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8年级沪科版物理上期中复习提纲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8年级沪科版物理上期中复习提纲01
    8年级沪科版物理上期中复习提纲02
    8年级沪科版物理上期中复习提纲03
    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8年级沪科版物理上期中复习提纲

    展开
    这是一份8年级沪科版物理上期中复习提纲,共14页。主要包含了参照物,机械运动,长度的测量,时间的测量,声的利用,二力平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练习1、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船 和 山 。
    2、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 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 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3、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二、机械运动
    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练习: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分别是14.2S, 13.7S,13.9S,则获得第一名的是乙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赛跑快慢最简便的方法是路程相同时间短运动的快。
    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 ⑵直线运动
    Ⅰ 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v
    t
    s
    =
    t
    s
    v
    =
    v
    s
    t
    =
    计算公式: 变形 ,
    B、速度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人步行速度约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
    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
    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匀速运动的物体速度 v是个恒量与路程S时间t没关系
    t
    S
    速度图象:
    Ⅱ 变速运动:
    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v v
    s
    t
    =
    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 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v2、v 则 v2>v>v1
    E、常识:人步行速度1.1m/s ,自行车速度5m/s ,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 客运火车速度140 km/h 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 光速和无线电波 3×108m/s
    Ⅲ实验中数据的记录:
    设计数据记录表格是初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设计表格时,要先弄清实验中直接测量的量和计算的量有哪些,然后再弄清需要记录的数据的组数,分别作为表格的行和列。根据需要就可设计出合理的表格。
    练习
    某次中长跑测验中,小明同学跑1000m小红同学跑800m,测出他两跑完全程所用的时间分别是4分10秒和三分20秒,请设计记录表格,并将他们跑步的路程、时间和平均速度记录在表格中。
    解:表格设计如下:
    三、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 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 km=103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3μm 1m=106μm 1m=109nm 1μm=103nm
    单位换算的过程:口诀:“系数不变,等量代换”。
    4、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 1cm、铅笔芯的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 、 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
    5、特殊的测量方法:
    A> 、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
    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n,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张纸的厚度L,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n 。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
    答: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为L/n。
    ☆给你一段软铜线和一把刻度尺,你能利用地图册估测出北京到广州的铁路长吗?
    答:用细铜线去重合地图册上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再将细铜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长度L查出比例尺,计算出铁路线的长度。
    C>、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
    D>、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测硬币的直径?(简述)
    ①、直尺三角板辅助法。②、贴折硬币边缘用笔画一圈剪下后对折量出折痕长。③、硬币在纸上滚动一周测周长求直径。④、将硬币平放直尺上,读取和硬币左右相切的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6、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量程合适的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刻度尺要方正(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练习:有两位同学测同一只钢笔的长度,甲测得结果12.82cm,乙测得结果为12.8cm。如果这两位同学测量时都没有错误,那么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两次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如果这两位同学所用的刻度尺分度值都是mm,则乙 同学的结果错误。原因是:没有估读值。
    7、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 测量环境 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用更精密的仪器、改进实验方法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 避免 ,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四、时间的测量:
    1、国际单位:秒(S)
    2、测量工具: 古代: 日晷、沙漏、滴漏、脉搏等
    现代: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等
    实验中:秒表(停表)
    专题二《声现象》复习提纲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正在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练习: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练习: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练习:☆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听到声音传播到的先后顺序是 :钢铁、水、最后是空气
    ☆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 晚 (早、晚)0.29s (当时空气15℃)。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 ①②④ )
    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人们听录音机录下自己的声音觉得与平时听到的自己声音不同,是因为平时听自己说话的声音通过空气、骨骼传到人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乐音及三个特征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
    调高。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
    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频率记作Hz 。
    练习:解释蜜蜂飞行能凭听觉发现,为什么蝴蝶飞行听不见?蜜蜂翅膀振动发声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蝴蝶振动频率是次声不在听觉范围内。
    听茶壶倒水的声音就知道是否快倒满是利用音调,快倒满时音调变高。听蜜蜂飞行时的音调可判断蜜蜂是否采蜜。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距发声距离的远近、声音的分散程度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增大振幅。
    练习:☆男低音歌手放声歌唱,女高音为他轻声伴唱: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男低音音调低响度大。
    ☆敲鼓时,撒在鼓面上的纸屑会跳动,且鼓声越响跳动越高;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且音叉声音越响溅起水花越大;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会振动,且声音响振动越大。根据上述现象可归纳出:⑴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⑵ 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医生用听诊器听病人心脏的声音是利用橡胶管减小声音的分散来增大响度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的声音。口技演员模仿动物乐器的声音惟妙惟肖模仿的就是动物与乐器的音色
    5、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
    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专题三《光现象》复习提纲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 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 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 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练习:☆为什么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从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
    答: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部分光遇到雾发生漫反射,射入人眼,人能看到光的直线传播。
