黄州。在这场劫难当中,苏轼几乎就要被处死了,幸亏宋代有赵匡胤定下的“不杀士大夫”的祖训,以及退隐的王安石也上书保全,才让苏轼免于一死,最终被发放到了黄州。
    在这里,苏轼的整个命运得到了转变。
    如果说之前的苏轼有着强烈的进取精神,那么说之后的苏轼完全不一样了。之前的苏轼以绝世之才渴望能够在仕途上有所发展,但是经历乌台诗案之后,他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和命运。从此开始,他的人生开始有了变化。
    在他之后的诗词中,多有对于人生的思考,多有对于命运的追问,多有对于山水景色的向往。更有如“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等充满哲理的词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个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而在黄州,苏轼给自己起了一个号,名为“东坡居士”。对比李白的“青莲居士”、白居易的“香山居士”以及欧阳修的“六一居士”,苏轼的这个“东坡居士”好像有些寒碜。李白的号有佛教意味,白居易的号更有历史的积淀,欧阳修则有的是自身品味的沉积,而苏轼这个号,就是一块地。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这是一首宋诗,题目就是《东坡》。苏轼的这首诗歌所写的就是一块普通的地,也就是苏轼被贬黄州之后所尽力经营的一块土地。当时苏轼被贬此地,生活极为窘迫,老友马正卿想办法帮他申请了一块土地,苏轼就在这里躬耕,甚至还在这里盖了一间起居室,名为“东坡雪堂”,而“东坡”之名也就开始流传开来。
    开篇写“东坡”之地的景色,“雨洗东坡月色清”,雨过之后,整个东坡被冲刷一新,夜间的月亮照耀在土地之上,一片清丽之美。而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市人行尽野人行”,那些“市人”都已经返回各自的家乡,只有像词人这样的“野人”在这里静静的感受这月色之美,感受这人生的滋味。
    后两句是词人的感慨喟叹,“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不要再去嫌弃这里的土地没有城里中的那么平坦,毕竟这里还是荒郊意外。但是此时的词人苏轼心静如水,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
    苏轼一代才人,仕途中遭遇如此困境,怎能不让人叹息。少年时就成就进士之位,而后却因为乌台诗案险遭杀头,实在是让人感慨!当他在这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时候,那进士的荣耀是否曾让他如鲠在喉?
    所幸的是,通过这样的经历,苏轼的人生态度有了较大的改变。在他的诗词当中,开始更多的思考人生的哲理,思考人生和命运的关系。由此也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精彩的诗词,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还是那个充满乐观与积极的“五千年来活的最精彩的诗人”的形象。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诗的开篇两句有什么作用?
    一阵阵轻轻的春寒袭上小楼,清晨的天色阴沉得竟和深秋一样,令人兴味索然。回望画屏,淡淡烟雾,潺潺流水,意境幽幽。
    柳絮飞舞如虚无缥缈的梦境,丝丝细雨落下如同我的忧愁。再看那缀着珠宝的帘子正随意悬挂在小小银钩之上。
    注:这首词以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描绘一个女子在春阴的清晨里所生发的淡淡哀愁和轻轻寂寞。全词意境怅静悠闲,含蓄有味。
    [参考答案]
    ①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地点。
    ②奠定了全词清冷感伤的抒情基调。
    (五)情景关系题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乐景写乐情、以悲景写悲情、以乐景写悲情、以悲景写乐情)
    答题规范
    1、描绘景物所构成的画面。
    2、点明情景关系。
    3、分析作者抒发的情感。
    【试题分析】
    情景关系题
    送李端 卢 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9、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
    ①诗歌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
    ②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故关衰草、寒云暮雪、凄怆悲凉,哀婉凄楚的严冬送别画面;
    ③表达了诗人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伤感。
    【巩固练习】
    春行寄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创作背景】李华因在安禄山陷长安时受伪职,被贬为杭州司户参军。此诗正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当时宜阳位置很重要,唐代最大的行宫之一——连昌宫就坐落在这里。境内女几山是著名的风景区,山上古木流泉,鸟语花香,景色妍丽,是一座天然的大花园。它年年都吸引着皇室、贵族、墨客、游人前来观赏。然而,在安史之乱中,这里却遭到严重破坏,景象荒凉。李华在安史乱平之后的一个春天经由宜阳,因对这些景象有所感触,产生独特的体验,写下此诗。
    【译文】宜阳城下春草茂盛,涧水东流右转向西。秀美树木无人欣赏,奇异花草独自凋零。山路蜿蜒春光烂漫,然而行人稀少。只有一路鸟鸣相伴,让我倍感孤寂。
    [参考答案]
    ①该诗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②“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
    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
    ③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
    春、凄凉之情。
    (六)内容理解题
    送李端 卢 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10、这首诗以一个“悲”字贯串全篇,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本诗以“悲”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送别的伤悲之情。
    ②首联以故关“衰草遍地”写送别环境,含悲;
    颔联继续以“寒云 ”“暮雪”写送别情景,寓悲;
