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沪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下学期专题复习知识点专练-18-表格归纳 学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沪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下学期专题复习知识点专练-18-表格归纳 学案01
    沪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下学期专题复习知识点专练-18-表格归纳 学案02
    沪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下学期专题复习知识点专练-18-表格归纳 学案03
    还剩2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沪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下学期专题复习知识点专练-18-表格归纳 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沪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下学期专题复习知识点专练-18-表格归纳 学案,共29页。

    初三物理春季班
    教师

    日期

    学生

    课程编号

    课型
    专题
    课题
    表格归纳
    教学目标

    1.明确实验探究的目的
    2.根据相关数据,分析出隐藏的物理规律和物理公式
    3.注意结论的层次性以及结论的表述方式

    教学重难点

    (考试要求B;出题频率高)
    1.掌握表格归纳的方法
    2.有逻辑、有层次地表述得出的结论


    教学安排

    版块
    时长
    1
    考点会聚
    15分钟
    2
    典型例题
    25分钟
    3
    考点链接
    30分钟
    4
    课堂总结
    10分钟
    5
    课后作业
    30分钟
    ……




    表格归纳


    考点汇聚



    表格归纳题主要是考查科学探究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所运用的科学方法。近几年的中考主要涉及的知识点有:密度、压强、比热容、电阻、电功率等物理概念和凸透镜成像规律、杠杆平衡条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的因素、阿基米德原理、欧姆定律、影响电阻的因素等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

    解决这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然后围绕实验目的,分析表格中所提供的实验数据,再运用分析、归纳、控制变量等科学方法,总结出符合要求的结论。这类题型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近几年更突出了对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能力的考查。

    解题注意点:
    1、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数据得出初步结论。

    2、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中数据得出结论,这部分通常要综合分析处理表中相关物理量,并对实验数据进行简单地运算,从而在初步结论的基础上得出进一步的定量关系。

    3、对实验方法的理解。
    (1)运动控制变量法设计和改进实验;
    (2)继续设计实验进行研究,使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3)实事求是,各个结论得出的过程中要注意分析数据来源,只有通过相应数据的分析才能得出相应的结论,勿生搬硬套。









    典型例题



    题型一: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
    【例1】某小组同学在做“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选取两个不同的凸透镜(f1=10厘米,f2=12厘米),同一发光体、光屏和光具座等进行实验,他们分别用两个凸透镜进行三组实验,第二次实验时,却始终无法在光屏上找到像,而当撤去光屏,发现透过凸透镜却能看到像,于是他们将成像情况记录在表二中,实验步骤和操作均正确,并将每次实验的物距u、像距v以及所成像的大小情况等分别记录在表一、二、三中。
    表一
    表二
    表三
    实验
    序号
    物距u
    (厘米)
    像距v
    (厘米)
    成像
    情况
    实验
    序号
    物距u
    (厘米)
    像距v
    (厘米)
    成像
    情况
    实验
    序号
    物距u
    (厘米)
    像距v
    (厘米)
    成像
    情况
    1
    15.0
    30.0
    放大
    4
    8.0

    很大
    7
    15.0
    60.0
    放大
    2
    20.0
    20.0
    等大
    5
    6.0

    较大
    8
    24.0
    24.0
    等大
    3
    24.0
    17.0
    缩小
    6
    4.0

    稍大
    9
    60.0
    15.0
    缩小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_____数据中的物距u与像距v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不同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相同,像距随焦距的增大而增大。
    (2)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三中的物距u与像距v变化关系及成像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比较表二中物距u和焦距f变化关系及成像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进一步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三中的数据,分析比较物距、像距、焦距变化关系与成像情况,可归纳得出初步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答案】(1)1与7或3与8
    (2)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及所成的像随物距的增大而减小
    (3)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放大的虚像,且虚像的大小随物距的减小而减小
    (4)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与像距之和大于等于4倍焦距时,能成放大的或等大或缩小的像(合理都给分)



    题型二:力
    【例1】为了探究滑轮在不同工作情况时的使用特点,某小组同学利用不同的滑轮将重为10牛的物体匀速提起,滑轮的工作情况和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滑轮工作
    情况
    定滑轮
    动滑轮









    滑轮重力(牛)
    1
    1
    1
    1
    2
    3
    3
    3
    3
    拉力(牛)
    10
    10
    10
    5.5
    6.0
    6.5
    7.2

    8.0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使用定滑轮匀速提升重物时,不改变力的大小,可以改变用力方向。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5和6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比较实验序号6、7和9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第(3)小题的结论可推断实验序号8中拉力大小的范围为______________牛。
    【难度】★★
    【答案】(1)1、2和3
    (2)使用动滑轮沿竖直方向匀速提升相同重物时,滑轮的重力越大,拉力越大
    (3)使用动滑轮匀速提升重物时,重物重力不变,拉力与竖直方向夹角越大,拉力越大
    (4)7.2~8.0










    题型三:压强
    【例1】某物理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的初步知识后,提出推测:既然固体对支持面有压强,那么液体对容器底面或者一部分液体对另一部分液体也会有压强,应该也可用公式P=F/S计算液体的压强。于是他们对液体内部的压强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探究。如图(a)、(b)、(c)他们用形状不同的玻璃管(一端开口,一端用橡皮膜封口,橡皮膜面积均为25×10-4米2)、密度为0.8×103千克/米3酒精、盛水容器等器材进行实验。他们每次都先将玻璃管插入水中,然后在管内装入酒精使橡皮膜变平,再测出橡皮膜在水中的深度h1、橡皮膜受到水对它的压强以及管内酒精高度h2和管内酒精的重力G。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表一
    实验
    序号
    橡皮膜在水中
    的深度h1(米)
    管内液体
    高度h2(米)
    橡皮膜受到
    的压强P(帕)
    管内液体
    重力G(牛)
    1
    0.04
    0.05
    392
    0.98
    2
    0.08
    0.10
    784
    1.96
    3
    0.12
    0.15
    1176
    2.94
    h1
    h2
    橡皮膜
    (a)
    橡皮膜
    h1
    h2
    (b)
    橡皮膜
    h1
    h2
    (c)

