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课件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课件01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课件02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课件03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课件04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课件05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课件06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课件07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课件08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命题探究,题型分布,2鉴赏景物形象,答案B,用请简要分析,◎题型一,选择题,释越容易出问题,分析是否有误,陆龟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九 古代诗歌鉴赏
    命题探究
    题型分布
    (续表) 1.鉴赏诗歌形象。
    (2)鉴赏景物形象;
    (1)鉴赏人物形象;(3)鉴赏事物形象。
    2.鉴赏诗歌语言。(1)理解关键词语; (2)鉴赏语言风格。3.鉴赏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4.评价诗歌内容。5.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6.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高考演练 1.(2020 年新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释】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解析:B 项,“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伤”。
    答案:B
    (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
    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2.(2020 年新高考海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赠赵伯鱼(节选)

    驹①
    荆州早识高与黄②,诵二子句声琅琅。 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③。 一朝悟罢正法眼④,信手拈出皆成章。
    【注释】①韩驹(?~1135),字子苍,两宋之际著名诗人。②高与黄:指前辈诗人高荷与黄庭坚。③参:领悟,琢磨。诸方:各地方,各方面。④正法眼:这里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的内容可以得知,赵伯鱼是一位勤奋好学、转益多师的诗坛后辈。 B.诗中使用了古语“后生可畏”,表现出作者对赵伯鱼的嘉许以及劝诫。 C.面对后辈的请教,作者谦逊地表示,自己所谈不多,也较为简单粗略。 D.诗中以禅理喻诗的内容,既可为赵伯鱼提供指点,也具有普遍的意义。
    解析:B 项,“劝诫”说法错误,根据诗句“果可畏”可知充满了嘉许、赞赏,并没有劝诫的意思。故选 B。
    答案:B
    (2)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
    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诗句内容的能力。由“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可知作者认为学诗要像初学禅一样,在未开悟的时候,要“遍参诸方”,多琢磨,以诸多前人为师,“遍”“诸”字强调要下苦功,经过长期艰苦的学习;由“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可知作者强调“悟”,在学习前人之后要有自己对诗歌艺术真旨的领悟,“一朝悟罢”,一旦领悟到,“信手拈出皆成章”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诗也就学成了。
    答案:①先要“遍参诸方”,以前人为师,经过长期艰苦的学习。②然后“一朝悟罢”,领悟到诗歌艺术的真旨,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
    ◎ 题型一
    选择题
    解题指津 1.认真审读题干 弄清楚要求选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题干上有没有关涉诗歌具体要素的关键词。
    2.明白选项陷阱设置点
    (1)一般来说,越是笼统的说法越不容易错,越是具体的阐
    释越容易出问题。
    (2)具体陷阱设置点:①意境分析不当;②基础知识运用错误;③意象分析不当;④词句解释曲解原意;⑤主题挖掘以偏概全;⑥手法分析张冠李戴。
    3.认真审读选项,作出准确判断
    (1)对每个选项作信息切分的勾画圈点,把勾画到的词语作对应分析,比如内容(意象、形象及其特点)、主题、结构和语言及这四个要素涉及的艺术手法。
    (2)结合诗歌解读对照分析。
    将选项对应原作品相应部分以及自己对原作品的解读比较
    分析是否有误。
    典题示例(2020 年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芝④。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释】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剖析:依题目可知,此诗是一首“次韵”奉和之作。“次韵”就是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与A 项中的“与外界不通音讯”矛盾。
    答案:A
    题许道宁①画
    [题型对练]
    1.(2019 年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释】①许道宁:北宋画家。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解析:本题考查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C 项“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的意思是:一向广阔辽远的万里江山,如今尽入图画,浓缩于窗子大小的尺寸之间。并非“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故选 C。
    答案:C
    只望至公①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
    2.(2019 年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释】①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理解分析的能力。D 项“受恩必报”属于无中生有。“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的意思是“男子接受人家的恩惠应当根据自己的能力情况,我平生就不随便接受人家的恩惠”,这是对别人施加恩惠的态度,并无“受恩必报”之意。故选 D。
    答案:D
    ◎ 题型二
    简答题
    考点一
    鉴赏诗歌的形象
    (一)鉴赏人物形象 解题指津 人物形象“三着眼”及答题模板 1.鉴赏人物形象的三个着眼点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叹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
    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全诗塑造了诗人怎样的形象?结合诗句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李白的生平,我们并不陌生,他是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诗人。有了这个基本的认识,我们不难分析出:在敬亭山之上,诗人李白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十分突出;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无论是哪种原因,在敬亭山上屹立的仍然是衣襟似云、须发似烟的诗仙形象,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孤、比傲、比豪迈。
    答案: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自由、闲适而又有点孤傲(性格特点)的诗人(身份)形象。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生活(形象分析);“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寄予的情感)。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示例: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后面的题。 鹧鸪天·酬孝峙① 钱继章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
    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
    熏风③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释】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上片前两句以“发短”“髯长”“眉有棱”的细节刻画面容,写病态的容貌“突兀”,比僧人还奇怪;后两句写自己的性格特征,以终南山石头中生长的藤蔓作比,将“霜侵”“雨打”视作寻常经历,表现出词人坚韧不拔的性格。前两句运用了白描和对比的手法,后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案:上片刻画了词人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的自我形象。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以细节描写和对比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性格。
    (3)由表入里,体察写作意图。
    古人写诗时,通常用含蓄、双关、象征等手法,明言此而实言彼。所以,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有时不能只就文字表面意思进行分析,还要注意体察诗人的写作意图,结合诗人的身世际遇,展开联想,正确分析形象的意义或寄托的思想感情。
    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①! 【注释】①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技巧,塑造了词人怎样的形
    象?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我们可以分析词人的写作意图:通过叙述自身被弃置不用的失落,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所以,这首词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词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词人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愤慨。
    答案:词人直抒胸臆,把过去壮志凌云、英姿勃发、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与现实的报国无门、惆怅悲凉、愤慨不满作对比,塑造了一个鬓发已白、雄心不减、因时时牵挂边关而痛苦呻吟的爱国词人的形象。
    2.答题模板
    形象特点(思想特点+性格特点)+形象分析+形象意义或
    寄予的情感
    第一步:概括形象特征(什么形象)。
    第二步:分析形象特征(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诗歌是如何
    塑造形象的)。
    第三步:明确形象意义(联系情感、主旨,分析诗歌塑造形
    象的作用或意义)。
    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白云泉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试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鉴赏人物形象时要注意区分诗中人物形象是抒情主人公还是诗人之外的形象。诗中的抒情主人公一般指“我”,即诗人自己。诗人的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的内心独白。
    答案: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性格特点),具有出世归隐思想(思想特点)的仕人(身份)。
    3.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八类人物形象
    (续表)
    (续表)
    (续表)
    典题示例(2017 年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送子由使契丹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释】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题干问的是“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这是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首联中“云海”交代了二人的处境,即天各一方;“相望”说明二人情深义重;而从诗歌标题来看,苏辙即将远赴契丹,面对此情此景,“那因”二字道出诗人豁达的胸襟,哪里会因远别而泪沾巾!