    颈联写“少孤”“多难”的身世之感,堪悲;
    尾联以“掩泪”“空相向”直接写悲伤惜别之情,以期待再会的问句将笔
    锋转向遥遥不可知的未来,抒写悲伤的送别之情。
    【巩固练习】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参考答案]
    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运用对写手法,反向落笔,即不直接写自己
    如何思家,而是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
    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
    对写法
    除夜作 [唐]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拓展
    第三句采用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①第三句采用曲写(或:曲笔、对写、侧面虚写)的写法【步骤一:明手法】 。
    ②诗句不直接写自己思念故乡,而写故乡的亲人在这除夕之夜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这其实正是写诗人自己思念故乡和亲人【步骤二:阐运用】。
    ③这样写,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委婉含蓄,更显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步骤三:析效果】。
    【补充】古代诗歌曲笔抒情的“对写法”
    曲笔抒情是中国古典诗歌惯用的艺术手法,而“对写法”则是曲笔手法的一个典型,其恰到好处的运用使得诗歌更为婉转含蓄,意境深邃,真切动人。
    以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为例: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宦游异乡的诗人在冬至之夜“抱膝”而坐,形影相吊。孤灯,清冷,凄凉,寂寞,自然令诗人想起家庭的温暖,亲情的温馨。但诗人并未写自己如何想家,而是从对方入手,想像家人也会围坐在灯前直到深夜,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的生活状貌。其实,诗人想像家人思念自己,用曲笔表现出自己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杜甫的《月夜》是“对写法”运用得最为经典的一首诗歌。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是杜甫安史之乱中,身陷长安时,于城中“举头望明月”,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远在鄜州的妻儿。但是诗人不直接描写自己在长安城中如何望月思远,而是从自己的家人写起,这就是所谓的曲笔。诗人想像,在这个时候,自己的妻子定当和自己一样也在“举头望明月”,也是“对影成三人”。接下来进一步想像妻子望月时的情景,小儿女尚未懂事,不明白母亲为何如此痴痴地望着天上的明月,明月中有什么如此吸引母亲。妻子痴痴地望着天上的明月,想必夜雾打湿了她的头发,清凉的月光也许会带来一丝寒意。诗歌用曲笔(“对写法”),明写妻子,暗写自己,借对方对自己的思念来传达作者对妻子儿女的思念。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又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古往今来,漂泊异地的游子,羁縻他乡的旅人,读这首诗时,都能产生强烈的共鸣。这种艺术力量来自于它的质朴、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同时,也来自于它的超乎寻常的“对写法”。前两句是“直写法”,使“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了最能表现客人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后两句作者采用了另一种方式——“对写法”,笔锋陡转出新:反过来写自己“遥想”这一天“兄弟”们想念自己的情景和“少一人”的心理活动,烘托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情感曲折有致,更浓郁,更鲜明。
    “对写法”成就了无数诗人,成就了一首首愁肠千结、哀怨缠绵的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些诗篇与一代代文人骚客达成心灵共鸣,为后人输送源源不断的艺术营养,也让今天的青年学子享受着传统文化的赏赐与熏陶。
    1、判断(宁多勿缺,有几种写几种)
    2、分析(解句:结合判断依据分析+手法效果分析)
    3、情旨(多向分析:写景句要分析意象意境;写物写人要分析形象;抒情句要分析情感作用。)
    六、鉴赏手法技巧
    答题步骤:
    (1)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的具体表现;
    (3)析效果:这种手法有怎样的效果或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巩固练习】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行人临发又开封”用了哪一种描写的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手法的作用。
    【答案】
    ①运用了细节描写【步骤一:明手法】。
    ②这一细节看似平常,但它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步骤二:阐运用】。
    ③能让读者体味其中浓浓的乡思之情【步骤三:析效果】。
    描写方式见
    望江南 李 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
    【答案】①运用了衬托(反衬)手法【步骤一:明手法】:从表面看,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步骤二:阐运用】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步骤三:析效果】
    ②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步骤一:明手法】:梦中的景物描写是虚,现实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为实。【步骤二:阐运用】词人通过繁华生活的梦境,有力地表现了现实中的亡国之痛。【步骤三:析效果】
    送李端 卢 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1、请判断并分析这首诗的诗眼?