    表二
    实验
    序号
    橡皮膜在水中
    的深度h1(米)
    管内液体
    高度h2(米)
    橡皮膜受到
    的压强P(帕)
    管内液体
    重力G(牛)
    1
    0.04
    0.05
    392
    1.1
    2
    0.08
    0.10
    784
    2.4
    3
    0.12
    0.15
    1176
    3.6

    表三
    实验
    序号
    橡皮膜在水中
    的深度h1(米)
    管内液体
    高度h2(米)
    橡皮膜受到
    的压强P(帕)
    管内液体
    重力G(牛)
    1
    0.04
    0.05
    392
    0.8
    2
    0.08
    0.10
    784
    1.8
    3
    0.12
    0.15
    1176
    2.5



    (1)分析表一中的实验序号1或2或3(表二中的4或5或6)(表三中的7或8或9)的实验数据及相关条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可得出初步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华同学分析比较表一的最后两列数据得出: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与容器内液体的重力有关。而小明同学通过分析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小华的结论是__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
    (4)小华和小明同学再次仔细分析实验数据,有了新的发现:杯形容器与柱形容器相比,在相同条件下,要使液体的压强相同,b图容器中的液体的重力要大些,而c图容器中的液体的重力要小些。通过比较和计算,他们得出了初步结论:液体对容器底面的压强大小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容器底面积的比值。
    【难度】★★★
    【答案】(1)不同液体的压强相等时,液体密度越大,深度越小
    (2)表一或表二或表三的第二(或第三)、第四列;同种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深度成正比
    (3)表二或表三的最后两列;错误
    (4)容器底面上方液柱的重力

    【例2】为了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小组同学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1: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深度有关;
    猜想2: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各个方向上的压强可能不同;
    猜想3: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1和猜想2,他们用液体压强计研究水内部的压强,得到数据如下表:
    液体种类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深度(cm)
    5
    5
    5
    10
    10
    10
    15
    15
    15
    橡皮膜方向









    压强计液面高度差(cm)
    4.3
    4.3
    4.3
    8.5
    8.5
    8.5
    13
    13
    13
    请你分析实验数据并回答:
    (1)为了验证猜想1,应选序号为__________________的实验数据。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猜想2的结论是___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3)为了验证猜想3是否正确,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你还应该进行的实验步骤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完整实验过程)。
    【难度】★★
    【答案】(1)1、4、7或2、5、8或3、6、9;同种液体内部方向相同时,深度越深,压强越大
    (2)错误
    (3)选用其他液体,让金属盒分别处于5cm、10cm、15cm处测出两管液面的高度差,并分别与前三组数据比较。(能反映出选择器材、控制变量、实验数据记录的意思都可以)

    【例3】某兴趣小组同学在学习了大气压的知识后,知道首先测出大气压强值的物理学家是_____________。他们想进一步探究大气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选择同一天在山脚下,他们从早晨到中午进行了三次测量。中午又分别在山上不同高度同时进行了测量。所测实验数据见下表(注:厘米汞高是大气压的常用单位,1厘米汞高=133帕)
    实验序号
    时刻
    海拔高度h(米)
    大气压强的值P(厘米汞高)
    1
    8:00
    0
    75.2
    2
    10:00
    0
    75.6
    3
    12:00
    0
    75.0
    4
    12:00
    120
    74.0
    5
    12:00
    240
    73.0
    6
    12:00
    360
    72.0
    7
    12:00
    480
    71.0









    (1)分析比较表中实验序号1、2、3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小组同学分析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_____,发现同一时刻大气压的值和海拔高度的数值之间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从现有数据可以推出P和h的数量关系是P=__________________帕(用h的代数式表示)。
    【难度】★★
    【答案】托里拆利
    (1)同一天的不同时刻,当海拔高度相同时,大气压强的值不同
    (2)3、4、5、6、7;133×(75-h/120)







    题型四:阿基米德原理
    【例1】A、B两组同学通过实验探究漂浮在液面的实心圆柱体在被压入液体的过程中,圆柱体上表面受到的压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如图所示,实验时他们让高为0.3米的圆柱体先后漂浮在甲、乙两种液体中(已知ρ甲>ρ乙),并在圆柱体上表面施加压力F以改变圆柱体的下表面到液面的距离h,同时利用力传感器测得压力F的大小,记录相关数据如表一、表二所示。
    表一(甲液体密度为ρ甲)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h(米)
    0.18
    0.20
    0.22
    0.24
    0.26
    0.28
    0.30
    0.32
    0.33
    0.33
    F(牛)
    0
    0.60
    1.20
    1.80
    2.40
    3.00
    3.60
    3.60
    3.60
    4.50





    表二(乙液体密度为ρ乙)
    实验序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h(米)
    0.20
    0.22
    0.24
    0.26
    0.28
    0.30
    0.32
    0.34
    0.36
    0.36
    F(牛)
    0
    0.54
    1.08
    1.62
    2.16
    2.70
    2.70
    2.70
    2.70
    3.90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2、3、4、5、6与7或12、13、14、15与16数据中圆柱体的下表面到液面的距离h和上表面受到的压力F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数据中圆柱体的下表面到液面的距离h和上表面受到的压力F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漂浮在不同液面的实心圆柱体在被压入液体的过程中,当圆柱体的下表面到液面的距离h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圆柱体上表面受到的压力F越大。
    (3)继续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发现当圆柱体处于__________________时,圆柱体上表面受到的压力F不随h的变化而变化。
    (4)实验序号10或20数据中压力F变大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所学的知识,B小组同学又设计了替代力传感器测量压力F的方案:他们将质量已知的硬币放在圆柱体上表面,通过改变硬币的数量来改变h的大小,然后将所放硬币的重力大小作为压力的大小记录在表格中并进行数据分析。你认为B小组同学的探究方案有何不妥之处: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答案】(1)漂浮在同种液体中的同一实心圆柱体,在被压入液体的过程中,圆柱体下表面到液面的距离越大,圆柱体上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
    (2)3与12或4与13或5与14或6与15或7与16
    (3)浸没或刚刚触底
    (4)圆柱体下表面受到了容器底向上的支持力;没有考虑到硬币在液体中受到浮力作用的影响