    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洒脱、持重隐忍的性格。苏氏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诗句,表明这次虽是远别,诗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题型对练一](鉴赏人物形象)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尽室林塘涤暑烦,旷然如不在尘寰。 谁人敢议清风价,无乐能过百日闲。 水鸟得鱼长自足,岭云含雨只空还。 酒阑何物醒魂梦,万柄莲香一枕山。 【注释】①大约作于韩琦晚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罢相退居北京(今河北大名)之后。
    北塘避暑①
    诗歌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①塑造了具有乐观旷达、不以挫折为念的宽阔胸怀的诗人形象。诗人身处环境幽静、清风拂面的林塘,以沐浴清风自娱,悠然自得,乐观旷达。②塑造了具有知足常乐、不计尘世得失的思想境界的诗人形象。诗人以水鸟得鱼自享其乐、岭云含雨来去自由为喻,表达了知足常乐、不计得失的思想。③塑造了具有超凡脱俗、清廉高洁的气度的诗人形象。尾联以塘里万枝香莲、枕上几座青山来衬托自己的高洁。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陈留市隐
    黄庭坚
    陈留江端礼季共曰:“陈留市上有刀镊工①,年四十余,无世家子姓;惟一女年七岁矣,日以刀镊所得钱与女子醉饱,则簪花吹长笛,肩女而归,无一朝之忧,而有终身之乐,疑以为有道者也。”陈无己为赋诗,庭坚亦拟作。
    市井怀珠玉②,往来人未逢。乘肩娇小女,邂逅此生同。养性霜刀在,阅人清镜空。时时能举酒,弹镊送归鸿③。
    【注释】①刀镊工:理发师。②“市井”句:《老子》有“是以圣人被褐怀玉”句。③“时时”句:《战国策》载冯弹镊,嵇康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诗句。
    在诗人眼里,刀镊工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答案:刀镊工是一位胸襟洒脱、品行高洁、隐身于街市的隐士。他把金玉本质隐藏起来,寄迹于刀镊,安于平淡生活,把小女儿搭在肩上,簪花微醉,怡愉自适。
    (二)鉴赏景物形象
    解题指津
    鉴赏景物形象“四角度”及答题模板1.景物形象鉴赏“四角度”(1)诗中赏画。
    诗中赏画,就要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歌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都具有“诗中赏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下面四个角度入手:
    示例:(2019 年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释】①此诗作于公元 762 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诗句的能力。概括时,首先要明确重点词语的含义,如“滋漫”在这里是“满溢”的意思。这两句诗的大意是:远远望去,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阳照在江面上,江水满溢,夕照增辉。诗句描绘的是一幅寥廓壮美的画面。作答时用简洁的语言将诗句所描述的画面概括出来即可。
    答案: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
    满溢的寥廓壮美的画面。
    (2)画中品诗。
    画中品诗,即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的思想情感。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绘图景。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的情感。一般而言,色调明丽、画面鲜活,诗人的情感就高昂乐观;色调阴暗、画面凄凉,诗人的情感就低沉伤感。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读诗,就容易抓住诗中营造的清新之美。
    示例: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赠杜
    别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试比较上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第一首诗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的悲秋题材;后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辽阔,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第二首诗写离筵寡欢场面。一、二句叙今昔:以前欢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三、四句以暗淡的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引人联想到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
    答案: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的形象在色调上截然不同,刘诗是奋发向上的,杜诗是伤感愁苦的。
    (3)缘景明情。
    诗歌中的景即意象。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主观心意与
    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中的融合与表现。
    ①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品味意
    境就要借助意象。
    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
    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本题从环境描写的角度考查对诗歌意境的鉴赏。“莓苔”“白云”“闲门”“松色”“溪花”等意象,营造出隐居环境幽静的特点。
    答案: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②借助意象,体味情感。
    诗歌的情与景是水乳交融的。情感的把握,离不开对意象的理解。首先我们要理解意象本身的特点,其次要注意与意象有关的修饰语,这对把握情感很有帮助。
    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请说明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从下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巢的归燕这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发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落花流水却无情。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虽美好,但终将消亡。而“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令人欣慰。
    答案:表达了词人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
    注:古典诗词常见意象归纳见本书配套资料《制胜锦囊》。
    (4)双层挖掘。
    古代诗词常是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在表面意义之下,还可以挖掘到其深层含意,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从字面看是写一段行程,水流急,船行快,实质是写心情的轻松和愉悦。
    2.答题模板
    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描图景(描绘诗词中
    展现的图景)+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应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二步: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
    描绘时抓住诗词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
    是不完整的,还应答出为什么“感伤”。
    典题示例
    (2018 年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后面的题。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①。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释】①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
    路的典故。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回答本题时抓住“平畴”“远风”“良苗”“怀新”几个意象,然后将“平”“远”“良”“新”等几个修饰词展开联想,描绘画面即可。
    答案: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
    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题型对练一](鉴赏景物形象)
    3.(2017 年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太湖恬亭
    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①,秋风斜月钓舟归。【注释】①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题干要求描绘第二联的画面,“日落断桥人独立”为叙述,“水涵幽树鸟相依”为写景。答题时先用概括性词语总述,从“幽”“人独立”“鸟相依”可以判断为“宁静”,再联系诗句,运用联想和想象具体描绘画面。
    答案: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
    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4.(2016 年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金陵望汉江


    汉江回万里,派①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②沦亡后,三吴③不足观。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释】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解析:回答本题,首先应当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归纳答案。诗的第一、二两句写汉江的迂回流长,支流繁多;第三、四两句写汉江横贯中国、气势磅礴的景象。分析这样写的用意应结合下文,分析这四句对表达作者感情、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答案:前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三)鉴赏事物形象