    2、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3、这首诗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赏析。
    4、该诗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请分析。
    5、这首诗是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6、这首诗是怎样抒发作者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7、这首诗前两联描绘了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8、这首诗前两联描绘了的景物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9、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10、这首诗以—个“悲”字贯串全篇,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综合巩固


     巩固练(一)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戏呈孔毅父①
    黄庭坚
    管城子②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
    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
    校书著作频诏除,犹能上车问何如③。
    忽忆僧床同野饭,梦随秋雁到东湖。
    【注】 ①孔毅父:黄庭坚好友。②管城子:指毛笔。③上车问何如:梁朝时,贵家子弟大多担任秘书郎、著作郎之类官职,却没有真才实学,仅能登上车子问候别人身体如何罢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二句写自己靠着笔杆子立身处世,既升不了官,也发不了财。
    B.第三句写自己的文章没有经邦治世的功用,话语中充满自责之意。
    C.第四句写缀附于蛛网上的露珠,比喻无实际用途的文章,构思新颖。
    D.第五句写自己的仕宦生活,说自己被授予校书郎、著作郎的职位。
    2.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莎衣①
    [宋]杨朴②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睛时。
    直饶③紫绶金章④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 ①莎衣:即蓑衣。②杨朴:字契元,为人恬淡闲静,一生布衣。③直饶:犹纵使,即使。④紫绶金章:绶,系印环的丝带。金章,金质的官印。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软绿柔蓝”是写出作者眼里蓑衣的特点。“绿”“蓝”写色彩鲜明,“软”“柔”点明质地轻柔。
    B.“倚船吟钓正相宜”,作者认为在船上,一边吟诗一边钓鱼,这是最合适的搭配,塑造了一个非同一般的渔翁形象。
    C.颔联中“蒹葭”指芦苇,“菡萏”指荷花,“卧”和“披”写的是渔人披着蓑衣卧在船上。
    D.颔联出句从视觉的角度写景,对句从嗅觉的角度写景,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雨中美景图。
    4.尾句“未肯轻轻博换伊”的“伊”指的是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办完公事后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
    B.诗人登上快阁,在晚晴余辉里倚栏远眺,“倚晚晴”三字不仅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情态,也为下句的描写做了铺垫。
    C.第五句中“朱弦”指琴,“佳人”即美人,引申为知音;这句话是说友人远离,自己早已没有弹琴的兴致。
    D.诗人即使见到美酒,眼中也不会流露出喜悦之色,一个“横”字传神地勾勒出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神情。
    6.本诗的颔联广受后世称道,请对这一联进行赏析。(6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陇头吟①
    王 维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②。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③,节旄落尽海西头。
    【注】 ①陇头吟:汉代乐府曲辞名。陇头,指陇山一带,大致在今陕西陇县到甘肃清水县一带。②太白:太白星。在古人眼中,太白星主征战。③典属国:掌管归附的少数民族事务的官。
    7.下面各项对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二两句,先写一位充满游侠豪气的长安少年夜登戍楼观察“太白”(金星)的星象,表现了他渴望建立边功、跃跃欲试的壮志豪情。
    B.三、四句所写的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呜咽的笛声,是以寂寞悲凉之景衬托将士建功立业的豪情。
    C.作者把长安少年戍楼看星、陇上行人月夜吹笛、关西老将驻马流泪这些不同的生活场景,巧妙地集中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D.“身经大小百余战“的老将无法封侯的遭遇,诗中虽然未有明言,但最后引用苏武的典故是含有深意的。
    8.诗中尾联运用苏武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雉带箭①
    韩 愈
    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
    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
    地形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
    冲人决起百余尺,红翎白镞随倾斜。
    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②离披马前堕。
    【注】 ①唐德宗贞元十五年,韩愈在徐州武宁军节度使张建封幕府中为节度推官。此诗写他随从张建封射猎情景。②五色:这里用五色鸟羽代指野雉。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古体诗《雉带箭》写将军射猎的场面,全诗未描写射猎过程,却交错地刻画了射者、观者和猎物,生动传神。
    B.开篇状物写景,“静兀兀”烘托了猎前的肃穆气氛,可以想见围猎者屏息静气,全神贯注于猎物出没的情状。
    C.诗人略去了将军的纵横驰骋,呼鹰嗾犬,转而捕捉他骑马盘旋,拉满强弓,却引而不发的身姿,很讲究蓄势。
    D.接写猎场地形渐窄,观者愈多,劲弓正满,野雉被惊,而箭不得不发,将军审情度势如此,一举使众人折服。
    10.本诗是如何塑造将军这一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榆河①晓发
    [明]谢 榛
    朝晖开众山,遥见居庸关。
    云出三边外,风生万马间。
    征尘何日静,古戍几人闲?