    ☆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 高 ,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4、应用及现象:
    ① 激光准直。
    1
    2
    3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 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
    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 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 关。
    5、光速: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光 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二、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
    ⑴ 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 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⑵ 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 ,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练习:☆请各举一例说明光的反射作用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利与弊。
    ⑴有利:生活中用平面镜观察面容;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数物体是由于物体反射光进入我们眼睛。
    ⑵有弊:黑板反光;城市高大的楼房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反光造成光污染。
    ☆把桌子放在教室中间,我们从各个方向能看到它原因是:光在桌子上发生了漫反射。
    4、面镜:
    ⑴平面镜:
    成像特点:正立,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作 用:成像、 改变光路
    利用同样的蜡烛放到玻璃板的后面代替像用到了等效替代法。
    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⑵球面镜:
    凹面镜
    定义:用球面的 内 表面作反射面。
    性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 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应 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凸面镜
    定义:用球面的 外 表面做反射面。
    性质: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应用:汽车后视镜
    练习:☆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我们常用平板玻璃、直尺、蜡烛进行实验,其中选用两根相同蜡烛的目的是:便于比较像和物体的大小。使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使用刻度尺的目的是便于测量对比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位置关系
    试验中应使用较薄的玻璃板,目的是避免玻璃板的两个面都能反射成像。试验中将蜡烛放到玻璃板后无法与像重合是因为玻璃板为竖直放置。
    ☆ 汽车司机前的玻璃不是竖直的,而是上方向内倾斜,除了可以减小前进时受到的阻力外,从光学角度考虑这样做的好处是:使车内的物体的像成在司机视线上方,不影响司机看路面。汽车头灯安装在车头下部:可以使车前障碍物在路面形成较长的影子,便于司机及早发现。
    三、颜色及看不见的光
    1、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色光的三基色:红,绿,蓝. 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看不见的光:红外线, 紫外线
    3、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绿光照到红衣服上,你看到的衣服颜色是黑色。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透过蓝玻璃板看白纸是蓝色的,白纸上的红字是黑色的。
    专题四《透镜及其应用》复习提纲
    一、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 度。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 高
    练习:☆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 浅 是因为光从 水中斜射向 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鱼儿在“云中”自由穿行。这里我们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 光的反射 而形成的 虚像 ,看到的鱼儿是由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 虚像 。
    二、透镜
    名词: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典型光路
    F
    F
    F
    F
    3、填表: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
    F分虚实,2f大小,实倒虚正,
    具体见下表:
    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⑴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⑵u=2f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⑶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⑷成实像时:
    物距减小
    (增大)
    像距增大
    (减小)
    像变大
    (变小)
    ⑸成虚像时:
    物距减小
    (增大)
    像距减小
    (增大)
    像变小
    (变大)
    四、眼睛和眼镜
    1、成像原理: 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相当于放大镜)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相当于光屏)上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2、近视及远视的矫正:近视眼要戴凹透镜,远视眼要戴凸透镜.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 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成正立放大虚像。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2、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
    5、照相机利用了凸透镜成 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底片相当于光屏;为了控制曝光量,一是用光圈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二是用快门控制曝光的时间。
    照像机的物距:物体到相机的距离,像距:底片到镜关的距离或暗箱的长度。投影仪的物距:胶片到镜头的距离,像距:屏幕到投影仪的距离。
    照相机的原理: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的原理: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的原理:u六、1、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规律、相互作用的一门自然科学。
    科学探究的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科学家的贡献: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经典力学、实验物理学先驱、率先使用望远镜观察天空,牛顿经典力学、运动三大定律,爱因斯坦相对论、玻尔等人的量子力学
    专题5《质量与密度》复习提纲
    一、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 ,常用单位:t g mg
    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 一个苹果约 150g
    一头大象约 6t 一只鸡约2kg
    3、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 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4、测量:
    ⑴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也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再通过公式m=G/g计算出物体质量。
    ⑵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二十四个字:水平台上, 游码归零, 横梁平衡,左物右砝,先大后小, 横梁平衡.具体如下:
    ①“看”: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③“调”: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 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⑥注意事项:A 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
    B 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⑶ 方法:A、直接测量:固体的质量B、特殊测量:液体的质量、微小质量。
    二、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ρ
    m
    V
    =
    V
    m
    ρ
    =
    V
    m
    ρ
    =
    2、公式: 变形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这两个单位比较:g/cm3单位大。单位换算关系:1g/cm3=103kg/m3 1kg/m3=10-3g/cm3水的密度为1.0×103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ρ
    m
    V
    =
    4、理解密度公式
    ⑴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不变,m与 V成正比; 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⑵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体积成反比;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质量成正比。
    ρ甲
    ρ乙
    m
    V
    5、图象:左图所示:ρ甲>ρ乙
    6、测体积——量筒(量杯)
    ⑴用途: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
    ⑵使用方法:
    “看”:单位:毫升(ml)=厘米3 ( cm3 ) 量程、分度值。
    “放”:放在水平台上。
    “读”:量筒里地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
    ρ
    m
    V
    =
    原理
    7、测固体的密度:
    浮在水面:
    工具(量筒、水、细线)
    方法:1、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体积V1;2、用细线系好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总体积V2,物体体积V=V2-V1
    A、针压法(工具:量筒、水、大头针)
    B、沉坠法:(工具:量筒、水、细线、石块)