    解题指津
    鉴赏事物形象“三注意”及答题模板1.鉴赏事物形象“三注意”
    (1)注意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
    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对于诗中出现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等物象,我们要注意理解沉淀其中的特定意义和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分析事物的象征意义。
    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注释】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分析诗中野菊的形象要结合传统诗歌中的特定意象“菊”的特定意义和文化内涵。菊花之所以特别受到历代文人的喜爱,主要还是因为它在百花之后开放,具有耐寒傲霜、不与群芳争艳的特点,正因为如此,菊花一直被人们用来象征一种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气质和品格。
    答案: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2)注意色彩、色调,辨析物象特征。①关注时令色彩。
    古代诗词中,不同季节的景物往往带有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早春的事物是欣欣向荣的,多流露出的喜悦之情;暮春则是感伤、惋惜和留恋;秋冬则是凄清、肃杀和悲凉。同时,把握作品的基调底色,捕捉形象的典型特征,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有助于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如[举例]《野菊》中“重阳”一词就点明了是在秋天,野菊生活的环境是肃杀、萧瑟的。
    ②关注冷暖色调。
    古诗中所写物象有冷暖之分。暖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喜悦和欢快,冷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忧郁和愁绪。
    示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柳永《雨霖铃》)
    剖析:开头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幕:清秋节令的“寒蝉”,衬托着“凄切”悲凉的秋景。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是一别可能成永别的恋人呢?“都门”三句写离别时的心情。设宴帐中,本欲多“留恋”片刻,怎奈“兰舟催发”,这样的饯别酒,饮起来怎能不“无绪”?欲留不得,欲饮无绪,矛盾至极。
    (3)注意表现手法,把握事物形象。
    诗歌的传情达意,往往还要借助一定的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双关等修辞手法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达技巧。了解诗歌这方面的特色,有助于对事物形象的把握。如[举例]《野菊》中就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塑造了一个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的形象。
    2.答题模板
    诗中塑造了××形象,×××(联系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抒发了×××之情(这是概括形象的意义,这一步骤不作强求)。
    第一步: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所歌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 第三步: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托之情。
    典题示例(2020 年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苦陆
    笋游
    【注释】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
    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特点的能力。本诗采用联想手法,由物及人,诗人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进而三、四两句直接描写苦笋,并将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苦节”是与生俱来的。“耿介”指正直不阿,廉洁自持;“苦节”指俭约过甚,后以坚守
    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肯定赞美苦笋品性后,诗人自然由此联想到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征,“我见魏征殊媚妩”一句是写唐太宗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所以,从本身外部特征来看,苦笋的“苦”便是魏征的“殊”,“苦”味并不爽口,而魏征的“殊”在于直言进谏,而其言行有时着实令人难以接受。从内在气质来看,诗人赞美苦笋气节便是唐太宗赞魏征“妩媚”,苦笋性情“耿介”,天生“苦节”,与魏征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格均是受人赏识之处。
    答案: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题型对练一](鉴赏事物形象)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
    咏刘
    萍绘
    可怜池内萍,葐蒀①紫复青。巧随浪开合,能逐水低平。微根无所缀,细叶讵②须茎?飘泊终难测,留连如有情。
    【注释】①葐蒀:指烟气纷纭之貌。②讵:岂,难道。
    全诗表现了池萍的哪些特点?诗人对池萍表达了什么
    情感?
    解析:“可怜池内萍,葐蒀紫复青”中“可怜”即“可爱”,池萍在“可爱”之中,似乎还含有几分惹人怜顾的柔弱之态。“微根无所缀,细叶讵须茎?”意思是说:浮萍看似“无根”,其实还是有根的,只是因为太微小,你叫它怎样连缀池底?萍之无茎,好像是一种缺憾;但对它自身来说,那萍叶本就细小,又何须非得有茎?楚楚可人的绿萍让诗人油然生出深切的爱怜。末尾两句诗人发出深切的呼唤:可爱又可怜的浮萍,再莫要过那漂泊难测的生涯!请就在这清波绿池之中,寄托你风姿美好的青春。
    答案:池萍的特点:①美丽可人;②细小纤弱;③漂泊
    不定。
    诗人对池萍的情感:①喜爱赞美之情。诗人喜爱并赞美池萍的美好。②怜惜怜悯之情。诗人对池萍生出爱怜,希望池萍莫要过那漂泊难测的生活。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中所描写的“孤鸿”的形象是怎样的?请简要赏析。
    答案:本词用“缺月”“疏桐”“漏断”“寒枝”“沙洲冷”等词语为“孤鸿”描绘了一个清冷萧瑟的环境,用“孤”“惊”“回”“恨”“寂寞”等词语极写“孤鸿”的神态和心理。全词刻画了一个飘飞不定、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孤独寂寞的“孤鸿”形象。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自己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误区警示
    误区 1:不懂意象,难赋深情
    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后面的题。
    梦江南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词中第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
    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误答:刻画了怀才不遇、寄情山水的主人公形象。“山月不知心里事”意思是说没有人知道和了解他,自己只好寄情山水,与山风、山月、山花为伴。
    分析:这首词刻画了一个满怀深情盼望丈夫归来的思妇形象,充分揭示了她希望落空之后的失望和痛苦心情,表现了词人对不幸妇女的同情,同时也寄寓着词人遭受统治阶级排挤,不受重用的悲凉心情,也是感慨怀才不遇的作品。
    正解: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主人公望月寄相思,而山月无情,全然不懂主人公一腔心事,自然也就无从传递相思情了;眼前百花白白飘落,水风全然无知无觉,更无怜惜,依然催落一地华英,暗喻主人公青春消逝却无人怜的哀怨。
    误区 2:理解肤浅,牵强附会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镜湖女


    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 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 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 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误答:相貌美丽,勤劳善良的渔家女。
    分析:理解肤浅,牵强附会地去凑答案。应该注意以下容易忽视的地方:①镜湖女的身份和形象特点,如年轻美丽(外貌)、活泼可爱(性格)、热爱生活(态度)等。②作品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如用描写和叙述的手法塑造形象、浅显直白的语言使人物形象更具有生活气息、以清新的景色烘托镜湖女的清丽等。③对于“镜湖女”这样一个年轻美丽、活泼可爱、热爱生活的船家女子,我们既可以从“妆面花样红”的视觉形象,还可以从“菱歌缥缈”的听觉角度,也可以从肖像描写、“乱荷叶”
    的动作描写,尤其是“约西邻女”明日看赛神的叙述,更可以从清丽的景色烘托的角度进行赏析。鉴赏角度虽多,但只有在真正读懂作品的前提下,才能尽情发挥。
    正解:作品塑造了一位湖边船家女子的形象,突出她乐观积极、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诗中从“妆面花样红”的视觉形象,“菱歌缥缈”的听觉角度,描写了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
    考点二
    鉴赏诗歌的语言
    (一)炼字 解题指津 “炼”字“四角度”及答题模板 1.“炼”字的四个角度 (1)修辞角度。
    剖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破”“来”“弄”三个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被赋予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静的画面有了动感。
    剖析:“溅”“惊”二字,同属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用
    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苦痛。
    (2)声韵角度。
    古诗词讲究平仄声韵,优美的诗词读起来平平仄仄,音韵
    和谐。
    咏怀五百字》)将“冻”换成“饿”,好不好?请分析。
    悲情。
    剖析:“冻”字比“饿”响亮,更具铿锵气势,更见冲天