    忽忆弃纟需者②,空惭旅鬓斑。
    【注】 ①榆河:在今北京之北,地形险要,为明朝京城的北方锁钥。②弃纟需者:《汉书·终军传》载,“军从济南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予军纟需。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纟需而去。”纟需,古时用帛制成的出入关卡的凭证。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朝阳驱散晨雾,不仅众山可见,还可以远眺居庸关雄姿。
    B.第五句以“征尘”借喻战争,表达对边境和平安宁的向往之情。
    C.末句感慨自己长年漂泊,双鬓已斑而一事无成,思之令人惭愧。
    D.前两联写晓发所见,后两联写晓发所感,章法谨严,层次分明。
    12.诗歌的颔联历来受人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

    参考答案
    1.B【解析】 B项,不是自责,是自嘲,并在自嘲中寓有自负的意味。
    2.【答案】 (1)以自嘲的形式抒写政治上不得志的苦闷。(2)表达对于碌碌无为的官场生涯的不满;(3)表达对自由悠闲的归隐生活的向往。_
    【解析】 首联表达自己富贵无望的牢骚,颔联将自己未能博取功名富贵的原因归咎于文章无益于世,表面看来是自责,实际上以反语暗指文章不为世人赏识。颈联表面上说他尸位素餐,其实是对于碌碌无为的官场生涯的不满。尾联不直说退隐,却写对往事的追忆。四层意思,看似不相衔接,但实际上层层相扣,为表达作者仕途失意的主旨贯穿始终。
    【诗意】 像我这等靠执笔写文章过活的人,生来就没有封侯拜相的命了,那位孔方兄早向我发出了绝交的文书。我以笔墨谋生,博取功名利禄、钻研不息的文章,却没有经邦治世的功用。我纵有“经天纬地”的才华,文章也被人视为无益于世,跟蜘蛛网上缀着的露珠又有何两样。朝廷下诏将我召入京城,却随意封我一个校书郎、著作郎这样位卑言轻的职务,我也只能登上马车问候别人身体怎么样了。突然想到与你同在江西之时,同宿僧寺,同桌而餐,虽清贫但惬意无穷。做这贫苦清寒的官,还不如你我在梦中随那南飞的秋雁,回到东湖,过那自由悠闲的归隐生活啊。
    3.B【解析】 B项,应是穿着蓑衣来吟诗或者钓鱼,是最合适的,洒脱自在。
    4.【答案】 “伊”表面上指的是蓑衣,实际上指的是隐居生活。尽管官员的服饰(金印)极其尊贵,也不肯轻易拿蓑衣去换取。(2分)作者借对蓑衣的喜爱,表达了对亲近自然、洒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向往;(2分)也表达了厌恶官场,不愿做官的思想感情。(2分)
    【解析】 本诗是咏物诗,采用象征的手法将所咏之物“莎衣”寄寓更深的含义。“伊”本指蓑衣,但又不仅仅是蓑衣,而是身着蓑衣所代表的一种隐士生活。诗歌中充满对蓑衣的喜爱,实则托物言志,借此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喜爱和向往,而尾联更表现出对官场的厌恶。
    【诗意】 无论穿着什么样的衣裳,都比不上柔软绿草织成的蓑衣,它跟斜倚篷船吟诗垂钓的生活,实在是最最相宜。夏日在清凉的芦苇影中,和衣睡在迷离的暮烟里,又在幽雅的荷花香气中,绵绵细雨下披着我的蓑衣。春天在酒家痛饮,狂醉后才将蓑衣脱下去,当黄昏雨过天晴,就把它随便堆放在渔舍里。尽管紫色绶带黄金印章极其尊贵,我也不肯轻易拿蓑衣去换取。
    5.D【解析】 D项,“青眼”运用阮籍的典故,表示喜爱或尊重;诗人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D项中“眼中也不会流露出喜悦之色”,表达意思恰恰相反。
    6.【答案】 (1)本联抓住典型景物写了登高所见秋景:千山重叠,无边落木,江水澄澈,夜月清明。(2)写出了秋景高远壮阔的特点,营造了一种空明阔大的意境。(3)情景交融,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投身自然的喜悦心情,也是作者胸襟怀抱的写照。
    【解析】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
    【诗意】 我并非大器,只会敷衍官事,忙碌了一天了,趁着傍晚雨后初晴,登上快阁来放松一下心情。举目远望,时至初冬,万木萧条,天地更显得阔大。而在朗朗明月下澄江如练分明地向远处流去。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想想人生羁绊、为官蹭蹬,还真不如找只船坐上去吹着笛子,漂流到家乡去,在那里与白鸥做伴逍遥自在难道不是更好的归宿。
    7.B【解析】 B项,“是以寂寞悲凉之景衬托将士建功立业的豪情”错,应是“反映了唐代边塞生活的艰苦”。
    8.【答案】 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多年,符节旄纟惠落尽,尽忠报国,也不过做了个典属国那样的小官。(3分)尾联看似安慰关西老将,实际上将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说明朝廷不公,功臣得不到封赏古来如此,抒发了悲怆愤懑之情。(3分)