    题型五:电
    【例1】小佳和小汇用图所示的电路研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随电阻的变化情况。实验中保持电源电压不变,他们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改变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一中。然后又用电阻R2替换R1接入电路,重复上述实验,实验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二中。(已知R1=10欧,R2=20欧,滑动变阻器规格为“50Ω2A”)

    表一:电阻R1
    表一:电阻R2
    序号
    A表示数(A)
    V1表示数(V)
    V2表示数(V)
    序号
    A表示数(A)
    V1表示数(V)
    V2表示数(V)
    1
    0.2
    2
    10
    7
    0.2
    4
    8
    2
    0.3
    3
    9
    8
    0.3
    6
    6
    3
    0.5
    5
    7
    9
    0.5
    10
    2
    (1)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电压表V1和V2的示数关系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电源电压不变的情况下,串联电路中一个电阻变化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电压表V1示数变化量和V2示数变化量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电源电压不变的情况下,串联电路中一个电阻变化时,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电压表V1、V2、电流表A示数变化量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串联电路中一个电阻变化时,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串联电路中一个电阻变化时,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答案】(1)电流和电压都变化,但V1和V2示数之和不变
    (2)电压表V1示数变化量和V2示数变化量相等
    (3)电压表V1与电流表A示数变化量的比值与电压表V2与电流表A示数变化量的比值相等
    电压表V1与电流表A示数变化量的比值等于定值电阻的阻值,定值电阻阻值不同,比值不同

    【例2】某科研兴趣小组同学探究新型材料“镍铁铝合金”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猜想可能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有关。于是他们选用长度、横截面积不同的5段镍铁铝合金导体,按图所示方法接入电路进行实验。实验时分别将各种规格的镍铁铝合金导体接在电压恒定为6V的电源两端,用电流表测量通过导体的电流,从而求出导体电阻,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的实验序号1-5中。随后他们又通过一定的方式改变实验序号1中导体的温度,重新做了四次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的实验序号6-9中。表格如下:
    实验序号
    导体的温度/℃
    导体的横截面积/
    导体的长度/米
    导体的电阻/欧
    1
    25
    0.1
    1
    15
    2
    25
    0.1
    2
    30
    3
    25
    0.1
    3
    45
    4
    25
    0.2
    2
    15
    5
    25
    0.2
    3
    22.5
    6
    50
    0.1
    1
    9
    7
    75
    0.1
    1
    6.8
    8
    100
    0.1
    1
    (Rx)
    9
    125
    0.1
    1
    4
    (1)根据上述信息,该小组同学是通过_____________法测出各镍铁铝合金导体电阻的。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2与3或4与5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横截面积相同的镍铝
    铁合金导体,在温度相同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到镍铁铝合金导体的电阻与导体横截面积的关系。
    (4)根据表中数据,实验序号8中,Rx_____(4+6.8)/2欧(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5)小组中有同学分析表格数据后得出结论:同一导体的电阻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其他同学根据所学知识提出以下几种想法,你认为合理的是____________。
    A.导体的电阻大小跟电压有关;
    B.同一导体的电阻可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本实验只用了镍铁铝合金导体进行研究,该结论有一定的局限性
    【难度】★★
    【答案】(1)伏安(或R=U/I)
    (2)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成正比
    (3)2与4或3与5
    (4)小于
    (5)B、C

    【例3】旋转式变阻器(电位器)如图(a)所示,它有三个接线柱a、b、c,它是通过转动旋钮来改变电位器接入电路中电阻的。某小组同学为了弄明白电位器的接线方法,他们将电位器的ab接线柱接入如图(b)所示的电路中,先沿逆时针方向将旋钮转到底,接着顺时针转动旋钮,在表2中记下旋钮转过的角度θ以及经测量和计算得到的对应电阻值Rx。做完上述实验后,他们又分别将电位器的ac和bc接线柱接入电路中,重复上述实验步骤,记录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ab接入电路
    ac接入电路
    bc接入电路
    序号
    θ(度)
    Rx(欧)
    序号
    θ(度)
    Rx(欧)
    序号
    θ(度)
    Rx(欧)
    1
    0
    0
    7
    0
    97.7
    13
    0
    97.7
    2
    60
    15.7
    8
    60
    97.7
    14
    60
    82.7
    3
    120
    37.2
    9
    120
    97.7
    15
    120
    61.2
    4
    180
    58.7
    10
    180
    97.7
    16
    180
    39.7
    5
    240
    80.2
    11
    240
    97.7
    17
    240
    18.2
    6
    300
    97.7
    12
    300
    97.7
    18
    300
    0
    (1)实验中电阻R的作用是:________。
    (2)分析比较表2中数据可得:当电位器______接线柱接入电路时,不能起到改变电阻的作用。
    (3)分析实验序号1~6的相关数据可得:当电位器ab接线柱接入电路时,旋钮顺时针转过的角度θ越大,电位器接入电路的Rx阻值_______;进一步分析可知:当电位器顺时针转过的角度在范围______________时,Rx的阻值变化量与θ的变化量成正比。
    (4)小王同学根据上述Rx与θ的关系,设计了一个利用电位器测角度的装置,如图所示。当安装在旋钮上的指针水平向右时,测出电位器Rx的阻值为82.7欧,当旋钮顺时针转过α角后,Rx的阻值为61.2欧,则角α为________。该装置能够比较精确测量的角度范围为0~________。
    【难度】★★★
    【答案】(1)保护电路
    (2)ac
    (3)越大;60°≤Rx≤240°
    (4)60°;180°