    剖析:叠词最具声韵效果,它不仅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更有强化作用。用叠词,不但摹景有神,而且音调抑扬,气韵流畅。
    (3)活用角度。
    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用作动词,且一用
    就鲜活生动,呼之欲出。
    剖析:一个“肥”字,既写出了动态,又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
    剖析:“红”“绿”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变红,变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4)语境角度。
    是否契合语境也是判断炼字优劣的重要依据。
    示例 1:韩愈据“笃笃笃,清脆的敲门声,衬托得山里的夜晚更加寂静”替贾岛选择了“敲”字,传为佳话,而近人大胆质疑:如果是主人,进自家大门何须敲?轻轻推门而入,岂不更见宁谧、和谐、温情?以语境为据,也不无道理。 示例 2:郑谷把齐己的《早梅》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因为“数枝”不若“一枝”更能言梅开之早,齐己因此拜郑谷为“一字师”。
    2.答题模板
    (点手法+)释字义+描景象+析作用(点意境、表情感) 第一步:释义析理,字不离词。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此时最忌讳只解释字典义而忽视语境义,应结合诗句解释其含义。
    第二步:还原画面,词不离句。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再简要地把含有该字词的诗句解释或翻译一下。
    第三步:明确重心,句不离篇。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具体有什么妙处。这一步是重点环节,是得分点,回答时一定要准确简练。
    劳停驿①
    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释】①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
    驿站名。
    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①荒,荒凉冷落;瘦,贫瘠。(字的本义)②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放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③作用效果:“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在感情上所起作用)考生若能准确解读诗歌(借助注释),按老师平时所教方法来对炼字型题目进行答题,与答案应该没有多大出入。
    答案:“荒”在诗中是“荒凉”的意思,“瘦”在诗中是“贫瘠”的意思,描写出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至极的景象,衬托出作者孤独和凄凉的心境,表达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之情和被贬蛮荒的失意之情。“荒”“瘦”二字,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3.“炼”字需关注的五大词类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典题示例(2020 年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纪村事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①归。 【注释】①饷田:到田间送饭。 “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即炼字题。此类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肯否均可。但作答时理由一定要充分。思维角度有:解释字词意思,扩展到句中翻译大体内容,结合诗人的情感分析表达效果,有修辞或者结构特色的话也要点明。首先明确立场、观点:不同意或者同意,尽量用完整句子。其次结合艺术特色分析奇妙处并点明情感效果。
    答案:不同意,“数声”好。“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
    同意,“一声”好。“一声”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寂
    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
    [题型对练二](炼字)1.(2017 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早上五盘岭①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释】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
    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和“攒”两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斗”字将江流两岸的崖石人格化,两岸崖石耸峙交错,犹如两兽相斗,写出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攒”字描写山峰相连,好像攒集在一起,写出了山峰的密集、重叠。
    答案:①“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交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颔联中最精练传神的是哪两个字?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解析:“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独往”二字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诗人同调无多,兴致来时,唯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一个“空”字透露出来的不是消极、悲观、失望之情,而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情逸致。可谓“空”字不空、词“空”意丰。 答案:“独”“空”。“独”,只身一人,诗人独自游山,随兴而为,自由自在,满眼美景不需与人共享,只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空”字写出诗人自得其乐的闲情逸致。
    (二)诗眼解题指津
    “诗眼”大致分为两类:
    一是表现为一首诗思想的凝聚点,揭示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找到了它就等于抓住了诗的中心。如《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主要写友情,但是它突出的却是一个“深”字,以水之深寓情之深,既形象又浪漫,既夸张又恰当地流露出对汪伦情谊的赞美。所以“深”是诗眼。
    二是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词语。或增强诗歌的形象性,使诗歌充满情趣,给人以丰富的想象;或使诗意更精确,或使诗句翻出新意,这是局部的诗眼。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满”和“压”就是诗眼。
    诗(词)眼在句中的作用:
    (续表)
    关注词性和位置,锁定诗眼,准确赏析1.寻找诗眼时,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关注词语词性。
    ①动词。注重分析诗句中有多重含义的动词。示例:羌笛何须怨杨柳。
    剖析:“怨”是诗眼,因为这个动词既是羌笛所吹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的心境,写出了边塞将士生活的艰苦及对朝廷的不满。
    ②形容词。注重分析诗句中有多重意思的形容词。示例:一片孤城万仞山。
    剖析:“孤”是诗眼,因为这个形容词写出了环境的孤苦、
    人的孤苦等。
    ③词类活用现象。
    示例:春风又绿江南岸。
    剖析:“绿”是诗眼,属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写出了春风的重要作用,表现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极度喜悦之情。
    (2)关注词句位置。
    ①题目。题目中的某些词语往往能够涵盖诗歌的主要内容,如《闻泉》中的“闻”是诗眼,因为“闻”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
    ②词语。一般来说,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七言诗以第五
    字为眼。
    示例:“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的诗眼是“归”和
    “下”。
    ③诗句。诗歌中的抒情句、议论句或以情结景句等往往体现出诗人的情感,因此,寻找诗歌的诗眼时要关注这些诗句。 示例:《蜀相》的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
    襟”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是诗歌的诗眼。
    2.赏析诗眼时,应关注以下三点(1)理解诗眼的具体内涵。
    首先要理解作为“诗眼”的词语、诗句的意思,以此体会诗眼的意蕴。如[典题示例]《日长简仲咸》中,诗眼是“闲”,首先要理解“闲”的意思,以及“闲”涉及的内容等。 (2)把握诗眼的具体手法。从景物与景物的关系、景物与情感的关系、修辞等角度分析诗眼所使用的具体手法等。 示例:“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是诗眼,因为“闹”运用了通感,将春意写得有声有色,写活了杏花绽放的情景。
    (3)体会诗眼的表达效果和情感。从景物特征、画面特点以及抒发情感等角度理解诗眼的表达效果和具体情感。 示例:陆游《书愤》中的“塞上长城空自许”一句,其中的“空”是诗眼,因为它流露出作者空有满腔报国热忱但直到老仍报国无门的怅惘与悲愤之情。
    3.答题模板
    第一步:指出该字(词)的基本含义。
    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词)写了
    哪些内容。
    第三步:考虑该字(词)对主旨的表达以及在诗的结构上所
    起的作用。
    典题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日长简仲咸①
    王禹偁
    日长何计到黄昏?郡僻官闲昼掩门。子美集开诗世界,伯阳书见道根源。风飘北院花千片,月上东楼酒一罇。不是同年来主郡,此心牢落共谁论。
    【注释】①本诗作于诗人因有志改革反被诬告而获罪被贬谪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时。仲咸,指冯伉,与王禹偁是同年进士,在商州时屡与王禹偁唱和。简,书信,这里是寄的意思。
    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第二句的“诗眼”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明确指出其诗眼,然后结合注释和全诗内容进行具体说明。诗人口中说“闲”,正是心中不肯闲之故。结合诗歌注释可知,他为官清正,有志改革,然而因为被人诬陷而获罪,被贬谪商州。故一“闲”字,凝聚着作者满腔的不满、惆怅、苦闷和孤独。另外,诗歌中“郡僻”“昼掩门”对“闲”字做了进一步渲染,后面三联也均承此而来。