    【解析】 尾联引用了苏武的典故,是颇含深意的。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在北海边上持节牧羊十九年,以致符节上的旄纟惠都落尽了,如此尽忠于朝廷,报效于国家,回来以后,也不过只做了个典属国那样的小官。表面看来,这似乎是安慰关西老将的话,但实际上,引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恰恰说明了关西老将的遭遇不是偶然的、个别的。功大赏小,功小赏大,朝廷不公,古来如此。
    【诗意】 长安少年是仗义轻生的侠客,夜里登上戍楼看太白的兵气。陇山上的明月高高照临边关,陇关上的行人夜晚吹起羌笛。关西地区来的老将不胜悲愁,驻马倾听笛声不禁老泪横流。身经大大小小百余次的战斗,部下偏将都被封为万户之侯。苏武归汉后只被拜为典属国,节上旄头徒然落尽北海西头。
    9.A【解析】 A项,本诗描写了射猎过程,只是有详略取舍。
    10.【答案】 本诗运用层层铺垫的手法,塑造了一位精于骑射而不无自矜的神武将军形象。(2分)先写原野火起时的寂静,鹰飞雉藏,渲染围猎气氛;(1分)再写将军盘马弯弓,引而不发;(1分)三写地形变窄,野雉受惊,而观者愈多。终一箭中雉,而雉带箭决起,跌落马前。将军神技巧伏一众军吏。(2分)
    【解析】 首句想见从猎人员屏气静息,全神贯注地伫伺猎物的情态。三、四句转入猎射,写将军的心理活动和猎射时的风度、神采。将军出猎自然不是单纯为了觅取野味,而是要显示自己的神功巧技。“雉惊弓满劲箭加”,一“惊”一“满”一“劲”一“加”,紧凑简练,干脆有力,“巧”字之意于此全出。
    【诗意】 原野上火光冲天 ,火势盛大,野雉被猎火驱出草木丛,一见猎鹰,又吓得急忙躲藏起来。将军想当众表演自己的神功巧技,故而,骑马盘旋不进,拉满劲弓,却并不轻易发箭。地形越来越窄,而观看的人越来越多,正当野雉受惊乍飞的一刹那,将军引满弓,强有力的箭,迅速而准确地命准雉鸡。野雉受惊而飞,蓄满待发的弓箭也同时射出,野雉应声而中。那只受伤的野雉带着箭冲着人高高地飞起,一番挣扎之后,终于精疲力尽,染血的羽毛和雪亮的箭镞随着倾斜而下。将军仰天大笑,把射中的有着五色羽毛的野雉挂在马前,随行军吏都来向他祝贺。
    11.B【解析】 B项,“借喻战争”错误,此处为借代。
    12.【答案】 (1)写景远近结合,层次分明:上句描写云从天边升起,为远景;下句写大草原上万马奔腾如同刮风,为近景。②善于炼字:“出”“生”二字运用生动传神,使整个画面充满动感。③描绘出居庸关一带辽远空阔的地形,气势雄浑,格调高远。④“云出”“风生”象征着边境变幻不定的战争风云,暗含了诗人对边患的隐忧。
    【解析】 题目要求赏析颔联的精妙之处。解答此题要对颔联从语言、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内容上:颔联描绘出居庸关一带辽远空阔的地形,气势雄浑,格调高远;语言则分析动词“出”“生”两个字的运用生动传神,使整个画面充满动感;艺术手法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着边境变幻不定的战争风云,暗含了诗人对边患的隐忧;手法答远近结合也可。分析要结合诗句进行。
    【诗意】 早晨太阳从众山峰中升起,遥远可见居庸关。云从边境外飘来,风从万马间生发。边境何时才能宁静?古来征战之人有多少可以安闲?忽然想起丢弃了出入关卡的凭证,内心惭愧的是自己双鬓已经斑白。
     巩固练(二)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书边事①
    张 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②。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 ①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为吐蕃所占。此后,因民众起义及吐蕃将领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本诗大约写于此时。②“梁州”,当指“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凉州一东一西遥遥相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断”字表现力很丰富,它将“调角”与“清秋”融而为一,表现了边塞军情的紧急。
    B.“倚”字,写出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边塞的秋色。
    C.颔联中作者的视线从青冢移到凉州,此时夕阳西下余晖一片,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
    D.本诗运用虚实结合、对比等多种艺术手法,抒写了诗人在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感。