    考点链接



    1、为了研究物体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小组同学进行了实验。实验过程中,他们将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用三次大小不同的水平拉力使物体从静止开始做直线运动,利用DIS系统测出了一系列每隔0.1秒的速度,并选择从静止开始连续几个时刻的速度分别为v1、v2、v3、v4,并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实验序号
    拉力F(N)
    v1(m/s)
    v2(m/s)
    v3(m/s)
    v4(m/s)
    1
    1
    0
    0.1
    0.2
    0.3
    2
    2
    0
    0.2
    0.4
    0.6
    3
    3
    0
    0.3
    0.6
    0.9
    (1)分析比较表格中第二行或第三行或第四行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用相同的水平拉力使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做直线运动,运动时间越长的物体速度越_______(选填“小”或“大”)。
    (2)分析比较表格中____________________列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用水平拉力使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质量相同的物体做直线运动,在相同的时刻,受到拉力越大的物体运动速度越大。
    (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格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第二行或第三行或第四行相邻时间间隔的速度变化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用相同的水平拉力使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做直线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分析比较第二行、第三行和第四行拉力及相邻时间间隔的速度变化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用不同的水平拉力使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做直线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使该小组同学的实验更全面,你认为他们还应需______________________,继续实验。
    【难度】★★
    【答案】(1)大
    (2)2与4或2与5或2与6
    (3)(a)当物体质量相同时,相同时间间隔速度的变化量相同
    (b)当物体质量相同时,相同时间间隔速度的变化量不相同,且速度变化量与拉力成正比
    (4)改变物体质量

    2、某小组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发现,当动力臂或阻力臂发生变化时,使杠杆平衡的动力大小就要随之改变,他们为了知道使杠杆平衡的动力大小与两个力臂大小之间的关系,他们在已调水平平衡的杠杆左端悬挂等重的钩码如图所示,将钩码对杠杆的作用力定为阻力F2,在支点另一侧通过悬挂钩码施加动力F1,调节动力臂l1及阻力臂l2大小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表一
    实验
    序号
    F2
    (牛)
    l2
    (厘米)
    F1
    (牛)
    l1
    (厘米)
    1
    6
    10
    4
    15
    2
    6
    10
    6
    10
    3
    6
    10
    10
    6

    表二
    实验
    序号
    F2
    (牛)
    l2
    (厘米)
    F1
    (牛)
    l1
    (厘米)
    4
    6
    8
    4
    12
    5
    6
    12
    6
    12
    6
    6
    20
    10
    12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的数据及相关条件,这是在研究动力的大小与____________的关系,分析数据初步归纳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数据中动力F1与阻力臂L2变化的关系可以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当阻力和动力臂相同,动力的大小与阻力臂成正比。
    表三
    实验
    序号
    F2
    (牛)
    l2
    (厘米)
    F1
    (牛)
    l1
    (厘米)
    7
    6
    8
    5
    12
    8
    6
    12
    8
    12
    9
    6
    20
    11
    12

    (3)小明为了验证第(2)题中的结论,用已调节好的弹簧测力计代替钩码在支点的左侧对杠杆施加动力,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得到的实验数据如表三,他发现这组实验数据无法验证上述结论,你认为他的实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a)分析比较1与4、2与5、3与6的数据可初步归纳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动力大小相同。
    (b)分析比较1、2、3或4、5、6中的数据可初步归纳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答案】(1)动力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当阻力和阻力臂相同时,动力的大小与动力臂成反比
    (2)4、5与6
    (3)弹簧测力计没有沿竖直向上方向拉杠杆
    (4)(a)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当阻力相同时,阻力臂与动力臂的比值相同
    (b)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当阻力相同时,阻力臂与动力臂的比值越大,动力越大

    θ
    3、某同学探究物块以一定的速度v0从斜面底端上滑的最大距离L与哪些因素有关。他猜想最大距离L可能与斜面的倾角θ、物块的质量m、速度v0的大小三个因素有关。他选用若干相同材料的长方体物块和同一斜面进行实验。将物块从斜面的底端以速度v0沿斜面向上弹出,测得最大距离L,如图所示。改变相关条件,多次实验,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表一:m1=0.2千克

    表二:m2=0.4千克
    序号
    θ
    v0
    (米/秒)
    L
    (米)
    序号
    θ
    v0
    (米/秒)
    L
    (米)
    1

    1
    0.0566
    8

    2
    0.2263
    2

    2
    0.2263
    9
    16º
    3
    0.4500
    3
    16º
    3
    0.4500
    10
    16º
    4
    0.8000
    4
    23º
    3
    0.4156
    11
    23º
    4
    0.7390
    5
    53º
    3
    0.3600
    12
    53º
    5
    1.0000
    6
    53º
    4
    0.6400
    13
    68º
    5
    1.0352
    7
    68º
    4
    0.6626
    14
    83º
    5
    1.1547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不同物块,在斜面底端以相同的速度v0沿倾角θ相同的同一斜面向上弹出,上滑的最大距离L与物块质量m大小无关。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2、5与6或9与10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倾角θ相同、同一斜面底端的同一物块,以不同的速度v0沿斜面向上弹出时,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同学分析了表一、表二中实验数据后得出的结论是:同一物块,在同一斜面底端以相同的速度v0沿斜面向上弹出,斜面倾角θ越大,上滑的最大距离L越小。您认为他的观点是________的(选填“正确”或“错误”),您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完成上述实验后,有同学提出新的猜想:上滑的最大距离L还可能与物块和斜面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猜想,应增加的器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答案】(1)2与8、3与9
    (2)速度v0越大,上滑的最大距离L越大
    (3)错误;实验序号6、7或12、13、14实验数据与他的结论相矛盾
    (4)不同材料的物块和斜面

    表一(液体密度为r1)
    实验
    序号
    h
    (米)
    F
    (牛)
    DF
    (牛)
    1
    0
    22.0
    0
    2
    0.01
    21.2
    0.8
    3
    0.02
    20.4
    1.6
    4
    0.04
    18.8
    3.2
    5
    0.05
    18.0
    4.0
    6
    0.08
    15.6
    6.4
    7
    0.10
    14.0
    8.0
    8
    0.14
    14.0
    8.0