    答案:诗眼是“闲”。“闲”为一篇之眼目,“郡僻”“昼掩门”对“闲”字做了进一步渲染,后三联也均承此而来。诗人有志改革反被诬告而获罪,被贬谪到商州,故一“闲”字,凝聚着诗人的不满、惆怅、苦闷和孤独。
    [题型对练二](诗眼)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陈与义 暖日薰杨柳,浓春醉海棠。 放慵真有味,应俗苦相妨。 宦拙从人笑,交疏得自藏。 云移稳扶杖,燕坐独焚香。 古人评诗有“诗眼”说法,本诗第二句哪个字是诗眼?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醉”字是诗眼。“醉”在诗中是“使海棠盛开,花色红颜如醉”之意(或浓浓春意使海棠也沉醉)。“醉”用拟人的手法使景物生动形象,富有诗意。被陶醉的不仅有海棠,还有欣赏春色的人,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在春天里的陶醉与闲适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寒夜次潘岷原韵
    查慎行
    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 不知十月江寒重,陡觉三更布被轻。霜压啼乌惊月上,夜骄饥鼠阚①灯明。 还家梦绕江湖阔,薄醉醒来句忽成。
    【注释】①阚:看。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解析:解答本题时,首先要分析诗歌标题,抓住关键词“寒夜”。然后具体分析诗句内容,可发现“寒”字在诗歌中既有直接体现,如“西风”“落叶打窗鸣”“十月江寒”“霜压啼乌”,也有间接体现,如感到布被轻薄等。由此可锁定“寒”字为本诗的诗眼。然后要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具体描述,描述时应要点出其中使用的表达技巧,如首联写西风之声、落叶打窗之声,从声音角度写出“寒”的感觉;颔联以感觉被子轻烘托出寒冷,颈联写“霜压啼乌惊”,都属于从侧面表现“寒”。
    答案:诗眼是“寒”。①首联写西风瑟瑟,落叶打在窗户上,从声音角度写出“寒”的感觉。②颔联先直陈“十月江寒”,然后写诗人半夜被冻醒,觉得被子单薄,从侧面表现寒冷。③颈联写寒霜落下,使栖息的乌鸦啼叫飞起,也从侧面写出寒冷难耐。
    (三)语言风格
    解题指津
    巧记语言风格,遵循答题模板1.“多管齐下”,巧记语言风格(1)了解相关知识。
    不同的诗人语言风格可能不同,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
    语言风格也可能不同,要了解相关的语言风格。
    示例:李白的诗风是“豪放俊逸”,杜甫的诗风是“沉郁
    顿挫”。
    (2)关注遣词造句。
    从命题形式上看,此类题目一般会指出某个被后人称道的句子,要求考生分析其妙处。鉴赏关键语句,包括语句的含义、色彩、效果等方面的内容。考生要结合语句中的词语,尤其要注意语句中动词、形容词以及叠词、修饰语的运用,另外,还要注意语句中的语法现象以及修辞手法等。
    (3)抓住关键词语。
    鉴赏语言风格,命题形式多为要求考生概括诗歌的语言特色,或指出诗歌的语言特色并加以评析。这类试题不是要求考生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之处,而是要求考生抓住关键词语来品味整首诗歌呈现出的语言特点。
    (4)联系诗歌主旨。
    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风格,答题时切忌脱离诗
    歌主旨而空谈语言风格。
    2.答题模板
    明特色+列例证+析感情
    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第三步: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之处,而是要品味整首诗的语言风格,如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即语言特色(整体风格)+风格的内涵(举例+分析)+表达效果。 答案: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明特色)“黄莺儿”是儿化音,表现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列例证)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析感情)
    3.明确常见的诗歌语言风格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典题示例
    (2019 年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
    格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的能力。《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诗人的怅惘;颈联对仗工整,富含哲理,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尾联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整首诗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语言雅丽而平整。
    具体到本诗,前六句用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插秧时节的大好风光,这几句笔墨虽淡,却营造了田野间生机盎然的景象,渲染出南方水乡浓郁的春天气息。最后两句通过听觉描写农民的劳动情绪,表现了他们乐天的性格,描绘出富有特色的民风乡俗。总体而言,表现出了明快简洁、清新自然而又通俗浅显的语言风格。
    答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题型对练二](语言风格)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行香子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请赏析这首词的语言特色。
    答案:①通俗生动,朴素清新,质朴自然。“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如同口语,生动自然。写景如“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色彩简单鲜明又显出农家本色。②用词准确。“倚东风、豪兴徜徉”,“豪兴”点明心情,“倚”“徜徉”则写出诗人怡然自得的神态。“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啼”“舞”“忙”与三者的活动相对应,写出了春天的生命活力。③句式整齐,格调轻快。本词句式都是三、四字句式,轻快流畅。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秦州杂诗(其七)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以本诗颔联为例,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解析:诗的颔联用平实的语言写自然景象,但生活在一个充满战争气息的边城中,即使是本来平常的景物,也往往感到其中蕴含着不平常的气息。
    答案:诗的颔联所写为自然情景,质朴平实,但是,这样的诗句与整首诗联结在一起,在背景的烘托下,就传递出紧张、诡奇、惊心的信息。可见其语言风格是平实中含丰富,质朴里藏深厚。
    误区警示误区 1:不结合全诗,答案不全面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南定楼遇急雨


    行遍梁州到益州,今年又作度泸游。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人语朱离①逢峒獠②,棹歌欸乃下吴舟。天涯住稳归心懒,登览茫然却欲愁。
    【注释】①朱离:形容异地语音难辨。②峒獠:指西南山
    地的少数民族。
    本诗颔联哪两个字用得极其精妙?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误答:“争”和“乱”。“争”为“争相、竞相”之意,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江山重重叠叠地争相奔涌进入眼帘的景象;“乱”写出风劲雨急的动态场景,紧扣标题“急雨”,更充分地表现了“急雨”的特点。
    分析:从题干可知,要从颔联中选出两个表现力最强的字加以分析,这两个字应是“争”和“乱”。从“争”和“乱”的含义、手法和表达的情感角度分析即可。“误答”没有答出“争”和“乱”两个字所表达出来的情感。
    正解:“争”和“乱”。“争”为“争相、竞相”之意,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江山重重叠叠地争相奔涌进入眼帘的景象,表达了对美好山河的赞美之情;“乱”写出风劲雨急的动态场景,紧扣标题“急雨”,更充分地表现了“急雨”的特点,也表达了羁旅奔波之苦。
    误区 2:不懂风格,张冠李戴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临江仙 欧阳修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
    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
    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释】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
    楼高不见君家”两句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误答:“阆苑”写出一种朦胧缥缈的气氛,写出阆山的美
    丽神奇。
    分析:“飘逸”不等于“缥缈”,“飘逸”作为一种诗文风格,一般形容文学作品风格清新洒脱,意境高远。想象奇特,虚实相生,灵动超逸,天马行空,挥洒自如,富有浪漫色彩等都是“飘逸”的特点。
    正解: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突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考点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修辞手法 解题指津 鉴赏修辞手法,巧记答题模板 1.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的方法 (1)解读诗句,理解诗意。 (2)明确修辞手法,分析表达效果。如“欲把西湖比西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答题模板
    点明修辞手法+结合诗歌分析其具体运用+使用效果第一步: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这种修辞手法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指出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即传达出诗
    人怎样的感情或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 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由“春愁”可知这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比拟,再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就可以了。 答案: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