    2.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客 游
    李 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 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C.“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4.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诗中的“书”指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明妃曲
    王安石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5.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单于以百辆毡车的隆重礼仪迎娶昭君,又予其“黄金杆拨” 为标志的豪奢生活,可谓胡恩深矣。
    B.只可惜单于不解风情,王昭君只有琵琶弦上说相思,弦弦掩抑声声思,说尽心中无限事。
    C.留北的侍女听了垂泪,南归的行人听了回首,这从侧面说明了王昭君弦上所流露的哀情感人至深。
    D.全诗胡汉对比,非止一处,汉恩胡恩的浅深是明比,弹劝胡酒中的隔膜与垂泪回首中的知音是暗比。
    6.请结合对全诗的理解,分析“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两句蕴含的情感。(6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发潭州
    杜 甫
    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
    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紧扣题目,点明题意,但又蕴含着奔波无定、生计日窘的悲辛。
    B.颔联中诗人以我观物,而使“物色带情”,淡淡的流连欢悦之情溢于言表。
    C.颈联是用典抒情,用西汉时的贾谊被贬长沙和初唐时的褚遂良被贬潭州来抒发情怀。
    D.这首诗或托物寓意,或用典言情,百转千回,创造了深切感人的艺术意境。
    8.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联系诗句内容简要赏析。(6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忆少年
    曹 组
    年时酒伴,年时去处,年时春色。清明又近也,却天涯为客。
    念过眼光阴难再得。想前欢,尽成陈迹。登临恨无语,把阑干暗拍。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伤春词,实际抒发的是念旧怀人之情——旧地重游,景色如昔,可是往日的酒伴不能一同游宴了。抚今追昔,于是引起了对同游者的怀思。字里行间传达出无限深情。
    B.起首三句追忆往日的一次游宴。“年时”即当年。具体时间从后文可知为临近清明。三句同用“年时”二字开头,采用了顶针手法,加重了感情色彩,哀婉极致,却也新颖别致。
    C.任何人都曾有过欢乐赏心的事,但事过境迁,良辰不再,往日的欢快事,回头来看就已是陈旧的痕迹。“想前欢,尽成陈迹”明显紧承上句而来,且从中可以窥见《兰亭集序》的影子。
    D.全词语言平易精炼,通俗浅出,无矫揉造作,一气呵成。意境清幽,于淡雅中抒浓郁真挚之情。深沉哀婉,情韵悠长。
    10.辛弃疾词《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中有“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一句,试与本词结尾“把阑干暗拍”比较,谈谈两词表现手法与情感的异同。(6分)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秋波媚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宋]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 此词写于陆游四十八岁身临南郑抗金前线时期。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陆游在南郑即目抒感,此词题中用一个“望”字把诗人爱国情怀和等待胜利在望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B.上片首句写秋天来到边城,鼓角声充满悲哀,一个“哀”字充分表达了词人对国土沦丧的痛惜。
    C.下片从上片的“凭高”和“此兴悠哉”过渡,整首词由“哀”到“兴”,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爱国壮志。