    4、某小组同学通过实验研究圆柱体浸入液体(足够深)的过程中测力计示数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他们将高H为0.10米的圆柱体A挂在测力计下,逐步改变其下表面到液面的距离h,读出相应的测力计示数F,将h和F记录在表一中。然后,他们变换液体重复实验,将数据记录在表二中。为进一步研究F和h的关系,他们计算了每一次实验中F的变化量DF,并将结果分别记录在表一和表二的后一列中。(已知r1<r2)
    表一(液体密度为r1)
    实验
    序号
    h
    (米)
    F
    (牛)
    DF
    (牛)
    1
    0
    22.0
    0
    2
    0.01
    21.2
    0.8
    3
    0.02
    20.4
    1.6
    4
    0.04
    18.8
    3.2
    5
    0.05
    18.0
    4.0
    6
    0.08
    15.6
    6.4
    7
    0.10
    14.0
    8.0
    8
    0.14
    14.0
    8.0



    A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等数据中F和h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圆柱体浸入同种液体过程中,F随h的增大而减小。
    (2)请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一、表二的相关数据,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7或9~15中DF和h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7和9~15中DF和h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们发现圆柱体浸入液体后,F会不随h而变化。若其它圆柱体浸入液体(足够深)后也出现该现象。请你根据本实验的相关数据及条件,初步判断出现该现象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难度】★★★
    【答案】(1)1~7或9~15
    (2)(a)在圆柱体浸入同种液体过程中,DF与h成正比
    (b)在圆柱体浸入不同液体过程中,当h一定时,液体密度大,DF大
    (3)浸入深度h等于或大于圆柱体的高度(圆柱体浸没)

    5、为探究“浮在液面上的实心球体露出液面的体积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小组同学用甲、乙两种不同物质制成的若干实心球体,放入盛水量筒中进行实验,他们将测量及计算得到的有关数据记录在表一中。
    表一(ρ乙<ρ甲<ρ水)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7
    8
    物质


    球体的体积(厘米3)
    10
    15
    20
    30
    10
    12
    20
    30
    球体浸入水中的体积(厘米3)
    8
    12
    16
    24
    5
    6
    10
    15
    球体露出水面的体积(厘米3)
    2
    3
    4
    6
    5
    6
    10
    15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浮在水面上实心球体的体积相同时,球体的密度越大,露出水面的体积越小。
    (2)分析比较表中实验序号1~4(或5~8)中球体露出水面体积随球体体积变化的倍数关系,可初步得出:浮在水面上实心球体的密度相同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用乙物质制成体积为15厘米3的实心球体,当它浮在水面上时露出水面的体积应为__________厘米3。
    (4)如图所示为一种自动贮水器的示意图,若图中的浮子是用甲物质制成的,如果换用乙物质制成相同体积的实心球体为浮子,贮水器中的最高水位____________(选填“升高”或“降低”)。
    (5)在上述活动的基础上,小组同学认为还须进一步探究所得结论是否适用其它液体,表二所列三个方案中,符合探究要求的是___________(选填序号)。
    表二(ρ酒精<ρ水<ρ盐水)
    序号
    方案
    A
    仍用上述球体换在盐水中进行实验
    B
    换用柱形物体并在酒精中进行实验
    C
    换用其它物质的球体仍在水中进行实验





    【难度】★★
    【答案】(1)1与5(或3与7,或4与8);
    (2)露出水面的体积与球体的体积成正比;
    (3)7.5
    (4)降低
    (5)A

    6、小王和小海在学习了串联电路知识后,进一步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他们用A、B、C三个导体进行实验,实验中多次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大小,并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表三中。
    表一 导体A
    实验
    序号
    电流
    (安)
    电压
    (伏)
    1
    0.12
    1.2
    2
    0.24
    2.4
    3
    0.36
    3.6


    表二 导体B
    实验
    序号
    电流
    (安)
    电压
    (伏)
    4
    0.08
    1.2
    5
    0.16
    2.4
    6
    0.24
    3.6

    表三 导体C
    实验
    序号
    电流
    (安)
    电压
    (伏)
    7
    0.06
    1.2
    8
    0.12
    2.4
    9
    0.18
    3.6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中的相关数据和实验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电压相同,通过不同导体的电流不同。分析数据还可以知道:三个导体中,导体________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最大(选填“A”、“B”或“C”)。
    (2)小王进一步分析了表格中的数据,得出同一导体,电流与电压的比值是一定值;不同导体,电流与电压的比值不同。小海在小王的基础上,将电流与电压的比值I/U定义为一个新的物理量。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该物理量的数值越大,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________(选填“大”或“小”)。若将新物理量取名为“电导”,符号取为“G”,则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式可以写作:I=________。(用“G”和“U”表示)
    (3)如果将两个导体串联,它们的电导分别为G1和G2,等效替代它们的总电导为G,请推导总电导与两个串联导体电导的关系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需要写出推导的过程)
    【难度】★★
    【答案】(1)1、4、7或2、5、8或3、6、9;C
    (2)小;GU
    (3)U=U1+U2,I/G=I1/G1+I2/G2,;1/G=1/G1+1/G2






    第一次
    第二次
    7、某小组同学为了“研究物体的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让若干小球先后从光滑斜面上由静止滚下,从A到B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然后在B点分别撞击同一个小木块,并推着木块水平移动一段距离。放在同一水平面上相同位置的木块被推得越远,表示小球撞击前的动能越大。他们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上安装了数据采集系统,自动生成小球在AB段运动中的S-t图像,并测量了不同小球在水平面推动同一木块移动的距离,部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图所示是其中两次质量为0.1千克的小球中从不同高度滚下来在AB段运动的S-t图像。
    实验序号
    小球质量(千克)
    小球速度(米/秒)
    木块移动的距离(米)
    1
    0.1
    ______
    0.2
    2
    0.1
    ______
    0.8
    3
    0.2
    0.2
    1.6
    4
    0.3
    0.2
    2.4
    5