    沉入水中:





    形状规则
    工具:刻度尺
    体积
    质量
    工具天平


    说明: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用排液法测量,这里采用了一种科学方法等效代替法。
    8、测液体密度:
    ⑴ 原理:ρ=m/V
    ⑵ 方法:①用天平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 ;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③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 ;④得出液体的密度ρ=(m1-m2)/ V
    9、密度的应用:
    ⑴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
    ⑵求质量: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体积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质量用公式m=ρV算出它的质量。
    ⑶求体积: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质量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体积用公式V=m/ρ算出它的体积。
    ⑷判断空心实心:
    专题6《力》
    一、力的概念和测量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对力的理解:(1)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发生力作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存在。(2)有受力物体,一定有施力物体。(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且同时存在,同时消失。(4)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产生力的作用,没有接触的物体不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3、力的两个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改变或者物体运动方向的改变。
    4、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5、力的测量:
    (1)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测力计,如弹簧测力计、握力计等。
    (2)弹簧测力计:
    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①看清量程;
    ②观察分度值;
    ③调零,指将指针调到正对零刻线。
    = 4 \* GB3 ④被测力一定要作用在挂钩上,且力的方向要沿着弹簧测力计的轴线。
    = 5 \* GB3 ⑤等弹簧测力计示数稳定后读数。
    C、注意事项: = 1 \* GB3 ①所测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量程;
    = 2 \* GB3 ②使用时,要防止指针或弹簧跟测力计的外壳发生摩擦。
    D、有些物理量不宜直接观察,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如弹簧测力计是用弹簧的伸长显示力的大小,这种科学方法叫“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还有:温度计、电流表、压强计等。
    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7、力的示意图:从力的作用点开始,沿力的方向画一根带箭头的线段,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
    二、弹力
    1、弹性形变:指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还可以恢复到原来形状的现象。
    2、弹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三、重力:
    1.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直接测量。
    3.公式G=mg表达了物体的质量和重力之间的关系,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使用公式时质量m的单位一定要用kg
    4.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其应用有:用重垂线检查墙是否竖直,或用水平仪检查表面是否水平。
    5.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等。
    6.物体的重心越低,物体的底面积越大,物体的稳定性就越好。
    7.假如失去重力将会出现的现象如:① 抛出去的物体不会下落;② 水不会由高处向低处流;③ 大气不会产生压强等。
    练习:火箭将飞船送入太空,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是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飞船在太空中遨游,它 受力(“受力”或“不受力”的作用,判断依据是:飞船的运动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飞船实验室中能使用的仪器是 B (A 密度计、B温度计、C水银气压计、D天平)。
    四、摩擦力: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叫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⑴两个物体互相接触;⑵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存在着挤压;⑶两个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或已发生相对运动。
    3.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实验原理:二力平衡的条件。如图所示,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要保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可以在同一个木板上滑动),改变压力(可以在木块上添加重物),结论是:在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3)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要保持压力相同(可以用同一个木块),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以在木板上分别铺上毛巾、棉布等),结论是:在压力相同时,接触面的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4)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该探究实验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大小、运动速度大小无关。
    4.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增大压力;使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为滑动。
    5.减小摩擦的方法: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如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等)。
    六、惯性和惯性定律:
    1、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 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 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 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3、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4、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七、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概括:二力平衡条件用四字概括“一、等、反、一”。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4、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5、应用: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要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
    画图时注意:①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那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 ②画图时还要考虑物体运动状态。
    6、判断二力是不是平衡力的两种方法:
    (1)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若二力满足“同物、等大、反向、共线”的条件,就是一对平衡力。
    (2)根据二力平衡的定义:若物体在二力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是一对平衡力。
    7、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推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1)如果物体在不受任何力或者受到平衡力作用时,则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如果物体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时,则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会改变,如做变速运动、曲线运动等。
    8、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推断物体的受力情况:(与上面的判断思维过程正好相反)
    (1)当物体处于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则物体不受任何力或者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2)当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时,则物体一定受到了非平衡力的作用。 跑步路程
    时间
    平均速度
    小明
    1000m
    4分10秒
    4m/s
    小红
    800m
    3分20秒
    4m/s
    名称
    又名
    眼镜
    实物
    形状
    光学
    符号
    性质
    凸透镜
    会聚透镜
    老化镜
    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
    发散透镜
    近视镜
    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应用
    倒、正
    放、缩
    虚、实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照相机
    f倒立
    放大
    实像
    v>2f
    幻灯机
    u正立
    放大
    虚象
    |v|>u
    放大镜
    物体受力条件
    物体运动状态
    说明
    不受力
    受平衡力
    合力为0
    静止
    匀速运动
    运动状态
    不变
    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
    受非平衡力
    合力不为0
    运动快慢改变
    运动方向改变
    运动状
    态改变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