    D.用“应”字,特别强调肯定语气。词中没有直接说到收复失地的战争,而是以大胆的想象,运用象征的手法,描绘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来暗示作者所主张的抗金战争的前景。
    12.赏析“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在全词中的作用。(6分)


    巩固练(2)参考答案
    1.A【解析】 A项,“军情紧急”不当,应为表现了边塞的深广清幽。
    2.【答案】 (1)畅游边塞的喜悦之情。前三联烘托渲染了边境生活和平安定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畅游边塞的喜悦之情。(3分)(2)渴望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尾联巧用比喻,表现了当时民族之间的良好关系,表达了渴望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3分)
    【解析】 此诗是写作者游历边塞的所见所闻,抒发了诗人美好的愿望。首联写边塞军旅生活和平安宁,征人安闲无事;颔联虚写昭君墓秋来依然春风吹拂,梁州边城一派日丽平和,再次申述民族团结,边防安定;颈联极言广漠边塞无蕃兵阻扰,游客到这里观光,反复渲染和平景象。尾联抒写作者“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民族团结的心愿。
    【诗意】 清秋的边地号角划断宁静,征人悠闲地倚着哨楼远望。阵阵和风吹拂着昭君坟墓,边城梁州普照着和煦阳光。浩瀚沙漠看不见军兵阻扰,边疆塞外也常有客人游赏。蕃人的情意好像这条流水,愿永久归附中原流向南方。
    3. B【解析】 B项,“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错,应是“暖”和“悲”形成对比。
    4.【答案】 同:二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2分)异:杜诗描写沦陷后长安的萧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2分)李诗主要是写诗人想入朝为官而愿望始终得不到实现,于是想写家信告诉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2分)
    【解析】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说的是战争已经持续了很久,家中亲人的消息值得上万两黄金,表达了诗人眷恋家人的美好感情,“家书抵万金”引起了很多遭遇离乱的人的深深共鸣。“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这两句是说诗人想效仿古人,以求入朝为官却始终不能实现,于是想写家信告诉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由此可得二者异同。
    【诗意】 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悲愁充满了客游千里的羁旅之心。没有机会进京求取功名,却只能长久地淹留在赵国的旧地。自己已经离乡多年了,一年四季都没有机会去祭拜自己的祖宗。我经常像冯谖那样弹唱失意的剑歌。每次思归都未能如愿,因此,只能写封书信来表示自己希望早日还家的心情。
    5.B【解析】 B项曲解,“只可惜单于不解风情”错误,王昭君身在异乡,胡人女子很多,但想找个人说话却无处可说。
    6.【答案】 (1)汉恩不及胡恩深的哀怨。(2分)(2)胡恩虽深却不相知的孤独。(2分)(3)由孤独而生的家国之思。(2分)
    【解析】 “汉恩自浅胡恩深”,明妃在汉为禁闭于长门中的宫女,又被当作礼物送去“和番”,所以“汉恩”是“浅”的;胡人对她以“百辆毡车”相迎,“恩”礼相对较“深”。“人生乐在相知心”,这是讲人之常情。如果按此常情,明妃在胡就应该乐而不哀了。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另外在胡,缺少相知,易引起思乡之情。
    【诗意】 明妃当初嫁给胡人的时候,身旁上百辆的毡车上乘坐的都是胡人女子。她多想找个人说话但无处可说,只能把心语寄托于琵琶声中,心事只有自己知道。她用能弹出美妙声音的手拨动黄金做的杆拨,弹起琵琶仰望空中飞鸿劝着胡酒。随嫁的汉宫侍女暗中垂泪,行走在大漠上的返国者频频回首。汉朝之恩实在是浅薄啊,胡人之恩还要更深,人生的欢乐在于心与心相知。可怜王昭君的青冢已经荒芜埋没,还是有悲哀的乐曲流传至今。
    7.B【解析】 B项,“流连欢悦”不对,是反衬了悲凉冷落的气氛。
    8.【答案】 诗人远行之际,唯有岸花樯燕相送,反衬举目无亲的孤寂悲苦心情;(2分)岸花樯燕相送慰留,反衬环境冷落、心境凄楚;(2分)诗人自己流连徘徊,却又不得不辗转流徙,有飘荡无依的深沉感喟。(2分)
    【解析】 首先明确颔联内容,诗人远行之时,看到岸上风吹落花,樯桅春燕作语,以为是在为自己送行,这是常见的主客移位的手法,并非岸花春燕送客留人,不舍诗人离去,而是诗人自身不舍。这种不舍表现出诗人飘荡无依,辗转漂泊的无奈。而诗人远行之际的送行者只有花、燕,意味着并无友人、亲人送别,可见诗人举目无亲的悲苦孤独和凄楚的心境。