    6












    (1)请根据S-t图所提供的信息将表格中的数据填写完整。
    (2)该小组同学在检查实验数据时发现还有甲(0.1千克、0.3米/秒、1.8米)、乙(0.4千克、0.2米/秒、3.2米)两组数据没有填写入表格。随后马上将甲、乙两组数据依次补填在实验序号5和6中。
    请你根据上述实验的所有数据及相关条件进行分析,可得出初步结论:
    ①分析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分析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答案】(1)0.1;0.2
    (2)①实验序号1、2、5可知:当物体的质量相等时,物体的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②实验序号2、3、4、6可知:当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相等时,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8、小张同学在做实验时发现使用斜面能省力但费距离。于是他猜想利用斜面做功和不用斜面直接对物体做功可能相等。为了验证猜想,他用木块作为研究物体,在相同材质、不同倾角的斜面上进行实验,其实验过程如图所示。先用测力计测出木块的重力G,并竖直向上使木块匀速上升一段高度h;再将木块放在斜面底端,沿斜面用测力计将木块匀速拉到相同高度h。读出每次实验的拉力F的大小,量出木块上升的高度h和斜面的长度L,并把实验数据分别记录在表一、表二、表三中。





    表一(斜面A)
    实验
    序号
    重力G
    (牛)
    拉力F
    (牛)
    木块上升
    距离h(米)
    斜面的长度L(米)
    直接提起木块
    做功WG(焦)
    拉力通过斜面
    做功WF(焦)
    1
    2.5
    1.5
    0.3
    1.2
    0.75
    1.8
    2
    5
    3
    0.2
    0.8
    1.0
    2.4
    3
    7.5
    4.5
    0.2
    0.8
    1.5
    3.6
    表二(斜面B)
    实验
    序号
    重力G
    (牛)
    拉力F
    (牛)
    木块上升
    距离h(米)
    斜面的长度L(米)
    直接提起木块
    做功WG(焦)
    拉力通过斜面
    做功WF(焦)
    4
    2.5
    2
    0.3
    0.6
    0.75
    1.2
    5
    5
    4
    0.2
    0.4
    1.0
    1.6
    6
    7.5
    6
    0.2
    0.4
    1.5
    2.4
    表三(斜面C)
    实验
    序号
    重力G
    (牛)
    拉力F
    (牛)
    木块上升
    距离h(米)
    斜面的长度L(米)
    直接提起木块
    做功WG(焦)
    拉力通过斜面
    做功WF(焦)
    7
    2.5
    2.25
    0.3
    0.42
    0.75
    0.95
    8
    5
    4.5
    0.2
    0.28
    1.0
    1.26
    9
    7.5
    6.75
    0.2
    0.28
    1.5
    1.89
    (1)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斜面对物体做功_________不用斜面直接对物体做功(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请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最后两列相关数据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表一或表二或表三中WG和WF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分析表一和表二和表三中WG和WF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张同学为寻找更普遍性的实验结论,应该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继续进行实验。
    【难度】★★
    【答案】(1)大于
    (2)(a)沿相同材质、相同倾角的斜面拉物体,拉力所做的功与直接提起重物所做的功的比值相同。
    (b)沿相同材质、不同倾角的斜面拉物体,拉力做的功与直接提起重物所做的功的比值不同,斜面倾角越大,WF与WG比值越小。
    (3)不同的物体,不同材质的斜面,不同倾角的斜面


    课堂总结




    1、表格分析常考哪些知识点?


    2、表格分析的结论如何组织?要注意些什么?


    3、遇到没有学过的知识点出现在表格题中,该如何解答?














    课后作业




    1、小明和小雨通过实验研究将物体放入液体的过程中,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力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他们将重力分别为30牛和40牛的甲、乙两个柱形物体,先后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并将其逐渐浸入同一薄壁柱形容器的液体中(液体不溢出)。他们读出测力计示数F,并测得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力F底,然后根据相关物理量计算出物体所受浮力F浮,将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表一 物体甲的重为30N
    表二 物体乙的重为40N
    实验序号
    F(N)
    F浮(N)
    F底(N)
    实验序号
    F(N)
    F浮(N)
    F底(N)
    1
    20
    10
    30
    6
    30
    10
    30
    2
    16
    14
    34
    7
    25
    15
    35
    3
    12
    18
    38
    8
    18
    22
    42
    4
    8
    22
    42
    9
    10
    30
    50
    5
    4
    22
    42
    10
    8
    30
    50
    (1)小明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后得出结论:不同柱形物体浸入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相同,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力相同。
    (2)小雨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4或6、7、8、9后得出初步结论:同一柱形物体浸入液体中,___________越大,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力越大。
    (3)分析实验序号4与5(或9与10)的数据,发现测力计示数F不同时,物体所受浮力F浮和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力F底均相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位同学仔细分析表一(或表二)的数据,并通过一定的计算,可知容器内液体的重力为________牛。
    (5)分析实验序号2和7可以得出,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力的增加量分别为_______和_______牛。
    【难度】★★
    【答案】(1)1与6(或4与8或5与8)
    (2)浮力
    (3)柱形物体与容器底接触后,容器底对物体有支持力
    (4)20
    (5)14和15




    2、随着经济的发展,小汽车正迅速走进我们的家庭,其中油耗标准是评价一辆汽车性能优劣的重要因素,而影响汽车油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在行进中所受到的空气阻力.人们发现,汽车在高速行驶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f(也称风阻)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1)汽车正面的投影面积S;(2)汽车行驶的速度v,某研究人员在汽车风洞实验室中通过模拟实验得到下表所列数据:
    表一
    实验序号
    汽车行驶的速度(米/秒)
    汽车正面的投影面积(米2)
    空气阻力(牛)
    1
    20
    2.0
    206.0
    2
    20
    2.5
    257.5
    3
    20
    3.0
    309.0
    表二
    实验序号
    汽车行驶的速度(米/秒)
    汽车正面的投影面积(米2)
    空气阻力(牛)
    4
    40
    2.0
    824.0
    5
    40
    2.5
    1030.0
    6
    40
    3.0
    1236.0
    表三
    实验序号
    汽车行驶的速度(米/秒)
    汽车正面的投影面积(米2)
    空气阻力(牛)
    7
    60
    2.0
    1854.0
    8
    60
    2.5
    2317.5
    9
    60
    3.0
    2781.0
    (1)分析比较1、2、3或4、5、6或7、8、9,可得出的结论是:当汽车行驶的速度相同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得出的结论是:当汽车正面的投影面积相同时,汽车所受空气阻力与_______________成正比。
    (3)综合上述数据可得,汽车所受的风阻f与汽车正面的投影面积S及汽车行驶的速度v之间的关系式为:f=______________(要求用k表示比例系数)。
    【难度】★★
    【答案】(1)汽车所受空气阻力与汽车正面的投影面积成正比
    (2)1、4、7或、2、4、8或3、6、9;行驶的速度的平方
    (3)kSv2