    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3.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典题示例
    (2016 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
    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第二步阐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修辞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这种修辞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运用了比拟和排比的手法,意思是说诗人顿时诗兴大作,迫不及待要同风雪争先,表达出诗人高昂的诗兴。雪片与暴风搅作一团,诗人的诗句又同飞雪互相纠缠,排比的手法写出了风雪的猛劲,渲染了湖上风雪翻飞之景象,别具一种凶猛的阳刚之美,描绘出一幅壮观的江天风雪行吟图。
    答案: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题型对练三](修辞手法)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舟中二首(其一)①
    【注释】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诗人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起坐待残更。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颔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简要赏析。
    答案:将迅猛的风浪夸张地比作瞬息千里的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
    秧根未牢莳未匝①,照管鹅儿与雏鸭。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插秧歌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注释】①莳(shì)未匝:移植或栽种没有完毕。
    诗歌的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笠”比作头盔,把“蓑”比作铁甲,形象生动,化板滞为飞动,暗示了天气的恶劣、插秧(农事)的繁忙紧张,表现了农人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表达方式
    解题指津
    表达方式题有策略
    1.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应注意的四点
    (1)明确诗歌写了哪些景物(或事物),这些景物(或事物)有什
    么特点。
    (2)结合诗意,分析诗中景物或事物的特征是如何体现的。可以从写景的顺序(如点面、高低、远近等),写景的角度(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写景的方法(如渲染烘托、对比衬托、白描、动静、虚实、抑扬、明暗、联想、想象等)等方面分析。
    (3)联系相关诗句分析这种描写手法的具体运用情况。 (4)规范答题。仔细解读题干(如这首诗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这首诗的写景有什么特点?请从××角度,分析这首诗写景的妙处),依据题干中隐藏的信息(如答题范围、答题角度、答题要点等),并结合对诗歌思想内容的整体把握,分条作答。
    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暮春山间
    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是侧面描写,桃花落处无人看见,只是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
    答案:没有直接描写桃花的形态,而是借涧水暗写桃花
    之香。
    2.鉴赏诗歌的抒情手法的答题方法
    (1)判断诗歌抒情的方式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是间接抒情中的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还是借史抒情、借事抒情。如是写景抒情诗,则应区分是借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联系相关诗句分析这种抒情手法的具体运用情况,如借景抒情,则需要明确是乐景乐情、哀景哀情还是乐景哀情、哀景乐情。
    (3)规范答题。仔细解读题干(如这首诗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这首诗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这首诗的某一联的抒情特点是什么),依据从题干中挖掘出的暗示信息(如答题范围、答题角度、答题要点等),并结合对诗歌思想内容的整体把握,分条作答。
    3.答题模板
    第一步:明方式,指出诗歌表达方式的显著特点。第二步: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表达方式如何运用。第三步:析作用,简析表达方式对塑造形象、表情达意的
    作用。
    4.古诗词中常见的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有四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古诗词中设
    题较多的是抒情和描写。
    (1)抒情手法:这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表达方式之一,分为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接抒发了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②间接抒情:诗人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a.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如杜甫的《绝句(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b.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写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情感,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c.托物言志。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对人生的态度和感悟。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全词以梅自喻,借梅花的悲惨遭遇,喻托作者报国无门、屡受排挤与打击的不平心境。
    d.借古讽今(借古抒怀)。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事、物的认识。如刘禹锡的《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享乐的荒淫生活,与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2)描写方式
    ①虚实结合: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词的意象,开拓诗词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泛说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是虚写;后两句描写满湖莲叶、荷花在朝阳的辉映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谐地搭配着,是实写。全诗虚实相生,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②动静结合: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用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如杜甫的《绝句(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的尾句与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③正侧结合: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是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如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写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显出来了。
    ④点面结合:写景状物时,不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往往得到指出一点,隐括全面的效果。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为面,后两句为点。
    ⑤细节:就是文学作品中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地方。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中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
    ⑥白描工笔: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运用于诗歌的创作中,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明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工笔,原是一种绘画的笔法,后指精雕细刻、浓墨重彩的描绘。如崔道融的《溪居即事》:“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图,表达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情和乐观的生活情趣。
    典题示例
    (2016 年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北来人二首
    刘克庄
    【注释】①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此题要求赏析两首诗在叙事上的特色,因此答题时要特别注意诗歌在叙事过程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和叙事的顺序等。既要指出所用的方法或技巧,又要运用诗句加以诠释,还要根据作者的情感分析这种手法或技巧在抒发情感、体现主旨等方面的作用。
    答案: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的流离之苦。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
    [题型对练三](表达方式)3.(2015 年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发临洮①将赴北庭②留别