    【诗意】 昨天夜里在长沙痛饮沉醉而眠,今天拂晓就伴着湘江两岸的明媚春色远行。环顾四周,只有江岸上春风中飞舞的落花为我送行。船桅上的春燕呢喃作语,似乎在亲切地挽留我。西汉时的贾谊才能世上少有,初唐时的褚遂良书法绝伦无比。两人在不同的时代都曾名高一时,但是都被贬抑而死。这不堪回首的往事,真是令人黯然神伤。
    9.B 【解析】 B项,“顶针”手法错,“极致”错,三句同用“年时”开头,有哀婉成分,但没到“极致”这个程度,从某个角度看,倒稍有“刚劲”之味。
    10.【答案】 手法相同:都是通过“拍阑干”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复杂的心情,刻画人物形象(2分)
    情感不同:本词表现怀旧念友,感慨时过境迁的愁怨(2分),辛词表现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2分)
    【解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把阑干暗拍”均有共同关键词“阑干”,通过这个细节描写刻画各自人物形象。而《忆少年》是伤春词,实抒念旧怀人之情。《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抒写了作者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极大地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
    【诗意】 旧地重游,往日的酒伴此时在远方作客,不能一起游宴。此时快到清明时节,增添了对同游者的怀思。慨叹岁月如过眼云烟,大好时光,转眼就过去。事过境迁,良辰不再,往日的欢快事,回头来看就已是陈旧的痕迹。旧地重游,找不到投契的朋友交谈。作者凭倚阑干,万千思绪涌上心头,只能暗拍阑干聊自排遣。
    11.D【解析】 D项,用了拟人的手法。
    12.【答案】 诗人凭高望月,看见南山的明月把层层暮云都推开。言其“多情”,运用拟人的手法,上承“凭高”,下启诗人遥想长安之景。含蓄地表达出词人急于收复长安的热望(国家残破的悲戚,对失地的眷恋均可)。(解析、作用、情感各2分)
    【解析】 作用题应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内容上,作者把无情的自然界物色的南山之月,赋予人的感情,运用了拟人手法,并加倍地写成为谁也不及它的多情。把诗人等待胜利在望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结合诗词内容分析即可。
    【词意】 秋意来到边城,声声号角哀鸣,平安烽火映照着高兴亭。击筑高歌,站在高处把酒洒向国土,引起了收复关中的无限兴致。
    谁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把层层的暮云都推开?灞桥边的如烟翠柳,曲江池畔的美丽楼台,应该在月下伫立,等待着我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
    相关试卷

    【备战2023高考】语文考点全复习——考点27《论证分析》(含解析)(新高考专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3高考】语文考点全复习——考点27《论证分析》(含解析)(新高考专用),共3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常见提问方式,题型特征,依文推断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3高考】语文考点全复习——考点20《诗歌的语言》(含解析)(新高考专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3高考】语文考点全复习——考点20《诗歌的语言》(含解析)(新高考专用),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查内容,鉴赏诗眼,鉴赏语言风格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3高考】语文考点全复习——考点18《诗歌鉴赏第一课》(含解析)(新高考专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3高考】语文考点全复习——考点18《诗歌鉴赏第一课》(含解析)(新高考专用),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思想感情的分析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备战2023高考】语文考点全复习——考点23《诗歌鉴赏综合》(含解析)(新高考专用) 试卷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