    3、小张同学在学习了“凸透镜成像规律”以后,又继续“研究像高与哪些因素有关”。于是他在实验室选用焦距为5厘米、10厘米、15厘米的凸透镜,高度为4厘米、6厘米、8厘米的发光物体及相应的实验器材进行正确实验,将收集到有关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表一f=10厘米物高8厘米
    实验序号
    物距u(厘米)
    像距v(厘米)
    像高(厘米)
    1
    50
    12.5
    2
    2
    30
    15
    4
    3
    18
    22.5
    10
    4
    16
    26.7
    13.3
    5
    15
    30
    16








    表二f=10厘米物高6厘米
    实验序号
    物距u(厘米)
    像距v(厘米)
    像高(厘米)
    6
    30
    15.0
    3.0
    7
    25
    16.7
    4.0
    8
    18
    22.5
    7.5
    9
    15
    30.0
    12.0
    10
    6










    (1)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的物距u与像高的变化关系,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物体在同一凸透镜中成实像时,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物距、物高和像高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物体在同一凸透镜中成实像时,物距相同,物体越高,像就越高。
    小张在表二中尚有部分数据没有填写,若有可能请你帮他填写完整;若不能,请写出不能填写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结论更具有普遍性,小张认为还需进一步进行实验,请在表三中填入拟进行实验的数据,以完成他的研究目的。

    表三f=__________厘米物高_____________厘米
    实验序号
    物距u(厘米)
    像距v(厘米)
    像高(厘米)
    11
    _____________
    /
    /
    12
    _____________
    /
    /
    13
    _____________
    /
    /





    【难度】★★
    【答案】(1)像高随着物距的减小而增大
    (2)2与6(或3与8或5与9);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虚像不成实像;15;8;50;30;18

    4、在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某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将同一物体分别逐渐浸入到水和酒精中,为了便于操作和准确收集数据,用升降台调节溢水杯的高度来控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他们观察并记录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及排开液体的体积。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液体种类
    实验序号
    物体重力G物(牛)
    弹簧测力计示数F(牛)
    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牛)
    排开液体体积
    V排(厘米3)

    ρ水=1.0克/厘米3
    1
    2
    1.5
    0.5
    50
    2
    1.0
    1.0
    100
    3
    0.5
    1.5
    150
    酒精
    ρ酒精=0.8克/厘米3
    4
    2
    1.6
    0.4
    50
    5
    1.2
    0.8
    100
    6
    0.8
    1.2
    150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和3(或4、5和6)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3)本实验在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选用了不同液体并进行了多次实验,其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选填字母序号)A.寻找普遍规律;B.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4)实验中小明同学观察到将同一个物体浸没在密度越大的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越小。于是他灵机一动,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了一个重1.5牛的物块,如图甲所示;当他把物块浸没在水中时,如图乙所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0.5牛,他就在0.5牛处对应标上1.0克/厘米3的字样;当他把物块浸没在酒精中时,如图丙所示,应该在弹簧测力计刻度盘的__________牛处对应标上0.8克/厘米3字样,聪明的他就将图甲所示装置改装成了一个能测液体密度的密度秤。
    【难度】★★
    【答案】(1)当液体密度相同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成正比
    (2)1和4(或2和5或3和6)(3)A(4)0.7

    5、为了探究容器中漂浮在液面上的冰块完全熔化前后液面变化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同学们组成兴趣小组进行实验。他们选用了不同质量的冰块,分别装入盛有水的量筒中,水的体积均为300cm3,如图所示,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一种,然后,他们换用体积均为300cm3不同液体重复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二、表三中
    表一
    实验序号
    冰的质量(克)
    放入冰块水的体(厘米3)
    冰熔化后总体积(厘米3)
    1
    60
    360
    360
    2
    90
    390
    390
    3
    150
    490
    450
    表二液体(ρ液体=1.2×103kg/m3)
    实验序号
    冰的质量(克)
    放入冰块液体的体积(厘米3)
    冰熔化后总体积(厘米3)
    4
    60
    350
    360
    5
    90
    375
    390
    6
    120
    400
    420
    表三液体(ρ液体=1.5×103kg/m3)
    实验序号
    冰的质量(克)
    放入冰块液体的体积(厘米3)
    冰熔化后总体积(厘米3)
    7
    60
    340
    360
    8
    90
    360
    390
    9
    120
    380
    420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或2或3数据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冰块完全熔化前后容器中液面没有变化。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或5或6的数据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比较表二和表三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数据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质量相同的冰块,漂浮在不同液体中,液体密度越大,冰块完全熔化前后容器中液面变化越大。
    (4)同学们在得到了上述结论后,猜想:漂浮在液面上的冰完全熔化前后,容器中液面的变化情况还有一种可能,为了验证猜想,所选择液体密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二、表三中的实验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放入冰块前后液面上升的体积V1、冰完全熔化的前后液面上升的体积V2与液体密度ρ液体、水的密度ρ水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答案】(1)漂浮在水中的冰块
    (2)漂浮在密度为1.2×103kg/m3的液体中的冰块,冰块完全熔化后液面上升
    (3)4和7(或5和8或6与9)
    (4)ρ冰<ρ液<ρ水
    (5)V1/(V1+V2)=ρ水/ρ液

    6、学习了压力,小明认为受力面所受压力的大小总等于施力物的重力大小。为了验证这一想法是否正确,小明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他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3个材料、表面粗糙程度都相同的物体A、B和C的重力,测得它们的重力分别为5.0牛、10.0牛和15.0牛。然后小明将物体A分别放在跟水平方向夹角不同的三个受力面上(受力面的材料、表面粗糙程度均相同),物体A保持静止,再用压力传感器测出物体A对三个受力面的压力大小,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最后小明换用物体B和C重复上述实验,并将实验数据分别记录在表(一)、(二)和(三)中。
    A
    甲受力面 乙受力面 丙受力面
    A