    闻说轮台③路,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释】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②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③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
    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通过课内外诗歌的比较阅读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所写塞外景物皆是眼前所见实景,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属于实写。而本诗由题目可知是留别诗,乃出发之时所写,作者还没有到塞外;另外,诗中也交代了自己所写之景是“闻说”,因此本诗所写塞外景物皆是想象之景,属于虚写。
    答案: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重杜
    题甫
    【注释】①铭旌:竖在死者灵前的旗幡。②应刘:指应玚和刘桢,三国时期的著名文人,曾深受魏太子曹丕器重,后两人相继死于瘟疫。
    涕泗不能收,哭君余白头。儿童相识尽,宇宙此生浮。江雨铭旌①湿,湖风井径秋。还瞻魏太子,宾客减应刘②。
    比较赏析本诗后两联不同的抒情手法。
    答案:颈联借景抒情,借绵绵江雨、瑟瑟秋风抒发内心的孤寂悲凉之情;尾联借典抒情,借用曹丕失去所欣赏之人的典故,表达自己对好友逝去的伤感悲痛之情。
    (三)表现手法
    解题指津
    表现手法“三注意”及答题模板1.鉴赏诗歌表现手法应注意三点
    (1)明确常见的几种表现手法。如衬托、对比、渲染、象征
    等。
    (2)结合诗意,分析诗中的景物或事物的特征。如陈毅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此诗用了象征手法,用青松象征革命者。
    (3)联系相关诗句分析这种表现手法的具体运用情况。
    2.答题模板
    第一步: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明诗中是如何使用这种表现手法的。第三步:阐明此种手法的表达效果。即此手法有效传达出
    诗人怎样的感情或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夏日三首(其一)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请简要分析本诗是如何表现环境的“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根据对诗歌整体的感知,找出来表现“清”的诗句,概述出描写的内容,然后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来分析。首联第二句和颔联描写的是燕雀、蝴蝶、蜘蛛的动影,夏日昼长,江村风日清丽,屋檐上栖息着小燕雀,羽翼已长成,蝴蝶在花枝间飞舞,蜘蛛在屋角悠然织网。诗人在这里以燕雀、蝴蝶、蜘蛛等动景反衬乡村的清静。颈联描写月光照射在疏疏落落的帘子上,斜倚枕上,听着潺潺溪水声,月影、溪水动静结合,从侧面烘托了夜的清静。根据对“清”的描绘可知,农村夏日呈现出恬静的景象,自然烘托出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从写作意图的角度看,可从作者归隐山村、向往清闲的角度概括。
    答案:①本诗表现环境的“清”运用了反衬手法。②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蝴蝶翩飞,蜘蛛织网,以动衬静,反衬白天的清静以及村居环境的清幽;风吹帘动,溪声嘈嘈,以声衬静,反衬夜晚的宁静。③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清闲、恬淡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
    3.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典题示例(2018 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送王昌龄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释】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
    诗的点染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把握。考生首先要明确何为“点染手法”,再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在诗词创作上,“点”就是正面点明主旨,“染”就是加以具体、细致的描绘、铺写,使诗歌的形象更丰厚,意味更浓郁,而不至于使诗意过于单调枯瘦。一般来说,点出的是内在情感和诗
    歌主题,而渲染用的是外在的环境和景物形象。诗歌标题点明该诗为离别诗,第一句“送君多暮情”点明伤别之情。接下来详细地描写了景物,把暮景层层铺开,渲染了幽淡惆怅,烘托了离别之情。诗歌最后“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表达了对朋友远去的依依不舍。
    答案:①“送君多暮情”一句点出了伤别之情。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地渲染了离情。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题型对练三](表现手法)5.(2019 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文学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诗歌描写了李将军的居住环境——“冷静”,书房的陈设——“墨画”“一架书”等,借环境描写来烘托李将军有文人的趣味;②对次要人物的描写——“侍儿知礼数”,从旁衬托出李将军知书达理、富有文化修养等特点;③李将军最突出的特点是喜爱置身书房“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体现了他喜爱读书、个性狂放的一面。答题时要点明手法,将手法的运用同人物形象的塑造结合起来分析。
    答案: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薰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志趣和豪放。
    6.(2017 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采地黄者
    白居易
    【注释】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通
    “锸”。铁锹。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答案: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的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作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之大。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四)结构技巧
    解题指津
    结构技巧“三步骤”及答题模板1.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的三个步骤
    (1)积累有关结构技巧的鉴赏知识。古代诗歌,通常是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前面的景物为后面的议论或抒情作铺垫,而后面的观点态度和思想情感是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阐发的。此外,我们还应特别注意诗歌中常见的结构技巧,如开门见山、伏笔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画龙点睛、过渡、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
    (2)理解诗意,定位技巧。如果考查开篇句的作用,则为开门见山、总领全诗、为后面的诗句作铺垫等。如果考查中间诗句的作用,一般是过渡或承上启下。如果是结尾诗句的作用,一般是画龙点睛、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如果考查全篇的构思特点,一般是层层深入或一字贯穿。
    (3)分析表达效果,并规范作答。
    2.答题模板
    第一步:明技巧。就是明确结构技巧。
    第二步:析运用。联系诗句分析这种结构技巧的具体运用
    情况。
    第三步:说效果。分析这种结构技巧的艺术效果。
    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舟中晓望
    孟浩然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这首诗在结构上很有特点,既开门见山,又首尾呼应,请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本题考查诗歌的结构技巧。题干中说“既开门见山,又首尾呼应”,因此分析的重点是结合律诗的特点来阐释诗歌是如何开门见山和首尾呼应的。
    答案:首联开篇就点出“望”字,紧扣诗题,且表现了诗人急于到达目的地的迫切心情,是全篇的精神之所在,因此说是开门见山。尾联写诗人坐在船上看见朝霞映红的天际,是那样璀璨美丽,于是想那大约就是赤城山的尖顶所在吧。“坐看”照应“望”字和次句中的“遥”字;“霞色晓”与诗题中的“晓”相呼应,表明是在一个早晨,而所表达的都是诗人急切的心情。因此说,全诗开门见山,首尾呼应,结构圆合。
    典题示例(2016 年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③下,迥立阊阖④生长风。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⑤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释】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做了哪些铺垫?请简要
    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通观全诗,答案对应点是前四句。为了凸显曹霸的画技不凡,这四句极力蓄势,先从人的角度言“画工如山貌不同”,有多少画家都没有画成功,表明此马难画,非凡手可成,以之为“绿叶”,对曹霸的画技这朵“红花”进行烘托,使“红花”更为突出而鲜明;然后,又从马的角度言其“迥立阊阖生长风”,写出这匹马不是凡马,它昂首屹立宫门更增添它的威风,要想逼真再现这匹马的动感神采更非易事,更非泛泛之辈所能成之,以此反衬出曹霸画技的高超。
    答案:(1)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②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2)①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②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题型对练三](结构技巧)
    7.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后面的题。
    渡百里湖
    查慎行
    湖面宽千顷,湖流浅半篙。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高。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涸鳞①如可活,吾敢畏波涛?