    A
    10°
    15°




    表(一)甲受力面
    表(二)乙受力面
    表(三)丙受力面
    序号
    物体
    重力(牛)
    压力(牛)
    序号
    物体
    重力(牛)
    压力(牛)
    序号
    物体
    重力(牛)
    压力(牛)
    1
    物体A
    5.0
    4.98
    4
    物体A
    5.0
    4.93
    7
    物体A
    5.0
    4.83
    2
    物体B
    10.0
    9.96
    5
    物体B
    10.0
    9.86
    8
    物体B
    10.0
    9.66
    3
    物体C
    15.0
    14.94
    6
    物体C
    15.0
    14.79
    9
    物体C
    15.0
    14.49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4、7或2、5、8或3、6、9中的数据可知:同一物体,静止在不同受力面上时,受力面所受压力随着受力面与水平方向夹角增大而减小。
    (2)通过(1)的结论可知小明同学的想法是________的(选填“正确”或“错误”)。
    (3)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4、5、6或7、8、9中的数据可知:当材料、表面粗糙程度相同的不同物体,静止在同一受力面上时,受力面所受压力_______________。

    (4)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或表三的实验数据中压力与重力的比值关系可知: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和表三的实验数据可知:同一物体,静止在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不同受力面上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答案】(2)错误
    (3)与物体重力成正比
    (4)当材料、表面粗糙程度相同的不同物体,静止在同一受力面上时,压力与重力的比值相同
    (5)受力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越大,压力与重力的比值越小

    7、逆风骑自行车时,弯着身体,会省力些;雨天,撑伞逆风行走时,风速越大,行走越困难,这是因为受到空气阻力的作用,物体所受空气阻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小李猜想可能与物体的迎风面积和风速有关。为验证以上猜想,小李选用了如下器材:可调速电风扇(高、中、低三档)、弹簧测力计、面积不同的塑料挡板三块、光滑玻璃板、小车。
    (1)小李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用电风扇向小车及挡板吹风,模拟小车运动时受到的空气阻力。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的知识,通过弹簧测力计即可测出小车静止时受到的空气阻力。
    可调速电风扇
    弹簧测力计
    塑料挡板
    光滑玻璃板





    (2)小李在探究风速对小车所受空气阻力的影响时,保持迎风面积一定,测得数据如下:
    风速



    小车受到的空气阻力/N
    0.8
    2.2
    3.8
    通过对表中数据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李还想探究迎风面积对小车所受空气阻力的影响,请你帮他设计出主要的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李在此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答案】(1)二力平衡
    (2)迎风面积相同时,风速越大,小车所受到的空气阻力越大
    (3)使风速保持不变,改变迎风面积的大小
    (4)控制变量法。
    8、某兴趣小组在制作“浮沉子”时,为了研究受力情况对“浮沉子”浮沉的影响。他们用两个玻璃管进行实验,玻璃管一端开口,重力为4N,粗细相同、长度不同。实验中将玻璃管开口端向下插入水中的不同位置,玻璃管上部始终有一部分气体(质量忽略不计),管内液面距离水面深度为h,用DIS实验设备测量出玻璃管顶上侧所受压力F1和下侧所受压力F2,同时观察玻璃管由静止释放后的运动情况。小佳和小汇分别用长度不同的玻璃管进行了实验,表一、表二是他们各自记录的实验数据。
    表一(玻璃管长l1,实验记录:小佳) 表二(玻璃管长l2,实验记录:小汇)

    第2列
    第3列
    第4列
    第5列
    第6列

    第8列
    第9列
    第10列
    第11列
    第12列
    实验序号
    实验装置示意图
    管内液面深度h(cm)
    管顶上侧压力F1(N)
    管顶下侧压力F2(N)
    释放后管运动情况
    实验序号
    实验装置示意图
    管内液面深度h(cm)
    管顶上侧压力F1(N)
    管顶下侧压力F2(N)
    释放后管运动情况
    F1
    h
    F2
    F1
    F2
    h
    1

    4
    40
    44
    漂浮
    F1
    h
    F2
    F1
    F2
    h
    7

    4
    40
    44
    漂浮
    2
    6
    40
    46
    上浮
    8
    6
    40
    46
    上浮
    3

    8
    43
    48
    上浮
    9

    10
    45
    50
    上浮
    4
    10
    46
    50
    悬浮
    10
    12
    48
    52
    悬浮
    5
    12
    49
    52
    下沉
    11
    14
    51
    54
    下沉
    6
    14
    52
    54
    下沉
    12
    16
    54
    56
    下沉
    (1)分析比较第三、五列或第九、十一列中的实验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且进一步分析比较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的实验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初步结论。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4或7、10的实验数据及相关条件,得到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2、3或8、9的实验数据及相关条件,得到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物体上浮。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5、6或11、12的实验数据及相关条件,得到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物体下沉。
    (3)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与9或5与10或6与11中的实验数据及相关条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长度不同的玻璃管浸没后,当管内液面的深度相同时,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答案】(1)管顶下侧压力随管内液面深度的增大而增大;管顶下侧压力增加量与管内液面深度的增加量成正比
    (2)玻璃管顶上、下侧所受的压力差等于重力;玻璃管顶上、下侧所受的压力差大于重力;玻璃管顶上、下侧所受的压力差小于重力
    (3)管顶上下的压力差不同,运动状态不一定相同(其它正确答案也给分)
    相关学案

    沪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下学期专题复习知识点专练-17-情景归纳 学案: 这是一份沪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下学期专题复习知识点专练-17-情景归纳 学案,共20页。

    沪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下学期专题复习知识点专练-08-压强选择 学案: 这是一份沪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下学期专题复习知识点专练-08-压强选择 学案,共1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涉及的物理量,涉及的公式,解题步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沪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下学期专题复习知识点专练-19-估算 作图 学案: 这是一份沪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下学期专题复习知识点专练-19-估算 作图 学案,共1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估算,作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沪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下学期专题复习知识点专练-18-表格归纳 学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