    【注释】①涸鳞:比喻处于窘困境地、亟待救援的百姓。
    诗歌的尾联在谋篇布局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解析:需注意题干不是要求回答全诗谋篇布局的特点,而是要求回答尾联在谋篇布局方面的特点。最后一联是诗歌主旨句,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因而最后一联在谋篇布局方面的技巧是卒章显志。
    答案:卒章显志。诗歌前三联描写了湖面宽阔,湖水较浅,船行速度缓慢,岸边的树木越显高大,百姓在盼望下雨的情景。最后一联则直接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只要能让百姓得到雨水缓解旱情,即使自己渡湖时遇到风浪也在所不惜。
    刘克庄①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
    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
    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释】①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
    大业,却屡遭当权者的排挤、压制和迫害。
    上片写“道是天公不惜花”,下片写“道是天公果惜花”,二者是怎样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欲抑先扬。上片“道是”是扬,下片“道是”是抑,欲抑先扬,抑扬之间流露出词人对大自然风雨摧残花事的不满,以婉约之笔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才不见用、遭受压抑的愁苦情怀,流露出对当权者压制、迫害和摧残人才的不满。
    误区警示
    误区:不辨手法,生搬硬套
    示例: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秋斋独宿
    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释】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
    “韦苏州”。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误答:“山月皎如烛”运用夸张手法,写月亮像蜡烛一样明亮,表现出月亮的皎洁;“冷晕侵残烛”运用对偶手法,与下句“雨声在深竹”对仗工整。
    分析:该答案将修辞手法指认错误。回答时,应先结合诗
    句点明修辞手法并具体分析,后简要点明效果。
    正解:“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冷晕侵残烛”,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用拟人或借代(“晕”代月亮)的手法,写出了环境的凄冷。
    考点四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一)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解题指津
    思想内容“四个抓手”及答题模板
    1.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应注意“四个抓”(1)抓内容。
    抓住题目、注解、作者,体味出省略的、含蓄的部分内容,这样理解诗歌主旨会更容易些。在诗歌中,情感的抒发多是间接的。抓住题目和注释的提示,大致判断诗歌的类型和内容,初步推断诗歌会有几种情感。如看到一首羁旅思乡诗时,我们就要知道这类诗歌往往是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难、宦游之艰的,作答时要自然联想并能结合诗人相关信息思考。
    (2)抓意象。
    分析诗人在诗中描绘的意象,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如杨柳表达离情别恨,梧桐表达寂寞凄苦,枯藤表达萧瑟荒凉,等等。
    (3)抓关键词。
    抓住关键词语,明确诗歌表现的思想感情和主旨。(4)抓角度。
    注意分析概括的角度。分析概括时,要明确该诗所写的内容是什么(人、事、景、物);作者通过所写的内容(人、事、景、物),要抒发怎样的感情,阐发怎样的观点态度,表现怎样的人生志趣(感情、道理、情趣)。
    2.答题模板
    第一步:整体感知。关注诗歌中的意象,确定诗歌体裁,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 第二步:分析诗句。具体分析所涉及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是“××句(联)写了×××”。答题时不要简单罗列意象,也不要以译代析。
    第三步:概括情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表达的主旨或情感。“抒发了什么”或“揭露了什么”或“寄寓了什么”。 注意:这三个步骤不是固定的,答到哪一层,要根据题干要求灵活处理。步骤二、三的先后顺序也不是固定的,但答题时,思路一定要清晰。
    3.古代诗歌常见的七种类型
    (1)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续表)
    (2)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人断肠。
    (续表)
    (3)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
    (续表)
    (4)山水田园诗——水光山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
    (续表)
    (5)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续表)
    (6)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7)爱情闺怨诗——心有灵犀情无限,明月孤灯梦难圆。
    (续表)
    典题示例
    (原文见 P162[典题示例])
    (2020 年全国Ⅰ卷)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①“虽失春城醉上期”一句,说明作者和好友皮日休曾经相“期”春日聚会,饮酒一醉,但是一个“失”字,让这些愿望落空;“下帷裁遍未裁诗”一句是说未能作诗之憾,所以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本诗
    是一首“奉和”友人的诗歌,好友皮日休因“抱疾”而闭门谢客,然而他却给作者寄去一封信告知病情,作者得知好友抱病,当然要送上安慰,“但医沈约重瞳健”一句则是宽慰友人,希望友人眼睛恢复健康,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患的信心;“不怕江花不满枝”一句则用美好的景物对以后美好生活做了展望。
    答案: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患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题型对练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1.(2020 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送沈康知常州
    王安石
    作客兰陵迹已陈①,为传谣俗记州民。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②相仍市井贫。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
    【注释】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祐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祐三年诏沈康知常州。②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
    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诗歌后两联提到的“话此”,要联系上文来看。“劳人”“佳士”都指沈康,“朱轮”是古代王侯显贵所乘的车子,这里指代沈康的到来;“忽逢佳士得朱轮”大意是“忽然听到了您到常州治理的好消息”,表达了常州百姓对沈康这个优秀的父母官到来的期待和欢迎;其实这是作者委婉地表达对沈康的勉励,希望他能治理好常州,不辜负百姓的盼望,这是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待。“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惆怅”写
    出作者在提到常州时的心情,表达了自己此前在常州,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后句“最忆荆溪两岸春”,想到常州的美景,表达了对常州的难舍和怀念之情。
    答案:对常州百姓得到一个优秀父母官的欣喜之情;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许之情;对常州秀美山水的喜爱之情。
    (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解题指津
    评价观点态度“两注意”及答题模板1.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应注意两点(1)分析要细致。
    ①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诗(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原诗(词)泛泛而谈。
    ②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
    的细致解剖,避免架空分析。
    ③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表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也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
    (2)评价要准确。
    评价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要注意避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知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二是要避免没有分寸,用偏颇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而是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古人,结果要么无限拔高,要么片面否定,这样的评价都是有失公允的。
    2.答题模板
    第一步:注意读懂并理解诗词句子的表层意思和弦外之音,
    明确作者可能要表达的观点态度。
    第二步: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或表明自己的观点。 第三步:结合诗(词)句进行分析,在原诗(词)中找到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或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
    典题示例
    (2019 年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题许道宁①画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释】①许道宁:北宋画家。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
    样的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本题考查把握诗句含意,鉴赏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中有佳句”指许道宁的画意境优美,蕴含诗意,文人墨客可以据此创作出诗词佳句;“吟断不相关”指纵使写尽这些佳句,也与画的意境不相关,足以看出画家技艺的高超和画意的优美,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诗人的评价:从尾联的含意可以看出诗人给予了这幅画极高的评价,认为其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答案: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题型对练四](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2.(2019 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诗歌后六句议论抒情。“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两句,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精卫鸟专一精诚的欣赏,表现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运用反问,表达了自己不计结果,但求一生尽力的人生态度。最后两句作者以精卫与冒死行刺为人报仇的侠客类比,表达了对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暗含作者贵在实干、无意显名的人生态度。
    答案: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
    实干,无意显名。
    3.(2018 年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精卫词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解析:两种观点都可以,要从诗中找到依据。比如“同意”,诗中的“我”解释为精卫,“子”可解释为子孙后代。如“不同意”,“我”解释为作者,“子”解释为精卫。
    答案:观点一:同意。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误区警示 误区:答案空洞,没有结合全诗;忽视注释及作者背景 示例:(2017 年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②有风情,十首秦吟③近正声④。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⑤歌行。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释】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④正声:雅正的诗篇。⑤伏:服气。
    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误答:作者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
    对其文学成就的自得。
    分析:本题可以逐句考虑诗歌的大意,进而分析作者的情感,另外还要结合标题中的“戏赠”二字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考虑。一、二句首先举出自己全部诗作中最有名气、流传最广的代表作;三、四句“老元”“短李”“偷”“伏”都是朋友之间的戏辞;五、六句说世上富贵人人所羡,但“我”却命中无份,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最后两句作者更以故作自傲的语气,夸饰自己新编诗集后的得意心情,抓住这些作答即可。
    正解:①作者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其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中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相关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板块二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二常考题型篇第2讲鉴赏古代诗歌语言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板块二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二常考题型篇第2讲鉴赏古代诗歌语言课件,共5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续上表,答案D,答案C,答案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板块二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二常考题型篇第1讲鉴赏古代诗歌形象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板块二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二常考题型篇第1讲鉴赏古代诗歌形象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答案A,答案B,答案C,续上表,答案D,画面描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鉴赏第3节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鉴赏第3节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课件,共60页。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课件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